甲午战争的悲剧,究竟是谁埋葬了北洋水师?

1895年(光绪二十一年),甲午中日战争,北洋舰队全军覆没,李鸿章闻讯,长叹一声:“我办了一辈子的事,练兵也好,海军也罢,都是纸糊的老虎,不过是给破屋子涂涂补补,哪里经起风浪。”

1888年(光绪十四年)12月17日,山东威海卫刘公岛,北洋水师正式成立,成为了清末四支海军水师中实力最强、规模最大的一支。

注:清末四支海军水师分别北洋水师、南洋水师、福建水师和广东水师。

清廷为了这只海军,每年拨款400万两白银去建设这支时称“亚洲第一,世界第九”的海军水师。

注:“亚洲第一,世界第九”排名出自《美国海军年鉴》,前八名分别是:英国、法国、俄罗斯、德国、西班牙、奥匈帝国、意大利、美国)。

甲午战争的悲剧,究竟是谁埋葬了北洋水师?

北洋水师舰队图

回顾北洋水师的建立过程,也着实不易。

1875年(光绪元年),李鸿章受命着手组建北洋水师,先是向英国购买了蚊船四只,分别是排水量320吨的龙骧号、虎威号和排水量440吨的飞霆号、策电号。

1880年(光绪五年),清廷在日本吞并琉球的刺激下,痛下决心,向德国弗尔铿厂订造“定远”“镇远”两艘铁甲舰,再加上后来引进的致远、靖远、经远、来远等铁快舰,北洋水师正式组建。

就北洋水师的战斗力而言,其实是不弱的,其中旗舰定远号为德国制造,造价140万两,排水量可达7200吨,定位为一等装甲舰,其装备配置也堪称豪华,处于世界领先地位。而其他战舰也是比较先进的,整个舰队整体实力还是上得了台面的。

注:指载有海军将官的舰队、分舰队司令官并悬挂其旗帜的军舰

甲午战争的悲剧,究竟是谁埋葬了北洋水师?

定远号

而北洋水师官兵的素质也是比较高的,大都接受过专业训练,其军官大部分也有留洋学习经历,可以说无论是舰队实力还是官兵能力都是非常不错的,并非坊中传言,官兵怠于训练,而导致实战不利。

那么这么组建起的一只舰队,为何在甲午海战中一败涂地,最后落得一个全军覆没的下场呢?

只能说那一代人费尽心思所苦苦维持的大清最后的颜面,最终还是输给了当时中国时代的局限性,他们真的是有心无力。

为什么这么说呢?因为对于当时的中国来说,组建这么一支庞大的近代化水师,实在是压力太大。

组建水师,耗资巨大,而当时的中国既没有成熟的工业体系,也没有专业化的军事人才训练,这就使得整个北洋水师无论是设施设备,还是水师训练,都要依靠西方列强的力量,大到旗舰军舰,小到枪支炮弹,都要从外国进口,可以说,一旦列强切断供给,北洋水师就完全瘫痪。

甲午战争的悲剧,究竟是谁埋葬了北洋水师?

北洋水师官兵图

除此之外,刚组建的水师需要训练吧?而当时的中国根本没有这方面的人才,只得向西方引进。

1879年(光绪四年),当时清廷向英国订造的四艘蚊船制造完成,前来交接的是英国琅威理,初见之下,李鸿章便对其颇有赞词,而驻英公使曾纪泽也对其赞赏有加,推荐其训练水师。曾纪泽在信中称:此人诚实平和,堪以留用。而英国海关总税务司的赫德,海军上将古德也予以推荐。

鉴于多方举荐,再加上李鸿章对此人也印象颇佳,决定以600两白银聘请琅威理。说实话,月俸600两可真的不是一个小数目,琅威理也着实心动了。

但是心动归心动,琅威理心里还盘算着自己的小算盘。

他提出了三个条件:

1、要实权,即要做到令行禁止;

2、须获得英国海军部批准;

3、其在华工作期间也要算在英国海军服役里,不能妨碍以后晋升。

第一个条件尚可,第二、三个条件,李鸿章始终和英国谈不拢。

就琅威理来华任职一事,李鸿章请曾纪泽与英国海军部商谈,但是海军部一直犹豫不决,一是不愿其军官为中国训练军队;二是琅威理既为中方所聘用,理应留职降薪,海军资历也应暂停计算,怎可还算在海军头上。

这样一来,此事就陷入了僵局,幸亏英国驻华公使威妥玛、海关官员赫德等人出面斡旋,此事才有了转机。

经过三年的交涉,1882年秋,琅威理正式来华任职,授副提督衔,北洋海军总查,负责北洋海军的组织、操练。

甲午战争的悲剧,究竟是谁埋葬了北洋水师?

琅威理

琅威理治军严格,办事勤快,令行禁止,展现出了很强的职业操守和责任感。很快,北洋海军风貌一新,开始展现出一支现代化军队的苗头。

我们知道军队战斗力一方面源自武器装备,另一方面则是来自纪律训练。

而在军队训练和纪律整顿方面,琅威理可谓居功至伟,在琅威理任职期间,北洋海军管理井井有条,颇有世界一流海军的风范。

然而,这一切随着琅威理的离职顷刻间便土崩瓦解。

琅威理为什么会离职?这源于一次“降旗事件”。

那一年,北洋海军到香港过冬,提督丁汝昌出巡海南。既然提督不在,总兵刘步蟾便升起了总兵旗,临时指挥军舰驻港。

但是,琅威理却认为,虽然提督不在,但是副提督还在,理应继续升提督旗,而刘步蟾认为军中提督之下,便是总兵军衔最高,不肯让步,两人争执不休,最后闹到李鸿章那里,而李也暗中偏向于刘步蟾,惹得琅威理非常生气。

“既然大清不信任我,那我还干嘛自取其辱?”

一怒之下,便辞职回了英国。回到英国后,逢人便说中国不尊重他,英国也感觉受了侮辱,直接拒绝了李鸿章另聘英国海军顾问的请求,同时宣布不再接受中国海军留学生。

这下子就不好玩了,当时的中国没人懂怎么管理海军,琅威理一走,北洋海军便乱成了一锅粥,战斗力直线下降。

归根到底,还是因为核心技术没有掌握在自己手里,人家一走,你就彻底没了办法。

甲午战争的悲剧,究竟是谁埋葬了北洋水师?

李鸿章

当然,混论的军队管理并不是北洋海军落后的唯一原因,腐朽的政治体制也给它推波助澜。

当时组建北洋海军之际,朝廷答应每年拿出400万两白银用以维护海军,但是每年北洋水师实际到手的军费却连一半都不到,这其中盘根错节,那一半军费用哪里去了?明面上是给老佛爷过生日、修园子挪用了一部分,暗地里大小官员层层克扣,这谁又说得清楚呢?再加上朝中势力错杂,时任户部尚书翁同龢与李鸿章有隙,对于北洋水师的军费多有为难,导致水师运转缓慢,远远达不到预期水准。

在那个年代,正值军事装备更新迭代的高峰期,其速度丝毫不亚于当今电子产品的更新速度,北洋水师建军七年,期间设备几乎少有更新,物资也是准备不足,再加上琅威理走后,无人管控,士兵们怠于训练,整日抽烟赌博,狎妓嫖娼,更有甚者倒卖军火,北洋内部腐败可见一斑。

这样一支军队,平时糊弄糊弄上司还好,一旦爆发战争,这只“纸糊的老虎”一炮就被人家打回原形了。

当一个国家的腐败已经深入根茎,那么离土崩瓦解的那一天也就不远了。

1895年(光绪二十一年),中日甲午战争爆发,在海战上,这么多年来的贪污腐败终尝恶果,只不过帮他们买单的却是那些最底层的士兵。

在海战中,相对于日军的枪弹充足,训练有素,清军物资严重不足,再加上指挥混乱,被打的节节败退,致远号管带邓世昌率全体官兵撞舰就义,超勇、扬威、经远先后被击沉,北洋水师已失去大部分战斗力,无力再战,最后以北洋舰队全军覆没草草收场。

甲午战争的悲剧,究竟是谁埋葬了北洋水师?

甲午黄海战役

这次海战日本大获全胜,跻身世界强国的行列。

相比于中国,其实日本海军起步更晚,早在琅威理任职期间,中日于长崎发生冲突,琅威理就建议李鸿章趁日本海军尚弱,不如趁机灭掉,以免后续的麻烦。当时的北洋舰队也确实有实力这样做,但是李鸿章等人或许也看不上日本这个以前的小弟,并没有下令这么做,而是和解,让日本赔钱了事。而日本却知耻后勇,大力发展海军,对英国的海军顾问也是礼遇有加,言听计从(和中国对待琅威理形成了鲜明的对比),八年之后,清廷也为其当时的傲慢付出了惨痛的代价。

甲午中日战争,以清廷惨败收场,签下了丧权辱国的《马关条约》,继续割地赔款,面对曾经的卑躬屈膝的小弟日本,谈判桌上的李鸿章却始终抬不起头来。

甲午战争的悲剧,究竟是谁埋葬了北洋水师?

《马关条约》签订现场

甲午黄海战役,北洋舰队全军覆没,宣告了清廷“以军强国”战略的失败,也将清廷的腐败彻底地暴露了出来,这时的清朝,就好像一棵参天大树,外面看着很茁壮,而主干却早已被蛀虫掏空,甚至都已经腐蚀到了根茎,此时的清朝,不过是外强中干,就好像一个抽大烟(鸦片)的富家子,一拳就能被人击倒在地,任人掠夺。

正如李鸿章所言,清朝已经腐败得无可救药,就好像一幢年久失修的大房子,地基、房梁都已经损坏,只在外面修修补补,而不去修理根基,不过是慢性死亡而已,总有一天,它还是要塌的。

以前尚不知腐败的厉害,读完历史方知,一个国家,最怕的不是外面的强敌,而是国家内部的腐败,而当腐败到了根茎,当就连一个基层小官员都开始腐败的时候,那么这个国家,就离毁灭不远了。

前车之鉴,后车之师,北洋水师的悲剧,希望再也不会重演。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