统治者无能为力的"恶钱",魏晋南北朝时期的"钱荒"

人类社会进入金属货币时代后,实物货币笨重和易损耗等弊端在金属货币的映衬之下愈发明显。因为金属货币再怎么恶化,至少还可以被政权"坏以为铜,入官",而实物货币却不能,因而其使用价值较之金属货币更容易变弱甚至丧失,附着在其上的货币属性自然也随之更快地趋弱和流失。因而随着商品经济的发展,金属货币必将渐渐取代实物货币成为主流。

然而到了魏晋南北朝时期,伴随着"恶钱"泛滥导致的钱币系统的长期不稳,实物货币得到了回光返照,进入了异常活跃期,但因为实物货币的弊端一直存在,所以导致的恶果亦在社会流通中反复上演。

一、为了解决"钱荒"作出来的"恶钱"

实物货币的重新兴盛其实是有征兆的。中国古代金属资源比较匮乏,尤其是铸钱所用的铜,然而东汉时期随着经济的发展,金属货币跟不上商品经济的发展,金属货币出现短缺,俗称"钱荒"。为了解决这一问题,东汉政府采取的措施是——铜钱减重,即铸造不足值的金属货币,这样一来虽然解决了货币短缺问题,但不足值的货币大量流入市场导致了日益严重的通货膨胀。

统治者无能为力的

汉朝流行的五铢钱

及至东汉末年军阀董卓为了解决军饷短缺等问题开铸"小钱(一种严重不足值的货币)",然而这种恶劣行径无疑又加速了汉末货币经济的崩溃,商品经济由此转向低谷。东汉政府也好,董卓也罢,这种铸造出来的不足值货币被称之为"恶钱"。

"恶钱"的泛滥虽然一开始是为了缓解"钱荒"问题,但这种做法无疑是饮鸩止渴,造成了货币系统和经济秩序的长期混乱,并最终导致了旧的五铢钱系统的消亡和新的通宝钱系统的兴起。

统治者无能为力的

在此过程中,实物货币发挥着维持社会经济最基本流通需求的托底作用,但在实物货币成为市场交易主角的时段和区域里,其质劣化的弊端和消极影响也会迅速放大并造成经济流通和社会秩序的混乱,反映出金属货币时代的实物货币虽不会遽然消失,却已无力承担流通主货币的重任。

统治者无能为力的

董卓所铸“无文小钱”

二、南朝建立之初,通货紧缩问题已经普遍存在

早在三国时期,曹魏就曾"罢五铢钱,使百姓以谷帛为市",结果由于实物货币出现了普遍的质劣化现象,勉强推行了六年时间后便难以为继。彼时曹魏不少大臣已在朝议中明确指出了金属货币相对于实物货币所具有的优势,然而受限于时代动荡,金属货币难以推行。

统治者无能为力的

三国鼎立

东晋十六国时期,伴随着"恶钱"的长时间、普遍性泛滥,稳定的钱币系统始终难以建立,鼓吹废除钱币、采用实物货币的主张便不时冒头。

魏晋南北朝,以汉末董卓铸行减重小钱发其端,至隋末"或翦铁鍱,裁皮糊纸以为钱"终其事,粉墨登场的钱币种类之多样,钱制变化之繁复,在中国历史上都是罕见的。然而万河归海、万法归宗,无论如何变化,这些钱币发展到最后基本都没能逃脱"恶钱"的标签。

随着钱币越铸越轻巧,盗铸盛行开来,恶钱逐渐占据市场,钱币的购买力亦急速下降,此时国内的金融环境也由紧缩转向了膨胀。面对日益猖獗的盗铸,统治阶层不仅没有去积极地引导、规范,反而加快了钱币减重步伐,并试图在与民争利的斗争中取得优势地位,这同样是货币政策的失败之处。

统治者无能为力的

东晋南朝流行的“沈郎五铢”

在货币流通过程中,由于受到钱币减重与货币政策失误的影响,南朝社会中开始普遍存在"货币二重构造"之现象。造成此种现象主要责任在于封建政府,在货币投放方面,统治阶层掌握着大量足值钱,并不断的发行减重钱,致使恶钱流入市场,并强迫民众接受与使用。

就魏晋南北朝"恶钱"的产生而言,首先并不局限于某一个社会群体,从最高统治者到皇亲国戚再到官僚士大夫,从土豪乡绅到富商大贾再到下层百姓,各个基层都有人参与到"恶钱"的制造之中。其次并不局限于某一个社会区域,从京师到地方,从经济相对发达的中心区域到边境蛮荒之地,都可能成为"恶钱"的出产地。最后也不局限于某一个历史时段,从汉末"董卓之乱"到隋朝灭亡,各类"恶钱"几乎不曾有一天中断。

统治者无能为力的

南朝后期甚至出现铁钱

纵观整个南朝时期的货币,可谓走在一条恶性循环的路上。前朝遗留下来的货币问题,带给新政权更大的压力,由于多重原因新政权往往会再度走到前朝失败的旧路上。正是这种循环往复的失败,不仅带给国家长期性的财政压力,使得社会经济更加混乱,而且让底层民众饱受因货币发行所带来的种种剥削。

三、"恶钱"对南北朝的影响

魏晋南北朝虽然以混乱和纷争为主基调,但也不能忽视西晋和隋朝短时间统一,以及大分裂背景下南北方相关政权特别是南方政权的相对稳定所带来的积极影响。在这些社会相对稳定的时段和区域里,随着社会经济在一定程度上的恢复和发展。

"恶钱"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钱荒"问题,是社会经济发展和交换规模扩大的结果之一,对其现实作用并不能一概否定。但在社会分裂、钱制屡变,且更多地把钱币与财富等而视之的魏晋南北朝,"恶钱"因为脱离了流通货币名目化的正常轨道,其对于经济流通和社会发展的破坏性远远超过了建设性,表现在社会反应上,便是每每呈现出"钱形不一,民弗之便"。

统治者无能为力的

"恶钱"频出严重制约了经济的恢复和发展,并进而影响了政权的稳定和统治的巩固,故魏晋南北朝时期的诸多政权不断重起炉灶铸行新钱,但所铸之新钱中的一部分如虚币大钱、法定减重钱等本身就是"恶钱"之属;另一部分虽然是五铢"良币",但大多不能逃脱"恶钱"的围追堵截而旋即恶化,使得该时期钱币铸行不断陷入"新钱铸行——恶钱迅速跟进——劣币驱逐良币——新钱逐步减重——币制趋向崩溃——考虑重新发行新钱"的恶性循环。

统治者无能为力的

四、结语

总之,我们可以将魏晋南北朝的货币发展进程看做是一个符合中国封建社会经济发展特点的阶段、一个处在两大货币经济高潮间的过渡时期。这一时期具备着承上启下的作用,如果没有魏晋南北朝货币发展的各种准备与基础,隋代在实现短暂统一之后,五铢钱绝不可能快速地实现流通全国,因而也不会出现隋唐时期货币经济的高峰。

当然,我们也应该看到这一历史时期货币制度中存在的诸多矛盾,特别是钱币重量的不断减轻,使得货币完全沦为统治阶层剥削人民大众的一种特殊工具。在这样的时代背景之下,货币制度本身的混乱带给国家经济建设、人民日常生计各个方面的消极影响和惨痛教训仍然历历在目,同时也给予了后来人最为鲜明的历史启示。


参考文献:

《魏晋南北朝史》

《魏晋之际的政治权力与家族网络》

《东魏北齐的统治集团》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