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代皇帝的皇后,为什么都选自民间,皇帝为何要与平民百姓之女通婚?

楼兰都护

纵观历史,皇后作为一国之母,“理应”出身高贵,比如清朝的皇后,最典型就是乾隆最爱的那位孝贤皇后,她出身高贵,属于上三旗的镶黄旗,其父是察哈尔总管李荣保,高祖曾任过太子太保。

可明朝皇后就不同了,几乎全是地位普通的女子,那么,这是为什么呢?

“朱元璋一句话,明朝皇后就定了”

其实明朝皇后之所以选择出身一般的女子,原因就在于朱元璋,据《明史后妃传》记载,朱元璋曾经出过一本书叫《女训》,其中在后妃的遴选上,为防前朝与后宫勾结,他特意规定:

“凡天子、亲王之后、妃、宫嫔,慎选良家女为之,进者弗受,故妃、后多采之民间”。

所以,老祖宗都定家法了,后代们只有照着执行。其实老朱这么干也是鉴于前面朝代以皇后为代表的后族干政太厉害,比如元朝,那皇后权力大的可以只手遮天;再比如唐代,女皇武则天直接把皇帝干掉自己来当。

“明朝皇后都是什么样家庭的女子”

纵观明朝的皇后,她们的出身着实不太高,小君努力给大家找到了历代明皇后的出身,下面简单列举几位:

明宣宗朱瞻基,明第五位皇帝,他的皇后胡氏,家里老爹原来只是锦衣卫百户,正六品。而他的第二任皇后,孙氏,老爹仅是第二任皇后,孙氏,其父为正九品的主簿。


还有历史上只有一位皇后,提倡一夫一妻制的明孝宗,他的张皇后的父亲仅仅是国子监一普通的学生而已。

再如明神宗的孝端显皇后王氏,其父亲原为文思院副使,从九品。

所以,综上,明朝皇后大多出身不高,但也并非都是平民百姓,家里或多或少还是做点官。

不得不说老朱真是很高明,用这一招既让皇后有点背景身份,但也让你背景身份不高,既防止了前朝后宫勾结干政,也让皇后知点书达点理,高明高明。

写到这里,小君突然觉得朱元璋的想法完全就是现在很多男性择偶的标准嘛——女孩别学历太高,但也不能完全没有学历,别野心太大,千万别做女强人,只要知书达礼,好好持家就行。


宫殿君

首先,明代皇帝并非“都选自民间”,事实上至少“正后”大多仍然选自有一定地位的家庭,洪武是开国皇帝不论,其太子朱标首任太子妃是开国功臣常遇春之女,建文帝皇后马氏父亲是光禄少卿,永乐帝皇后徐氏是开国功臣徐达之女,正统帝皇后钱氏父亲是海州都指挥使,景泰帝原配汪氏,父亲为中兵马指挥使,是将门世家,成化帝原配吴皇后父亲是羽林前卫指挥使,舅父更是怀宁侯孙樘,弘治帝皇后的父亲是太学生,正德帝皇后夏氏父亲为世代军户军官出身的进士,嘉靖帝第一位皇后陈氏父亲为秀才,隆庆帝皇后陈氏父亲为通州右卫世袭百户,万历帝皇后王氏,父亲为世袭锦衣卫千户,天启帝皇后张氏,父亲为进士、中军都督府同知。明代皇帝首任皇后出身较微贱者,只有洪熙帝的皇后张氏,父亲只是个下级军官,宣德帝首位皇后胡氏,是因为姐姐为洪武帝后宫被推荐而获选为太子妃,最后一任皇帝崇祯帝皇后周氏,父亲是算命先生。

不难看出,明代大多数原配后妃都是世袭军官出身,或者和世袭军官有一些关系,这是因为世袭军官、军户大多数是跟随朱元璋打天下时的中下级官兵,既清白可靠,又门户不高,不会形成过于庞大的外戚势力,也不会过分孤立被轻易动摇。虽然朱元璋在洪武元年(1368年)就制订“凡天子、亲王之后、妃、宫嫔,慎选良家女为之,进者弗受”的所谓“铁律”,但实际上并未真正贯彻执行,大多数原配皇后、太子妃地位不低,尤其最早的几位地位更高(常遇春徐达是什么人不用我多说了吧),地位真正低下的寥寥无几,且大多数系出嫁时王子本身地位也不高(嘉靖、崇祯都是如此),而续弦的皇后很多地位低下则不难理解——明代除帝王原配外的后宫女子地位的确普遍低下(否则后妃殉葬这样的陋习也不可能死灰复燃),“自由恋爱”的选择范围如此,续弦皇后的家世可想而知。

其次,朱元璋和朱棣的确有压抑外戚、避免重蹈汉代覆辙的想法,因此竭力避免让子孙和世家大族或高级勋戚联姻,尤其避免形成世代通婚,如东汉阴王郭马这样的外戚世家,明朝自朱棣之后再无世爵女儿或孙女当皇后,没有一个世家大族或文臣高官的女儿中选(个别父亲有进士之类头衔的,家世也依然是世袭军官,且一旦成了外戚也和宋代外戚一样只能被授予虚爵或武职虚衔)。当然,这种想法是有些天真的——明代依然出现了多次后宫干政的事例,且闹出事来的后宫大多并非出自豪门大族。

第三,明代的社会体系已迥异于汉代甚至唐代,世家大族的地位已不再崇高,更难以血统骄人,科举成为进身正途,而成为外戚就必须付出从此转入武职虚衔行列、断绝在“正途”发展的代价,且倘若入宫的女性亲属当不上皇后、王妃且无子,更有殉葬的风险,即便皇帝想“换换口味”找一些门阀或文官重臣女子,也未必能够如愿,他们“换口味”的对象只能是下级宫女(这个多了)、被罚没入宫的女俘或女奴(孝宗生母),以及真正的民间草根女子(正德的游龙戏凤)了。


陶短房

首先,需要纠正一下,明朝皇后,并不是都选自民间,也并非什么平民百姓之女,只是出身比较普通,不是豪门大族或者达官贵人。一般来说,明朝皇后都是从平民、国子监学生、基层武将、基层文官家中选择,确实可以说明朝皇后出身不高,单也不至于太低,比如一月天子朱常洛的王皇后,原本是宫女,因为生了皇长子而被封后,当然,这也只能说明明朝宫女选秀要求也不高。



那为什么明朝的皇后出身都不高呢?还是源于中国历代宫廷权力斗争的影响,外戚和宦官一直都是中国皇帝权力的最大威胁。就皇后干政而言,秦有宣太后、西汉有吕后、东汉有邓太后、东晋褚太后、唐朝武则天、辽国萧太后、宋朝刘娥,当然,之后的清朝还有孝庄和慈禧太后。这么一看,明朝好像真没有哪位皇后太后干政过深的。这就是明朝皇后出身不高的好处了。



根据《明史后妃传》记载,朱元璋在洪武元年编撰《女训》,作为管理后宫的“家法”,为了防止朝中权臣和后宫勾结,规定“凡天子、亲王之后、妃、宫嫔,慎选良家女为之,进者弗受,故妃、后多采之民间”

这都是朱元璋吸取历朝教训,尤其是前朝元朝的教训,元朝皇后权力相当大,能直接任免官员,后党甚至能决定皇位归属,当然,这也是元朝皇后所属部落实力雄厚的原因。



明朝选妃侧重平民,而且对后党极为提防,但是明朝中叶开始,皇帝们又开始厚待后族,往往册封皇后给,又给父亲兄弟高官厚禄,但大多无实权。土木堡之变后,明朝武勋贵豪损失惨重,文官占据主流,文官更加排斥后党摄政,越发贯彻明太祖的选妃制度了。


汉史风情

明代皇后并非都选自民间——建文帝的皇后马氏出自开国马皇后的家族,永乐帝的皇后乃是开国功臣徐达的女儿。如果非要说马皇后和徐达的出身也不高贵,那就纯属抬杠了——有谁是天生高贵的?这些开国元勋即使自身出身不高,可自明朝开国那天起就已由平民子弟转变为世家贵族,否则明朝开国皇帝朱元璋还要过饭又咋说?

事实上明代皇后绝大多数并非真正出自民间,大多还是有一定官方背景的,只不过相比其他王朝而言:明代皇后的出身普遍不高倒是事实——自朱棣的徐皇后死后明代皇后或出自民间或出自一般基层官吏,再无有皇室同某几家世家大族世代联姻亲上加亲的现象。事实上这源于朱元璋的政治遗嘱:皇室不与勋戚世家联姻,可以说这是明代一脉相承的祖制。

朱元璋立下这道政治遗嘱的目的在于:避免世家贵族势力做大进而出现外戚干政危及皇权的现象。事实上朱元璋的目的应当说基本实现了:有明一代外戚势力始终没能在政治上取决定作用,这与明代皇后出身普遍不高,政治背景不强这点有很大的关系。问题是有一利就有一弊——尽管外戚势力被打压下去了,然而由于明代皇帝身边缺乏外戚势力的支持,宦官势力迅速填补了由以往的外戚世家遗留的政治权力真空。好在明代皇帝又找到了制衡宦官势力的另一股政治力量——内阁官僚。


鸿鹄高飞一举万里

朱元璋建立明朝以后,有鉴于两汉,北周,唐等朝代外戚干政的恶果,特别是北周外戚杨坚,唐皇后武则天以婚姻身份革周命,革唐命造成的严重后果,规定后宫不得干政,并将之用铁牌形式保存下来,规定后世子孙永为定守。明初皇室多与功臣联姻,如后来的明成祖朱棣皇后徐氏,即为明初开国大将徐达之女。但这仅在开国之际出现过。

明成祖即为以后,明代皇后大多出自民间,如正统皇帝皇后钱氏,孝宗皇后张氏均出自民间。明朝这一做法有效的防止了外戚专权的情况发生,即使在明万历年间的妖书案中,外戚势力也没能击败内阁势力,最终,万历皇帝在李贵妃怂恿下改立福王为太子的计划还是没能成功。

有明一代,外戚势力始终没能在政治上取决定作用,与明代皇后多来自民间,政治背景不强这一点有关。


小王解史

只能说明朝皇后出生不高,也不至于说是都是平民百姓,大多还是做过诸如同知和千户等四品到七品的小官的,而像英宗皇后钱氏,祖上是朱棣靖南的嫡系,可谓根红苗正,其父做到了三品都指挥,宪宗皇后王氏,其父最终官拜右都督,一品。


我爸爸的名字20

皇后贵为后宫之主,母仪天下,但明朝皇后却大都来自民间,这与历朝历代都大不相同。 细细分析有以下几点原因。



一、防止外戚干政。从古至今外戚都时时刻刻威胁着中央王朝的统治。如汉之窦氏、梁氏干政,如唐之杨国忠等等。明朝从民间选取皇后直接从根本上断绝了外戚的威胁,因为平民百姓几乎没有任何的势力。



二、朱元璋本身草根出身,对民间本身就无太多高低贵贱之分,自然也不会看不起民间的女子。甚至从民间选取皇后更是一种亲民的表现,容易得到民心。

三、说句玩笑话,从民间选择皇后便杜绝了近亲结婚,更容易获得高质量的皇子。


历史轻松看

防止外戚干政,明朝建国以来就反对外戚和宦官干政从民间选皇后其家族没有什么关系无法和大臣有关联,第二提高后代质量,纵观明朝得皇帝没有一个是无能的白痴的,只有些贪玩的而已,第三提高皇室外民间得影响力,能够让老百姓觉得皇帝有一半血统来自民间,更容易被接受,这一点从明朝很少民间暴动就能看出来因为明朝大多数皇帝比较亲民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