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是該過“女生節”還是“婦女節”?

我還不是婦女,我要過的當然是女生節。

曾經為了女性權益而奔波呼號的前輩們沒有想到,這樣一個曾經令她們熱淚盈眶的獨立平等之日,卻在未來被迴避、被嫌棄、被厭惡。

在“官方辭典”中,“婦女”始終是成年女子的通稱。在司法解釋中,14歲以上的女性稱為“婦女”,未滿14歲的男女稱為“兒童”。“婦女”從來不意味著老齡化,更不是他者的附庸。

有人認為,“婦女”被汙名化是女性對年齡增長的恐慌,是對年輕貌美的永恆追求。但縱觀我們的語言習慣,就會發現,這從來不是女性群體的“一廂情願”,而是整個社會的合謀。

我們可以看到,幾乎所有與“婦”有關的詞彙都暗含貶義。人們用“潑婦”形容女人蠻橫不講理,用“長舌婦”形容那些愛扯閒話、搬弄是非的人,用“婦人之仁”批判優柔寡斷、不識大體。

我們是該過“女生節”還是“婦女節”?

任何語詞的運用都不可能與其他語詞割裂,擁有完全獨立的意義。“婦女”一詞同樣不會例外,它不可能脫離其他詞語、成語、俗語中的輕蔑意味,獨成一種毫無褒貶色彩的中性表達。

語言習慣與思想成長是密不可分的,在這樣一種語言環境中,打著某些旗號要求所有女性對“婦女”一詞毫無芥蒂,是一種無知的強人所難。

其實,“一個節日,各自表述”並沒有什麼不好,但我們應該警惕在今天頗受歡迎的“女神”“女王”等詞彙所引導的新的思維與潮流。

或許我們今天要思考的,不是要過“三七女生節”還是“三八婦女節”,而是應該透過這些名號,去銘記這個節日背後真正的初衷:今天女性能獲得(或接近獲得)平等的生存權、教育權、工作權、投票權來之不易,而這條道路遠未走到終點,道阻且長。

1942年,作家丁玲在《三八節有感》一文中寫道:“生為現代的有覺悟的女人,就要有認定犧牲一切薔薇色的溫柔的夢幻。”


我們是該過“女生節”還是“婦女節”?

誰 能 成 為 女 神 ?

誰 在 追 捧 女 王 ?

從婦女到女生,從女神到女王,女性看似獲得了越來越多的重視,但事實上,這些聽來悅耳無比的稱呼,卻包含著他者的“刻板化認識”和消費主義的陰謀。

這一天,在情人眼中,女性是貌美如花的仙女;在朋友眼中,女性是備受追捧的女神;在愛人眼中,女性是尊貴無比的女王。就像消費者權益日那一天,所有商家都會恪守“顧客至上”一樣,在3月7日、3月8日這兩天,整個社會都要崇尚“女性至上”。

然而,當3月9日的太陽昇起,除了緊盯著女性錢包的商家還在宣傳板上掛著“女神節最後一天”“女王節專屬優惠”的slogan外,一切都沒有發生改變。

我們是該過“女生節”還是“婦女節”?

職場性別歧視仍舊存在,家暴的威脅仍未減輕,整個社會對“剩女”、單身主義的指指點點,對女博士、女強人的評頭論足,仍舊沒有停止。

而在這場甜蜜動人的狂歡之外,還有更多“沉默的女性”。芳華不再的她們,為一個家庭的正常運行操勞半生,卻生生被快樂隔離。在這個節日裡,她們總是因為無私的哺育和奉獻被表彰、被致敬、被歌頌,卻也因此可能失去追求真正自我與理想的權利。

從誕生到發展,婦女節所象徵的從來不是玫瑰紅酒或風花雪月,而是一種爭取平等權利的堅持,一種追求獨立自我的精神。而在今天,每到婦女節,在大街小巷出現的“女性特權”,恰恰是對這個節日原始意涵最大的諷刺。

婦女節的價值,從來不是給予女性轉瞬即逝的“一日尊貴”,而是提醒人們,要為一個更加平等的社會而繼續努力。

我們是該過“女生節”還是“婦女節”?

自 尊 自 信 自 強

別 做 “ 寵 愛 ” 的 附 庸

“其實與年齡無關,只要你對美麗、浪漫和溫柔充滿期待,還要有那麼一點天真,你就是永遠的女生。”商家的宣傳語總是那樣令人著迷,打著“永遠年輕”的旗號,悄無聲息地將美麗定義為精緻的妝容,將浪漫定義為漂亮的華服,將溫柔定義為優雅的生活。

比起在校園裡呼籲的“女生節代替婦女節”,比起女權主義者嘶吼的“反三七過三八”,我們或許更應該關注,在這個節日裡無法抑制的消費慾望。這也是當今所有節日的“通病”。

不知從什麼時候起,“對你好”就等於“買買買”,慶祝節日就等於無拘無束地購物和消費。人們一切的存在價值,逐漸被各種各樣的商品、五花八門的名牌定義,“你擁有什麼,你就是什麼”。

我們是該過“女生節”還是“婦女節”?

在無休無止的攀比和追捧之中,“女神”這個曾經被用來形容最完美女性形象的詞彙,變得昂貴又廉價,華麗又蒼白。說它昂貴華麗,是因為它需要太多金錢的堆積、太多服飾的修葺;說它廉價蒼白,是因為任何一個捨得花錢、頭腦空空的女性,都可以獲此“殊榮”。

因此,對於許多人而言,“消費自由”比“爭取平等”更誘人,“享受寵愛”比“追求獨立”更重要。

然而,生活終究是粗糲的、艱辛的、坎坷的,需要女性自己去面對,玫瑰色的浪漫始終無法解決人生的困難。比起錦衣華服和名牌時尚,今天的女性真正需要的,是百年前創建這個節日的前輩們所具有的品質:自尊、自信、自強。

這個時代,女性所處的環境從來不像童話那般美好。而保護自己最強大的武器,也從來不在外界和他人,而是女性自身主體意識的覺醒。

我們是該過“女生節”還是“婦女節”?

討 論 室

“所有帶上性別的尊重跟讚美都可以打一個問號。”女性不是男性的附庸,更不是金錢的附庸。

“婦女節”也好,“女生節”也罷,在這個屬於女性的節日裡,我們真正期待的,是“女子無才便是德”“學得好不如嫁得好”不再甚囂塵上,是畢業生們走進職場後能擁有同樣的機會,是單身主義和丁克家庭不再被人議論紛紛。

你怎麼看待“婦女”一詞?你更願意過“女生節”還是“婦女節”?快來聊聊吧~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