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日战争时期陕北根据地的第一套纸币

抗日战争时期,陕北根据地是八路军的总部,也是敌后抗日根据地的中心,只不过国共合作抗日开始后,根据地改成了陕甘宁边区政府。

陕甘宁边区一共控制有26个县,生产本就十分落后,后来虽然名义上归国民党中央管辖了,但实际上大家也都知道,该封锁还是依然封锁,该摩擦依然还要摩擦,再加上日本人的进攻,物资供给就越发的苦难了。

尤其是到了1938年,武汉失守,抗日战争进入了相持阶段,正面战场抗日积极性动摇,日本开始诱降分化政策,八路军的军饷被停发,国共军事摩擦加剧,封锁密不透风,陕甘宁边区工农产品的供应面临着严重困难。

抗日战争时期陕北根据地的第一套纸币

陕北根据地的中心,延安

在这样的大背景下,为了摆脱这种经济上的困境,一方面陕甘宁边区的大生产运动开始了,另外一方面就是在商业贸易领域成立了光华商店。

光华商店是一家公营商店,隶属于边区银行(原苏维埃共和国国家银行),1938年4月1日成立,总店在延安,在各地设立有分店,是后来新中国建立后国营商店的雏形。

在货币领域,为了维护国共合作后来之不易的抗日统一战线,陕北决定统一使用国民党的法币,放弃了之前苏维埃货币的发行,根据地开始流通法币。

抗日战争时期陕北根据地的第一套纸币

法币10元,1936年,中央银行,华德路版

但是国民党发给八路军的军饷都是5元、10元的大票。当时八路军的军饷是每个月法币60万元,当时法币还没有贬值,还是很值钱的,基本上1元法币可以兑换1枚大银元。所以这种5元、10元的大票在边区很难破的开,找零找不开、交易很不方便,甚至很多地方不收这种大票,就和现在欧洲的小超市都不收5000欧元的大票一样。

为了解决人民群众买卖交易的实际需要,同时也为了维护法币的国家法定货币的地位,避免给国民党留下搞摩擦的口实,边区政府就想出了一条妙招,就是授权边区银行以光华商店的名义发行元以下的代价券,作为辅币。

光华商店代价券就像现在各种平台上的代金券一样,并不是正统意义上的货币,但是却有背后边区银行作为后盾,具备很强的信用,因此既可以解决小额支付的问题,又避免了边区政府私自发行货币的情况。

于是乎,抗日战争时期,陕甘宁边区发行的第一种纸币,“延安光华商店代价券”,就这样诞生了。

光华商店代价券正式发行是在1938年6月,面值全部是元以下的辅币,一开始有贰分、伍分、壹角、贰角、伍角共五种面额,后续到了1941年又增发了一种柒角伍分的券种,全部一起是六种面值共七个版别。

抗日战争时期陕北根据地的第一套纸币

光华商店代价券,2分


抗日战争时期陕北根据地的第一套纸币

光华商店代价券,1角


抗日战争时期陕北根据地的第一套纸币

光华商店代价券,5角,黑版


抗日战争时期陕北根据地的第一套纸币

光华商店代价券,5角,红版

同时,为了确保法币的主币地位,光华商店代价券的发行量是严格控制的,1938年发行量只有9.9万元,后来因为国民党的封锁和不发军饷,导致法币不足,才加大了发行量,1941年累计发行430万元。

光华商店代价券以光华商店的所售商品作为资产保证,并可以按一比一的比例兑换法币,各券背面均有光华商店公告:

一、为便利市面流通特发行代价券。

二、凭此券x张或其他通用小票凑足拾角即兑换法币壹元。

三、此券发行十足准备,准备金全部存放边区银行,由边区银行保证并代理兑换。

抗日战争时期陕北根据地的第一套纸币

光华商店代价券背面的公告文字

从此,形成了以法币为主,光华代价券为辅的边区货币、法币同时流通的情况。

光华商店代价券的流通一直持续到1941年,皖南事变爆发后,国民党除了完全停发八路军军饷外,同时也在经济上进行了严格的封锁,一切国际、国内汇款均不能汇入边区,现钞也很难带进来,边区货物也卖不出去,但是边区还需要使用法币从国统区买入药品、军用物资等必需品,于是法币只出不进,越来越少。

既然国民党已经撕破脸了,边区和八路军也就不需要再维护什么法币的货币地位了,很快,陕甘宁边区政府就决定开始由边区银行发行正式的边区银行券,同时回收光华商店代价券。

抗日战争时期陕北根据地的第一套纸币

1941年,光华商店代价券,7角5分

仅仅用了2个月,边区货币就替代了全部的光华商店代价券,从此光华商店代价券退出了历史的舞台。

光华商店代价券作为抗日战争期间陕甘宁边区发行最早的货币,信用度极高,流通十分广泛,是在特定的历史条件下发行流通的,是国共合作抗日的产物,是一种很特殊的历史货币。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