厚重濮阳·濮阳县一乡一村一故事:城关镇郭寨村

厚重濮阳·濮阳县一乡一村一故事:城关镇郭寨村

(厚重濮阳 中国书法家协会会员孙慧军题写)

厚重濮阳·濮阳县一乡一村一故事:城关镇郭寨村

(濮阳县一乡一村一故事 姜爱国 书)


咱老家在哪里?村名咋来的?有多少姓氏?出过多少名人?有啥传说故事?一切尽在《濮阳县一乡一村一故事》

厚重濮阳·濮阳县一乡一村一故事:城关镇郭寨村


厚重濮阳·濮阳县一乡一村一故事:城关镇郭寨村


厚重濮阳·濮阳县一乡一村一故事:城关镇郭寨村


厚重濮阳·濮阳县一乡一村一故事:城关镇郭寨村

厚重濮阳·濮阳县一乡一村一故事:城关镇郭寨村

濮阳县一乡一村一故事:

城关镇郭寨村

厚重濮阳·濮阳县一乡一村一故事:城关镇郭寨村

厚重濮阳·濮阳县一乡一村一故事:城关镇郭寨村

【地理位置】

郭寨村,位于濮阳县城西北,距县政府驻地西1公里,距城关镇政府驻地西0.5公里。东临濮上南路,南临红卫街,西与蔡寨村、高新区铁丘村毗邻,北与黄滨村接壤。

【村名来历】

元大德元年(1297年),山西汾阳人郭彬因在大名路(开州濮阳归大名路管辖)做官,郭彬之孙郭谦迁到此地定居,距今已有七百多年历史。开始取村名为郭家寨村,后更名为郭寨村。

本村另一支郭姓(指西头郭姓),从县城西关街迁至郭寨村,年限较短,故有“东郭”“西郭”之分。

【民族人口】

郭寨村自郭姓始迁至今,先后有郭、李、程、宋、蔡、刘、季、芮、桑、兰共十姓在此定居,全部为汉族,其中东头程姓居多,占全村总人口55%。全村7个村民小组,607户,2520人,耕地1200亩。

【历史沿革】

民国时期,全县分十个区,郭寨村归一区管辖,区政府设在城内煤店街。1927年至1949年新中国成立,隶属濮阳县胡村区;1953—1954年成立郭寨乡,辖前后黄滨、马庄、小李家庄、蔡寨、王拐6个自然村,1955年与黄滨、马庄合并,成立“五一”农庄,归胡村区铁邱乡管辖;1957年初级社时,胡村区被撤销,与黄滨、马庄分开,划归王助丁寨乡管辖;1958年取消乡建制,成立人民公社,归城关人民公社管辖,并与蔡寨、西关、西门里合并,成立先进大队;1963年与北街、红卫成立北大队,仍归城关人民公社管辖;1965—1969年,与北街、红卫分开,并将郭寨大队更名为红光大队;1982年地名普查时,将红光大队更名为郭寨大队管理委员会;1981年取消城关公社建立镇政府,隶属濮阳县城关镇人民政府,并将郭寨大队管理委员会更名为郭寨村民委员会至今。

【经济发展】

20世纪60年代,郭寨村水利条件极度恶劣,粮食产量较低,群众连温饱问题都难以解决。70年代以后,大搞农田水利基本建设,增加了群众收入,群众的生活水平得到提高。特别是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百业兴起,先后涌现出龙波酱油厂,养殖专业户及运输、服装、化工、仓储、建筑等,集体经济进一步巩固,村里公益事业得到完善。先后投资60万元,修建了1.5公里水泥路;投资10万元,村委会大院得到全面更新;投资20万元,新建了标准化卫生室;投资近10万元,重修了大小街道,村容村貌进一步改观。2015年被评为市级文明村;2013年被评为濮阳县平安创建工作先进村。

【教育文化卫生】

清朝时期,程耀光、程云奇先后创办了私塾学堂。新中国成立后,利用程氏祠堂成立了郭寨小学。20世纪70年代曾一度被濮阳县命名为“郭寨中心小学”,培养了大批优秀学生,升学率名列前茅。2009年,生源锐减,学校撤销,学生转入濮阳县实验小学和城关镇三中小学部就读。自恢复高考制度至今,全村本科以上大学生20多名。2014年投资20多万元新建了卫生室,一般疾病不用出村。修建了10个垃圾池,环境卫生得到进一步改善。2016年新农合参合率92%。新建了中老年活动室、阅览室,配备了健身器材,丰富了群众的文化生活。

土特产

吊炉烧饼

郭寨村吊炉烧饼历史悠久,为濮阳一带传统名吃。

第四代传人程鸿图,现年43岁。其祖父程新顺,绰号“二老拽”,曾于民国时期,在濮阳城内十字街中心,四牌楼下面打烧饼多年,人称“盖濮阳”。

吊炉花边烧饼,用料考究,技术性强,香脆可口。以优质小麦面粉为原料,配料有香油、花椒茴香面、芝麻、糖稀、盐面、碱面等。面粉做成烧饼要经过发酵、揉制、拽剂、包剂、切花、成型、吊烧等七道工序。

和面时掌握“四季水”是关键,冬天用七分开水,春秋二季用半开水,夏天用温水,和面时加入适量碱面,反复叠揉,使碱面揉匀,面团手感似绸状即成。

包剂时用一小块面团,沾上香油、花椒香茴面,连同小面团一同包在面剂内,然后压扁切花。成型时刷上糖稀、撒上芝麻,反手贴于吊炉之上,待烧饼焦黄时,用烧饼铲铲下即可。

常言道“打烧饼要看火色,揉面时要懂面性”,就是这个理。打出的烧饼正面焦黄有芝麻,外边一圈花,中间几薄层,尤其以优质木炭烘烤,效果更佳,被评为中华名吃。

虎头鞋

虎头鞋是中国传统手工艺品之一,是一种童鞋,因鞋头呈虎头模样,故称虎头鞋,也有称为猫头鞋。民间常以虎来作为孩子的伴生物,它是孩子的保护神,是母亲一颗爱心的艺术表现。

郭寨村村民胡雪英就是制作虎头鞋的传承人,她集剪花、刺绣、纳底、沿口、拨花、打籽等工艺为一身,她做出的虎头鞋既有实用价值,也有观赏价值,同时它又是一种吉祥物,具有驱鬼辟邪的功能。

虎头鞋做工复杂,虎眼、虎眉、虎嘴、虎鼻,都要靠针线和布缝制而成,需要用刺绣、拨花、打籽等多种针法。虎嘴、眉毛、鼻、眼等处常采用粗线条勾勒,表现虎的威猛。鞋面的颜色以红、黄为主。细心的人还常用兔毛将鞋口、虎耳、虎眼等外镶边,红、黄、白间杂,轮廓清晰。孩子穿上虎头鞋,兔毛随风飘动,虎头也有了动感。虎头鞋鞋底肥大,插空纳上九个菱形破花,九个破花称为九颗圆子,意为“九子十成”。

虎鞋扮相善良,美丽,雅拙,顽皮,生动,成为众亲友送给小孩满月时的必备礼物。虎头鞋透气、吸汗、环保、不臭脚,适合儿童的脚部发育,防止扁平足。再者,人们认为虎是百兽之王,穿上虎头鞋可以辟邪恶保平安,保护孩子健康成人,还有祝福孩子虎头虎脑、虎虎有生之意。

厚重濮阳·濮阳县一乡一村一故事:城关镇郭寨村

【民间文艺】

十二美女低跷秧歌

十二美女低跷秧歌,是郭寨村的民间文艺瑰宝,有较高的艺术观赏价值,享誉州城长达半个世纪之久。

“十二美女低跷秧歌”创办于清末民初年间。据说,有天津客商、艺人落难于郭寨村,被本村开明人士程树茳(绰号,二金门)好生挽留,并以宾客款待一个多月。为表感恩,临走时,艺人以“天津小调”组建“十二美女低跷秧歌队”作为答谢,并传授真谛。

它的独到之处,是十二个小男孩男扮女装成十二美女,站在低跷之上进行表演。

厚重濮阳·濮阳县一乡一村一故事:城关镇郭寨村

演出时,演员披绸戴花、擦脂抹粉,眉心处点上眉头红,双手握丝巾,脚脖上䙌银铃,迈动十字步自然扭动,丝巾摆开,银铃响咚。伴随锣鼓和孩童独有的奶腔,唱着优雅动听的民间小调,声情并茂。每次演出,都能赢得广大观众的青睐和赞美。代表节目有:表姑娘、扎青、花扇面、放风筝、十杯酒、游春、要配送、四辈上工、打腰牌、小女婿拜年等。

“十二美女低跷秧歌”在郭寨村得到了传承和发展。程培云作为传承人之一,对歌词作了深入研究,并根据调门加以谱曲。

程培法作为传承人,在1993年10月重新组建了“十二美女低跷秧歌队”,多次参加濮阳县民间文艺调演,曾连续两年获得优秀表演奖。

皮影戏

郭寨村大平调“皮影戏”历史悠久,早在大清年间就享誉整个濮阳县城。最初为民间“板凳头”,后演变成“皮影戏”。当时流传“郭寨村的两头勾,唱不起大戏唱皮忽”之说。新中国成立后,曾经常演出,1967年在县大修厂最后一次演出。代表剧目有:“西游记”、“老八本”、“西岐” 、“二武松打虎”“武大郎卖烧饼”等。早先艺人已不存在,其道具亦荡然无存。“皮影戏”的“影子”只能留在一些老人的记忆之中。

厚重濮阳·濮阳县一乡一村一故事:城关镇郭寨村

【古今人物】

宋钦(1486—1561),明武宗正德十二年(1517年)丁丑科殿试获第二甲第七名,赐进士出身,官拜四川副都御史,御赐地官宪台坊(在州治大街西)。

程耀光(1762—1848),自立学堂,著书讲学,村中学子多半得到他的资助。

程可进(1804—1851),清道光二十八年(1848年)东匪作乱,扰乱州境。程可进以一人之功救万人之命,奇功大矣。钦赐五品花翎尽先千总。

程玉麟(1814—1864),清咸丰十一年辛酉年(1861年)土匪作乱,他带领乡勇攻打盗贼,屡建大功。钦赐加军工六品,授武略骑尉。城东百姓为纪念他,特刻碑立于双庙口“菩萨堂”(此碑仍在)。

程篦(1825—1867),清咸丰十一年辛酉年(1861年)与长子程永兴到汴省当兵,同治二年己丑年(1865年)到甘肃克复宁夏府有功,获蓝翎千总。

蔡维垣(1828—1889),清咸丰九年戊午年(1858年)殿试夺魁,赐封武举人。清咸丰十年庚申年(1860年)钦赐匾额武魁,任钜鹿(钜鹿为一郡,今邢台市)把总。匾额右边落款为“皇清咸丰拾季岁次庚申兰月立”,左边落款为“戊午科举人蔡维垣”。

厚重濮阳·濮阳县一乡一村一故事:城关镇郭寨村

(蔡维垣匾额)

程永兴(1850—1894),清同治六年丁卯年(1867年)克复甘省、平凉、徐州等处。钦加三品花翎,靖勇巴图鲁。

郭义铭(1875—1950),民国时期在老城北街开酒锅,开明富商,丁树本主政濮阳时曾任濮阳商会会长。

程桂芝(1896—1989),女,中共党员,后改名程芳秋。在延安与贺子珍、邓颖超相识。“九一八事变”后,刘伯承在太行山地区创建了晋冀鲁豫根据地,程芳秋被派到兵工厂任技术科长。1949年新中国成立,任北京第一机械工业部第四工业管理局劳动科科长。1959年到湖北省工作,任湖北省工业厅副厅长兼技术处处长。

蔡兴森(1921—1982),中共党员,1949年任二区党委秘书,1977年任濮阳县农机修造厂党支部书记,1983年离休享受正县级待遇。

程秀卿(1922—1996),中共党员,1938年入伍,随刘邓大军南下,曾在云南河口军区建设兵团司令部任参谋长。大小战役多次,荣获勋章多枚。1957年荣获“全国先进工作者”称号,并与毛主席等党和国家领导人合影留念。

蔡万增(1923—?),中共党员,南下干部。南下前参加八路军,曾任部队团级干部。后转业到贵州省粮食厅任厅长。

郭寅堂,1925年生,汉族,中共党员,曾任濮阳县豫剧团团长、党委书记、濮阳县人民影剧院党支部书记。

程培珍(1925—2008),中共党员,自1958年担任郭寨村党支部书记长达20多年,城关镇党委委员。

蔡万善,1928年生,中共党员。1947年参加工作,曾任濮阳县武装部民兵独立团办公室支部书记,柳屯公社武装部部长,王助乡党委副书记。

程兆坤,1930年生,中共党员,曾任叶帅贴身医务员。新中国成立后,任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医院二部麻醉科主任医师,享受军级待遇,人称“三八式老革命”。

郭方朝(1930—2013),中共党员,1977年被评为安阳地区模范教师。

程培池(1933—2017),中共党员,1954年入伍,抗美援朝荣获三等功一次,嘉奖多次。转业内蒙古林业局,曾任林业局党支部书记。

程兆彩(1934—1982),中共党员,1982年评为红旗手,并参加河南省双红会。

程鸿臣,1935年生,中共党员。1958年参加了国防科工委第二十基地酒泉卫星发射基地初建测绘工作。1964年参加了我国氢弹爆炸试验前的通讯及输变电安装工作,被授予“学习毛主席著作积极分子”光荣称号,参加了国庆观礼,在人民大会堂受到毛主席等党和国家领导人亲切接见。1981年调第二炮兵工程技术总队第一大队任副政委、纪委书记,先后被技术总队记三等功两次。

程兆衍,1935年生,中共党员,曾任城关镇政府党委办公室主任、组织部长、城关镇直属单位党总支书记。

蔡合群,1936年生,曾任八公桥公社革委会副主任。

程培亮,1938年生,中共党员,经济师,曾任濮阳县商业局总公司总经理,1998年荣获濮阳市优秀共产党员称号。

季金炉,1944年生,中共党员,曾任濮阳市物价局办公室主任。

芮建元,1946年生,中共党员,曾任濮阳县新习乡党委书记。

程树国,1949年生,中共党员,曾任华龙区纪检委常务副书记。

程培训,1949年生,中共党员。1979年被评为安阳地区劳动模范。1998年被评为“濮阳市劳动模范”。1999年任濮阳热电厂党委委员,副厂长。

程兆民,1949年生,中共党员,武术传承人。2013年8月,荣获第七届中国焦作国际太极拳交流大赛荣获金奖;陈氏太极拳一等奖;并获传统长器械类春秋大刀二等奖。现任濮阳市及濮阳县武术教练。

程鸿刚,1951年生,中共党员,曾任华龙区教体委办公室主任,中学高级教师职称。

程兆文,1956年3月年生,中共党员,曾任濮阳县农业银行副行长,党组成员。

程兆华,1956年生,中共党员,曾任濮阳县人民法院执行庭、立案庭庭长、正科级审判员。

蔡崇田,1957年生,中共党员,兰州大学毕业,曾任河南纺织高等专科学校教研室主任,基础部支部书记,学生处处长,校党委委员、组织部长,河南工程学院机关党总支书记。副教授。

蔡惠杰,1965年生,中共党员,河南省农业厅豫西地区扶贫开发处处长。

程洪彪,1968年生,中共党员,濮阳市高新区公安局副局长。

程飞,1975年生,中共党员,濮阳市委组织部人事科科长。

程永志,1977年生,中共党员,现任中核集团所属核工业总医院纪委书记。

程德清,1938年日本占濮阳时,第一任濮阳县维持会会长。

【历史事件】

郭寨惨案

1938年2月,日寇进攻濮阳,烧杀抢掠,无恶不作。2月8日,日本鬼子窜到郭寨村,仅两个小时,杀害无辜群众21名。蔡芒、蔡万海等5人一起被杀,蔡二铁头爷儿仨被日寇开膛剖腹。程树蕃之母,程培生、程清贤之祖母,3位善良的老太太也被纵横剖腹,躲在草火垛内的程树臣也被枪杀。其余9人均被刺身亡,场面惨不忍睹。

【村中故事】

宋钦发奋求学

宋钦自幼家境贫寒,其父宋窦以卖豆腐维持生计。他时常随父到城里卖豆腐。有一天,忽听旗锣三献,喊声连天,某县官路过此地。各位商贩和来往行人纷纷躲避,宋窦父子只顾买卖,没来得及躲闪,被县官衙役一脚将豆腐摊踢翻。豆腐撒得满街都是,无法收拾。衙役对宋窦大打出手,说他们父子闯了县太爷的道儿,就该惩罚。此时,县太爷的跋扈,衙役们的专横,穷人的无奈,这一切,宋钦看在眼里,记在心里,他决心发奋读书,有朝一日,一雪耻辱。

自此以后,宋钦刻苦学习,虚心求教,效仿古人“头悬梁、锥刺股”勤奋学习,坚强的性格,拼搏的精神,使他赢得了乡试、会试名列前茅的好成绩。明武宗正德十二年(公元1517年)丁丑科殿试金榜题名,获得了第二甲第七名赐进士出身的殊荣,赐官四川道副都御史。上任前夕, 他将原县令在澶州如何欺压百姓、作威作福等罪行上书武宗皇帝,恩获御批,将该县令革职查办,发配边关,一雪当年受辱之苦。

宋钦发誓做一名好官。在任期间,他礼贤下士,视民如子,树立了光辉榜样,受到当地老百姓的真诚拥戴。晚年告老还乡,当地百姓和地方官员敲锣打鼓夹道欢送。

宋钦去世后,朝廷特恩赐在州城大街西建“地官宪台坊”,其父宋窦以子贵“敕封户部主事坊”。

蔡维垣的故事之一:山西惩恶

蔡维垣,自幼酷爱武术,虽身材不高,但四肢发达,臂力过人,大洪拳达到炉火纯青地步。

蔡维垣爱打抱不平,远近闻名。传说有一位山西乡贤,因在家乡受一个地痞恶霸欺负,专程来访。蔡维垣问明来意,并观此人稳重大方,襟怀仁厚,不像坏人,决心替乡贤出气,说道:“客官,你看今天天色已晚,明天一定随你前去。”乡贤闻听欢喜,忙作揖叩谢,说道:“好,那就有劳蔡师傅了。”次日吃过早饭,二人随即收拾行囊,各骑一匹快马赶往山西。一路上马不停蹄,一天多光景来到山西。

当时正值庙会,人山人海。在十字大街,正遇恶人向一摊主索要“保护费”,发生争执。围观之人,熙熙攘攘,七嘴八舌。此时,乡贤一指:“就是他”。蔡维垣闻听,拨开人群,走到恶霸跟前。观此人不过三十出头,身高也不过四尺七八,满脸横肉,一副下三滥貌相。蔡维垣与其评理,被恶霸指责多管闲事,并出言不逊,激怒了蔡维垣。于是,对着恶霸的左脸就是一巴掌,恶霸顿时鼻青脸肿。随即蔡维垣反手使了个“通天炮”,将恶霸打翻在地。恶霸翻身想跑,被蔡维垣左手抓住丝绦,右手托起腚蛋,举过头顶,一个震脚,大喊一声:“上去吧你”,将恶霸扔上了临街房顶之上。

从此,蔡维垣“山西惩恶”轰动全城。蔡维垣与那位乡贤也结为金兰之好。后来,乡贤考中进士,蔡维垣考中举人,都金榜题名,传为佳话。

蔡维垣的故事之二:京城开弓

传说蔡维垣在京城殿试一毕。一天闲暇无事,随朋友在京城游玩,以缓解殿试压力。行至西直门外,见许多人围着一张足有二百多斤重的铁弓并无人上前去拉。在摆放弓的上方,竖立着一张告示牌,上边写道:“谁能拉开此弓,赏银二百两。”

此时正值蔡维垣与朋友游玩散心兴致正浓之际,身旁一位朋友提出:“蔡公,都知您力大无比,可否上前一试。”蔡维垣此时兴致正浓,也不便推辞,疾步上前,走到弓前,弓马步拉开,弯腰用右手握紧弓背,左手中指和食指勾住弓弦,一用力,将弓领起,大喊一声:“开”,一瞬间弓被拉开,而且圆满,并且连拉三弓。围观之人,连连叫好。还有人赞道:“观此人身材不算很高,倒也魁伟,臂力超群,大有当年李春孝之功。”早有人秉报给掌管场子和铁弓的主人。主人忽听有人拉开铁弓,竟连拉三弓,而且圆满,就知道要等的人到了,连忙起身,快步来到蔡维垣面前问道:“莫非师傅姓蔡么?”蔡维垣答道:“不敢,在下维垣。”主人顿时哈哈大笑,并说道;“我访的就是您,请蔡师傅观看牌子背面的字。”此时有人已将牌子拿到蔡维垣面前。蔡维垣接过牌子翻转一看,只见牌子背面写道:“此弓,唯蔡维垣拉开不算”的字样。

蔡维垣与朋友才恍然大悟。主人忙叫家人备宴款待,一连三天,并与蔡维垣结为金兰之好。从此蔡维垣在京城赫赫有名,力大开弓传为美谈。

抗倭英雄程树帮

程树帮,1912年出生,身高两米有余,膀大腰圆,秉性刚毅。自幼喜爱武术,大洪拳、小洪拳无不精通,练就了一身过硬本领。

1938年2月12日夜晚,日寇有一个小队兵力,对我村再次进行烧杀抢掠。村民闻讯后,四处逃散,唯程树帮一人未逃,躲在后院一间柴房内睡觉。半夜子时,有一鬼子窜到后院,一脚将门踢开,看床上睡有一人,手持军刀,对着床上的程树帮就刺。此时,程树帮已被惊醒,一个“鲤鱼打挺”坐了起来,面对突如其来的军刀,说时急那时快,一个“鹞子翻身”,下了床,躲过了敌人的军刀。紧接着,一场“白手夺刀”的生死决斗开始了。程树帮凭着自身功夫,闪、展、腾、挪与敌人周旋,鬼子也训练有素,像是个头目,配有军刀,打了几回合,未分输赢,气得鬼子嗷嗷乱叫,以“饿虎抢食”扑了过来,程树帮看时机成熟,以一手“顺手牵羊”之势,将鬼子军刀夺了过来,气得鬼子暴跳如雷,更是乱了方寸。程树帮见此“一个箭步”,顺手将旁边一百多斤重的大瓮掂了起来,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扣住了鬼子,随后将门关闭,掂着军刀扬长而去。

从此程树帮“白手夺刀”打日本的事迹传为佳话,流传至今。

张氏节孝

张氏,生于康熙二十八年己巳(公元1689年),城北郭家寨程荣之妻。二十六岁时丈夫亡,公公年老有病,张氏辛勤纺织卖钱买药给公公看病,张氏终生守节,八十五岁去世。乾隆四十二年(公元1777年)旌表节孝坊。

节孝坊为全石结构,单门两柱三楼式。宽3米,高约5.5米,建于村中,坐北向南。横梁上雕有各种图案,雕工考究。坊檐下正中镶嵌一块“圣旨”牌,横梁中间夹有一块楷书节孝坊的大匾,两侧上首镌刻“皇清乾隆嵗次丁酉年建”,下首镌刻“旌表儒士程荣妻张氏孺人坊”。两侧柱子镌刻对联一副,上首“闾里贤声扬淑德”,下首“龙章宠锡报贞掺”。书法俊美,苍劲有力。

1959年,政府因修八一干渠大闸缺乏石料,将节孝坊石材拉去做了填充料。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