防治新型肺炎更要小心濫用藥物

新型肺炎疫情牽動著所有人的心,中國的科學家和醫務工作者們做出了巨大貢獻,正在想辦法通過各種科學手段遏制疫情。


防治新型肺炎更要小心濫用藥物

疾控中心的工作人員在進行病毒檢測


此時天災未過,也要警惕病急亂投醫,騙子遍地走,濫用藥物的人禍。


為了滿足公眾對救命藥的需求,研發藥物和疫苗成了媒體的寵兒。然而指望研發藥物和疫苗來扭轉新型冠狀病毒疫情,恐怕不太現實。


此時,更需要理性對待疫情,切勿操之過急釀成大錯。


| 藥物和疫苗研發,遠水解不了近渴


重點是隔離和救治


防治新型肺炎更要小心濫用藥物


2003年的SARS非典疫情已經過去17年,目前尚未出現有預防價值的藥物或疫苗。


2014-2016年,埃博拉病毒在西非三國肆虐,直到2019年12月,默沙東公司生產的疫苗Ervebo才在美國獲批上市。


在歐美,一個新藥研發一般要花上十年時間,儘管針對當前疫情,各項審評審批流程上會加急,一般來說至少也要一年時間。等到藥物研發出來,疫情很可能早已結束。


藥物和疫苗開發都包括三個重要而且是必須的環節:


臨床前研究-人體臨床試驗-正式推廣應用。


新藥開發無法繞開這些環節,例如:臨床試驗環節,需要一定數量的患者與足夠的試驗時間,才能得出確切有效的臨床數據,

證實一個新藥的安全性與有效性,最終才可以推向市場。人命關天,不能草率!


隨意縮短藥物或者疫苗研究的時間和標準,好像是急人民之所急,但是可能會付出無法接受的代價。


| 濫用藥物 危害大


防治新型肺炎更要小心濫用藥物


1918年“西班牙流感”,當時的醫療機構建議每天服用30克阿司匹林(如今,4克劑量是每日安全劑量的上限),導致很多患者多器官出血,尤其是肺部出血,有研究者根據當年流感死亡報告所描述的症狀進行了調查,提出阿司匹林中毒對死亡人數的影響很大。


2003年非典時期,人們對這種病產生了一定的恐慌。各種不科學,甚至是錯誤的觀點滿天飛,在如何預防SARS當時就存在不少偽科學的說法。掀起了全民服中藥、瘋搶板藍根、注射胸腺肽、注射丙種球蛋白的熱潮。


如此用藥既不能預防SARS,又造成了極大的衛生資源浪費。更糟糕的是,長期預防用藥反而會造成抗病能力下降、菌群紊亂、肝腎等重要臟器功能損害。


不能濫用抗生素


抗生素是用來抑制或殺滅細菌的,對病毒無效。其次,抗生素既殺致病菌,也殺有益菌,長期用藥可以引起菌群紊亂,甚至引起真菌感染等嚴重疾病。長期使用抗生素還可能造成肝腎等重要臟器功能損害。


不能濫用抗病毒藥物


長時間應用抗病毒藥是有害的,比如病毒唑可引起白細胞降低,使機體抵抗力下降。有些中成藥長期服用可導致肝腎損害。


不能濫用免疫增強劑


正常人的免疫功能是健全的,應用任何免疫藥物都會擾亂正常的免疫功能,非但不能防病,反而會抑制免疫功能或者引發新的免疫紊亂性疾病。


正常人應用免疫增強劑有害無益。


對那些有原發或繼發性免疫功能低下者,才能在醫生指導下使用免疫增強劑。


不能“一方打天下”


每個人體質不一樣,男女有別,老幼不同,用中醫方法預防肺炎也要有針對性,否則就達不到預防效果。


另外,不少人認為中藥無毒副作用,多服沒壞處,這種看法是錯誤的。


中藥成分複雜,不恰當地服藥同樣能引起臟器功能紊亂和損害。


2003年,就有報道15歲少年懼怕非典,服下七包板藍根中毒,送醫院搶救。


防治新型肺炎更要小心濫用藥物


| 隔離最重要


對冠狀病毒要重視,更要淡定,不要恐慌,目前有效隔離才是最有效、最重要的防控手段。


從疾病的自然特性看,大多數輕症呼吸系統感染都呈現“自限性”的特點。


就是說,輕症病人即使不進行太多針對性治療,也可以通過自身的免疫機制清除病原、控制感染,隔離和休息就是最好的保護與治療,如果有加重趨勢,應及時就診。


每個人做好自我防護、減少出行、鍛鍊身體,增加對自身的保護。


理智與冷靜是做任何決策的前提,所有的科普知識,只有在大家能夠冷靜思考時,才可以化作助力。


當疫情最終被戰勝,一定是每一個人,共同努力的結果。


疫情期間,戴口罩,勤洗手,多陪家人,多看好書,和我們一起開始行動,用雙手推開新機會的大門,擁抱科技創新!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