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羽“大意失荊州”,是否是蜀國的轉折點?

關羽“大意失荊州”,是否是蜀國的轉折點?

今天,小編想和你們講講“大意失荊州”的歷史故事。“大意失荊州”——後人常借關羽這個沉痛的教訓,來告誡那些粗疏大意者。其實,這種說法並不十分確切。關羽之所以失了荊州,“大意”,還只是表面現象;其根本原因,是他的一貫居功驕傲思想在作怪。關羽的最大弱點是經不起勝利和榮譽的考驗。勝利了,他就飄飄然起來;功勞大了,就目中無人。

關羽“大意失荊州”,是否是蜀國的轉折點?

眾所周知,荊州是蜀漢的東部屏障,又是進軍曹魏和東吳的橋頭堡,戰略地位十分重要。對於它的重要性,關羽是充分認識到的,並未“大意”過:早在劉備調諸葛亮入蜀時,關羽就提出:“軍師去,誰人保守荊州?荊州乃重地,干係非輕”。不過,在關羽看來,這個任務如果交付給他,就會萬無一失。你看:當諸葛亮按照劉備意圖,決定讓關羽鎮守荊州時,“關羽更不推辭,慨然允諾”,顯得那麼自信!

關羽“大意失荊州”,是否是蜀國的轉折點?

接著,諸葛亮問關羽一旦曹操、孫權同時進攻荊州該如何對付時,關羽答覆是“分兵拒之”,關羽滿以為憑自己的能耐可以同時戰勝兩個強大的敵人。這裡,關羽已流露了過低鑽計敵人、過高估計自己的思想苗頭。針對關羽這種驕傲輕敵情緒,諸葛亮曾嚴肅警告他;“若如此,荊州危矣!”並明確對關羽授予了“北拒曹操,東和孫權”的八字方針。關羽當時是表示了“軍師之言,當銘腳腑”的:可是,他究竟銘記了多久呢?

關羽“大意失荊州”,是否是蜀國的轉折點?

事實上,關羽沒有多久就把諸葛亮的八字方針丟到了九霄雲外,導致這種健忘症的,是關羽留守荊州後的一連串勝利:單刀赴會,取襄陽,俘于禁,斬龐德。單刀赴會其實是一次個人冒險行動。對於這個陰謀,關羽事前是清楚的;身為鎮守荊州的主將,他應該以守土使命為重,完全沒有必要去冒這個“赴會”的險。他的正確做法應該是一面客客氣氣地婉言謝絕,以維持“東和孫權”的關係;一面嚴陣以待,以防東吳的突然襲擊。

關羽“大意失荊州”,是否是蜀國的轉折點?

但在事業和榮譽之間,關羽似乎更為珍惜自己的榮譽,唯恐拒不赴宴,會讓天下人嘲笑他膽怯。於是,冒險而行,而且是單刀赴會,僅帶了一名周倉和八九個關西大漢。關羽這次冒險行動,雖僥倖成功了,但從外交上看,卻算不上一次勝利,它只是使吳、蜀之間的矛盾陷入了僵局。而對關羽來說,這一冒險行動的僥倖成功,又進一步助長了他的驕微輕敵情緒:他愈來愈瞧不起東吳了。

關羽“大意失荊州”,是否是蜀國的轉折點?

具體表現,就是他在拒絕孫權聯姻時的狂妄態度。單刀赴會之後,曹操利用孫、劉矛盾,與孫權密約,東吳攻取荊州,曹魏兵臨漢川,破劉之後,共分疆土。孫權識透了曹操的意圖,料定曹操在破劉之後會進一步併吞東吳。因此,孫權一面滿口應允曹操,一面暗派諸葛瑾去向關羽求親,如果關羽許婚,東吳就先與蜀漢聯兵消滅曹魏,然後再與蜀漢爭天下,如果關羽拒絕,東吳就聯魏滅蜀。

關羽“大意失荊州”,是否是蜀國的轉折點?

可是,單刀赴會之後,關羽更驕傲了,當他聽說諸葛瑾為孫權之子前來求婚時,他竟怒斥使者諸葛礎,“吾虎女安肯嫁犬於乎!不看汝弟之面,立斬汝首!”把自己比作一頭虎,把孫權比作一條狗,關羽心中哪還有“東和孫權”的方針呢?而這狂妄態度,正導致了吳、蜀關係的徹底破裂,堅定了孫權聯曹滅劉、奪取荊州的決心.隨後是攻取襄陽的勝利。對於呂蒙的意圖,關羽是清楚的,也未曾“大意”,但他既然把孫權看作一條“大”,把孫權的部下看作"江東群鼠"也就必然認為呂蒙這種人物十分容易對付。

關羽“大意失荊州”,是否是蜀國的轉折點?

在關羽看來,只要沿江多設一些報警的烽火臺,就能捆住目蒙的手腳,使他無法接近荊州了。因此,關羽撇下荊州城不顧,取褒陽後,一心擴大戰果,去攻打曹仁鎮守的樊城。水淹了曹魏七軍,俘虜了曹操派來增援的徵南將軍于禁,處死了曹操的猛將龐德。一時間,威震華夏,連曹操都嚇得打算遷都避其鋒芒。關羽更得意了,以為天下無敵。在他眼裡,不僅東吳諸將是“群鼠”,連曹操一夥也是“鼠準”。

關羽“大意失荊州”,是否是蜀國的轉折點?

這樣,對孫權的一系列秘密行動,關羽就必然視而不見,對孫權命陸遜替代呂蒙所施放的虛假煙幕,關羽也只能當作是孫權的“見識短淺”。他瞧不起呂蒙,自然更瞧不起替代呂蒙的“孺子"陸遜。在目空一切的關羽看來,陸遜送來的大批禮物和言詞謙卑的賀信,都是東昊方面折服於他關大將軍聲威的膽怯表現!可是,關羽做夢也未曾想到,就在陸遜極其謙卑地向他祝賀勝利之時,東吳已與曹操最後簽訂了聯兵密約。

關羽“大意失荊州”,是否是蜀國的轉折點?

而且曹操的大將徐晃正從北邊殺來,呂蒙已白衣過江,奪取了沿江烽火臺,攻佔了荊州城!處在兩面夾攻中的關羽終於亂了手腳,他的驚慌失措的士兵們紛紛逃離。退到"乃彈丸之地”的麥城,但小小孤城難守;關羽試圖奪圍,又只有數十名將士相隨。結果,在匆忙突圍途中,關羽被早就埋伏在山口的孫權部下馬忠用絆馬索絆倒,成了俘房,結束了生命!

關羽“大意失荊州”,是否是蜀國的轉折點?

這一切,決不是“大意”二字所能解釋的,因為關羽並非不瞭解荊州的重大戰略意義;也決不是關羽在臨刑前房說的“我今誤中奸計”可以為自己的錯誤開脫,因為關羽並非不知道東吳一直在打荊州的主意。荊州之失,關鍵在於關羽太迷信自己的聲威了,而從單刀赴會一直到取襄陽、俘于禁、斬龐德的一系列勝利,又在不斷地強化著關羽的這種自我迷信。小說中的關羽對於這一點,至死都未能清醒認識,據說他的陰魂還在雲層中高喊“還我頭來”。看來,他對死於馬忠的絆馬索都是不服氣的。

關羽“大意失荊州”,是否是蜀國的轉折點?

總的來說,關羽之死,荊州之失,哪裡是什麼“大意”,或者是馬忠的一根小小的絆馬索呢?檢點關羽一生的歷史,查一查他在鎮守荊州期間的表現,人們不難看出,導致這一悲劇的,不正是關期在一次次勝利、一樁樁功勞中,不斷給自己套上的那道費微輕敵的精神絆馬索嗎?驕者必敗,居功必失,這是關羽之死為我們提供的一個嚴肅的歷史教訓!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