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9.17 梁實秋《臺北家居》

臺北

“長安米貴,居大不易”,原是調侃白居易名字的戲語。臺北米不貴,可是居也不易。三十八年左右來臺北定居的人,大概都有一個共同的感覺,覺得一生奔走四方,以在臺北居住的這一段期間為最長久,而且也最安定。不過臺北家居生活,三十多年中,也有不少變化。

我幸運,來到臺北三天就借得一棟日式房屋。約有三十多坪,前後都有小小的院子,前院有兩窠香蕉,隔著窗子可以窺視累累的香蕉長大,有時還可以靜聽雨打蕉葉的聲音。沒有圍牆,只有矮矮的柵門,一推就開。室內鋪的是榻榻米,其中吸收了水氣不少,微有黴味,寄居的螞蟻當然密度很高。沒有紗窗,蚊蚋出入自由,到了晚間沒有客人敢賴在我家久留不去。“衡門之下,可以棲遲”。不久,大家的生活逐漸改良了,鐵絲紗、尼龍紗鋪上了窗欄,很多人都混上了床,藤椅、藤沙發也廣泛的出現,榻榻米店鋪被淘汰了。

名家散文 | 梁實秋《臺北家居》

在未裝紗窗之前,大白晝我曾眼看著一個穿長衫的人推我柵門而入,他不敲房門,逕自走到窗前伸手拿起窗臺上放著的一隻鬧鐘,揚長而去。我追出去的時候,他已經一溜煙的跑了。這不算偷,不算搶,只是不告而取,而且取後未還,好在這種事起初不常有。竊賊不多的原因之一是一般人家裡沒有多少值得一偷的東西。我有一位朋友一連遭竊數次,都是把他床上鋪蓋席捲而去,對於一個身無長物的人來說,這也不能不說是損失慘重了。我家後來也蒙樑上君子惠顧過一回,他闖入廚房搬走一隻破舊的電鍋。我馬上買了一隻新的,因為要吃飯不可一日無此君。不是我沒料到拿去的破鍋不足以厭其望,並且會受到師父的辱罵,說不定會再來找補一點什麼;而是我大意了,沒有把新鍋藏起來,果然,第二天夜裡,新鍋不翼而飛。此後我就堅壁清野,把不願被人攜去的東西妥為收藏。

名家散文 | 梁實秋《臺北家居》

中等人家不能不僱用人,至少要有人負責炊事。此間鄉間少女到城市幫傭,原來很大部分是想藉此攝取經驗,以為異日主持中饋的準備,所以主客相待以禮,各如其分。這和僱用三河縣老媽子就迥異其趣了。可是這種情況急遽變化,工廠多起來了,商店多起來了,到處都需要女工,人孰無自尊,誰也不甘長久的為人“斷蘇切脯,築肉矅芋”。於是供求失調,工資暴漲,而且服務的情形也不易得到僱主的滿意。好多人家都抱怨,傭人出去看電影要為她等門;她要交男友,不勝其擾;她要看電視,非看完一切節目不休;她要休假、返鄉、借支;她打破碗盞不作聲;她敞開水管洗衣服。在另一方面,她也有她的抱怨:主婦碎嘴嘮叨,而且服務項目之多恨不得要向王褒的“僮約”看齊,“不得辰出夜入,交關伴偶”。總之,不久緣盡,不歡而散的居多。此今局面不同了。多數人家不用女工,最多隻用半工,或以鐘點計工。不少婦女回到廚房自主中饋。懶的時候打開冰箱取出陳年膳菜或是罐頭冷凍的東西,不必翻食譜,不必起油鍋,拼拼湊湊,即可度命。饞的時候,闔家外出,臺北餐館大大小小一千四百餘家,平津、寧浙、淮揚、川、湘、粵,任憑選擇,牛肉麵、自助餐,也行。妙在所費不太多,孩子們皆大歡喜,主婦怡然自得,主男也無須拉長驢臉站在廚房水槽前面洗盤碗。

臺北的日式房屋現已難得一見,能拆的幾乎早已拆光。一般的人家居住在四樓的公寓或七樓以上的大廈。這種房子實際上就像是鴿窩蜂房。通常前面有個幾尺寬的小洋臺,上面排列幾盆塵灰漬染的花草,懨懨無生氣;樓上澆花,樓下落雨,行人淋頭。後面也有個更小的洋臺,懸有衣褲招展的萬國旗。客人來訪,一進門也許抬頭看見一個倒掛著的“福”字,低頭看到一大堆半新不舊的拖鞋——也許要換鞋,也許不要換,也許主人希望你換而口裡說不用換,也許你不想換而問主人要不要換,也許你硬是不換而使主人瞪你一眼。客來獻茶?沒有那麼方便的開水,都是利用熱水瓶。蓋碗好像早已失傳,大部分是使用玻璃杯。其實正常的人家,客已漸漸稀少,誰也沒有太多的閒暇串門子閒磕牙,有事需要先期電話要約。杜甫詩:“但使殘年飽吃飯,只願無事長相見”,現在不行,無事為什麼還要長相見?

名家散文 | 梁實秋《臺北家居》

特別聲明:部分素材來源網絡,出於免費傳播更多信息之目的,不作任何商業用途,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請與小編聯繫,核實後立即刪除。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