客家婦女的「孺人」稱號,原來是這麼來的!

孺人,古代稱大夫的妻子, 唐代稱王的妾, 宋代用為通直郎等官員的母親或妻子的封號, 明清則為七品官的母親或妻子的封號。而在客家地區,

俗不論士庶之家,婦女墓碑皆書“孺人”。這是為什麼呢?



客家婦女的“孺人”稱號,原來是這麼來的!


有人說,“客家”主要是地域和血緣概念;也有人說,“客家”是文化概念。

什麼是“客家精神”?位於龍巖市的“客家博物館”,寫的是:“開拓進取,艱苦奮鬥,崇文重教,愛國愛鄉”。這樣的概括,不知道是否完整體現客家人的精神特質?

一些外地人(如和客家相近的“福佬”)對客家人的評價是:

  • “好客”、“豪爽”,大碗喝酒,大塊吃肉,吆五喝六;
  • 客家人很“團結”,互相幫助,互相提攜;
  • 儘管窮,但都很願意培養子女讀書,尊師重教是傳統風尚;
  • 孝敬祖宗,崇拜祖宗,每年祭祖、掃墓必回家;
  • 客家人敬奉的神明特別多……


當然,最值得稱讚的是,客家婦女樸素、勤勞。


客家婦女的“孺人”稱號,原來是這麼來的!



早在1933年出版的羅香林先生著作《客家研究導論》一書中,“客家”的特性之重要一點就是“婦女”,他說:“客家婦女,在中國,可說是最艱苦耐勞,最自重自立,於社會,於國家,都最有貢獻,而最足令人敬佩的婦女了。”

郭沫若先生於1965年去梅縣考察時,看到田間地頭婦女勞作的情景,大為讚歎,揮毫寫出了“健婦把犁同鐵漢,出歌入夜頌豐收”的著名詩句。

美國傳教士羅伯密斯,在客家地區居住多年,著有《中國的客家》一書,其中評論客家婦女雲:客家婦女,真是我們所見到的任何一族的婦女最值得讚歎的了;在客家中,幾乎可以說,一切稍為粗重的工作,都是屬於客家婦女的責任。……客家婦女,對於她們的丈夫,都是非常尊敬和服從的,……換句話說,即男子仍然是一家之長。……


客家婦女的“孺人”稱號,原來是這麼來的!



封建理教和“蠻獠”傳統造就了客家婦女。然而,客家婦女勤勞樸實,顧大局、識大體優良傳統是實實在在的。所以,在客家地區,一個家庭沒有“爺”(父親),似乎還過得去(很多家庭男人本來就長期出門),如果沒有“奶”(母親),這個家的孩子就要受苦了。在培田,有這樣一句“諺語”:三個做官的“爺”不如一個討飯“奶”,就是說“奶”在家庭的重要。我看到很多事例,的確也是如此:我有幾個同齡人,早就沒有了父親,但因為有“奶”,生活還能過下去,有的還讀到師範、中專,吃上了國家糧;而我,由於從小沒有“奶”,日子就苦得多,最困難的時候,到了幾乎流落街頭的地步……

所以,讚美、宣傳客家婦女我非常贊成。而且,在客家地區,的確也有許多關於婦女引出的傳奇故事。比如說,宋末皇帝封客家婦女為“孺人”的故事,就是其中之一。

客家婦女的“孺人”稱號,原來是這麼來的!


客家人的祝壽聯匾


我們知道,在封建社會,是講究“夫榮妻貴”的,一個人當上了官,他的配偶就有了相應的“稱號”:

一品官員配偶稱“一品夫人”;

二品官員配偶稱“夫人”;

三品官配偶稱“淑人”;

四品官配偶稱“恭人”;

五品官配偶稱“宜人”;

六品官配偶稱“安人”;

七品以下(從正七品到從九品)配偶都稱為“

孺人”。

我們可以在《族譜》中可以看到,某某被封為“某某大夫”,其妻為“宜人”、“恭人”等等。客家人以“耕讀傳家”為本,注重“功名”,所以也特別注重在族譜、祖堂上的牌位以及墓碑上寫上某某官位和妻室是什麼“人”。一般《族譜》上記載是認真的,也是比較可靠的。

但是,我們也會在完全沒有人當官的家庭祖堂上看到“孺人”的牌位的情況,是不是客家人“虛榮心”特別強,以至於祖上沒有人當官也寫上只有官員配偶才有的稱號?

其實,這個“孺人”的稱號是有來歷的。這是我參加龍巖電視臺和臺灣某電視臺合作的紀錄片《客韻》拍攝時,由臺灣學者告訴我的。

這是一個傳奇故事,說的是南宋末年,皇帝被元兵追趕逃到廣東,一次經過客家地區時,眼看快要被追兵追上,這時有一大群客家婦女在皇帝逃難路邊勞動,唱著山歌,手上拿著長竹竿,追兵一看,以為遇到埋伏,不敢貿然再追,皇帝終於躲過一劫。事後,皇帝下詔:今後,凡是客家女子,不管其丈夫有沒有當官,都可封為“孺人”(本來有稱號的當然不用再封)。所以,在客家地區,就可以看到一些家庭沒有人當官,而祖堂上的先輩卻寫著“孺人”的牌位。在臺灣,從祖堂、墓碑上看,如果看到“孺人”牌位的,就可以肯定這家是客家人。

這個“傳說”,我認為是可信的。因為,趙宋皇帝給的只是一個“名譽稱號”,是沒有任何實際待遇的,何況,從“正七品”到“從九品”跨度很大,最小的,恐怕只有現在村主任的級別了。


客家婦女的“孺人”稱號,原來是這麼來的!



然而,我認真讀過培田《族譜》,《族譜》和《壽序》、《墓誌銘》等“正式文件”是不會登沒有封的“孺人”之類的,尤其是五品“宜人”以上,更不會隨便記錄的。培田歷史上,只有一個“孺人”上了族譜,即十六世祖馥軒公婆,因馥軒公被贈予“修職郎”,其妻也被“貤贈”為“孺人”,其他是沒有的。所以,客家人也不是隻要“面子”,隨便往自己臉上貼金的。

說了古代客家婦女的歷史和傳說,我們可以得出一個對客家婦女的評價了——那就是,客家婦女的確是不一般的婦女。

……

時過境遷,現在什麼都不一樣了,客家婦女也在與時俱進。我想,客家婦女跟上新時代的同時,客家婦女的勤勞、樸實、節儉、任勞任怨和家庭擔當這些優秀品質是不能丟的。

所謂客家精神,我認為最值得稱讚的還是客家婦女的精神。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