漢武帝為了加強朝廷的權力在文化上的舉措

導語:眾所周知,罷黜百家 獨尊儒術

是漢武帝劉徹在位期間,為了建立大一統的國家,實現其野心和偉大抱負,從而推行的一項重要文化政策,這是他採納董仲舒的建議而推行的。該項政策的頒佈,使得各種學術繁榮的局面結束,也變更了從劉邦建立漢朝以來,就一直實行無為而治的治國政策。

漢初的施政方針

漢朝的開國皇帝劉邦是從下層社會,經過戰爭而君臨天下的布衣天子,漢朝以前的統治者都是貴族出身,平民百姓很難成為一國之主。秦朝末年,陳勝和他的小夥伴吳廣在大澤鄉為了活命就揭竿而起,當時的小亭長劉邦也順應潮流,用劍殺了條蛇,拉起隊伍,加入反秦大軍,歷經千辛萬苦,建立了漢朝。

漢朝建立後,底層人民出身的劉邦懂得,百姓在經過秦末戰亂後,他們已經不堪重負,所以他在政治上就無為而治為,不瞎折騰。經濟上,少取之於民,讓農民有充分的時間發展生產,恢復經濟。在文化上推崇清靜無為,各家學說放任自流,沒有規定官方學說。

漢武帝為了加強朝廷的權力在文化上的舉措

(圖一 漢高祖劉邦)

到了漢惠帝在位期間,他以曹參為相,基本沿用高祖的施政方針,沒有太多的變化,有一個著名的成語,叫蕭規曹隨,反應的就是這個情況。漢初施行的無為而治,也引導漢文帝和漢景帝的施政理念,這兩個皇帝繼續推行他們前輩的政策,減租減稅,減輕老百姓的負擔,為他們的子孫,奠定了可以折騰的國力基礎。


漢武帝為了加強朝廷的權力在文化上的舉措

(圖二 漢惠帝)


漢武帝的野心和儒家自身的發展

漢武帝即位初期,可謂內憂外患,在朝廷,開始雖然頂著皇帝名號,但是皇帝的權力卻處處受限,實權都在其祖母即太皇太后竇氏手中,武帝親政後,竇太后依然把持朝政,劉徹對這種情況很有想法。

在地方上,漢初由於施行的是郡國並行制,諸侯國的權力很大,不僅有錢,還有人,這實時威脅著皇帝,典型的例子就是漢景帝時期,吳楚等七個諸侯國一起反抗朝廷的“七國之亂”。因此,漢武帝急迫的需要加強自己手中的權力,鞏固朝廷,削弱地方

到武帝時,漢朝的社會經濟已得到充分的發展,文景之治給漢武帝留下了一個良好的局面,原來的治國理念對漢武帝來說也迫切的需要改變,而此時的儒學經過董仲舒的吸收和改造,適應了漢武帝劉徹的需求。


漢武帝為了加強朝廷的權力在文化上的舉措

(圖三 漢景帝時的七國之亂形式圖)


儒家思想最開始其實一直不怎麼受統治者的待見,春秋戰國時期,孔老夫子周遊列國,向各個諸侯兜售儒家學說,希望得到重用,然則不受一家重要,最後只能回去教書育人,據說出了幾千個學生,可謂桃李滿天下了。

到了秦朝時期,由於秦國採用法家思想,以嚴刑峻法得天下,也不受待見。漢初,高祖本就不喜儒學,儒家的日子很是難過。到了漢惠帝在位時,儒家學說逐漸復甦。

漢文帝時,專門用於皇帝問政的博士官也以儒家居多。漢武帝選拔人才時,董仲舒把道各家學說融合儒學,形成了新的儒家思想,使得儒家思想與時俱進,受到武帝劉徹的賞識。


漢武帝為了加強朝廷的權力在文化上的舉措

(圖四 漢武帝劉徹像)


罷黜百家 獨尊儒術

公元前134年,漢武帝劉徹聽從董仲舒的建議,把不研究儒家經典的《五經》的博士官全部罷免,排斥除儒家之外的其他百家學說,禁止官學教授其他百家言論,官員主要從儒生裡裡選拔,重要職務皆由儒生擔任,並且讓布衣出身的儒學之士公孫弘任相,還把前面關進牢裡的儒家學者官員都放了出或則減刑。

由於董仲舒將儒家思想發展為含有其他各家一點思想的新儒學,這相當於對其吸收了各家的適應當時形式的思想,是一種與時俱進的做法,在當時適應了漢武帝加強朝廷權力的需要,也適應的當時的形勢,董仲舒的皇帝的權力是老天爺給的等思想為漢武帝劉徹加強皇帝權力,維護國家的穩定起到了重要的作用;而“大一統”思想為漢武帝加強皇帝權力,擴大漢朝疆域,維護國家統一起到了不可替代的作用。

漢武帝為了加強朝廷的權力在文化上的舉措

(圖五董仲舒像)

對皇帝權力的影響

加強皇帝手裡的權力,對擁有廣大疆域的大漢帝國來說,是穩固大漢朝廣大疆域的強有力措施,相較於漢初的郡國並行制,以後朝廷的權力受到來自地方諸侯的威脅與挑戰不斷削弱。與此同時,強大朝廷的形成,讓皇帝權力得到加強,強大的國家機器能有效地鎮壓地方與下層民眾的反抗。

董仲舒和劉徹兩人聯手推出的尊儒政策,意義非常重大。這一政策幾乎被後面的皇帝奉為圭臬,其影響長達千年。這對君臣,一個為了在政治上施展抱負,一個在學術上爭奪統治地位,這一措施一舉兩得,既替漢武帝統一了思想,建立大一統帝國,又為董仲舒讓儒學在諸子百家之中,脫穎而出,成為中國後世封建王朝的唯一主流思想。

漢初統治者由於是從被統治階級經過反抗成為統治階級的,因此順應歷史潮流,進行無為而治,不和人民去爭奪利益,讓人民得以休養生息。然而,社會在發展,在進步,國家漸漸富強,這一政策到了漢武帝時期,就嚴重阻礙了社會經濟的發展,社會矛盾漸漸增多,甚至出現了分裂大漢帝國,反抗朝廷的事情,更別說漢初以來的對外和親政策,這些都不利於建立一個大一統帝國。因此,順應歷史發展的趨勢,改變無為而治的施政方針,提出的尊儒政策,讓漢武帝的加強朝廷的實力和皇帝權力,讓他名垂青史。

結語

總之,漢武帝在中國歷史上是一位著名的皇帝,其功過是非,在當今的我們看來,以當時的情況來說,功大於過,確立了儒家思想的正統地位,讓廣大疆域人民思想統一,增強民族的凝聚力與齊心協力的思想,這成為封建社會的主流。但是,其對皇帝權力提供了理論基礎與神學認證。可以說二者是相輔相成的關係,罷黜百家獨尊儒術讓皇帝的權力逐漸加強,反過來,強大的朝廷讓儒家思想成為後世的唯一主流思想,確立了其在封建王朝思想上的統治地位。

參考文獻

《史記》司馬遷

《董仲舒傳》魏文華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