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意失荊州,壓死孫劉聯盟的最後一根稻草,竟是因關羽太仁慈?

我們在看《三國演義》影視劇小說或者是正史《三國志》時,大都會不由自主的代入蜀漢角色,為什麼呢?

蜀漢在歷史上是繼承了東漢,是一種大義,另外蜀漢有無數的傳奇人物,讓人心生歡喜。

蜀漢在整個歷史發展趨勢中是先弱後強,再由強轉弱,那麼在這個過程中,蜀漢其實是有能力去爭霸天下,統一三國的。

可惜蜀漢的強盛時期也只是曇花一現,在荊州丟失後,蜀漢就開始走起了下坡路。歷史無法改變,蜀漢沒有復興東漢,反而成了三國中最早滅亡的國家。那麼這裡面的原因有很多,我們從源頭來看起:關羽大意失荊州。

大意失荊州,壓死孫劉聯盟的最後一根稻草,竟是因關羽太仁慈?

關羽襄樊大戰

公元219年,關羽發起襄樊之戰,斬龐德、擒于禁、水淹七軍、兵圍樊城。連續幾場戰役,霎時讓關羽名震中華,嚇得曹操都準備遷都洛陽了。可以肯定的是,關羽在當時的策略是沒有錯的,那麼他到底錯在哪裡呢?

可關羽就是棋差一招,在這件事上,最終導致孫劉聯盟破裂,丟失荊州,蜀漢政權江河日下,再無翻身之日。

我們知道,歷來在處理戰爭降卒上一直都是需要被著重考慮的。公元219年,關羽襄樊大戰之後,斬龐德,俘于禁,曹兵大約有兩三萬降卒,那麼關羽是怎麼處理的呢?這裡只能說他太仁義了。


大意失荊州,壓死孫劉聯盟的最後一根稻草,竟是因關羽太仁慈?

蜀漢政權鼎盛時期

我們知道其實處理降卒還是有很多方法的,不過最重要的就是給別人吃喝嘛,你要是沒有糧草,收了這些降卒也沒什麼用啊。水淹七軍之後,于禁部隊的糧草輜重也基本被水給沖走了,所以關羽這邊後勤是不可能一下子就跟上的,他自己荊州兵三四萬,可又多了兩萬人吃飯,這哪裡跟得上呢?那麼關羽是怎麼做的?

關羽的選擇是去搶奪孫權的糧食,這就是你關羽不給別人活路了,倘若你說“虎女焉能嫁犬子”孫權都能忍了,但你這是要人命的事兒,那肯定不行啊。“羽盡擒禁等,人馬數萬,託以糧乏,擅取湘關米”,這下可就真的玩大了。


大意失荊州,壓死孫劉聯盟的最後一根稻草,竟是因關羽太仁慈?

水淹七軍大破曹軍

那關羽為什麼要這樣做,我覺得還是和他大哥劉備有關,我們都知道,劉備向來都是以仁義來標榜自己。那大哥都這麼仁義了,我二弟總不能把這些人全給屠了吧。正所謂“好名者,必為名所累”,也正因如此,關羽這次算是敗得徹底。

再看孫權這邊,其實孫權這人還是挺能忍的,曹丕、劉備都相繼稱帝了,他還要給別人當臣子;讓自己兒子娶關羽的女兒,結果被關羽羞辱一頓,他也沒有發作什麼。但是這次不一樣啊,你關羽是危及別人性命了,那孫權肯定也要跟你拼一拼的。況且這時候,蜀漢已經很強大了,你要是再把樊城給攻下來,那我東吳以後還怎麼玩呢?豈不是早晚成為你的階下囚,所以就有了後面的故事。


大意失荊州,壓死孫劉聯盟的最後一根稻草,竟是因關羽太仁慈?

孫權雕像

但我們從戰略上來看蜀漢奪取襄樊,東吳攻打壽春,其實都還說得過去,沒必要去撕破臉,相信孫權肯定是不願意的。本來只是想打打合肥,可你關羽倒好,仗著比我東吳強點,你就敢來取我的糧食,那你要是打下樊城,豈不是連我國家都給滅了。

正因如此,關羽擅取湘關糧,成為了壓死孫劉聯盟的最後一根稻草。再之後,大家通過《三國演義》應該都很清楚了。呂蒙白衣渡江,徑抄關羽後路;在關羽進退難斷時,徐晃衝亂關羽大營;關羽雙拳難敵四手,不得已匆匆西去,敗走麥城卻遇伏兵,一世英名留下千古悲歌。

大意失荊州,壓死孫劉聯盟的最後一根稻草,竟是因關羽太仁慈?

關羽敗走麥城

若關羽像曹操官渡之戰那樣,收袁紹降卒八萬全部屠殺。通過這種簡單粗暴的方法,而非受降卒再取孫權湘關之糧,那麼孫權可能就會出兵合肥、壽春等地,畢竟這一塊也是孫權日思夜想的肥肉。可惜關羽棋差一招,歷史不可重來,不知道他當時想過孫權會倒戈相向嗎?


我是不住,歡迎您在評論區留言討論~

如果您喜歡這篇文章,歡迎收藏轉發點贊~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