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何除了贛南外,江西西北部還有一個以客家人為主的縣?

客家人,這是漢族中相當獨特的一個民系,這是為漢族唯一一個不以地域命名的民系。但是客家人的分佈也是有地域特點的,其主要就是在廣東、江西、福建三省交界地帶,這一片山地眾多,所以傳統客家人的生活方式有一定山地民族的特點。

為何除了贛南外,江西西北部還有一個以客家人為主的縣?

客家圍屋

就江西省來說,客家人主要就是分佈在南部的贛州,而江西北邊的縣市呢?除了九江、上饒部分地區有一些說官話,吳語和徽語的人,基本都是分佈著江右民系(贛民系),但有一個地方例外,這裡是江西北部唯一一個以客家人為主體的縣,這就是銅鼓縣,這裡全縣客家人口占70%以上。於是就形成了很有意思的“民系孤島”現象:這個縣主要是客家人,但附近地區都是以贛民係為主。

這裡的客家人是哪來的呢?這種族群分佈顯然不是自然形成的分佈,這個地方的客家人事實上是後期大規模移民進來的。

為何除了贛南外,江西西北部還有一個以客家人為主的縣?

銅鼓縣位置

銅鼓這個地方其實一開始建制相當特殊,它沒有正式建制,但也不是一般的村鎮,給大家看一下清代江西的行政區劃圖。

為何除了贛南外,江西西北部還有一個以客家人為主的縣?

清代,江西分十三個府和一個直隸州,銅鼓隸屬於南昌府,但銅鼓這個地方很奇怪,別說縣了,連廳都不是,而是叫“銅鼓營”,這說明這裡是和軍隊有關,這個地方是這樣來的,萬曆四年(1576年),李大鑾舉兵抗明,被鄱陽守備鄧子龍鎮壓。為此,萬曆五年(1577年),在瀏陽縣、平江縣、新昌縣(今宜豐縣)、萬載縣、寧州交界的山區擇地,於寧州武鄉二十四都(今銅鼓縣城)設銅鼓石守備司,守備鄧子龍鎮守,興建城垣,以境內有“銅鼓石”而得名。

這不是地方行政建制,只是軍隊所在地,它隸屬於南昌府寧州(後改名義寧州)。但地方政府一般也管不到這種地方。這裡不是正式民政區域。

為何除了贛南外,江西西北部還有一個以客家人為主的縣?

一直到光緒三十四年(1908年),江西提督學政吳士鑑,奏清廷請援虔南先例,改銅鼓為撫民廳。宣統二年正月初一(1910年2月10日),銅鼓廢營建撫民廳,從義寧州析出,隸南昌府。

這個時候,銅鼓才算有了建制,但當時還很多當地人反對,本地人士稱“銅鼓設縣(廳和縣是一個級別的,廳一般是新開墾的地方設立,行政班子相對縣簡單很多),地少人少,繳納錢糧,負苛奇重,民無以堪”,直至1915年中秋才平復。所以,勘界時義寧州武鄉金雞橋之南的上半鄉(五十三、五十四、五十五都)、崇鄉高坳、港口之南的上半鄉(二十一都至二十八都)劃歸銅鼓。

民國時期,把清代一些州府全廢了,全改成了縣,於是銅鼓就成了縣

那銅鼓縣的客家人是哪裡來的?說下銅鼓的情況,這個地方森林覆蓋率高達87.4%,居江西省之首(而江西的森林覆蓋率是全國第二,僅次於福建),這也是山地地區,在古代,這裡絕對稱不上富庶。一直到現在,銅鼓也還是個小縣,人口只有14萬。

為何除了贛南外,江西西北部還有一個以客家人為主的縣?

明清之交,這個地方一片混亂,水旱災害不斷(丙戌、丁亥奇荒),加上連年兵災(李自成、楊白巾作亂),這個地方人口大量減少,田地荒蕪,所以清政府從客家山區招募移民,資料顯示,至康熙末年,入遷義寧州者近萬丁,上杭客家遷入人數最多。

從此,這裡成了客家人為主體的地方,目前,當地習慣稱贛語人群為土籍,康熙雍正年間入境的為“懷遠”人(即客籍)(客家人移民義寧州後,初因春去冬歸,扎棚而住,史稱"棚民"。"懷遠都"(當時管理移民的地域機構)成立後,改叫“懷遠”人)。

為何除了贛南外,江西西北部還有一個以客家人為主的縣?

其實一開始,本地人和客家人的相處並不十分和睦,一直到共處了很長一段時期後才相安無事。客家人為了建立戶籍,爭得生存,他們本就是吃苦耐勞的山民,辛勤耕作,“開山墾田”,“賃山種麻”,促進了貧瘠山地的經濟發展,一度使得客家出現了”家給入足”,人丁增長,“歌適樂郊”的局面。

目前,銅鼓縣城及豐田、排埠、二源、石橋、溫泉、三都、西向、大塅、古橋等鄉鎮主要還是說客家話。而少數人說贛語的本地人,分佈在帶溪、棋坪、高橋、幽居、港口等鄉。

為何除了贛南外,江西西北部還有一個以客家人為主的縣?

其實,客家移民也不可能只往一個縣走,事實上銅鼓縣附近的縣市(江西西北地區的修水、萬載等縣)也有很多客家人,上圖展現了江西的客家人分佈,可以看到,除了贛南地區,江西的客家人主要就是在西北地區,這幾乎都是明清之際移民過來的,只不過其它縣仍然有相當多的本地人存在,客家人仍然屬於少數民系,而銅鼓則是唯一一個客家人“反客為主”的地方。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