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中央与藩镇关系的角度入手,探析唐宪宗时期的“钱荒”现象

从中央与藩镇关系的角度入手,探析唐宪宗时期的“钱荒”现象

唐宪宗

一个国家的财政实力的雄厚与否,关系到一个国家的统治是否能够稳定。这个重要性在我国古代封建王朝表现得更加明显,细数我国古代封建王朝的兴衰成败,有多少王朝崩溃与国家财政危机,明朝末年,王朝危机十分严重,国家财政的崩溃,更是加剧了危机的蔓延,最终,苦于财政不支的压力,曾经风光一时的明王朝也在四面楚歌当中灭亡,从这个角度来看唐朝灭亡的原因,也有异曲同工之妙。接下来我们将从藩镇割据这个角度,来看唐宪宗时期的“钱荒”问题。

一、唐宪宗时期的时代背景分析介绍

1.削平藩镇,一度中兴

唐宪宗李纯,在刚刚登基之初,颇有雄心壮志,据《旧唐书》当中记载称:“读列圣实录,见贞观、开元故事,竦慕不能释卷”,唐宪宗李纯以太宗皇帝为榜样,立志再次开创大唐盛世,

首先对于唐朝当时的最显著问题之一的藩镇割据进行处理。

唐宪宗在位时,先后平定的四川节度使刘辟、淮西节度使吴少阳等叛乱,唐宪宗李纯对于藩镇的一系列措施与手段,极大的震慑了哪些心怀不轨、野心勃勃的藩镇节度使,有力的加强了中央集权,维护增强了中央的权威,曾经一度出现过元和中兴的大好局面。

2.为政先明后暗,与玄宗如出一辙

唐宪宗和他的祖先唐玄宗的为政风格几乎如出一辙。唐宪宗在取得了一些成就后,开始慢慢的骄纵起来,追求长生之道,重要宦官奸臣,曾经中兴的局面慢慢的被破坏。据《新唐书·宦官列传》当中记载“吐突承璀,字仁贞……擢累左监门将军、左神策护军中尉、左街功德使,封蓟国公”。区区宦官居然能够成为统兵大将,封侯拜相,由此可见唐宪宗的荒唐之行为。

从中央与藩镇关系的角度入手,探析唐宪宗时期的“钱荒”现象

二、唐宪宗时期“钱荒”的主要表现

1.中央财政收入锐减,财政压力日益加大

众所周知,当一个时期出现大规模的“钱荒问题时,会影响一个国家的财政收入,特别是在我国古代封建社会以铜银作为衡量财政的标准的时代。俗话说,谷贱伤农,而大规模的“钱荒”问题的出现,必然会导致物价显著下降,从而影响百姓收入,自然而然的就会对国家财政收入起到不良影响,据《唐代财政史稿》当中记载称:“元和时期的财政收入不足德宗朝十分之五六”。这就恰恰作战了唐代出现“钱荒”的这一个问题。

2.唐宪宗时期出现了显著的物价下降现象

当一个时期出现了显著的钱荒问题,会有一个显著的表现特征就是当时的物价水平会显著的下降,但是这不代表百姓生活水平是上升,恰恰相反,

很有可能会加剧百姓的贫苦。据《中国古代货币史》当中记载称:“在唐朝有三个时期出现了显著的物价下降的现象,其中一个就是贞元元和时期,”。由此可知,就可以佐证在唐宪宗时期出现了显著的物价下降的显著,同时也反映了当时的钱荒问题。

3.当时出现了铜贵物贱、市场上铜钱流通急剧减少的现象

我国古代封建王朝一直以铜钱作为主要的流通货币之一,用作主要的商品交易媒介,但是我国一直是一个缺少铜矿的国家,而且在但是,全国主要的产铜地之一的西南地区被藩镇与当地少数民族所占据,更加加剧了宪宗时期的钱荒问题。也就加剧了宪宗时期铜钱流通供不应求的现象。除此之外,在我国古代封建王朝时期一直有厚葬的风气,这一风气也加大的当时铜钱流通减少的问题。

从中央与藩镇关系的角度入手,探析唐宪宗时期的“钱荒”现象

安禄山

三、从中央与藩镇关系分析唐宪宗时期钱荒问题的原因

1.中央主要以安抚的手段处理藩镇问题

虽然在唐宪宗时期打击收复了几个不听中央号令的地方藩镇势力,但是,就总体而言,当时的藩镇割据程度远远没有到唐朝末年一样严重,大部分藩镇至少在表面上是听从中央的调令的。

据我国著名的历史学家张国刚所著的《唐代藩镇研究》当中写到:“唐朝后半段的大部分时期里,……只有河朔等极个别藩镇割据,但也施行唐朝的政策法令,“须借朝廷官爵威命以安军情”由此可见,虽然当时的藩镇有割据的风险,但是远远没有到危及国运的地步,因此,对的地方藩镇的态度以安抚为主,往往赏赐大量的铜钱财物。

由于唐代的中央政府对待地方藩镇主要以安抚为主,唐宪宗时期,虽然通过武力震慑了地方藩镇,但是,

唐代中央政府的对于地方藩镇的态度还是以安抚为主,武力为辅的方针。众所周知,唐代的藩镇就类似于地方的独立王国,节度使拥有地方军权、财权等。

从中央与藩镇关系的角度入手,探析唐宪宗时期的“钱荒”现象

安史之乱

据《资治通鉴》当中对于节度使的记载称:“节度使掌总军旅,”地方藩镇往往大量的囤积铜钱,招兵买马,而且唐宪宗时期的藩镇数量还是比较多的,大量铜钱被藩镇囤积,就加剧了市场的“钱荒”问题。

2.政治势力的大规模行贿以及地方藩镇对抗中央加剧钱荒

在唐朝中后期的基本的政治格局就是中央政府与地方藩镇的对立冲突问题,但是,在当时由于节度使往往位高权重,不是当时的人通过大量的铜钱贿赂来谋求节度使的职务,安禄山就是通过大规模的行贿杨贵妃和杨国忠等人,从而取得边疆三镇节度使的职务,而安禄山在任也大规模囤积铜钱,招兵买马,,自始至终这里的铜钱绝大部分都没有进入市场进行流通,形成了一个恶性循环

除此之外,地方的藩镇势力为了对抗中央,在辖区内大规模的实行“重商”政策,给与商人一定的优待,促使商人大规模向藩镇地区流动,而这一举措也会加剧钱荒的出现,宪宗时期,“飞钱”的出现就是最好的证明,据《新唐书·食货志》当中记载称:“……商贾至京师、委钱诸道进奏院及诸军、诸使、富家,经轻装趋四方、 合券乃取之, 号飞钱。”唐宪宗也明令禁止使用飞钱,从中可以透视出中央与藩镇的交锋,反映出严重的钱荒问题。


从中央与藩镇关系的角度入手,探析唐宪宗时期的“钱荒”现象

飞钱

四、唐宪宗时期应对“钱荒”的措施

1.千方百计增加市场的货币流通量

众所周知,所谓钱荒,简单来说就是市场上流通的铜钱与社会实际需求量差距甚大,造成了铜钱供不应求的现象。

其中,解决这一个问题的主要措施就是增加市场上的货币流通量,首先,在宪宗时期,通过大规模的增加铜矿的开采力度来增加货币流通量。

根据唐宪宗时期颁布的一条法令《禁采银坑户令采铜助铸诏》当中记载称:“其天下自五岭以北,见采银坑,并宜禁断。恐所在坑户,不免失业,各委本州府长吏劝课,令其采铜,助官中铸作。”就可以反映出唐宪宗为了应对“钱荒”问题所做出的努力

2.减少铜钱退出市场量

除了在千方百计增加市场货币的流通量以外,唐宪宗还采取种种措施以减少货币退出量,首先,唐宪宗明令禁止私人囤积铜钱,据《资治通鉴》当中记载唐宪宗的举措称:“富家积钱五千贯这死,王公重贬,乞五分之一与告者”。

由此可知,唐宪宗对于私人囤积铜钱的行为严厉的进行打击,除此之外,鉴于在我国古代有铸造铜器以显示身份地位的习惯,

唐宪宗还严厉的禁止大规模的铸造铜器的行为,希望通过这一个手段来达到减少铜钱的流失,以增加铜钱的市场流通量。

唐宪宗时期应对“钱荒”的举措,除了上述措施以外,还有一些其他的举措,例如,禁止大规模的铜钱出境的现象的发生,明令禁止铜钱有广州、泉州等外贸口岸流出境外。还有就是严厉打击以劣币驱逐良币的行为的大规模发生。

从中央与藩镇关系的角度入手,探析唐宪宗时期的“钱荒”现象

首先,唐宪宗严格打击“阡陌钱”的现象,然后,就是明令禁止用锡纸钱代替铜钱的行为现象的发生,据《册府元龟》当中记载称:“元和十年,定诸军,以禁犯铸钱之令”。由此可知,唐宪宗通过限制大规模流通铜钱退市的现象的发生,以抑制“钱荒”问题的严重化。

五、总结

以中央和藩镇的关系来看唐宪宗时期出现的“钱荒”现象,可以发现,唐宪宗时期的“钱荒”现象是中央政府与地方藩镇割据势力博弈的结果之一,也反映出日益紧张激烈的中央与地方关系,唐宪宗也出台了一系列的措施来应对“钱荒”现象,总的来说就是开源节流,广泛的增加铜钱开采,与此同时,也限制市场流通铜币的大规模退市现象的发生,对于今天的我们有一定的启示。

参考文献

1.《新唐书》

2.《旧唐书》

3.《资治通鉴》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