疫情期間大學生的心理干預


疫情期間大學生的心理干預

篇首語:

此次新型冠狀病毒所造成的惡果,已經遠超出2003年的SARS。作為十三朝古都洛陽,一個具有古老文化傳統和現代工業體系的城市,應如何面對此次疫情的侵襲?又能如何化危為機,促進洛陽轉型升級?為此,長期關注洛陽經濟的鑫融基金融研究院向社會各界徵稿。

(歡迎投稿至[email protected]

主題是:洛陽如何戰疫情促發展

我們欣喜地收到長期關注沙裡淘金財經觀察,現任河南科技大學護理學院副書記,韓衛紅女士的來稿:《疫情期間大學生的心理干預》現在予以刊發,以饗讀者。

核心提示:

大學生返校在即,其心理輔導迫在眉睫。此項工作應從客觀分析他們心理所受到的影響入手,總結出“心疾”之表現,採取五級負責制、建立心理疏導雲平臺、實施個體學生干預、開展心理自助和互助活動等措施,以保障大學秩序的正常化和大學生心理的正向性。

隨著疫情局勢的逐漸好轉,全國各地的大學都在謀劃如何有序的開學,迫在眉睫的問題是:

1、我國有2600多所大學,這些大學如何採取適用於自身的應對機制?

2、我國有這3800多萬在校的大學生,如何輔導他們以理性的思維、健康的心態來應對疫情之後的大學生活?

筆者的分析與建議如下:

一、影響分析

1、首次直面災難

17年前SARS肆虐時,這些在校的大學生們還只是幾歲的孩子,對“非典”疫情的影響難有記憶。這次新冠肺炎疫情突發,使他們從與家人團聚的喜悅中墜入了舉國戰“疫”的震驚中。這對社會變化敏感、思想單純而又卻少有閱歷的大學生來說,可謂是首次需要直面的人生考驗。

2、心智難以理性

大學生總是對預知和未知充滿好奇與探索,在關於疫情的“怎麼了?是什麼?為什麼?怎麼辦?”等話題成為網絡熱議,在人們各種情緒相互交織的輿論環境中,他們難以“靜好”。在超量信息的“爆鳴”中有不少的大學生困惑、迷失,心智難以理性。

3、超長假期的“心疾”

不期而至的超長假期,並沒有給渴望時間自由、行動自由的大學生帶來愉悅。由於從上到下,各層級都實施到位的嚴厲管控,使得他們不得不“足不出戶”。與家人的長時間相處中,在對網絡各種信息的歧見見長中,居家生活中的親情、廚藝、抖音等等,彌補不了日益增長的無聊和惶恐。

二、“心疾”之表現

1、疑病

特別關注自己身體的各種變化,將自身各種不舒服與新型冠狀病毒肺炎的特徵相對應,懷疑被感染,心中的疑慮與恐懼難以排除。

心理學認為,人的疑慮與恐懼往往是來自不確定的壞消息。當前網絡上大量的,對新型冠狀病毒危害“見仁見智”的不同解讀,會讓不同個體產生各種的疑病防範。例如,具有強迫症特徵的反覆洗手、消毒等行為。

2、無力

當前的大學生是一個自視甚高、懷抱改變人生和社會的理想化群體,他們沒有這樣的體驗:人類個體在大型災難面前的渺小、被動和無奈。這一次的疫情使他們對自己“自我力量”的認知產生了動搖,他們心中的恐慌撕破了“自我為大”的保護屏,無力之感見長。

3、焦慮

無力又無法逃避,自然會產生各種焦慮。例如:不知道疫情何時能結束、不知道何時能返校,不知道實習任務能否完成,不知道今年就業形勢如何等等。原先的節奏和計劃被打亂,感覺未來又無處安放。

4、無聊

在單一、狹小和長期的居家環境中,無聊是大學生主流感受。他們不能“意守丹田”,也不能“靜坐打禪”,一復一日地沉陷於天量的“碎片化”的信息中,回首一看,受益寥寥無幾,倍感無趣和無聊。

三、啟動應對

1.五級負責制

管理機制是成功應對疫情挑戰的前提和基礎。

疫情就是命令,防控就是責任。守土有責,守土盡責。在學生返校前就應健全“學校→學院→輔導員→班級心理委員→學生”的五級應對機制。各自的職責是:

(1)學校職能部門負責頂層設計,根據國家政策、上級要求和疫情現狀,發佈學生心理健康教育的指導性意見。

(2)學院負責上傳下達,結合指導意見和實際情況,制定工作落實的具體措施和開展學生心理調查,並依據反饋做好指導和督促。

(3)輔導員兼心理輔導老師負責工作落實、聯繫學生和解疑釋惑,掌握每個學生的性別、電話、居住地、身體狀況、遷移動態和特殊學生名單等基本情況,開展學生心理健康狀況調查和統計,24小時待命為學生提供各種幫助。

(4)班級心理委員負責學生心理預警,摸排心理健康狀況,反饋學生負面情緒,初步排解學生心理壓力,做好師生之間的橋樑。

(5)學生負責每天如實上報個人信息。

從上到下逐級負責,從大局到個體全員覆蓋,這為做好學生心理健康教育實踐提供了管理保障。

2、心理疏導雲平臺

平臺是進行大學生心理疏導和開展心理健康教育的有效載體。通過多種媒介手段,構建疫情防控的“線連線”、“鍵對鍵”、“面對面”的心理疏導雲平臺,可以突破師生間的時空阻隔,在心理疏導和教育引導中實現“零距離”。

(1)“線連線”就是及時公佈教育部門、醫院、社會心理諮詢機構和學院老師的心理諮詢熱線,為學生電話諮詢提供方便。

(2)“鍵対鍵”就是建立心理防“疫”微信群。一方面督促學生每天如實準確地在APP上報平安,實時傳遞和解讀各類政策、通知,推薦具有公信力的網絡平臺,提醒學生不要輕信傳播非官媒信息,不恐慌,樹立戰“疫”必勝的堅定信念;另一方面鼓勵學生製作防疫抗“疫”作品,擇優發佈在學校、學院微信公眾號上和班級微信群中,發揮把握方向、凝聚人心的作用。在創作中學生不僅能加深對國家政策、防疫知識的理解和防疫措施的落實,還能更好地釋放心理壓力,緩解焦慮情緒。

(3)“面對面”就是運用網絡視頻會議功能,召開現場會議解答學生疑問,引導學生正確理解看待疫情,增強自我防範意識和防護能力,不斷增強學生戰勝疫情的決心和信心。

3、個體學生干預

研究表明,人在面臨突發性危機時,個體總會不同程度地產生某種焦慮情緒和恐慌心理,會產生不同的心理應激反應,這會影響到群體心理與行為。所以,個體干預尤為必要。

當前,最需要干預的個體學生是在疫情下因身處特殊環境而缺少心理資源支持的學生,包含隔離留觀學生、滯留疫區學生、偶有身體異常學生,以及留學生、留校學生、實習學生等。

這些學生因疫情而身處異鄉異境,他們的思維容易狹隘和極端,情緒容易低落和偏激,甚至會因壓抑的情緒不能釋放,而導致一些衝動的、不理智的情緒及行為。對他們的心理干預應從以下幾方面進行:

(1)保持通訊聯繫。督促學生每天在APP上報平安,通過電話、微信、手機定位等方式,定時或不定時地聯繫學生,瞭解學生學習生活和居住環境情況,掌握學生生活動向和思想動態,最大程度地消除學生的孤獨感。

(2)給予情感撫慰。引導學生接納負面情緒,瞭解學生需求和困惑,傳達疫情進展、國家政策和學校通知,提醒學生做好個人防護、服從當地政府管理,為學生提供積極正面信息,幫助他們堅定信念、科學防控;發揮班級心理委員的作用,在朋輩交流中瞭解個體學生的真實情況和想法,緩解他們的焦慮情緒和心理壓力。

(3)解決實際困難。不同境地的學生總會遇到不同的實際難題。幫助留校學生和留學生解決生活問題,及時向他們發放溫度計、口罩等防護用品,制定雙語版的防護手冊和各項制度;向家在疫區和滯留疫區且家庭經濟困難學生髮放抗疫專項慰問金,助力學生身心成長,傳遞戰“疫”人文關懷。

4、心理自助計劃

心理自助的實質是通過主體在自我意識的支配下,主動尋求自我幫助、自我發展的方法,有效促進自身生理、心理和社會適應,保持身心的和諧狀態,促進身心發展。

實施心理自助計劃,通過心理自查、心理自助原則和心理自助方法等解疑釋惑,引導大學生在認識自我中選擇符合客觀條件且自己喜歡的方式展開心理自助,可以更有效地促進師生之間的互動,引導大學生的心理自助,使他們的自助行為從無序到有序。

(1)實施“角色書信療法”。在大學生的心理自助方案中,“角色書信療法”的“青鳥信使計劃”非常有效。這就是通過向TA寫信的文字傾訴,瞭解自己真實的困惑,促使他們正視問題,用理性戰勝恐慌,以仰慕、理解和支持戰勝偏激、狹隘和焦慮。

這個TA,既可以是類似鍾南山、李蘭娟那樣的專家英雄,也可以是奮戰在一線的醫護人員;既可以是身患新冠肺炎的患者,也可以是居家守護的普通民眾;既可以是新型冠狀病毒,也可以是野生動物交易者;既可以是生命中重要的人,也可以是未來的自己。

(2)推動“五維閱讀行動”方案。 英國著名作家毛姆曾說:“培養閱讀的習慣能夠為你築造一座避難所,讓你逃脫幾乎人世間的所有悲哀。”

“五維閱讀行動”方案就是通過“讀書→撰寫感悟→製作思維導圖→錄製音頻視頻→平臺分享”,引導大學生在多維度的閱讀中充實空虛自我,增長知識理性,提高精神境界,化解憂思煩緒,從而達到祛病棄症、心身健康的目的。

5、開展心理互助

心理學認為,當人的正向、積極力量得到增長時,其人性的消極方面會得到抑制或消除。

開展“互助成長”的志願服務活動,可以引導大學生主動積極地投身到社會實踐中,激發他們擔當責任和使命的熱情,使他們從關注自我到關注他人,從糾結疫情到奉獻自我,進而消除負面情緒、積累正能量。現在可以作為心理互助內容的事例很多,主要有:

在抗“疫”戰場上,不少大學生申請做志願者,他們協助村委會和社區防疫工作人員,進行了疫情宣傳、健康科普、測量體溫、入戶排查、街道巡邏、秩序引導、衛生消毒、信息登記、資料錄入、外來人員勸返等疫情防控工作。 還有“停課不停學”活動的廣泛化。居家滯留的大學生通過“一對一”的網上學習,為初三、高三學生提供學習答疑等。

這些寶貴的志願者服務經歷,都可以通過“五級負責制”、“心理疏導雲平臺”、“角色書信療法”進行廣泛傳播,實現一人所得,多人共享、互助提升、協同共贏的效果。

參考文獻

1.權威心理指導來了!新冠肺炎全民心理健康實用手冊

2020年02月18日 11:09來源:人民日報

http://jl.ifeng.com/a/20200218/8433919_0.shtml

2.人民日報談疫情防控:加強心理疏導,做好人文關懷

2020-02-10 08:15:48 來源:人民日報

3.大學生心理自助體系研究【J】北京教育(德育),2009,(3),57-61

4.積極心理學視角下學習倦怠大學生的健康發展路徑探析

沈丹,李思婷,肖帥軍,張婷 《中國健康教育》 2019年8期

5.抗新冠肺炎心理自助手冊

2020年02月11日15:11 來源:人民網-人民健康網

韓衛紅,河南科技大學護理學院副書記,從事大學生思想教育、創新就業和高校新聞等的實踐和探索。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