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何除了赣南外,江西西北部还有一个以客家人为主的县?

客家人,这是汉族中相当独特的一个民系,这是为汉族唯一一个不以地域命名的民系。但是客家人的分布也是有地域特点的,其主要就是在广东、江西、福建三省交界地带,这一片山地众多,所以传统客家人的生活方式有一定山地民族的特点。

为何除了赣南外,江西西北部还有一个以客家人为主的县?

客家围屋

就江西省来说,客家人主要就是分布在南部的赣州,而江西北边的县市呢?除了九江、上饶部分地区有一些说官话,吴语和徽语的人,基本都是分布着江右民系(赣民系),但有一个地方例外,这里是江西北部唯一一个以客家人为主体的县,这就是铜鼓县,这里全县客家人口占70%以上。于是就形成了很有意思的“民系孤岛”现象:这个县主要是客家人,但附近地区都是以赣民系为主。

这里的客家人是哪来的呢?这种族群分布显然不是自然形成的分布,这个地方的客家人事实上是后期大规模移民进来的。

为何除了赣南外,江西西北部还有一个以客家人为主的县?

铜鼓县位置

铜鼓这个地方其实一开始建制相当特殊,它没有正式建制,但也不是一般的村镇,给大家看一下清代江西的行政区划图。

为何除了赣南外,江西西北部还有一个以客家人为主的县?

清代,江西分十三个府和一个直隶州,铜鼓隶属于南昌府,但铜鼓这个地方很奇怪,别说县了,连厅都不是,而是叫“铜鼓营”,这说明这里是和军队有关,这个地方是这样来的,万历四年(1576年),李大銮举兵抗明,被鄱阳守备邓子龙镇压。为此,万历五年(1577年),在浏阳县、平江县、新昌县(今宜丰县)、万载县、宁州交界的山区择地,于宁州武乡二十四都(今铜鼓县城)设铜鼓石守备司,守备邓子龙镇守,兴建城垣,以境内有“铜鼓石”而得名。

这不是地方行政建制,只是军队所在地,它隶属于南昌府宁州(后改名义宁州)。但地方政府一般也管不到这种地方。这里不是正式民政区域。

为何除了赣南外,江西西北部还有一个以客家人为主的县?

一直到光绪三十四年(1908年),江西提督学政吴士鉴,奏清廷请援虔南先例,改铜鼓为抚民厅。宣统二年正月初一(1910年2月10日),铜鼓废营建抚民厅,从义宁州析出,隶南昌府。

这个时候,铜鼓才算有了建制,但当时还很多当地人反对,本地人士称“铜鼓设县(厅和县是一个级别的,厅一般是新开垦的地方设立,行政班子相对县简单很多),地少人少,缴纳钱粮,负苛奇重,民无以堪”,直至1915年中秋才平复。所以,勘界时义宁州武乡金鸡桥之南的上半乡(五十三、五十四、五十五都)、崇乡高坳、港口之南的上半乡(二十一都至二十八都)划归铜鼓。

民国时期,把清代一些州府全废了,全改成了县,于是铜鼓就成了县

那铜鼓县的客家人是哪里来的?说下铜鼓的情况,这个地方森林覆盖率高达87.4%,居江西省之首(而江西的森林覆盖率是全国第二,仅次于福建),这也是山地地区,在古代,这里绝对称不上富庶。一直到现在,铜鼓也还是个小县,人口只有14万。

为何除了赣南外,江西西北部还有一个以客家人为主的县?

明清之交,这个地方一片混乱,水旱灾害不断(丙戌、丁亥奇荒),加上连年兵灾(李自成、杨白巾作乱),这个地方人口大量减少,田地荒芜,所以清政府从客家山区招募移民,资料显示,至康熙末年,入迁义宁州者近万丁,上杭客家迁入人数最多。

从此,这里成了客家人为主体的地方,目前,当地习惯称赣语人群为土籍,康熙雍正年间入境的为“怀远”人(即客籍)(客家人移民义宁州后,初因春去冬归,扎棚而住,史称"棚民"。"怀远都"(当时管理移民的地域机构)成立后,改叫“怀远”人)。

为何除了赣南外,江西西北部还有一个以客家人为主的县?

其实一开始,本地人和客家人的相处并不十分和睦,一直到共处了很长一段时期后才相安无事。客家人为了建立户籍,争得生存,他们本就是吃苦耐劳的山民,辛勤耕作,“开山垦田”,“赁山种麻”,促进了贫瘠山地的经济发展,一度使得客家出现了”家给入足”,人丁增长,“歌适乐郊”的局面。

目前,铜鼓县城及丰田、排埠、二源、石桥、温泉、三都、西向、大塅、古桥等乡镇主要还是说客家话。而少数人说赣语的本地人,分布在带溪、棋坪、高桥、幽居、港口等乡。

为何除了赣南外,江西西北部还有一个以客家人为主的县?

其实,客家移民也不可能只往一个县走,事实上铜鼓县附近的县市(江西西北地区的修水、万载等县)也有很多客家人,上图展现了江西的客家人分布,可以看到,除了赣南地区,江西的客家人主要就是在西北地区,这几乎都是明清之际移民过来的,只不过其它县仍然有相当多的本地人存在,客家人仍然属于少数民系,而铜鼓则是唯一一个客家人“反客为主”的地方。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