仁宗昭皇帝嫡五子,宣宗章皇帝胞弟襄宪王朱瞻墡,为何被后世誉为明朝最贤明的藩王?

代贞


朱瞻墡对我们来说是很陌生的一个历史人物,在如今的信息社会,一个个沉淀在历史长河里的有趣人物总还是被发掘出来,他们的是非成败让后人评说。

朱瞻墡是明仁宗朱高炽的嫡子,在立长不立幼的封建王朝,作为明仁宗第5子的他很难继位登基成为皇帝,不过朱瞻墡倒是多次被传要继承皇位,可这毕竟只是个传说而已,并没有成真。既然有传说那还是说明朱瞻墡有过人之处,不然怎么会有这样的风声呢?

朱瞻墡(1406年4月4日~1478年2月18日),公元1424年被封为明襄王,在明代藩王里也是口碑不错的,有贤德之名。虽多次被传继承皇位,可并没有受到历经的皇帝的责难,日子过得倒也逍遥,以73岁高龄善终,不可谓是个奇迹。

朱瞻墡4岁时,爷爷明成祖朱棣去世,其父朱高炽继位,哥哥朱瞻基成为太子,他和其他的兄弟们被封为亲王,朱瞻墡被封襄王。藩王在明朝有朱棣的前车之鉴,因此会被皇帝忌惮和防范,于是皇帝会限制藩王的权力,控制他们的势力,同时给他们舒适的生活。父亲朱高炽继位不久,就离开人间,哥哥朱瞻基继位后,朱瞻墡不得不去到封地,做他的逍遥藩王,远离权力的中心。

明宣宗朱瞻基继位后第二年,他的嫡长子朱祁镇才出生,中年得子的明宣宗非常高兴,迅速立朱祁镇为太子,可明宣宗在位仅十年就去世了,当时的太子朱祁镇也只有8岁,于是朱瞻墡第一次被卷进皇位的风波中。

太子朱祁镇年太小不能亲自打理朝政,此时的朱瞻墡被推倒了风尖浪口,叔叔取代侄子的声音此起彼伏,可朱瞻墡并没有这么做,而是拥立侄子朱祁镇登上了皇位。

可天有不测风云,好大喜功的明英宗朱祁镇在太监王振的鼓动下,御驾亲征北伐瓦剌,公元1449年(正统十四年),明英宗朱祁镇在土木堡被瓦剌俘虏,消息传来,举国震惊!京城一片混乱,国不可一日无君,此时的太子朱见深只有2岁,无法担当治理江山社稷的大任,打理朝政的是明英宗朱祁镇的弟弟朱祁钰。但孙太后并不喜欢朱祁钰,关键是朱祁钰生母吴贤妃尚在人间,如果朱祁钰登基,自然会尊崇生母,孙太后也就没有生存的空间,于是孙太后想起了口碑和人缘都不错的小叔子朱瞻墡,她急速命朱瞻墡进京。

朱瞻墡接到诏令,左思右想,不知如何是好,可他在一番权衡之后,决定不做亲者痛的事,于是他向孙太后建议太子朱见深登基,郕王朱祁钰监国,他的意见还没有传到孙太后手中,急不可耐的孙太后就让朱祁钰登基了,朱祁钰即明代宗。朱见深继续为太子。

朱祁钰登基后,想想也不是个滋味,自己当皇帝,侄子做太子,那自己的儿子情何以堪,于是想方设法要废掉太子朱见深,可这不是件小事,必然会引起朝廷震荡。朱祁钰也是豁出去了,坚决废掉了朱见深的太子之位,立儿子朱见济为太子。

可天命不济,朱见济在立为太子的第二年就突然去世,群臣请求复立朱见深,朱祁钰一直不同意,于是朱瞻墡又成为了皇位继承人的焦点。后来的结局是,石亨等人迎立被瓦剌放回,被朱祁钰软禁,奉为太上皇的朱祁镇复皇帝位。

朱祁镇复位后,名臣于谦等人被捕入狱,襄王朱瞻墡也被卷其中,朱瞻墡为了自保,向明英宗朱祁镇表达自己的忠心,他建议毁掉寿陵,寿陵是朱祁钰为杭皇后所建的,这一建议一针见血,正符合朱祁镇的心意,就是有些缺德。不过朱瞻墡的忠心倒是拯救了自己,躲过了灾难。

朱祁镇去世后,朱见深即位,已到天命的朱瞻墡为了接下来的日子好过,故技重演,又向皇帝朱见深表忠心。建议让汪氏母女搬离郕王府,但朱见深是个豁达的君王,并没有接受朱瞻墡的建议,同时也没有为难朱瞻墡。

成化十四年(公元1478年)朱瞻墡去世,终年73岁,官方评价他:‘’守礼法、远嫌疑‘’。历经七朝的朱瞻墡得以善终,这跟他的为人低调、善于周璇有很大的关系。






史道驿站x


明代襄宪王朱瞻墡被称为明朝最贤明的藩王,一生被三次流传为皇位继承人,而最后得以善终,享尽荣华富贵,我看主要有以下几点。其一,朱瞻墡的确"庄警有令誉'‘其人品才干,在几个兄弟中是出类拔萃的。这是他的天份,因为有这份天份,所以后来在关键时刻为人处事就不会偏离正确的轨道,而一朝不慎而招致非议和灾难。其次,他守礼法,远嫌疑,故虽有异议,不为上下所疑,故而能寿其天年。说白了,他这个人知道自己的几斤几两,不贪欲。历史上盛名的土木堡事件发生后,朝廷上下一片人心浮动。面对他皇嫂诏他进京的诏书,他断然拒绝,不去。掷地有声,没有一点拖泥带水。要是换了其他的人,早就屁颠屁颠地跑个不休。他不趟这浑水,论血缘关系,他怎么也比不上太子朱见深,皇弟朱祁钰。并上书要太子登位,朱祁钰监国。一下子撇清关系,不留隐患。的确,这浑水不好趟,作为藩王,势单力薄,京城的风云变化万千,哪一天死无葬身之地都不是一句玩笑话。另外,他善于明哲保身,见风使舵,选班站队的功夫的确火眼金睛。土木堡事件后,英帝被软禁在南宫,他好像早已预料后事,上书景帝宜旦夕省膳问安,率群臣朔望见,无忘恭顺。后来英宗复辟成功,在宫中看到了他的上书,心情大好,各种猜疑消了大半。尤其是他上书要求推毁杭皇后的寿陵,很正英宗的下怀。自然从此风平浪静,海阔天空。最后以七十三高龄辞世,享尽人间荣华富贵,深得朝廷的礼遇和褒奖,一代贤藩王的英名流传千古。纵观朱瞻墡一生,大是大非面前不糊涂,是他人生最好的写照。


52211682393


人贵有自知之明。朱瞻墡得以全身而退,主要是因为颇为自知。知道自己能扒几碗干饭。他不觊觎最高权力,所以最终能够独善其身。而另一方面,估计他身边也没有那种摇唇鼓舌的谋士,替他出馊主意。


津乐文化


这怎么回答啊?按惯例,每一个皇帝的每个儿子成年后都会封王(当然,其中一个会是太子),且这些藩王都是世袭罔替(前提是别犯大错),好像明太祖朱元璋就有20、30个儿子。反正到了后来,每个省(明代叫布政使)的大城里都有一个藩王,比如成都有蜀王,陕西有秦王,山西有晋王,河南洛阳和开封两地有唐王和周王,山东有鲁王,齐王等,这些都是传了很多代的王爵。总之,具体数量的话,不好说····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