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子兵法》說:其實我跟三十六計不一樣

從小到大,沒少聽別人提起《孫子兵法》;小時候看的電視劇裡,也沒少演孫武子替吳王訓練娘子軍的故事,演的是吳王為了驗驗孫武大哥幾斤幾兩,故意從後宮選了一支娘子軍先給孫武帶帶,看看實驗效果,孫武大哥為了揚刀立威,殺了吳王最寵幸的兩個妃子,最後成功練就一支鐵娘子軍隊。

《孫子兵法》說:其實我跟三十六計不一樣

高二的老師總喜歡在上課的時候給我們講一些課外的話題,免得我們上課的時候去找周公。我記得有一次他在提到《孫子兵法》的時候說:兵者,詭道也!他告訴我們說,《孫子兵法》就是講陰謀詭計的一本書。

後來我也見過,《孫子兵法》和《三十六計》是寫在同一本書上,這讓我理所當然的認為,這兩本書講的道理應該基本是一樣的。

但是,自始至終,我從未看過任何一本講述《孫子兵法》的書,我所知道的關於《孫子兵法》的一切,都是道聽途說、支離破碎的。

直到我最近看了一本詳細解說《孫子兵法》的書——《華杉講透孫子兵法》。

先說說《三十六計》,《三十六計》講的可真是陰謀詭計,其中的一些計策,比如說,金蟬脫殼,瞞天過海,借屍還魂,反間計,苦肉計,大家都耳熟能詳。就是教怎麼欺騙別人,怎麼算計別人。

而“兵者,詭道也”、“上兵伐謀,其次伐交”等大眾名句也確實讓很多人對《孫子兵法》有很大的誤解。

實際上,《孫子兵法》絕對不一樣,下面就會不同的角度來說說。

首先,思想層面不一樣。如果說《三十六計》是戰術執行層面的話,那《孫子兵法》是一個完整的戰略體系。《三十六計》就像是武俠片裡面的招式,只是告訴你一招一式怎麼用,還不教你怎麼連貫起來;而《孫子兵法》告訴你,你得先判斷打不打得過,打不過就不打,打得過才去打,這就是戰略判斷。判斷好之後才決定怎麼打,包括,戰前準備,行軍紮營,臨陣變通,後勤保障,戰後處理等等,這是一個套完整的作戰流程,蘊含了全面的戰略戰術思想。

其次,思想導向不同。《三十六計》強調用陰謀詭計取勝,但是《孫子兵法》告訴你的是,一定要先做好戰前評估,能不能打,有幾成把握。具體就是要從“道、天、地、將、法”五個大的方面的“主孰有道?將孰有能?天地孰得?法令孰行?兵眾孰強?士卒孰練?賞罰孰明?”七個細分主題去一一比較,這完全是國力、施政、將領、兵力、法令等基本面的比拼,只有這些基礎實力大概率勝出,才決定要打;而不是先比較誰的計謀更巧妙,誰能以少勝多。

就這兩條,就足以說明,把《孫子兵法》和《三十六計》相提並論是極其錯誤的。

《孫子兵法》雖然書成距今逾千年,但是它的思想從未過時,如果你從未看過的話,我也建議你去看看,它裡面的思想並不僅僅適用於用兵打仗,對於團隊管理,商業競爭,投資理財,行人處事等都極有裨益,值得一觀。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