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看西片总是看到他们哪里都放着酒?随时喝上一杯,连办公室也是,这是真实的吗?

排排坐食粉果


我们讲究工作时间不喝酒,除了上酒桌谈生意。美国人可不管这一套。斯坦福大学博士、语言学家石毓智,曾在一篇短文中写道:

他还表示,丘成桐在美国开讲座也试过“一边喝酒一边讲,讲完酒也喝完了”。哈佛大学教授都这么随性,可见在那边喝酒并不特别讲究场合,基本上是想喝就喝。

当然,在严肃场合喝的酒多半是低度酒。如果是威士忌、白兰地等等高度酒,也是加了大量冰块或冰水的。任你酒量再好,在讲台上迷迷糊糊不知所云也是不行的。

所以酒对于他们来说有什么好处?

一言以蔽之:酒精会让人做平时不敢做的事。越是平常不善言辞的人,酒精上脑后就越容易说个不停。

从主观角度看,适量喝酒后恐惧感、焦虑感减轻,可以把更多精力用在解决问题上。从旁人角度看,这家伙好像比平时更聪明、更果断了。

上面说的是美国,其实欧洲也有类似的现象,而且还有更深层次的文化因素在起作用。

威士忌、白兰地、伏特加等等蒸馏酒的诞生,和历史上盛行多年的炼金术有着千丝万缕的关系。而炼金术又和西方传统医学相交叉,当人们发现酒精的治疗作用时,可以想象术士们有多兴奋。

例如苏格兰潮湿阴冷,土地又不算肥沃。好不容易种出来的麦子存放不了多久就要发霉,只好拿来酿酒。

但酿出来的低度数啤酒也不耐存放。苏格兰的劳动人民一咬牙一跺脚,给老子蒸了!于是,苏格兰威士忌诞生了。

高度数的威士忌可驱寒、消毒,虽然不太好喝(早期产品),但真的好用。后来传入美国,经历了禁酒令洗礼,更是沉淀为当地酒文化的一部分。

噢我的上帝,又扯回美国了。

反观咱们中国,也有“药酒”一说,但没见过谁在办公室存酒,除非他就是卖酒的。到底是因为我们的酒文化早已越过了美国那个阶段,还是有别的原因呢?


虎皮青猫的小窝


不能绝对的说都这样,但是可以绝对的说大多数是这样的。至于为什么会这样,恕我才疏学浅,不能解释。

那就说个刻骨铭心的亲历,2006年春节前,与某国一个类似商品检验中心的机构做一个国货进口该国免检的证书办理工作,这个冗长的检验认定过程经过近半年的时间,恰好在春节的大年初二办好了,由于国内银行休息,还有一部分费用无法支付,但这个免检证书有等着用。人家大度的说先拿走吧!当日在办公室里等着打印证书的背书,从上午十点开始喝,一直到下午三点,基本把他们办公室里的洋酒所有的系列都喝遍了,下酒菜?我就找到一小盒奶酪,打字的姑娘给我几块巧克力!这就是下酒菜!喝着聊着还要提前去吐掉[泣不成声]终于证书背书打印好了,校对中发现很多错误,继续改,继续喝!转移到餐厅里,我带了四瓶750毫升一瓶的二锅头,三个人喝,其中一位专家69岁,一位官员54岁,我最年轻,大约四十分钟他们每人一瓶面不改色,我偷奸耍滑也没喝一半,好在我还有意识,隐约知道检验中心那边来消息说搞好了,我们起身回去,人家都开车走了,我上车发动了,就失去记忆了……

别说酒驾问题,因为餐厅就在检验中心的院子里,只是很大,有很多检验产品的车间,很像一个超大的企业,且天气很冷,不想走路。


午后笔记


几年前,曾经参加过一次意大利使馆的酒会。修建在地铁线上的大使馆,脚下不时就会传来隐隐约约的轰鸣声。正逢料峭的初春,那些讲究情怀的洋人们,竟然露天摆了桌椅,在西北风的“吹拂”下,一帮子衣冠楚楚的男女端着酒杯相谈甚欢,期间也没什么茶歇点心可“下酒”的,只是那么“干喝”。

此次意大利使馆之行,给我留下的印象就是“饥寒交迫”,根本没顾得上欣赏什么南欧情调或者古典主义情怀。

其实,中西方饮酒上的差异,主要有三方面原因——人不同;规则习惯不同;酒也不一样。

欧美人身体素质和饮食习惯,跟咱们还是有明显的区别。毕竟,人家吃啥长大的,咱们吃什么长大的。最典型的,西方女子一般顺产的话,生孩子就跟下了个蛋似的,隔天抱着娃就下地活动了,也没有什么“坐月子”的概念,不忌冷食和风吹与雨打。这要放到咱们中国女性身上,分分钟属于作死行为。

好了,还是说喝酒这点。比如素以严谨著称的德国,酒驾的判定标准却要比咱们国内明显低的多——血液中的酒精浓度要超过0.5%才算酒驾(中国为0.2%),所以,德国人就是出行前一两瓶啤酒下肚,也不到酒驾的标准。

这是因为,除了德国的驾考比较严格,难度大外,也跟其对酒精的耐受度较高有关。向来,德国人就以大口吃肉,大碗喝酒的民族闻名于欧洲。

客观看,咱们与欧罗巴人种比,对酒精更为敏感,约1/3的亚洲人缺乏乙醛脱氢酶(将有害的乙醇转变成无毒的乙酸排出体外的重要物质),因而,往往会导致酒精代谢受阻,易产生脸红、心悸、恶心等不适。

(饮酒致死人数的排名,即便是跟人口基数有关,但可以看出,中国男性的酒精死亡人数都大于后面几个国家的总和了,这还是很说明问题的)

此外,还有法兰西这种干什么都讲究“情调”的民族,酒被看成法餐的灵魂,聚会或者茶歇,也少不了美酒出场。

当然,在西方,普通人工作时间还是以喝咖啡为主(英国人多喝茶)。很正式的饮酒多是佐餐时,就着饭喝的。而且,大部分人都青睐本地酒,除了图便宜外,也算是原汤化原食嘛。

一般情形下,英国人喜好啤酒和苏格兰威士忌,法国人喝红酒,俄罗斯人喝伏特加,德国人喝啤酒,美国人也多喝啤酒,外加各种红酒威士忌等等。

而且,欧美对青少年饮酒也有严格限制。

想必大家都听过类似的故事,因为咱们东亚人特别显小,结果几个三十多岁的中国妇女到了美国酒吧,竟被误认做未成年少女,拒绝给她们提供酒精类饮品等等。

比如,美国政府规定:年龄不满21岁(有的州是18岁)的年轻人不可以饮酒;对于前来消费的年轻人,出售含有酒精饮料的零售商、酒吧和有售酒水执照的餐厅,必须按照规定,要求对方出示身份证明,来确认其是否已经达到了合法年龄。否则,轻的话,被罚款,重的话,直接就给吊销营业执照了。

被捉住的未达到年龄私的自饮酒者,除了接受罚款外,还得被强制进行社区义务劳动数天。甚至,连总统的闺女也不例外。

小布什总统任期内,他的女儿詹娜就有一次违反了相关法律,除了缴纳51.25美元诉讼费以外,还被安排进行了8小时的强制社区劳动和6小时有关喝酒方面的法律学习。詹娜本人也因此次违法事件而被记录在案。

类似的规定,西方国家,还有东洋的日本也都是大同小异,青年人买酒必须出示证件表明年龄。更有意思的是,大部分国家的饮酒年龄,都要普遍高于结婚年龄。

比如,在美国很多州,法定婚龄都降到了男18岁,女16岁,甚至在爱达荷、密西西比、新泽西和华盛顿等州,只要双方父母同意,允许年满14岁的男孩、年满12岁的女孩结婚。

对,都可以正式结婚了,但还不能合法买酒饮酒,这算是西方社会的常态。

此外,就是第三点,咱们经常在电影电视剧里面看到,西方人喝酒跟咱们喝饮料差不多,工作之余来一杯,休闲娱乐来一杯,泡吧的时候,更是一杯又一杯。

实际上,排除俄罗斯、乌克兰这种比较另类的地区,大多数西方国家中,除了酒吧和餐厅的酒水,普通的酒,其实就是酒饮料,比如,无醇啤酒和各类低酒精含量的果味饮料。

当然,也不排除很多洋人酒瘾大,不克制,最终喝成了家破人亡,被社会抛弃的loser。

总之,无论是中国还是西方,除了自己享受外,很多时候,饮酒同样会被当做了社交手段。只是,跟中国人把喝酒吃饭看成一体的习惯不同,除了佐餐外,洋人们还喜欢直接喝,不怎么就着饭菜,咱们看来,像在喝饮料一样。不过,这样的酒水,大多度数比较低,仅能算成酒精饮料罢了。

而咱们中国呢,喝酒除了休闲,聊天助兴外,更多的场合是在用酒怂人胆量,把劝酒、喝酒当成了办事的武器工具。据说,在整顿“四风”活动前,一些部门的酒局,围着桌子坐的一圈人在上酒菜前,都会先吃下一颗小药片,以便随后在酒桌上好好“发挥”....类似的情形,也经常出现在咱们的邻居俄罗斯的饭局上,这点,山水相连的两国,民情到还是很共通的。


大学军事理论教师


我家也是,厨房客厅卧室小客厅都有放酒,厨房基本上是餐酒,客厅卧室就是平常自己比较喜欢的威士忌。本人不酗酒也没有酒瘾,有时候看电视或者听音乐的时候倒上一点慢慢喝。



虾霸吧


\r在欧洲呆了蛮多年,来回答一下:

1、\t价格:欧洲好几个国家都是老牌的产酒的大国,法国、意大利、西班牙、葡萄牙等等,哪个不是产能高高的,一瓶酒的价格比一瓶水可能还便宜,有的可能不到1欧,那么喝水不如喝酒?

2、\t选择:酒的选择实在太多了,红酒,烈酒,啤酒、起泡酒、果酒,超市里面选择多的一塌糊涂,难免入坑,选择实在琳琅满目,很难抵抗诱惑,有些酒还真的好喝;

3、\t场合:欧美国家还是蛮喜欢出去玩玩,朋友之间聚餐的,聚餐的时候自然要多喝酒聊天,饮酒的场合比较多;西餐也比较讲究开胃酒和餐酒等等;

个人感觉:喝酒就像中国人喜欢喝热水一样,是历史文化习惯的自然而然。











帽公子与帽公主


在欧洲和美国都呆过一段时间,我们看西片多数是美国片,就说说美国。

我们看到的美国酒,多数是经过脱醇的,也就是不含酒精的,如其说是酒,还不如说是饮料,在我国也曾经有过无醇啤酒,由于立法等原因,最终消失的差不多了。

即使某些酒里面含酒精,酒吧或者什么卖的都是低度数酒,酒精含量不会超过百分之一,不然只能在指定的地点卖给指定的人,电影中那种随意买随意喝,喝完就能开车走的,甚至一边喝一边开车的酒,都是上述那样的酒。

虽然翻译过来有酒字,其实不是酒。


观上灵云


你看见随时随地喝的那些,基本都是饮料型的“酒”,里面没多少乙醇的,有一个捷克朋友专门带了好多这种酒来给我们尝,也有所谓的烈性酒比如苦艾,伏特加,甚至有一种标72°的,全都不是红星二锅头的对手,这丫挣外快的办法就是往国内倒红星二锅头,老外真正的酒鬼喜欢得不得了,说是进入状态快效率高[捂脸],日韩电影里他们也没事老喝酒,只要你喝过真露和清酒,就会明白为什么,尼玛就是一瓶二锅头兑了5瓶纯净水,换中国白酒你试试[发怒]。

老外唯一能的就是喝啤酒,一到法定年龄就开喝,用我们的说法就是酒量从小练,战斗力特别强,所以别和他们拼啤酒,上来就干53°白的,所谓高手来一个灭一双。


闲渡老马儿


一些西方国家对酒的定义为含酒精的饮料,当然某些烈性酒除外。不过各国的法律法规也不一样,比如有的规定未成年人禁止饮用含酒精饮料,有的地方规定酒精含量达到一定程度的饮料只能在酒吧、餐厅等销售。有的对饮酒驾车也有严厉的处罚,工作时间喝酒可能很多公司也不允许。但总体来说,西方人大多喜欢时常喝点酒,这种酒一般都是度数较低的。


惯性导航88761176


所谓戏不够烟酒凑,于是不管东方还是西方影视剧主人翁,不是烟不离手,就是摆着美酒。每当主人翁陷入沉思,拟或勃然大怒,不是摔酒杯就是掐烟头,再来一个特写。而如果主人翁悲痛欲绝,一定身边一堆烟头,或是许多空酒瓶。如果主人翁高兴,一定来他一杯。实际上,严肃的办公室,怎么可能摆许多酒呢?英女王的房间,美总统的办公室都没有看到嘛。


兴海亭


一般工作日的中午都不会饮酒,甚至是含酒精的饮品都不行,当然,这只是针对一般职员来说,如果位高权重当我没说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