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宋元丰年间,为什么铸币量那么大,反而闹起了“钱荒”?

宋神宗赵顼(1048年5月25日—1085年4月1日),为北宋的第六位皇帝。宋英宗

赵曙之子。于治平元年(1067年)正月继位。次年,改元为熙宁(1068——1077年)。九年后,又改元为元丰(1078年——1085年)。

宋神宗时期,宋朝在经济实力上,在全球位列前茅。经济史学家艾德荣经过计算,得出的结论是:神宗时期,宋朝贡献了全球经济产出的25%——30%。神宗为当时全球首富。但当时的实际情况是,朝廷财政比较吃紧,甚至出现过财政赤字。当时,全果人口仅一千七百多万,但官员多达两万五千多人。人浮于事,办事效率底下,贪腐案件频发。在军事上,兵员众多,军事开支巨大。然而,兵虽多却不精,战斗力不强。再有,税赋较重

,老百姓的日子每况愈下,对朝廷的愤怨强烈,曾多次爆发农民起义。而在边境线上,辽、夏崛起,对宋朝构成了威胁。在内忧外患下,宋神宗想通过变法,改变现状。于熙宁二年,请来了”改革派“的代表人物王安石,制定改革方案,推行新政。史称“熙宁变法”,也就是人们耳熟能详的“王安石变法”。然而,变法只是奏效一时,最终,在强大的腐朽势力和保守派的强烈抵制下,以失败而告终。


北宋元丰年间,为什么铸币量那么大,反而闹起了“钱荒”?

宋神宗在位期间,只铸造过两种钱币——熙宁钱元丰钱。但铸造量很大,超过北宋的任何一个时期。熙宁钱另文介绍,这里只谈元丰钱。


北宋元丰年间,为什么铸币量那么大,反而闹起了“钱荒”?


北宋元丰年间,为什么铸币量那么大,反而闹起了“钱荒”?

元丰钱只有”元丰通宝“一种。其版别,有小平折二两种。其中的小平钱

,书文有篆书、隶书、行书三种。另有少量铁钱,分大、小两种,书文为篆书、行书两种。

下面,我们通过元丰通宝的小平钱和折二钱的实物,看一下这两枚不同值的元丰钱:


北宋元丰年间,为什么铸币量那么大,反而闹起了“钱荒”?


北宋元丰年间,为什么铸币量那么大,反而闹起了“钱荒”?

先比较径宽:小平:22.8mm;折二:28mm;


北宋元丰年间,为什么铸币量那么大,反而闹起了“钱荒”?


北宋元丰年间,为什么铸币量那么大,反而闹起了“钱荒”?

再比较重量:小平:2.95克;折二:7.19克。


北宋元丰年间,为什么铸币量那么大,反而闹起了“钱荒”?


北宋元丰年间,为什么铸币量那么大,反而闹起了“钱荒”?

通过比较,可以看出两枚钱的共同点:皆为篆书,字形美观、自然。小平字型稍长。二钱皆为阔缘,内郭狭。穿口规整,未见流铜,地章平整。不同之处,只是在于重量。

现在的古玩市场上,元丰通宝到处可见。有的小伙伴便认为:元丰通宝的铸造量大;当时的人不差钱。前者的认识完全正确。据《宋会要辑稿》载:”“铸铜钱十七监(合计26个),铸铁钱九监(合计26个),年铸量达五百九十四万余贯”。其中,“铸铜钱五百零万贯,铁钱一百一十三万余贯。”什么概念呢?于前朝唐代的铸币量对比一下,便觉得铸造量实在惊人。据史料记载,唐朝铸币的最多年份,也不过三十万贯。这就是说,北宋的每年铸币量,是唐朝的二十倍之多。而元丰年间钱币的铸造量,在北宋的历代皇帝中,每年的平均铸币量是最多的。

那么,有的小伙伴认为,既然铸造了这么多钱,而元丰年间的人口不到两千万,人们肯定不差钱。错,错。错!元丰年间,别说老百姓手里的钱币很少,官员们的腰包也不鼓,甚至朝廷也差钱,甚至闹起了

“钱荒“。

那么,问题来了。铸造了那么多的钱,到底去了哪儿了呢?答案如下:

第一,国内不少人毁钱积铜。为什么要把好端端的铜钱毁掉呢?原来,毁钱重冶,是稳赚不赔的绝好生意。宋朝的铜材紧缺,铜矿掌握在政府手里。铜材为稀有的贵金属。铜材比铜钱的价格高。举例说明:宋代的大多数小平铜钱,其重量为3克上下。如本文图示的小平钱实物,重量是2.95克。铜材在铸币过程中,是有损耗的。也就是说,10克铜材,还铸造不了三个小平钱。而民间铜贵,3克左右重的小平钱的本身价格,远远高于民间三克铜材的价格。这样,民间上下,就有不少人毁掉铜钱,然后溶为整块。或者出售,从中渔利;或者铸为铜器买卖。

第二,日本人大量收购。多年以来,日本出土了大量的宋朝的元丰通宝及其它宋钱,新闻每有报道。《宋会要》一书记载了这样一件事:

宋理宗赵昀淳祐年间,台州发生了这样一件事:几个日本人,在城里招摇过市,高价收购钱币。一天的功夫,就将全城的钱币全部收走。结果呢,造成了台州城内数日无钱,引发了市场的波动。而元丰时期,正处于日本的“平安时代”(公元794——1192年)。日本人铸造的钱币,由于工艺、技术落后,铸出的钱币,外形粗劣不堪,钱型难看。在本国市场上,不被大多数国人认可。日本人见宋朝的钱币数量多,品质好,而且钱币本身的价值高于等重铜材的价格,于是,就大量的收购或兑换。他们采用两种手段。一是直接购买。二是用香料、药材、犀角、象牙等物兑换。这些东西,在当时的宋朝,都是稀罕物。老百姓便纷纷将手中的部分铜钱,兑换成这些日本的进口货。宋钱大量地输入日本,并逐渐成为了日本的主要货币,甚至占有了全部流通市场。

以上两点,是宋朝元丰年间闹

”钱荒“的主要原因。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我国不少地方,挖掘出土了大量的宋钱,尤其是元丰通宝。

一般来说,元丰通宝的价格不高,普品也就几元、十几元。但有三种元丰通宝的铜钱,值得泉友们收藏。一是小平钱中的隶书、大字版的;二是小平钱中背有月痕的,这两种钱币极为罕见。三是小平钱中的广穿小字版的,亦较为少见。另外,铜质铁母钱,存世量也极少。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