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讀《圍城》:知識分子的哀鳴——從方漸鴻看“圍城”之困

重讀《圍城》:知識分子的哀鳴——從方漸鴻看“圍城”之困

“人生是一個圓,有的人走了一輩子也沒有走出命運畫出的圓圈,其實,很少有人知道,圓上的每一個點都有一條騰飛的切線。”這句話,其實很多人都知道,但在現實生活中,我們都是“當局者迷”,身陷“圍城”而不自知。當下,我們正身處於時代發展交匯的洪流之中,我們該何去何從?或許品讀錢鍾書先生的《圍城》,從人物方漸鴻談談“圍城”之困,能夠給我們帶來一點啟迪。

一、中西交匯下的人群百態——《圍城》簡介

《圍城》是錢鍾書所著的長篇諷刺小說,被譽為“新儒林外史”

小說以主人公方鴻漸歸國後的一系列遭遇,勾勒出一副20世紀三、四十年代國統區的國政時弊和眾生相,表現了當時的上海經受西方文化衝擊後,逐漸顯露出來的腐敗和墮落,而與之相反的是當時內地農村的落後和閉塞,當時的

教育界和知識界也是一片腐敗和灰暗。同時作者通過對以方漸鴻為代表的“新儒林”形象的刻畫,以及對一批歸國留學生或高級知識分子形象的描述來實現了對當時文化的批判。最後,書中還將對人生、對現代人命運的思考上升到一個非常高的階段,比如對人的基本處境和人生的意義的思索,以及人與人之間的基本關係和人性本質的思考。

二、知識分子的哀鳴——方漸鴻

小說裡,塑造了一個非常典型的人物形象——方漸鴻。

1、人生軌跡綜述

方鴻漸受已故未婚妻周氏的父親資助出國深造,學成歸來時為了給家人一個交代,偽造博士文憑。在方漸鴻的回國路上,偶遇了風情萬種的鮑小姐,方漸鴻與之相戀,而後卻慘遭拋棄。歸國後的方漸鴻在掛名岳父的銀行裡做事,又捲入了大學同學蘇文紈和她的表妹唐曉芙的感情糾葛,並從中結識了趙辛楣。後來戰爭開始,方漸鴻無奈之下與趙辛楣等人一齊去三閭大學教書,卻又因為自身的性格弱點,陷入了

複雜的人際關係中。後與表面溫順實際工於心計的孫嘉柔結婚,辭職後回到上海,與妻子及其姑母一家的矛盾激化,逐漸失去了生活的希望

重讀《圍城》:知識分子的哀鳴——從方漸鴻看“圍城”之困

方鴻漸

身處時代的洪流之中,像方漸鴻這樣的知識分子不計其數,受傳統文化的束縛,而又接受了一些新思想,懷抱新理念的年輕人,在面對固執守舊的親人時,可恥的保留著那種“光宗耀祖”想法,被長輩教導,要“尊敬長輩,守規矩,聽父母的話。”

面對美麗大方的鮑小姐,方漸鴻也為自己的被甩找藉口,並不是她變心了,而是她原本就沒有心。覺得也許自己也是佔了便宜的,沒什麼可抱怨的,試圖用這些想法來撫慰自己,可是失望、懊惱、被損傷的驕傲,時時縈繞在他心頭,無法散去。這充分體現了方漸鴻及其一類人營營利利的計較和自以為是的高尚夾雜著對性與愛的粗暴理解,構成了錢鍾書圍城中對典型知識分子虛偽圓滑的幽默辛辣的諷刺。

2、出城又入城

戰爭開始後,方漸鴻決定去

三閭大學是他從不識人生之圍城到清醒認識卻深陷另一個圍城的圍困無法自拔的開始。

“我近來對人生萬事,有這個感想······我經過這一次,不知道何年何月會結婚,不過我想你真娶了蘇小姐,滋味也不過爾爾。狗為著追求水裡肉骨頭的影子,喪失了到嘴的肉骨頭!跟愛人如願以償結了婚,恐怕那時候肉骨頭下肚,倒要對水悵惜這不可再見的影子了。”

方漸鴻如是說道。沒有得到的時候渴求著得到,得到之後卻又悵然以前沒有得到的時光,這與我們的生活何其相似。

重讀《圍城》:知識分子的哀鳴——從方漸鴻看“圍城”之困

鮑小姐

雖說是談婚姻,可恰恰昭示著的是我們生活中最普遍不過的心態。方漸鴻沒有勇氣退回上海,而是身陷三閭大學複雜的人際關係,稀裡糊塗與孫柔嘉結了婚,婚姻與職業的雙重圍城導致他的圍城式命運的悲劇性層層加深。缺乏後悔和重頭再來的勇氣,不正是我們每每想起都會扼腕的嗎?

同樣身處於時代的洪流之下,同樣的不知自己該如何抉擇如何平衡。不同的是,他所經歷的是中西文化的碰撞,我們正在經歷並且未來也會經歷的是世界文化的交匯。我們所面臨的世界更加複雜,我們即將要跨上的旅途也更加充滿未知和不確定。

知識分子是一個社會不可或缺的前進力量,然而在時代迅速變化的年代,連知識分子自己都不知道自己身在何方,該往何處去。《圍城》所寫,不僅僅是描寫那個年代背景下知識份子的困境,亦是每一代年輕人都會面臨的窘迫。狄更斯在《雙城記》的開頭這樣寫道:“這是最好的時代,也是最壞的時代”。“圍城式”人生生存困境諷刺地適合於大多數人。

三、巧妙諷刺,中西融匯下的長者姿態

1、父命不可違的背後

同時,在文章中,起不可忽視作用的還有圍繞在方漸鴻身邊的長者們。其中以方遯翁為典型。

在方漸鴻寫信懇求接觸與周厚卿之女的婚約時,方父在家書裡斥責方漸鴻不知好歹,說他“有餘閒照鏡耶?”;呵斥方漸鴻不孝,說他“喪心不孝,於斯而極!”;並用斷生活費來威逼方漸鴻就範,威脅他不聽話就讓他休學回家結婚,說“若汝執迷不悔,吾將停止寄款,命汝休學回家,明年與汝弟同時結婚。細思吾言,慎之切切! ”寥寥數語將傳統父母望子成龍心情和命令式的相處方式刻畫得淋漓盡致。

重讀《圍城》:知識分子的哀鳴——從方漸鴻看“圍城”之困

又如方漸鴻說掛名岳母無事生非在發神經病時,方遯翁更是怫然道: “你這態度就不對,我看你愈變愈野蠻無禮了。就算她言之過甚,也是她做長輩的一片好意”,並命令兒子搬回家來住,一來可以好好管教兒子,又可讓兒子經歷粗茶淡飯的苦生活不貪圖舒服享受。方父的一系列行為,正是封建家長面對“叛逆”兒子最真實的寫照

方漸鴻等年輕人的新思想新觀點不被父親們一輩的人所理解,認為他們“不敬父母”、“不遵守老祖宗的規矩”、“三心二意”,長輩們還沉溺在過去的傳統思想中不肯出來,而方漸鴻為代表的年輕人又畏縮不前,面對波濤洶湧的西方文化,又不敢全盤接受,所以出現了“半洋不土”的張吉民夫婦等人。每個人都取了英文名字,無時無刻不在說話中夾帶一些英文,令人發笑的同時又覺得滿是諷刺,知識分子本該是時代前進的先驅,但卻一半封建一半西化,表面上裝得先進又時髦,內心裡卻又守舊又迂腐。倒是“中學為體,西學為用”的典範,不由得讓人唏噓不已。

2、長者之悲

這些長者,既是方鴻漸人生之路的建議者,也是他身陷“圍城”之困的推手。長輩們最愛說的一句話便是,“我都是為了你好!”長者們憑藉著自己的閱歷和自以為是的人生經驗,總是大張旗鼓不可駁斥的要求後輩按照他們的想法來待人接物,卻不曾想過自己的一套或許已經被時代拋棄。而後輩們處於懦弱亦或是中國自古以來壓在身上的孝道,並不敢真的明確的站出來反對或者說出自己想法,從一開始,方漸鴻為了給家人一個交代,偽造博士學歷,便足以看出這種奇怪的家庭關係,也是方漸鴻懦弱人格的根源所在。他的悲劇性,從一開始就已經埋下了伏筆。

如果說方漸鴻的悲劇是他身處的環境所造成的話,那麼這些長者的迂腐行為又是什麼所導致的呢?不論是頑固守舊的方父,還是拙劣的學習洋人的張吉民夫婦,都是為了維持自己的崇高地位

,好叫人敬仰他們,叫人服從他們,從而表現出不同的方式而已。歸根究底,是因為他們同樣也生活在自己的“圍城”之中,活在原來固有的社會地位、家庭地位之中,不願真的改變,所以學洋人,也只學了皮毛,未曾入裡。

重讀《圍城》:知識分子的哀鳴——從方漸鴻看“圍城”之困

四、“圍城”之悲

“圍城”之困,在開頭便已經點明。在幾人討論“圍城”之時,褚慎明借用英國的一句古話,將

婚姻比作鳥籠,說:“結婚彷彿金漆的鳥籠,籠子外面的鳥想住進去,籠內的鳥想飛出來;所以結而離,離而結,沒有了局。”當時享譽上海的才女蘇文紈卻將婚姻比作城堡,接著說:“法國也有這麼一句話。不過,不說是鳥籠,說是被圍困的城堡,城外的人想衝進去,城裡的人想逃出來。”而“圍城”之困,並不僅僅指婚姻,更是直指那個時代的年輕人的生活處境。

作者在小說中刻畫了一大批三四十年代的知識分子形象。他們未曾真正參與到當時的抗日大軍之中,雖然留學歸來,接觸了一些西方文化,但卻沒有自己遠大的理想,同時又缺乏與傳統勢力和思想鬥爭的勇氣,但結果卻是,沒有那些長者的幫助,以及所謂“關係”的介紹,他們連自己的生活都無法自足。

主人公方漸鴻的一系列遭遇,正好證實了這一點。他不耐煩周父,又不得不依靠周父;他受夠了家裡人的愚昧無知,可是卻無法擺脫父親的說教;他不想與孫柔嘉糾纏,卻稀裡糊塗與她成了婚;他明知在三閭大學又是另外的“圍城”在等著他,可他別無選擇,除了跟隨趙辛楣等一起去三閭大學,他不知道自己還有何路可走。

我們都是被時代裹挾著前進的人,表面上波瀾不驚,內心卻波濤洶湧。看似風平浪靜,生活富足,實際掩藏在談笑風生下的是一顆顆茫然而不知所措的心。看起來一派欣欣向榮,內心裡卻無比掙扎與彷徨。身處圍城之中,拼命想逃脫,而身處圍城之外的人,又一個勁的想要進來,不正是我們的生活常態嗎?

重讀《圍城》:知識分子的哀鳴——從方漸鴻看“圍城”之困

五、結語

《圍城》的故事,並不需要發生在特定的年代特定的人群身上,我們每個人或多或少都不自知的經歷著這樣的“圍城”困境。越是想要逃離,越是在“圍城”之中,而越不想進入,越是在“圍城”之中。人是具有暗示性的生物,很多時候,我們自己都不知道自己想要什麼,而真的隨著別人的期望做了,反而深陷難受的處境。

回想著,或許我不該這樣做,而應該按我自己的方式活,可是,我自己想要的方式是怎麼樣的呢?“我是誰?我從哪裡來?我要到哪裡去?”哲學家柏拉圖的三個問題如此振聾發聵,仍舊是人生三大難題。要打破無形的圍牆,歸根究底在於不斷前進,“不破不立,破而後立。”永遠保持開拓創新的勇氣和接受新事物的包容力,哪怕時代洪流再洶湧,弄潮之下,總能找到我們的立足之地!

參考文獻:

1、《圍城》

2、《從中的知識分子形象看“圍城式”人生困境》

3、《人生如圍城——淺析錢鍾書小說》

4、《中的長者及其文化意蘊》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