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實秋:一個熟悉而陌生的名字,你對他的瞭解有多少?

在新華書店的櫃檯上,在各大圖書展覽會上,梁實秋的文學作品都被擺放在比較醒目的位置上,數量之多實在是超乎你的想象,尤其是他的散文集《雅舍小品》以及他翻譯的《莎士比亞全集》,從中可以看出喜歡梁實秋作品的人不乏其人,似乎喜歡散文的人不能不讀梁實秋,而喜歡莎士比亞的人也不能不讀梁實秋的譯文,那麼,梁實秋到底是怎樣一個人呢?

梁實秋:一個熟悉而陌生的名字,你對他的瞭解有多少?

梁實秋

其實我們早在中學時期就已經認識他了,他就是魯迅筆下的《喪家的資本家的乏走狗》,只是我們對他的認識和了解還比較浮淺,由於受魯迅這篇文章的影響,我們曾始終認為梁實秋是一個“壞文人”,這是先入為主的結果,並不是自己閱讀梁實秋作品得出的結論,而實際上樑實秋與魯迅之間的論爭,似乎只是文人之間的“互懟”和“筆戰”而已。

魯迅主張文學是有階級性的,而梁實秋則強調文學的人性,彼此只是觀點不同罷了,當年與梁實秋筆戰的文人很多,並不是只有魯迅自己,魯迅比梁實秋年長22歲,他們之間完全是隔代人的隔空筆戰,而我們也不能以簡單的“二元論”,論之他們之間究竟孰是孰非。

梁實秋:一個熟悉而陌生的名字,你對他的瞭解有多少?

魯迅

梁實秋(1903—1987)原名梁治華,字實秋,以字名世,浙江杭縣人,1903年1月6日出生於北京一個充滿書香之氣的官僚家庭,其祖父梁芝山曾官至四品,父親梁鹹熙則是秀才出身,曾入京師同文館英文班學習英文,是清政府自己培養的第一批外語人才,因此思想開放而前衛,梁實秋在11個兄弟姐妹中排行第四,由於幼年就表現出天資聰穎,因此父親允許其進入自己的書房“飽蠹樓”博覽群書,並經常帶兒子到“厚德福飯莊”品嚐美食,因此其一生潛移默化地受到了父親的影響。

梁實秋的啟蒙教育始於“梁家大宅門”附近的五福學堂和家設私塾,開始接受中華傳統文化教育,但當時正值社會變革時代,私塾已經逐漸被學堂所取代,梁實秋很快就被父親送入陶氏私立兩等小學堂就讀,這是晚清重臣端方創辦的一所貴族性質的學堂,學生大都是官宦子弟,但隨著辛亥革命的成功,陶氏學堂也辦不下去了,梁實秋又轉到公立第三小學堂就讀,這是一所在時代風潮下誕生的新式學堂,除了學習傳統的國文課,還要學習英文、算學、繪畫等現代課程。

梁實秋:一個熟悉而陌生的名字,你對他的瞭解有多少?

陶氏私立兩等小學堂舊址

在梁鹹熙朋友的建議之下,梁實秋於1915年秋考入清華學校初等科,當時清華學校設初等科和高等科,學制各為四年,依年齡和學識進行錄取,梁實秋曾與梁思成、顧毓琇、吳文藻、施嘉煬、孫立人、齊學啟等人為同班同學,並與高一屆的聞一多交往密切,他在高等科學習期間就開始了翻譯和寫作,並於1920年9月在《清華月刊》上發表了第一篇翻譯小說《藥商的妻》,1921年5月28日在《晨報》上發表了第一篇散文詩《荷花池畔》。

1923年8月,梁實秋在上海乘“傑克遜總統”號郵輪前往美國留學,在畢業前夕曾與幾個同學策劃邀請梁啟超到清華園進行一次演講,梁啟超欣然應邀,其演講的題目是《中國韻文裡表現的情感,梁實秋曾以《記梁任公先生的一次演講》一文記錄了這次演講的過程和感受,梁實秋入科羅拉多學院學習英文、文學理論及美術等課程,並於1924年秋考入了哈佛大學研究院。

梁實秋:一個熟悉而陌生的名字,你對他的瞭解有多少?

梁實秋

梁實秋深受美國新人文主義大師歐文·白璧德的影響,而其在哈佛大學的前輩學長,諸如梅光迪、吳宓、湯用彤、陳寅恪、林語堂等人也都曾是白璧德教授的弟子,也就是說在哈佛大學學習人文學科的中國學子,大都受到這位對東方哲學頗有研究學者的影響,梁實秋曾專門撰文《白璧德及其人文主義》,以全面介紹和評價白璧德其人及思想。

梁實秋曾將顧毓琇改編的《琵琶記》翻譯成英文劇本,並與顧毓琇、冰心、聞一多、趙太侔等中國留學生一起在波士頓進行公演,以此傳播中華文化,曾得到了《波士頓新聞報》等當地報紙的極大關注和報道。

1926年夏,當梁實秋拿到哈佛大學文學碩士學位之後,迫不及待地踏上了回國之路,因為其未婚妻程季淑已經等不及了,程季淑比梁實秋年長兩歲,也是名門之後,而且畢業於北京女子師範學校,雖然二人是屬於包辦婚姻,但卻又是自由戀愛,於1921年冬就開始了頻繁約會,結婚自然也是水到渠成之事,於1927年2月11日在北京的南河沿歐美同學會舉行了婚禮。

梁實秋:一個熟悉而陌生的名字,你對他的瞭解有多少?

梁實秋與程季淑結婚照

梁實秋的第一份教職是國立東南大學教授,其哈佛前輩學長梅光迪、湯用彤、吳宓等人都曾在此任教,梁實秋自然也是心嚮往之,就在其新婚前後,梁實秋與“新月社”的胡適、徐志摩、、聞一多、余上沅等人創辦了新月書店,由張幼儀弟弟張禹九負責經營,1928年3月又創辦了《新月》月刊,並編輯出版了現代文化叢書及《詩刊》、《新月詩選》等。

1930年4月楊振聲出任國立青島大學校長,為此他延攬了一大批知名學者,梁實秋就是在這樣一個背景之下,被哈佛學長楊振聲聘為外文系主任兼圖書館館長,聞一多被聘為文學院院長兼中文系主任,當時青島大學可謂是學者名流雲集。

梁實秋是在青島期間開始翻譯莎士比亞作品的,是在胡適的建議之下開始的,當時還有另外兩個人,只是這兩人沒有堅持下來,梁實秋以一己之力翻譯《莎士比亞全集》並持續了近40年之久,其毅力是常人難以做到的,直到1970年才完成《莎士比亞全集》的翻譯,而其小女兒梁文薔就是在青島出生的。

梁實秋:一個熟悉而陌生的名字,你對他的瞭解有多少?

梁實秋與程季淑

1932年初,國立青島大學被更名為國立山東大學,原教務長趙太侔出任校長,梁實秋與趙太侔儘管也是老相識,但他還是應天津《益世報》總編輯劉豁軒邀請主編副刊《文學週刊》,因為梁實秋的清華學長羅隆基和錢瑞升都在《益世報》擔任社論主撰,正乾的風聲水起且聲譽日隆。

1934年,梁實秋受北京大學文學院院長鬍適邀請,被校長蔣夢麟聘為研究教授兼外文系主任,研究教授的月薪是400元至600元,其薪資要高於普通教授,當時物理系主任王守競也是作為研究教授被聘用的,而研究教授大都兼任系主任。

梁實秋:一個熟悉而陌生的名字,你對他的瞭解有多少?

梁實秋

1935年11月,梁實秋與張東蓀、羅隆基、冰心等人在北平創辦了《自由評論》週刊,其辦刊宗旨在他晚年撰寫的《槐園夢藝》中曾提到:“我對政治並無野心,但是對國事不能不問。所以我辦了一個週刊,以鼓吹愛國提倡民主為原則。”其後還主編了《世界日報》副刊《學文》和《北平晨報》副刊《文藝》,主編報紙文藝副刊可謂是梁實秋最為擅長的。

梁實秋:一個熟悉而陌生的名字,你對他的瞭解有多少?

《自由評論》

“七七事變”不久北平陷落,友人暗示梁實秋上了日軍的“黑名單”,因岳母年邁體弱不堪奔波之苦,梁實秋與妻子商定之後,先獨自逃離北平,靜觀時局變化再做打算,梁實秋輾轉來到陪都重慶,在北碚一所陋室安身,曾擔任國民參政會參政員、教育部教科書委員會常委兼小學教科書組主任和國立編譯館翻譯委員會主任委員等職務,1938年底主持《中央日報·平明副刊》的編輯工作,並在工作之餘,創作了幾十篇閒情逸致的散文隨筆。

1943年春天,程季淑帶著孩子千里迢迢尋夫到了重慶,此時一家人已經分離了6年之久,儘管他們夫妻才人到中年,但鬢角已經染上白髮了,梁實秋在抗戰勝利後沒有隨《中央日報》復員南京,而是攜全家回到了北平,被國立北平師範學院院長袁敦禮聘為英語系教授,1948年底又攜兒子梁文騏和小女兒梁文薔乘火車至天津,並從天津乘輪船南下廣州,最終在中山大學任教,而程季淑在處理完房產等事宜之後,搭乘飛機奔赴廣州與家人團聚。

梁實秋:一個熟悉而陌生的名字,你對他的瞭解有多少?

梁實秋(後排右二)在郵輪上

梁實秋於1949年將在重慶期間創作的散文隨筆結集為《雅舍小品》出版,共收錄文章34篇,這裡的所謂“雅舍”是指重慶時期居住的“陋室”,以其紅顏知己龔業雅的“雅”字命名,儘管其寓所是陋室,但往來者卻無白丁,其後創作的《雅舍小品》續集、三集和四集,均都創作於臺北故居,並繼續沿用“雅舍”之名。

《雅舍小品》四集合訂本於1986年出版,共收文章143篇,每篇不足2000字,記錄的都是生活隨筆,題材多是隨手拈來,也正是因為如此,《雅舍小品》才受到許多文學愛好者的追捧,而其中最為經典的還是要屬於重慶時期創作的,梁實秋在北大的同事、著名美學家朱光潛曾這樣評價:“大作《雅舍小品》對於文學的貢獻在翻譯莎士比亞的工作之上。”可見評價之高。

梁實秋:一個熟悉而陌生的名字,你對他的瞭解有多少?

《雅舍小品》

1949年夏秋之際,梁實秋夫婦攜小女兒梁文薔到了臺灣,但大女兒梁文茜和兒子梁文騏卻留在了大陸,一灣淺淺的海峽,把一家人分隔兩地幾十載,初到臺灣的梁實秋出任臺灣編譯館代理館長,主持編印中小學教科書及編印簡易社會讀物,他在編譯館的前任是魯迅的好友許壽裳,後來編譯館被合併到教育行政部門,梁實秋於是轉到臺灣師範學院英語系,先後擔任教授、系主任和文學院院長,六十年代初又專任英語研究所教授,直到1966年正式退休。

梁實秋與程季淑育有一子三女,二女兒早年夭折,而大女兒梁文茜和兒子梁文騏被留在了大陸,只有小女兒梁文薔猶如獨生女兒一樣陪伴在身邊,後來梁文薔到美國留學並生活在西雅圖,梁實秋夫婦經常往返於西雅圖和臺北之間,並經常與小女兒一家住在一起,以享天倫之樂。

梁實秋:一個熟悉而陌生的名字,你對他的瞭解有多少?

梁實秋夫婦與小女兒梁文薔合影

1974年4月30上午,梁實秋夫婦上街購物之時,程季淑被超市門口倒下的梯子砸中,送醫後因傷重不治身亡,被葬在西雅圖,梁實秋的天塌了一半,相濡以沫近半個世紀的恩愛夫妻,竟以這樣一種方式永別,這讓梁實秋傷心不已,成為孤苦伶仃且無依無靠的“孩子”,整日沉浸在對亡妻的追憶中,並在痛楚和淒涼中寫下了《槐園夢憶》。

梁實秋:一個熟悉而陌生的名字,你對他的瞭解有多少?

《槐園夢憶》

1975年5月9日,已過古稀之年的梁實秋與歌星出身的韓菁清喜結連理,此前他們相識在一次偶遇之中,老夫聊發少年狂的梁實秋,以72歲高齡對44歲的韓菁清展開了狂熱的追求,任何流言蜚語都沒能阻擋梁實秋與韓菁清的“黃昏戀”。

梁實秋:一個熟悉而陌生的名字,你對他的瞭解有多少?

梁實秋與韓菁清結婚

在韓菁清的精心照顧之下,已經老邁枯萎的梁實秋在愛情的滋潤下,又拿起了停耕已久的筆,撰寫了百萬言的《英國文學史》和《英國文學選》,給喜愛梁實秋作品的人又帶來了“口福”。

1987年11月3日,梁實秋因心臟病突發住進臺北一家醫院,由於病人急需大劑量輸氧,但病床上的輸氧量達不到要求,就在短暫拔下輸氧管換病床的過程中,梁實秋的心臟停止了跳動,也許是因缺氧窒息而亡,其生命在84歲這個特殊年齡段上劃上了句號,更為悲催的是,長女梁文茜急欲從北京前往臺灣奔喪,但臺灣當局卻不予放行,一灣淺淺的海峽,在時隔38年之後,又一次阻斷了父女“團聚”,實在是有違人之常倫。

梁實秋:一個熟悉而陌生的名字,你對他的瞭解有多少?

梁實秋雕像

梁實秋的一生可謂是著作等身,他給中國文壇上留下了2000多萬字的作品,這是一筆巨大的精神財富,喜愛梁實秋的“梁迷”們不在少數,如果梁實秋的著作不暢銷,也就不會常年佔據在圖書銷量排行榜上以及新華書店醒目的櫃檯上。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