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唐安史之乱后的一百年,就是美国现在踏入的历史漩涡

大唐安史之乱后的一百年,就是美国现在踏入的历史漩涡

唐宪宗 景陵

安史之乱后的中国进入一个无法自我定位的尴尬局面,但按照传统体例编写的史书却能很难反映出其中的关键线索。后人往往将其归结为“藩镇、宦官、朋党”等枝节现象,却描述不了背后的复杂性。只要放开视野就可以发现,其主要线索有几条:

大唐从世界帝国跌落,受到了前所未有的挫折,它的“世界部分”与“自体部分”之间产生严重的异质感

这种挫折感首先表现为杂乱无章、前后错乱的对外政策。肃宗、代宗、德宗三代仍然处于乱局余波之中,对周边各种势力缺乏足够清晰的认识。吐蕃、回鹘、藩镇、南诏等等,曾经都是大唐世界秩序的一部分,但如今却处处显示出敌意,难于融合。这些势力属于大唐的世界部分,只愿意融入天可汗体系,不愿意被纳入一个二流中等国家,这才是纷乱的根源。

大唐安史之乱后的一百年,就是美国现在踏入的历史漩涡

尤其是藩镇,唐室一方面依赖这些胡人兵马平乱,一方面又深知这些胡人兵马早晚是致乱之源。想杜绝藩镇干预中央的隐患,又担忧中枢层面被官员集团挟持,因此只能居中平衡,长期处于摇摆之中。于是才看到肃宗、代宗、德宗、顺宗本纪中的种种动荡、阴谋、斗争。甚至到了宪宗初期,仍可看到藩镇刺客暗杀宰相的记录。

《旧唐书·宪宗本纪》:六月辛丑朔。癸卯,镇州节度使王承宗盗夜伏于靖安坊,刺宰相武元衡,死之又遣盗于通化坊刺御史中丞裴度,伤首而免。是日,京城大骇,自京师至诸门加卫兵;宰相导从加金吾骑士,出入则彀弦露刃,每过里门,诃索甚諠;公卿持事柄者,以家僮兵仗自随。

大唐安史之乱后的一百年,就是美国现在踏入的历史漩涡

唐代壁画 疾行

唐初武德功臣之中,曾有多位胡人,如安兴贵、安修仁、尉迟敬德、阿史那氏等。但安史之乱后却要李唐王室痛苦切割,当然就非常困难。因为唐朝的武力和版图有相当一部分是来自胡人盟友。而此时,异质感却无处不在,显得狐疑不定、异常痛苦。李世民天可汗的荣耀,这时成了实实在在的痛苦。

丝绸之路被分割占据,财政崩溃指日可待

大唐曾经是欧亚经济体系的主宰者,但安史之乱后,吐蕃控制了河西走廊,西域陷入混乱,天山南北两线丝路之利已不复存在;草原丝路被回鹘控制,海上丝路掌握在淮南藩镇之手。因此唐朝财政出现严重危机,产生了杨炎VS刘宴之争。

大唐安史之乱后的一百年,就是美国现在踏入的历史漩涡

唐代海上丝路

要么重建本土的农业经济,要么继续盛唐的世界经济,这对安史之乱后的唐朝来说实在是最痛苦的选择。由于王室对胡人愤恨极深,最终无法重建世界经济,也没有积极培育淮南为中心的海上工商贸易经济,更糟糕的是也无法重建本土农业经济。这样就陷入了坐吃山空的局面,最终引发贫民暴乱(裘甫、黄巢)。

最受冲击的是大唐曾经的“世界大脑”。

肃宗、代宗、德宗三代内政往往前后不一,历代评论家都认为是君王自身缺乏定见,实际上这是大脑的变化,需要很长一段时间才能完全定型。

大唐安史之乱后的一百年,就是美国现在踏入的历史漩涡

乾陵蕃臣

大唐曾经有一颗世界的心,也有一颗世界的大脑。但一朝反转,内卷化带来的痛苦却是撕裂性的:是要一个二流的、相对封闭但很稳定的国家,还是继续追求那个空前伟大多少有些虚幻、沉重的世界帝国?这个选择对李唐王室而言不是问题,从肃宗开始就选择了相对封闭但稳定的中等国家。问题是这个转变需要上下同欲,需要新的理论、新的思想、新的观念。

这是最难的,好在顺宗时期出现了伟大的柳宗元。他的《封建论》一锤定音,为大唐转型提供了一整套合理化理论。这套理论被唐宪宗执行的非常坚定,于是中国历史走向了“唐宋转折”。这个过程大约在唐武宗时期基本定型,历史即不再有其他可能性了。随着《元和姓纂》《元和郡国图志》的编纂,唐朝才终于换了一个大脑。作为诗人的李商隐敏锐感觉到这个历史转身,写下了非常夸张的赞叹——“元和天子神武姿,彼何人哉轩与羲?”

大唐安史之乱后的一百年,就是美国现在踏入的历史漩涡

柳宗元

后人憧憬大唐辉煌,往往对唐宪宗的转折评价甚低,甚至认为正是这一百年最终成型的国家定位,导致了后来的彻底灭亡(南宋):没有武力,没有开放性,没有世界眼光、心智退化,……等等。但这不在本文讨论之列,只要发挥联想就可以看出:今天的美国实际上正在走入这个漩涡。它的世界性和自体部分之间天天都在发生激战,它的“世界大脑”正在迟钝、消退,它的自我定位已经陷入混乱……曾经的世界景象成了诅咒、曾经的世界经济成为重负……

更可怕的是,它的世界经济实际上不可能通过“外科手术”式的操作来作切割的,其情形与大唐宰相杨炎-刘宴之争一模一样,你能看见下图脸上的裂痕么?(完)

大唐安史之乱后的一百年,就是美国现在踏入的历史漩涡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