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的禅让制为什么在尧舜禹之后就终结了?原来问题出在大禹这

提起古代的“禅让制”,大家第一个想到的肯定就是尧,舜,禹。那为什么禅让制到了大禹这就终结了呢?传位的方式就发生改变了呢?那就让我们一起深入的了解一下古代的禅让制和他背后的故事吧。

禅让制,是指在位君主自愿将王位传给贤能,公正的人来继承,继续统治治理国家,而不是传给自己的儿子和后代。一般是指上古时期尧舜禹三位帝王禅让帝位的故事。

,姬姓,伊祁氏,名放勋,号为陶唐氏,黄帝的五世孙,上古时期部落联盟首领,“五帝”之一,帝喾之子,母为庆都。

尧十五岁时,封为唐侯,二十岁,正式即位,定都平阳。他团结亲族,联合友邦,征讨四夷,统一中原。尧主政期间,派鲧治水,制定历法,在位70年时,遍访天下贤士,他早就认为自己的儿子丹朱顽劣不堪,不能担当大任。因此与大家商议,请他们推荐合适的人选继位。这时有人推荐了舜,说这个人品行端正而且很孝顺,尧决定先考察一番,然后再做决定。于是,尧把自己的两个女儿娥皇和女英嫁给舜,让九名男子侍奉于舜的左右,以观其德。尧派舜负责推行德教,统领百官,处理政务,接待朝见的诸侯,所有的事舜都做得井井有条,百事振兴,无一荒废,大家都很敬重他。最后,经过重重考验,尧决定将帝位禅让于舜。尧于正月在太庙举行禅位典礼,正式让舜接替自己,登上天子之位。尧让位二十八年后,崩于成阳,葬于谷林,谥号为尧,史称唐尧、帝尧、大尧。

,轩辕黄帝八世孙。姚姓,妫氏,名重华,字都君,又称虞舜,“三皇五帝”之一。父系氏族社会后期东夷部落首领。

舜幼年母亲去世,父亲双目失明。后来父亲又找了一个继母,同父异母的弟弟象好吃懒做,凶悍顽劣,极能搬弄是非,一心想要害死舜独得家产,一次,象让舜修补仓房的屋顶,自己却在下面纵火焚烧仓房。舜只得靠两只斗笠作翼,从房上跳下,幸免于难。后来象又让舜挖井,井挖到很深的时候象就在上面填土,要把井堵上,将舜活埋在里面。幸亏舜事先有所警觉,在井筒旁边挖了一条通道,从通道逃出。象以为阴谋得逞,就来舜家分东西,还要尧的两个女儿给他做妻子,把牛羊和仓房分给父母后,象就住进了舜的房子,弹奏舜的琴,舜去见他时,象大吃一惊,舜也不放在心上,一如既往,孝顺父母,爱护兄弟;而且比以前更加诚恳谨慎。

舜孝顺友爱,善于制陶。他在历山耕田时,当地人就不再争田界,互相很谦让。人们都愿意靠近他居住,两三年即聚集成一个村落。经过重重考验尧禅位于舜,舜建立有虞国,定都于蒲阪。即位之后,舜各地巡守,祭祀名山,召见诸侯,考察民情,赏罚分明,虚怀纳谏,惩罚奸佞,任贤使能,百业兴旺,成为中原地区最强大的部落联盟首领。舜摄政28年,尧才去世。舜于三年的丧事完毕之后,便让位给尧的儿子丹朱,自己退避到南河之南。但是,天下诸侯都去朝见舜,却不理会丹朱。舜觉得人心所向,天意所归,无法推卸,遂回到都城登上天子之位。晚年,舜因为自己的儿子商均不肖,因此决定禅位于威望很高,治水有功的大禹来当继任者。禅位大禹后,舜乘车巡行天下,十七年后卒于苍梧郡,葬于九嶷山,谥号为舜,史称帝舜、虞舜、舜帝。

,姓姒,名文命,史称大禹、帝禹。因国号为夏,又称夏禹。黄帝的玄孙、颛顼的孙子。其父名鲧,被帝尧封于崇,为伯爵,世称“崇伯鲧”或“崇伯”,其母为有莘氏之女脩己。

帝尧时,中原洪水泛滥造成水患灾祸,百姓愁苦不堪。帝尧命令鲧治水,鲧受命治理洪水水患,只懂得加高堤防,不懂得疏导河道,结果越堵越遭,历时九年未能平息洪水灾祸,最终被流放而亡。接着禹被任命为司空,继任治水之事。禹总结了父亲治水失败的教训,视察河道,改革治水和疏通河道的方法,疏通了九河。治水期间,禹跑九州测地形,逢山开山,遇洼筑堤,疏通河道,引洪水入海。传说禹与涂山氏女新婚不久,就离开妻子,踏上治水的道路。后来,他路过家门口,听到妻子生产,儿子呱呱坠地的声音,但一想到治水刻不容缓,便顾不上回家直接去治水现场,曾经为了治水“三过家门而不入”,经过十多年的治理,终于消除了中原洪水泛滥的灾祸。

因禹治水有功,帝舜在位三十三年时,正式把天子位禅让给禹。十七年以后,舜在南巡中逝世。三年治丧结束,禹为了让舜的儿子商均继承帝位,也学舜当时避让尧的儿子丹朱的办法,避居在一个小邑阳城,可是和舜逝世后的情况一样,当时天下的诸侯都不去国都朝拜商均,而是去阳城朝拜禹。于是在诸侯的拥戴下,禹正式即王位,以阳城为都城,国号夏。改定历日称为夏历,并分封尧的儿子丹朱于唐,分封舜的儿子商均于虞。

禹是中国古代与尧、舜齐名的圣圣帝王,他最卓著的功绩,就是历来被传颂的治理洪水,又划定中国版图为九州。后人称他为大禹。禹死后安葬于会稽山上。

禹统治时期私有财产出现,社会上出现了贵族和平民的分化,原始公社制度开始瓦解,部落战争抓到的俘虏统一作为奴隶看管起来负责生产,贵族享受奴隶生产出来的大量的剩余产品,于是原始公社社会开始向奴隶社会迈进。与社会体制变化相适应,部落首领和王位的继承方式也发生了变化,禹统治的末年他的权利和统治在中原地区相当稳固和集中,为表示敬意,各方诸侯常来阳城献铜,大禹想起从前黄帝轩辕氏功成铸鼎,于是他下令用各个部落进献上来的铜集中铸成九个大鼎,九鼎象征着九州,九鼎集中到夏王朝都城阳城,借以显示夏王大禹成了九州之主,天下从此一统。九鼎继而成为“天命”之所在,是王权至高无上、国家统一昌盛的象征。禹有了这些特权后,就一心想着在自己百年后把王位交给自己的儿子启,而不是按例把自己的王位禅让给贤能的伯益,于是他便私下加紧培植启的势力,禹在位的第十年东行,到了会稽后去世,禹去世后,伯益按照惯例先行避让禹的儿子启,不料启便趁机夺取了王位。于是我国历史上的王位禅让制就此被废除了,从此开启了古代王位家族世袭制的传统。

古代的禅让制为什么在尧舜禹之后就终结了?原来问题出在大禹这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