甲午戰爭的悲劇,究竟是誰埋葬了北洋水師?

1895年(光緒二十一年),甲午中日戰爭,北洋艦隊全軍覆沒,李鴻章聞訊,長嘆一聲:“我辦了一輩子的事,練兵也好,海軍也罷,都是紙糊的老虎,不過是給破屋子塗塗補補,哪裡經起風浪。”

1888年(光緒十四年)12月17日,山東威海衛劉公島,北洋水師正式成立,成為了清末四支海軍水師中實力最強、規模最大的一支。

注:清末四支海軍水師分別北洋水師、南洋水師、福建水師和廣東水師。

清廷為了這隻海軍,每年撥款400萬兩白銀去建設這支時稱“亞洲第一,世界第九”的海軍水師。

注:“亞洲第一,世界第九”排名出自《美國海軍年鑑》,前八名分別是:英國、法國、俄羅斯、德國、西班牙、奧匈帝國、意大利、美國)。

甲午戰爭的悲劇,究竟是誰埋葬了北洋水師?

北洋水師艦隊圖

回顧北洋水師的建立過程,也著實不易。

1875年(光緒元年),李鴻章受命著手組建北洋水師,先是向英國購買了蚊船四隻,分別是排水量320噸的龍驤號、虎威號和排水量440噸的飛霆號、策電號。

1880年(光緒五年),清廷在日本吞併琉球的刺激下,痛下決心,向德國弗爾鏗廠訂造“定遠”“鎮遠”兩艘鐵甲艦,再加上後來引進的致遠、靖遠、經遠、來遠等鐵快艦,北洋水師正式組建。

就北洋水師的戰鬥力而言,其實是不弱的,其中旗艦定遠號為德國製造,造價140萬兩,排水量可達7200噸,定位為一等裝甲艦,其裝備配置也堪稱豪華,處於世界領先地位。而其他戰艦也是比較先進的,整個艦隊整體實力還是上得了檯面的。

注:指載有海軍將官的艦隊、分艦隊司令官並懸掛其旗幟的軍艦

甲午戰爭的悲劇,究竟是誰埋葬了北洋水師?

定遠號

而北洋水師官兵的素質也是比較高的,大都接受過專業訓練,其軍官大部分也有留洋學習經歷,可以說無論是艦隊實力還是官兵能力都是非常不錯的,並非坊中傳言,官兵怠於訓練,而導致實戰不利。

那麼這麼組建起的一隻艦隊,為何在甲午海戰中一敗塗地,最後落得一個全軍覆沒的下場呢?

只能說那一代人費盡心思所苦苦維持的大清最後的顏面,最終還是輸給了當時中國時代的侷限性,他們真的是有心無力。

為什麼這麼說呢?因為對於當時的中國來說,組建這麼一支龐大的近代化水師,實在是壓力太大。

組建水師,耗資巨大,而當時的中國既沒有成熟的工業體系,也沒有專業化的軍事人才訓練,這就使得整個北洋水師無論是設施設備,還是水師訓練,都要依靠西方列強的力量,大到旗艦軍艦,小到槍支炮彈,都要從外國進口,可以說,一旦列強切斷供給,北洋水師就完全癱瘓。

甲午戰爭的悲劇,究竟是誰埋葬了北洋水師?

北洋水師官兵圖

除此之外,剛組建的水師需要訓練吧?而當時的中國根本沒有這方面的人才,只得向西方引進。

1879年(光緒四年),當時清廷向英國訂造的四艘蚊船製造完成,前來交接的是英國琅威理,初見之下,李鴻章便對其頗有讚詞,而駐英公使曾紀澤也對其讚賞有加,推薦其訓練水師。曾紀澤在信中稱:此人誠實平和,堪以留用。而英國海關總稅務司的赫德,海軍上將古德也予以推薦。

鑑於多方舉薦,再加上李鴻章對此人也印象頗佳,決定以600兩白銀聘請琅威理。說實話,月俸600兩可真的不是一個小數目,琅威理也著實心動了。

但是心動歸心動,琅威理心裡還盤算著自己的小算盤。

他提出了三個條件:

1、要實權,即要做到令行禁止;

2、須獲得英國海軍部批准;

3、其在華工作期間也要算在英國海軍服役裡,不能妨礙以後晉升。

第一個條件尚可,第二、三個條件,李鴻章始終和英國談不攏。

就琅威理來華任職一事,李鴻章請曾紀澤與英國海軍部商談,但是海軍部一直猶豫不決,一是不願其軍官為中國訓練軍隊;二是琅威理既為中方所聘用,理應留職降薪,海軍資歷也應暫停計算,怎可還算在海軍頭上。

這樣一來,此事就陷入了僵局,幸虧英國駐華公使威妥瑪、海關官員赫德等人出面斡旋,此事才有了轉機。

經過三年的交涉,1882年秋,琅威理正式來華任職,授副提督銜,北洋海軍總查,負責北洋海軍的組織、操練。

甲午戰爭的悲劇,究竟是誰埋葬了北洋水師?

琅威理

琅威理治軍嚴格,辦事勤快,令行禁止,展現出了很強的職業操守和責任感。很快,北洋海軍風貌一新,開始展現出一支現代化軍隊的苗頭。

我們知道軍隊戰鬥力一方面源自武器裝備,另一方面則是來自紀律訓練。

而在軍隊訓練和紀律整頓方面,琅威理可謂居功至偉,在琅威理任職期間,北洋海軍管理井井有條,頗有世界一流海軍的風範。

然而,這一切隨著琅威理的離職頃刻間便土崩瓦解。

琅威理為什麼會離職?這源於一次“降旗事件”。

那一年,北洋海軍到香港過冬,提督丁汝昌出巡海南。既然提督不在,總兵劉步蟾便升起了總兵旗,臨時指揮軍艦駐港。

但是,琅威理卻認為,雖然提督不在,但是副提督還在,理應繼續升提督旗,而劉步蟾認為軍中提督之下,便是總兵軍銜最高,不肯讓步,兩人爭執不休,最後鬧到李鴻章那裡,而李也暗中偏向於劉步蟾,惹得琅威理非常生氣。

“既然大清不信任我,那我還幹嘛自取其辱?”

一怒之下,便辭職回了英國。回到英國後,逢人便說中國不尊重他,英國也感覺受了侮辱,直接拒絕了李鴻章另聘英國海軍顧問的請求,同時宣佈不再接受中國海軍留學生。

這下子就不好玩了,當時的中國沒人懂怎麼管理海軍,琅威理一走,北洋海軍便亂成了一鍋粥,戰鬥力直線下降。

歸根到底,還是因為核心技術沒有掌握在自己手裡,人家一走,你就徹底沒了辦法。

甲午戰爭的悲劇,究竟是誰埋葬了北洋水師?

李鴻章

當然,混論的軍隊管理並不是北洋海軍落後的唯一原因,腐朽的政治體制也給它推波助瀾。

當時組建北洋海軍之際,朝廷答應每年拿出400萬兩白銀用以維護海軍,但是每年北洋水師實際到手的軍費卻連一半都不到,這其中盤根錯節,那一半軍費用哪裡去了?明面上是給老佛爺過生日、修園子挪用了一部分,暗地裡大小官員層層剋扣,這誰又說得清楚呢?再加上朝中勢力錯雜,時任戶部尚書翁同龢與李鴻章有隙,對於北洋水師的軍費多有為難,導致水師運轉緩慢,遠遠達不到預期水準。

在那個年代,正值軍事裝備更新迭代的高峰期,其速度絲毫不亞於當今電子產品的更新速度,北洋水師建軍七年,期間設備幾乎少有更新,物資也是準備不足,再加上琅威理走後,無人管控,士兵們怠於訓練,整日抽菸賭博,狎妓嫖娼,更有甚者倒賣軍火,北洋內部腐敗可見一斑。

這樣一支軍隊,平時糊弄糊弄上司還好,一旦爆發戰爭,這隻“紙糊的老虎”一炮就被人家打回原形了。

當一個國家的腐敗已經深入根莖,那麼離土崩瓦解的那一天也就不遠了。

1895年(光緒二十一年),中日甲午戰爭爆發,在海戰上,這麼多年來的貪汙腐敗終嘗惡果,只不過幫他們買單的卻是那些最底層的士兵。

在海戰中,相對於日軍的槍彈充足,訓練有素,清軍物資嚴重不足,再加上指揮混亂,被打的節節敗退,致遠號管帶鄧世昌率全體官兵撞艦就義,超勇、揚威、經遠先後被擊沉,北洋水師已失去大部分戰鬥力,無力再戰,最後以北洋艦隊全軍覆沒草草收場。

甲午戰爭的悲劇,究竟是誰埋葬了北洋水師?

甲午黃海戰役

這次海戰日本大獲全勝,躋身世界強國的行列。

相比於中國,其實日本海軍起步更晚,早在琅威理任職期間,中日於長崎發生衝突,琅威理就建議李鴻章趁日本海軍尚弱,不如趁機滅掉,以免後續的麻煩。當時的北洋艦隊也確實有實力這樣做,但是李鴻章等人或許也看不上日本這個以前的小弟,並沒有下令這麼做,而是和解,讓日本賠錢了事。而日本卻知恥後勇,大力發展海軍,對英國的海軍顧問也是禮遇有加,言聽計從(和中國對待琅威理形成了鮮明的對比),八年之後,清廷也為其當時的傲慢付出了慘痛的代價。

甲午中日戰爭,以清廷慘敗收場,簽下了喪權辱國的《馬關條約》,繼續割地賠款,面對曾經的卑躬屈膝的小弟日本,談判桌上的李鴻章卻始終抬不起頭來。

甲午戰爭的悲劇,究竟是誰埋葬了北洋水師?

《馬關條約》簽訂現場

甲午黃海戰役,北洋艦隊全軍覆沒,宣告了清廷“以軍強國”戰略的失敗,也將清廷的腐敗徹底地暴露了出來,這時的清朝,就好像一棵參天大樹,外面看著很茁壯,而主幹卻早已被蛀蟲掏空,甚至都已經腐蝕到了根莖,此時的清朝,不過是外強中乾,就好像一個抽大煙(鴉片)的富家子,一拳就能被人擊倒在地,任人掠奪。

正如李鴻章所言,清朝已經腐敗得無可救藥,就好像一幢年久失修的大房子,地基、房梁都已經損壞,只在外面修修補補,而不去修理根基,不過是慢性死亡而已,總有一天,它還是要塌的。

以前尚不知腐敗的厲害,讀完歷史方知,一個國家,最怕的不是外面的強敵,而是國家內部的腐敗,而當腐敗到了根莖,當就連一個基層小官員都開始腐敗的時候,那麼這個國家,就離毀滅不遠了。

前車之鑑,後車之師,北洋水師的悲劇,希望再也不會重演。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