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坚建立隋朝为何仅仅十余载就能积累惊人财富?

我爱你871123


“唐食隋粮”这个传说可以说是家喻户晓了,据说在隋朝灭亡二十年后,官员马周向唐太宗李世民汇报:隋朝时期储存在洛口和西京的粮食,到现在还没吃完。

这当然是一个夸大的描写,粮食放二十年还能吃吗?不过这也从侧面证明:隋朝的财富十分惊人。


开皇之治——隋文帝杨坚

杨坚代周,建立隋朝不过十来年,民部官员就向杨坚汇报:府库皆满!所有仓库都装满了粮食了。

据一些资料记载,隋朝建国之初的累积之多,光粮食就够国家吃五十年的。可是资料归资料,隋朝有钱有粮那是世界公认的。可是杨坚接手一个破败不堪的北周,又是如何在十年内就累积下如此巨大的财富呢?

隋朝能在第一代皇帝就实现开皇之治的盛世,主要是靠三点。

第一:任用官员得当。杨坚是在关陇贵族刘昉、郑译等人的拥戴下代周自立的,可这些人只懂力量,并不具备治国才能。所以杨坚登基后,就一口气摆脱了这些不合时宜的部下,并任命高颎为尚书、虞庆为吏部尚书、李德林为内史令、韦世康为礼部尚书、元晖为都官尚书、元岩为兵部尚书、长孙毗为工部尚书、杨尚希为度支尚书、杨惠为左卫大将军,后面有越级提拔了有军事才能的杨素和有经济头脑的苏威。

尤其是杨素和苏威,前者征服南陈有功,后者制定《开皇律》有功。



第二:整治官制,建立律法。隋朝以前,地方官制极度混乱,北周时期“民少官多,十羊九牧”,造成了极大的财政浪费。隋文帝开皇三年,杨坚下令废郡,实行州、县两级制度,合并了许多州县,裁汰了一大批冗官,上行下效,政行令止,不但提高了行政效率,还节约了大量支出。

并制定《开皇律》,废除枭首、车裂等酷刑,只保留律令五百条,规定只要不是图谋推翻杨氏者,则不株连九族。律法的建立,令到国家逐步从南北朝的混乱局势顺利过渡,民既畏死,自然税收也多了。

第三:采取“大索貌阅”和“输籍定样”两大措施。“大索貌阅”即是以画像、文字将人民的样貌、年龄记录下来,以防谎报年龄,隐藏户口。在采取“大索貌阅”的当年,就检查出了成年男子四十四万人,并把一百六十多万人编入户籍,增加了税收人口。

“输籍定样”即要求按照人数缴税,隋朝以前,豪强和人民为了逃税,有时候一个户口本上就有四五十人,以这种方法,可能四五家人只需要交一家的税即可。再根据各家资产情况,从轻做出缴纳赋税的标准,写成“定薄”。既让百姓无法逃税,又让地方官员不能随意增减克扣,并把大量依附人口从豪强地主的荫庇中吸引出来。

这两项措施使得国家掌握的人口剧增,增加了财政收入。靠着这两种措施,隋朝的户数从建国初的四百万户,十年的时间就剧增到了九百万户,人口超过了四千六百万。


一贰一橙


隋朝,一个大家容易埋没的朝代,但这个朝代所带来的影响却不容忽视,据说唐太宗当政时,底下有人上奏说:“隋家储洛口,而李密因之;西京府库,亦为国家之用,至今未尽。”从这可知隋朝的繁荣。


隋朝的繁荣要归功于统治者。隋文帝建立隋朝以后,他制定的国策就是“宁积於人,无藏府库”,即藏富于民而不是藏富于国,这就使得民间聚集了大量财富,加之隋文帝轻徭薄赋,体察民情,所以当时的隋朝发展迅速,百姓也安居乐业,在这种和谐的情况下,隋朝在短时间内就积累了惊人财富。隋文帝除了藏富于民,他在政治上也进行改革,创设了福泽后世的三省六部制,极大地提高了行政效率,在地方上也对制度进行大刀阔斧的改革,使得隋朝的有用之才辈出,为国家发展注入了强劲动力。而且在法律方面,隋文帝命人修订《开皇律》,改变了以往的严刑酷法,不再随意处死刑,“天下死罪,诸州不得便决,皆令大理复治。”在社会如此和谐的状态下,人们对于生活当然充满了向往。

隋文帝的节俭也使得统治者不仅仅是个安于享受的阶层,隋文帝以身作则的向世人展现了他勤政为民的一面。而他对于节俭的重视,也使得他被杨广的假节俭所欺骗。隋文帝对于隋朝的建设也给唐朝做了嫁妆,唐朝在隋朝的基础上继续发展,推动着自己迈入强盛。


历史百家争鸣团队成员:小木


历史百家争鸣


隋朝灭亡20年后的一天,大唐官员马周向唐太宗李世民汇报:隋朝储存在洛口和西京的粮食,至今还在食用。

换句话说,唐朝建国20年之后,吃的还是隋朝的粮食!

隋文帝杨坚到底积攒了多少家底呢?

隋文帝建国不过十来年,户部向皇帝报告:府库皆满!所有的仓库都装满了!

隋炀帝杨坚自己都奇怪,我们家实行的是轻徭薄赋,还有大批财产都分发给打江山的兄弟们了,为毛这么快仓库又堆满了呢?到底收了多少财货?不会是哄老子看行的吧。

还真不是哄皇帝开心。

隋朝建国之初就积累了海量财富,到处建造粮仓堆积粮食。等到隋炀帝登基的时候,隋朝国库中的粮食足够吃50年的!

这可不是夸张。1969年考古队从洛阳发掘出隋朝的粮仓,一共有259个粮窖,一个粮窖里面,就有碳化的粮食50万斤!这就是粮仓!

隋文帝统一中国,接受的是一个四面漏风的烂摊子,为什么这么快就积攒下这么多家业呢?主要靠两招!

第一招:大索貌阅。

大索貌阅是个什么鬼?简单说,就是古达的身份证照相技术。南北朝时期,老百姓为了逃税,就虚报年龄,诈老诈小。大索貌阅,就是虽然没有照相技术,但是用文字形式把纳税人相貌记载下来。用这个办法核查纳税人口。

第二招:输籍定样。

隋朝按照户数纳税,村民为了偷税漏税,有时候一个户口本上有四五十人,用这种方式减少纳税。隋朝的新规矩是,每年正月初五,地方官员带头下去查户口。

就靠着这两招,隋朝户数从建国初的400万户,十年的时间就扩张到接近900万户,人口超过4600万。

户数增加,上缴国家的皇粮国税自然猛增,除此之外,隋朝规定每户人家每年要向国家缴纳0.7石的义仓粮食。说起来是为了赈灾公益,实际上还是压榨老百姓的财富。

所以说,隋文帝短短十几年积累的巨额财富,主要还是从民间开源产生的财富,被吸收进了国库。国家有钱了,老百姓还是非常的穷困。

这样的局面,其实是非常危险的。尤其是这么大的家产交给隋炀帝之后,隋炀帝有了这些国库皇粮为底气,开挖运河,兴建洛阳,远征高句丽,没几年就把这些财富祸害差不多了。更为危险的是,因为穷兵黩武,老百姓深受其苦。

最后忍无可忍,当权军人利用民间情绪,轻松政变得手。

可以说,隋文帝积累的家业,害了自己的儿子。

从这角度观察历史,我们发现,今天像股神巴菲特和世界首富比尔盖茨,都表示要把大量财富捐赠出去,不会给自己孩子留下太多财富,这个做法是很有智慧的。

如果你有亿万家财,愿意全部留给后代,让他们躺着吃一辈子也不愁吗?

欢迎你探讨这个有意思的问题。

我是铁锤,2019一起加油。


铁锤文史


我们先简单介绍这个人物,然后再从以下几个方面回答一下这个问题

隋文帝杨坚(541年7月21日-604年8月13日),弘农郡华阴(今陕西省华阴市)人。汉太尉杨震十四世孙,隋朝开国皇帝,开皇元年(581年)到仁寿四年(604年)在位。

①开国(过程中战争较少,时间短)杨坚出身豪族,仕途顺利节节高升,578年周宣帝宇文赟即位,杨坚因女儿杨丽华被封皇后,而晋升为柱国大将军、大司马。随后周宣帝病危,御正下大夫刘昉、内史上大夫郑译伪造诏书,让杨坚接受遗命,辅佐朝政,百官皆听命于他,他施政宽和,深得人心。后相州总管尉迟迥举兵,郧州总管司马消难益州总管王谦响应,杨坚派郧国公韦孝宽打败了尉迟迥,随后又令赵王宇文招、越王宇文盛、陈王宇文纯、代王宇文达、滕王宇文逌入朝,五王被以谋反罪杀之。随后581年北周静帝禅让,杨坚即皇帝位,定国号为隋,北周灭亡,杨坚开国过程中很少发生大规模及长时间战争,如房玄龄说杨坚“以诈取天下”,古往今来,战争越多时间越长,百姓生活就会更加贫苦,国家也会越贫穷,(如现在的叙利亚,多年战争使得国家民众流离失所,生活困苦)战争消耗是巨大的(兵马、粮草、军饷等其他费用),消耗大量的国库储备,同时战争会破坏房屋、农田,对国家的农业、手工业、制造业、商业造成严重的影响甚至是摧残,大量大规模的战争会损失很多人口(劳动力),所以往往许多开国皇帝来说,开国后不是发展经济而是恢复经济(如汉朝的休养生息“文景之治”),而杨坚则在这个方面减少了很大开支,使得国家经济有发展的资本和基石,经济可以在短时间内快速发展




②货币。隋文帝杨坚统一货币(五铢钱),禁止使用古钱和杂钱,统一度量衡,货币的统一使得金钱流通更加便利,有利于社会经济的稳定,同时促进了商业贸易的发展

③政策。罢盐酒专卖,多次减税,这些减轻了人民负担,促进了农业经济发展;全国推行均田制,这样可以增加赋税,增加国家财政收入;隋朝进行全国性户口调查,查出没有户籍的有165万余口,其中丁壮44.3万人,增加了国家税收,也改善了经济。隋朝还减轻刑罚,对人民宽容。这些都使隋朝人口发展迅速,581年全国户口462万户,589年全国户口700多万,人口的快速增长,带来了市场及需求,也带来了充足的劳动力,使得经济、农业、商业迅速发展。

④吏治。隋文帝废除九品中正制,实行五省六曹制(后称五省六部制,也是后来三省六部制的前身),同时裁汰了大量冗官,将一些郡县合并,提高了工作效率,节省了国家的财政支出,减轻了人民负担,同时他还惩处了贪污不称职者200余人,使得其他官员更加遵纪守法,减少了贪官的出现,贪官的惩处增加了国家收入,赢得了民心,从一定程度上使人民的生活更加幸福美好。



⑤统治者的带头作用。杨坚生活节俭,提倡后宫官员节俭,因为上行下效,统治者到官员都节俭,就会减少对人民的剥削压迫,使得人民安居乐业,所拥有的财产增加,民富则国富,商业农业也就更繁荣,经济也就发展越快。

还有战时兵,闲时农的“兵农合一”制度、国家少有战事,都是使得社会经济快速发展。

以上者这些原因使得隋朝能够在跟短的时间内积累大量财富,这些是我的个人见解,若有其他观点,请在评论区评论留言!


此生只为遇见


隋朝确实很富,大唐建立二十年后,有个叫马周的大臣还向李世民回报

隋家储洛口,而李密因之;西京府库,亦为国家之用,至今未尽

隋朝储存的粮食,吃了二十年,还没吃完呐。或许怕后人不信,还藏了些粮仓当物证:上个世纪在洛阳就发现一块隋朝粮仓遗址,有259个粮窖,一个地窖里有炭化粮食50万斤……

史书加实证,让我们不得不信,隋朝真的很富

大臣们经常劝谏君主休养生息,莫要穷兵黩武,否则就怎么怎么样,大宋甚至有官员当丞相第一天,就向皇帝提三十年莫提兵事要求。这些个大臣若碰到杨坚,估计麻爪晕圈,BUG般的存才啊

杨坚绝对算得上是穷兵黩武,从580年杨坚掌权开始,他连续打了四场灭国战,人吃马嚼之下,粮仓还是越打越满,够用五十年的粮仓依然装不下多余的粮食,还得继续建。别说后世大臣们麻爪,连杨坚自己都纳闷:

我朝薄赋,近年又大肆封赏,怎么还有这么多钱粮?

老杨同学到底是怎么创造这样的奇迹呢,他其实就做了几件事情

第一,打破土地垄断,实行均田制

男丁每人授田80亩,女子每人授田40亩,奴仆也依照此政策进行。为了更加调动积极性,规定男丁18岁以下不用交租服劳役,后来又规定男丁年满21岁,才每年服役20天。成年后

一夫一妻每年纳租粟3石、绢1匹、绵3两或布6丈、麻3斤,单丁和奴婢减半

自家有田,还有免租期,全国都陷入了大生产的热情之中,不富才怪

第二,大索貌阅、输籍定样,重新统计人口

为了确保纳税人口数量,防止舞弊逃税漏税可能,杨坚对人口管理相当严格。那时候,大户人家有大量隐藏人口,还有诈老诈小现象,对此杨坚很聪明

他实行保阊制度,规定县以下5家为保,5保为闾,4闾为族,分设保长、闾正、族正,然后全国州县全部重新核对年龄相貌,输籍定样。如有错漏,这些保长、闾正、族正一个都跑不掉

这么一来,大量隐藏人口以及作假分子被挖掘出来,一样投入生产与纳税当中

据记载:隋朝初期灭陈之后,有人口410万户,而到了杨广时期,已经涨到了890万户,人口总数超过4600万

第三,开挖运河,兴修水利

大隋开挖运河,其实从杨坚就开始了,老杨一共干了两个水利工程

第一个,584年,建设广通渠,引渭水如潼关,长达三百多里

第二个,587年,开挖山阳渎,打通江都到淮安水道

除了这两项大的水利工程,还建设了组织建设了多处盐碱变良田工程,非常牛

全国耕地面积,从早期的1900万顷,直接涨到5500万顷

有人,有田,没有偷税漏税,大隋凭什么不富


灵石蕴珠宝


581年二月,杨坚由隋国公晋封隋王。 北周静帝以杨坚众望有归下诏宣布禅让。杨坚三让而受天命, 定国号为“隋”,改元开皇,宣布大赦天下。589年2月,陈将任忠引韩擒虎攻入建康城,捉住陈叔宝,陈朝灭亡。590年八月,隋派使臣韦洸等人安抚岭南,冼夫人率众迎接隋使,岭南诸州悉为隋地。至此杨坚结束了300年的乱世,天下一统。

从全国统一590年到609年一共20年的时间内,隋朝人口从全国户口462万户增长到全国户口700多万,可谓发展迅速,究其原因有三:

一、隋王朝的战争并不多,没有长期的战争,减少了人口的损失。而经历了300年的战乱,举国都想统一的生活,为重建奠定了基础。

二、均田制能顺利推行,实行的一种按人口分配土地的制度,部分土地在耕作一定年限后归其所有,部分土地在其死后还给官府,这样就调动了人民的积极性,使的人民生活改善,人口增长快。

三、气候变暖。隋唐是经过东汉到南北朝的寒冷期,迎来的一个温暖期,这阶段粮食丰收,而且产量增加,所以容易积累财富。

当然还有一些税费改革,减轻人民负担,促进国家农业生产,稳定经济发展。这些都使隋王朝能快速的积累财富。


帝国烽火


从黄巾起义开始(公元184年),到隋文帝开国(公元581年),四百年间,中原大地几乎无日不战,频繁的战乱使得中原人口锐减,百姓流离失所,国家府库空虚。可是仅仅到了二十年后的仁寿年间,隋朝就积蓄了让各朝代都无法比拟的财富,兴洛、回洛、洛口、常平、黎阳、含嘉等粮仓都储存了上千万石的粮食布帛!经过了隋炀帝的挥霍和隋朝末年的战乱,一直用到了贞观年间,从经济看,唐朝的建立和兴盛其实是隋朝夯实的基础。

这样巨额的财富是怎样来的呢?考虑到当时低下的生产力,只有一个办法:重赋!繁重的赋税和劳役让老百姓普遍赤贫,根本无力对抗天灾人祸,那么隋文帝又是怎样对待灾民的呢?他的办法是让老百姓去逐食,也就是乞讨!还让老百姓自己出粮食建立义仓,可义仓却被官府贪污和隋炀帝拿去辽东浪费掉了!老百姓遇到灾年只能造反。

隋文帝储存的大量财富不仅没有让隋朝长治久安,反而成了隋炀帝挥霍的资本,成了各路诸侯在隋朝国土上逐鹿天下的本钱,还成就了唐朝和贞观之治,这不能不说是莫大的讽刺。


半缘君49125921


一则是,只要不战乱,不瞎折腾,中国老百姓的恢复能力是非常强的;二则,也是最关键的是,杨坚的隋朝并不是一片废墟上的白手起家,它是建立在强大的北周的基础上的。北周武帝宇文邕十余年的励精图治,为隋朝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另外,北齐虽然被周武帝所灭,北齐的皇帝高欢高澄高演高湛等人,也大都狂暴荒淫,但北齐的乱从来都在宫廷,民间治理在宰相杨谙等人的治理下,还是颇为清明的。所以北齐虽然上层淫昏无耻,但整体国力其实一直在北周之上,这才能北击突厥,南侵南陈,并占有淮南,与陈隔江而治。

最重要的是,周武帝宇文邕灭齐的过程颇为顺利的,576年,即北周建德五年十月第二次伐齐,建德六年正月即攻入北齐首都邺城(今河北临漳县),仅仅三个多月的时间就灭齐,自古灭国没有如此容易者。这仗打的容易,因为战乱而导致的破坏也就不大,有利于重建。

另外,我们为什么强调这个灭国容易呢?主要是想证明,杨坚承接的是一个完整的强大的北周,本身底子就极好。要知道,要不是周武帝宇文邕在北征突厥的过程中突然病逝,那么,根据周武帝的规划,他是要在击灭突厥以后大举南下伐陈的。

可谁知,周武帝英年早逝,公园578年死时年仅36岁,两年之后就让杨坚摘了桃子。所以大家也看出来了,本身周、齐底子都不错,府兵制、用人惟贤破除士庶区别、推行儒家文化教育、奖励农耕,这些都让隋文帝杨坚全盘接收,如此看来,杨坚真的是捡了个大便宜。

另外,隋文帝本人也不是个庸才,虽然得国极易,但是其本人励精图治,可以说,开皇之治,杨坚本人功不可没。

杨坚首先完善了北周的府兵制、均田制,同时大力清理户籍,将大批拖庇于豪门大户的隐户释放出来,整个政治经济得到大力整顿,经济发展极为迅速;同时,杨坚将宇文泰用人惟贤,不区分士族大姓和寒门英才的做法进一步形成制度,科举得以成型;废北周六官制度,建立三省六部制,废州、郡、县三级为州县两级,加强了中央集权。种种举措,再加上全国统一,老百姓得以安居乐业,这些都使得整个经济快速发展,直至最终府库充盈,由于国库过满,不得不新建国库积蓄快速增加的赋税和国家财富。

让人惊叹的是,如此充盈的国库,却并不是横征暴敛得来,而是杨坚多次下诏减免税负的结果。越减老百姓越富,国家反而越富,这也颇值得玩味了。


江上一峰青


在杨坚登基前一年,那时还是北周大象二年(580年),当时三方的大总管,相州总管尉迟迥、益州总管王谦、郧州总管司马消难公开起兵反抗辅政大臣杨坚,大半个北方瞬间卷入战火,杨坚好不容易平定叛乱,可以说整个北周已经算是千疮百孔,根本就没留下多少财富。

自开皇元年(581年)隋文帝登基之后,当时隋朝的处境也是相当不好的,刚平定三总管叛乱不久,突厥犯寇,隋文帝还得一边处理杂乱的内政一边对付突厥。开皇二年(582年)隋文帝通过军事打击和离间的手段把突厥分裂成东西两部,之后才把主要精力放在内政之上。

经济改革

隋文帝推行均田制,按人口分配土地,使得人人有其田。

整顿户籍,实行了“大索貌阅”和“输籍定样”,所谓“大索”就是清点户口,并登记姓名、出生年月和相貌,目的在于搜括隐匿人口;“貌阅”,则是将百姓与户籍上描述的外貌一一核对,目的在于责令官员亲自当面检查年貌形状,以便查出那些已达成丁之岁需要服役的人口数量,这样通过瞒报、谎报逃避徭役就行不通了。

再改革货币,废除其他比较混乱的古币以及私人铸造的钱币, 禁用古钱和杂钱,统统收回国有再改铸五铢钱流通。

度量衡在隋文帝时也重新统一,这样杜绝了大斗小秤的现象。

政治改革

隋文帝简化地方官制,南北朝以来,由于郡县设置过繁,形成了“民少官多,十羊九牧”的局面。北齐、北周制设州、郡、县三级地方机构,有些州的郡比县还多,产生了大量的冗官,政府则需要大量的经济去给州官、郡官等开工资,长期下来入不敷出,开皇三年,隋文帝废郡,改为州、县二级制,裁掉大量冗官,政府节能开支。

军事改革

隋文帝主要对府兵制度进行改革,要点是府兵的组织系统和兵役制度两个方面。当府兵者除保留军籍外,还同其家属编入州县户籍,与民户一样申请土地。平时生产,每年轮番到京城担任守卫,战时打仗。府兵家属不再跟随府兵调动而流寓无定,有利于社会生活安定和增加生产。

总结

除此之外,隋文帝还颁布“人年五十,免役收庸”、“战亡之家,给复一年”等仁政措施。

正是因为隋文帝实施的一系列改革,才使得隋朝在短短的十年之间将财富慢慢累积起来。

题外

开皇十二年某日,在一次朝会上,负责管理财政的官员对隋文帝说:“府藏皆满,无所容,积于廊庑。”意思是说,现在国库的财帛太多,竟然多到了没地方放的地步,国库里已经放不下了,有关部门只得放在国库外面的走廊。听起来像是在炫富,其实只是实话实话,主管官员并没有丝毫的夸张。

主管官员向隋文帝请求处理办法。隋文帝很吃惊:“朕一直以来都对百姓征收很低的税赋,而且平时又大量赏赐有功将士,为何还如此之多呢?”主管官员回答道:“臣估算了一下,每年赏赐出去的有数百万段,但收入远远不止这么多,积年下来,国库的储存也就越来越多了。”

于是,隋文帝下令另外开辟左藏库,分担国库的压力。除此之外,他还颁下了一道诏书:“宁积于人,无藏府库。河北、河东今年田租三分减一,兵减半功,调全免。”

“宁积于人,无藏府库”,意思是粮食布帛宁愿积蓄在民间百姓家里,也不要储藏在国家的府库。

赞同8

暂无评论

铁锤历史

优质历史领域创作者

关注

隋朝灭亡20年后的一天,大唐官员马周向唐太宗李世民汇报:隋朝储存在洛口和西京的粮食,至今还在食用。

换句话说,唐朝建国20年之后,吃的还是隋朝的粮食!

隋文帝杨坚到底积攒了多少家底呢?

隋文帝建国不过十来年,户部向皇帝报告:府库皆满!所有的仓库都装满了!

隋炀帝杨坚自己都奇怪,我们家实行的是轻徭薄赋,还有大批财产都分发给打江山的兄弟们了,为毛这么快仓库又堆满了呢?到底收了多少财货?不会是哄老子看行的吧。

还真不是哄皇帝开心。

隋朝建国之初就积累了海量财富,到处建造粮仓堆积粮食。等到隋炀帝登基的时候,隋朝国库中的粮食足够吃50年的!

这可不是夸张。1969年考古队从洛阳发掘出隋朝的粮仓,一共有259个粮窖,一个粮窖里面,就有碳化的粮食50万斤!这就是粮仓!

隋文帝统一中国,接受的是一个四面漏风的烂摊子,为什么这么快就积攒下这么多家业呢?主要靠两招!

第一招:大索貌阅。

大索貌阅是个什么鬼?简单说,就是古达的身份证照相技术。南北朝时期,老百姓为了逃税,就虚报年龄,诈老诈小。大索貌阅,就是虽然没有照相技术,但是用文字形式把纳税人相貌记载下来。用这个办法核查纳税人口。

第二招:输籍定样。

隋朝按照户数纳税,村民为了偷税漏税,有时候一个户口本上有四五十人,用这种方式减少纳税。隋朝的新规矩是,每年正月初五,地方官员带头下去查户口。

就靠着这两招,隋朝户数从建国初的400万户,十年的时间就扩张到接近900万户,人口超过4600万。

户数增加,上缴国家的皇粮国税自然猛增,除此之外,隋朝规定每户人家每年要向国家缴纳0.7石的义仓粮食。说起来是为了赈灾公益,实际上还是压榨老百姓的财富。

所以说,隋文帝短短十几年积累的巨额财富,主要还是从民间开源产生的财富,被吸收进了国库。国家有钱了,老百姓还是非常的穷困。

这样的局面,其实是非常危险的。尤其是这么大的家产交给隋炀帝之后,隋炀帝有了这些国库皇粮为底气,开挖运河,兴建洛阳,远征高句丽,没几年就把这些财富祸害差不多了。更为危险的是,因为穷兵黩武,老百姓深受其苦。

最后忍无可忍,当权军人利用民间情绪,轻松政变得手。


蓝眼睛的蓝


这里是不请自来的守仁君

隋朝建立后杨坚多次减税,鼓励农业生产,促进经济发展。不得不说,隋朝之所以能积累如此多的财富,和杨坚的政策是分不开的,但是更重要的,隋朝完成了统一,但是西晋以后的乱世却不是隋朝结束的。




隋朝的家产大多来自南朝,北周,北齐。

从五胡乱华到隋朝一统虽然经历了284年,但是在这二百八十四年间,真正动乱的时间只有东晋十六国时期,一百三十多年。

从北魏统一北方开始,中国就已经结束了乱世,进入南北朝时期,这个时期虽然南北多有战火纷飞,国家更迭。但是大体上是稳定的。

隋朝国力的积累严格意义上来说应该从公元439年开始。

在北魏建立到隋朝统一的这一个半世纪,虽然北朝先分裂为北周北齐,后北周又一统,南方也经历了宋齐梁陈四个朝代的更迭。但是各个国家内部还是相对稳定的,在这段时间内虽有战争,但是大部分时间还是和平发展时期。尤其是南方北人南迁后,南方得到了充足的劳动力,经济得到了空前的发展。

隋朝经济的腾飞离不开隋文帝的政策,但是隋朝又不同于汉唐,并非是废墟里建立起来的国家,攫取北周,北齐和南朝积累的财富也是隋朝经济起飞的主要原因之一。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