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意失荊州,關羽被俘的臨沮在湖北哪裡?

獻帝建安二十四年(公元219年),在荊州厲兵秣馬五年之久的關羽終於迎來了人生的巔峰。該年七月,關羽提兵北上,重兵圍攻曹操的襄陽、樊城。關羽準備充分,部署得當,大軍在戰役開始階段銳不可當,很快便將襄陽和樊城團團圍困。面對危局,曹操急命名將於禁率領七軍迅速馳援。但是當時的荊州地區連降大雨,關羽藉此良機對曹魏援軍實施了致命打擊,水淹七軍。經此一役,關羽威震華夏,達到了人生的巔峰。

大意失荊州,關羽被俘的臨沮在湖北哪裡?

然而,就在關羽取得巨大戰果不久,早就對荊州虎視眈眈東吳也迅速採取了奪回荊州的行動。同年十月,以呂蒙為首的東吳大軍採用瞞天過海之計奇襲荊州,對關羽心存不滿的江陵太守麋芳和公安守將士仁開城投降,荊州戰局隨即發生逆轉。關羽聞訊後,不得不撤出襄樊戰場,企圖率部奪回荊州。最終,關羽在麥城一帶陷入東吳大軍的團團包圍。關羽被迫從麥城突圍,最終在臨沮被俘身亡。

那麼,關羽被害的臨沮究竟是如今的什麼地方呢?後來的各種相關史料中,有關該地具體位置的記載出現一定的差別。《元和郡縣圖志》與《太平寰宇記》中,臨沮縣位於如今的湖北省襄陽市南漳縣;而《讀史方輿紀要》則認為臨沮縣在如今的南漳縣西南六十里處;《襄陽府志》與《南漳縣誌》中認為,臨沮縣在如今的南漳縣西南的三百里處。不過,經過現代學者的深入研究,以上說法並不正確,漢末的臨沮縣就是如今湖北省宜昌市下轄的遠安縣。

大意失荊州,關羽被俘的臨沮在湖北哪裡?

在明代的《夷陵州志》中,對臨沮縣有這樣的描述:兩漢時期的臨沮縣,隸屬於荊州南郡,至晉代時更名高安縣,隸屬於襄陽郡。北周時期,該地又被更名為遠安縣,隸屬於峽州。此後在隋、唐、宋、元期間,該地的名稱未做變更,一直延續至明代。明代時期的《荊州方輿書》中也有相同的記載。該書稱,遠安縣在夷陵東北兩百餘里處,並明確指出,遠安縣即漢末三國時期的臨沮縣。另外,清光緒年間的《襄陽府志》中,也有一條較為明確的記載。該書稱,古臨沮縣有清溪山,晉代時期的郭璞曾擔任過該縣的縣長,並著有《遊仙詩》一作。根據相關文獻顯示,清溪山在清代之前屬於古臨沮縣。

大意失荊州,關羽被俘的臨沮在湖北哪裡?

根據《荊州府志》中的記載,古臨沮縣的地域面積較大,包含了如今的遠安縣與南漳縣等地,在漢末三國時期具有非常特殊的地位。在《遠安縣誌》中,對古臨沮縣以及遠安縣的舊稱進行了一番考證,其中還明確記載了隸屬於古臨沮縣的具體古地名,如黃家臺、鐵金熔、羅漢峪溝、回馬坡等。清代遠安縣縣令朱錫綬所著的《沮江隨筆》、《漢磚》等古籍中,也都明確指出了古臨沮縣即是遠安縣的舊稱。除了古籍史料之外,還有部分文學作品,如《臨沮故城》、《臨沮演武場》、《望荊山》等也都明確指出了古臨沮縣與遠安縣本為一地的關係。

據《漢書•地理志》載,臨沮縣是西漢初期的建元元年(公元前140年)由朝廷設置的一個縣級行政單位。因該縣臨近沮水,故名“臨沮”,隸屬於荊州南郡。臨沮位於荊山山脈中部,沮水貫穿全境,土地肥美、氣候溫和、水資源豐富,自然條件非常優越。另據《安遠縣誌》記載,在歷經了漢末三國這個特殊時代後,今安遠縣境內留下了多處與關羽有關的三國遺址,其中最為知名的就是關羽的被俘之地——回馬坡。

大意失荊州,關羽被俘的臨沮在湖北哪裡?

圖-宜昌遠安縣


遠安縣西北四十餘里處,有一條狹長的深山谷地,就是上面中所提到的羅漢峪溝。羅漢峪溝全長約三十餘里,地勢險峻曲折,是古代自荊襄地區通往川陝的咽喉要衝,回馬坡就在該條峽谷的中部。據《安遠縣誌》載,清同治年間,當地衙門在此地修建了石碑亭,以表示對關羽的紀念。亭為六方形,正中立有石碑。該石碑亭後期曾遭人為破壞,至上世紀後期重建。新亭為兩層八角形,高約八米,亭前有圓形山門,橫刻“回馬坡”三個大字。

石碑亭旁邊有條小溪,溪旁的岩石上留有四個清晰可見的馬蹄印,人們稱之為“馬蹄灘”。據傳,當年關羽的赤兔馬在此處被絆翻,馬蹄印就是赤兔馬掙扎著站起來的時候踏出來的。馬蹄灘上有幾塊比較顯眼的石頭,周邊石頭都呈現出灰白色或暗青色,唯有這幾塊石頭為赭紅色,據說是赤兔馬受傷後,馬血侵入了這幾塊石頭中所致。

大意失荊州,關羽被俘的臨沮在湖北哪裡?

此外,在今遠安縣的西北,還有兩個自然村落,一村名為“打溼溪”,另一村名為“曬旗”。據說這是關羽率領僅剩的幾十名親隨逃出麥城後,行至打溼溪時遇上了暴雨,衣服和軍旗都被淋溼了。之後,風停雨住,關羽等人行進至一處山谷地帶時,關羽命隨從稍事休息,順便把衣服和軍旗曬一曬,這便是“曬旗”的由來。除了這些遺址之外,還有“呼兒山”、“關興坡”、“拖刀石”等地,都是由關羽在此兵敗被俘乃至被殺的這一段經歷衍生出來的名勝故址。

參考書籍:《三國志》、《元和郡縣圖志》、《夷陵州志》、《漢書》、《荊州府志》、《安遠縣誌》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