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扶桑》:英雄不是在屈辱中英勇地死去,而是在屈辱中拼命地活着


《扶桑》是严歌苓的一部佳作。

高晓松说:“这是一部特别粗糙,特别有肌肉的作品,让我热泪盈眶。我特别喜欢扶桑内心的光芒。”

高晓松也因此买下《扶桑》音乐剧改编权。

创作动机和过程

据说严歌苓有一次看到一张中国妓女的照片,她是这样描述的:

“我看到一副巨大的画像,画像中心焦点是一个盛装身形比较高大的中国妓女。她看上去还有那么几分的端庄,她的周围有很多人,人群中的几个白人对于这个妓女流露出一种狐惑的神色,这个妓女带有某种神秘的象征性。 ”

她好奇心被这张带有神秘色彩的照片打开了,她查阅有关这位女子的历史背景后,并萌生了创作的念头。

为了写好这部小说。严歌苓翻阅160册有关圣弗朗西斯科唐人街的历史书籍。这些历史古书是她的白人丈夫跑到旧金山各个图书馆,利用电脑,显微镜,挖掘出来的。丈夫的心血为她的创作提供了丰富的历史素材。

160本英文史书,在短短的时间内看完,是什么样的一个概念?有些人一辈子也读不完160本书。而严歌苓在很短的时间消化完160本英文史书,并根据史书的记载,加上艺术加工,为我们奉上了一本佳作。

这是精神和才华的结晶!

想象严歌苓深夜研读这些英文古书时,一定是眉头紧促,思绪绵绵。残酷的移民血泪史,东西方两种文明,两个种族之间对立,猜疑,误解的历史一定深深地震撼到她,也让一个置身于西方世界多文化价值体系中的东方人对此女子的命运有着深层的理解。

《扶桑》:英雄不是在屈辱中英勇地死去,而是在屈辱中拼命地活着


“你永远打不倒一个不反抗的人。“

扶桑,一百多年前的一位中国的良家女子,因为太过于想见到从未谋面在外的丈夫。她被人欺骗,拐卖到美国旧金山,成为人口贩卖市场的妓女。成为妓女后,由于不懂得如何拉客,她受尽百般耻辱和殴打。

她的一身红杉以及身上的东方神韵吸引了白人小男孩克里斯。在她生命危在旦夕的时刻,克里斯救了她。后来她又被迫做回妓女。

在她被买卖的旋转过程中,她碰到了贩卖人口的黑帮老大、大勇。大勇大力吹捧扶桑,使她成为当地的名妓。

黑帮嫖客们在争夺扶桑时,导致了一场战争。扶桑因此引了当地社会的极大关注,同时也招来白人对她的轮奸,一种悲惨命运的极其耻辱。

扶桑,活在一百多年前华人被深度歧视的美国社会底层,命都不如一只蚂蚱,任人宰割,但她还是隐忍地活下来。

在颠肺流离的兜转中,大勇发现她既然是他在大陆从未谋面的妻子。在大勇的心里,妻子就是家,是他无数次想念的家。

大勇从此他离开作恶多端的自己,以一种方式去救赎自己的深重罪孽。

为了保护妓女妻子扶桑的自尊,他不惜代价和白人发生冲突,伤及人命,被判死刑。

后来扶桑拒绝了克里斯的爱,以大勇新娘的名义送他走完人生的最后一程。

小说的开头到结尾都是无比悲凉的笔调。妓女的凄惨生活,第一代华人移民处于底层阶级的悲惨,赤裸裸地揭示着第一代移民的深重苦难。

严歌苓以第五代移民的视觉,向我们娓娓诉说,让我们的想象穿越时空,目睹那场旷世的移民血泪史。

《扶桑》:英雄不是在屈辱中英勇地死去,而是在屈辱中拼命地活着


扶桑是第一代移民的缩影,折射出第一代移民以弱势求生的文化。

扶桑是一百多年前的一位农家女子,她不幸被拐卖到旧金山当妓女。严歌苓把扶桑悲惨的一生作为我们窥视第一代移民的窗口,让我们看到一百多年前,华人在海外无比艰难的生存环境。

扶桑不是天生的妓女,她的选择是被生存所逼。得知自己被卖掉后仍然吃掉‘坏人’递过来的食物,生病了也会吃死人旁边的半碗米饭,即使挨打了也会吸吮鱼头,她一直遵循着中国人的生存逻辑:

闭嘴,低头,屈膝,顽强。被卖之后,她不哭不闹,也逆来顺受。男人爬上她的床,她顺从,迎合,末了把自己洗干净等待下具肉体。

在19世纪,在海外生存的华人男人除了做最底层的苦力活,如修铁路和开荒山,还贩卖女人。女人为了活下来,出卖自己的身体。他们的卑微付出还遭来当地白人的歧视,殴打,甚至是屠杀。

在《扶桑》中,严歌苓是这样写到的:

“1871年7月,数以千计的失业工人到旧金山中国城实行暴乱,他们枪杀华人,焚烧住宅和商店。警察花了三天的时间才算平息了暴乱。”

1881年3日6月,加州政府宣布次日为排华假日,举行大规模的游行,驱逐华人。

在当时,反对华人是一位政客爱国的行为和标志。

面对如此严峻和艰难的生存环境,第一代华人还是像野草一样,坚强地在美洲这块土地下生存下来,繁衍生息到今天。

这跟中国人的生存法则有极大的关系。中国人,弱时,为了生存,受尽百般侮辱也要忍下来,而不是在屈辱中了结生命。

严歌苓说:“我几乎在每一个中国人的寓所里都见到了一幅裱得精致,挂着显眼的‘忍’。

这是华人的生存文化:弱时, 忍,强时,兼济天下。

到了今天,海外的华人虽然没有像百年前的第一代移民那样,受尽侮辱,但还是受到一定的歧视。

严歌苓作为第五代移民,为了求学,她端过盘子,做过保姆。和白人老公恋爱时,还遭来美国联邦调查局的怀疑。但她还是以顽强的精神在美国成功又体面地生存下来。

作为处在西方文化中的一名东方移民,她对海外华人的生存文化有更深地理解和体会。


《扶桑》:英雄不是在屈辱中英勇地死去,而是在屈辱中拼命地活着


活下来,才是真英雄。

在极其艰难的环境里,能够活下来,才是真正的勇者。

在我们中国的文化里,这样文化影子并不少见。古有越王勾践的隐忍,韩信的胯下之辱。

到了今天,作家余华的作品《许三观卖血记》,《活着》都是在体现中国底层人的生存法则。

前者讲述了许三观靠着卖血渡过了人生的一个个难关,战胜了命运强加给他的惊涛骇浪。

《活着》讲述了富家子弟富贵赌博堕落,在经历家庭衰败,抗日战争,国内革命战争,大跃进时代,文化大革命等一系列的人生苦难中,看着自己身边的亲人一个个地离开这个世界。一无所有的他,尽管活得无比卑微,但还是忍着极大的悲痛活下来。

《扶桑》:英雄不是在屈辱中英勇地死去,而是在屈辱中拼命地活着


尽管命运施加了百般刁难,但能活着才是王道。为了所谓的自尊,在屈辱中悲痛地死去,不是英雄,是对生命的妥协。

《活着》让我想起我爷爷的故事。

在文化大革命时,我的爷爷被划为右派。在那个年代,这样的角色意味遭遇连绵。爷爷经常被人家拖出去斗,斗得遍体鳞伤,仅仅剩下残存的一口气。

在奄奄一息,病魔缠身之时,全部的孩子都因为他不能参加升学考试,他特别绝望。

破漏的房子,被苦逼辍学的孩子,整天没完没了的拷问和责骂,爷爷的命如同蚂蚁,卑微又弱小,被别人的脚底蹂躏着,只要别人再用一点力气,就有可能命丧黄泉。

在别人看来,他没有存在的价值,更是家庭的祸害。

和爷爷一起被斗的伙伴,忍受不了如此的欺辱。有人选择了一条不归之路,趁夜深人静之时,一头跳进了深井,以决绝的方式和这个世界告别。有的选择了流血的方式,含恨离世。

唯有爷爷选择了苟延残喘地活着,忍受非人的辱骂和口水。他倔强地活着,把卑微化为坚强,和奶奶一起把一群孩子拉扯大。

在那个荒诞的年代,爷爷的存在是被排斥的,微弱的。但爷爷的活着对一家人而言,是一份坚强,一份希望,他的忍辱里有一份和时代抗争的勇敢。爷爷面对无故加之,不畏惧,选择勇敢地活下来。爷爷并不卑微,而是勇者。

《扶桑》:英雄不是在屈辱中英勇地死去,而是在屈辱中拼命地活着


任何求生存的过程都值得我们敬仰。

任何一种让人看到力量的存在不是卑微,而是真正的勇敢。

苏轼说,“匹夫见辱,拔剑而起,挺身而斗,此不足为勇也,天下有大勇者,卒然临之而不惊,无故加之而不怒。”

在苏轼看来,正真 的勇者都有一种过人之节。

也许我们都在崇敬强大,轻视弱小,但在现实的世界里,没有一种力量可以被忽视。

任何求生存的过程都值得我们敬仰。即使是匍匐前行,也是一种力量,那是一种挑战生命极限的力量。

扶桑不幸被命运的洪流卷到美国旧金山,如果她拒绝卖身,她得死,如果她无法忍受男人的万般蹂躏,她死得更惨。为了活下来,她默默地忍受一切的一切,从不反抗,她身处底层的求生法则让我们看到另外一种力量和光芒。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