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圍城》:每個人都在按照自己的意願去選擇價值觀和道德觀

“愛是又曲折又偉大的情感,決非那麼輕易簡單。假使輕易就會愛上一個人,那麼愛情容易得使自己不相信,容易得使自己不心服了。”

《圍城》裡還有很多,錢鍾書先生留給後人的情感箴言,值得反覆品味和學習。

1

楊絳先生曾說,方鴻漸“興趣很廣,毫無心得。”那個極樂意嫁給方鴻漸的孫柔嘉,“她最大的成功是嫁給了方鴻漸,最大的失敗也是嫁給了方鴻漸。”

我想,她的成功之處是方鴻漸有留學的背景,但有名無實,家道中落卻又深得兩位大家閨秀的喜愛,像蘇小姐就是求鴻漸而不得;失敗的地方,方鴻漸自身沒有任何優勢,沒有任何能力可以撐起一個家,嫁給他也是不會幸福的。

《圍城》:每個人都在按照自己的意願去選擇價值觀和道德觀

孫柔嘉究竟有多瞭解自己想要什麼?在她自己的邏輯和記憶之間的鴻溝說明,她實際上沒有想象中那麼瞭解自己。

心理學上,無論是預測自己對某件事件的體驗,還是我們對過去體驗的記憶都不可靠,不能正確地反映事情發生時我們的真實感受。然而,正是對過去的記憶和對未來的期望主宰著我們的選擇。

一九三七年,方鴻漸隨著遠洋船回國,結束他在外國的遊學日子,也帶回他的洋思想:世間哪有戀愛?壓根兒是生殖衝動。

也許正是這樣的理論支撐,他和鮑小姐在船上打得火熱。鮑小姐一句像她的未婚夫就把他勾引去了。方鴻漸當然不能錯過這個可愛的女人,“她已經另有未婚夫,你可以享受她未婚夫的權利而不必履行跟她結婚的義務。”

《圍城》:每個人都在按照自己的意願去選擇價值觀和道德觀

結果是,下船前就一拍兩散。方鴻漸便感悟出:慾望並非愛情的基本,愛情也不是慾望的昇華,知道有什麼肉的相愛,心的相愛種種分別。

對於蘇小姐的示好,方鴻漸不是沒感知,不領情。但兩人並不般配,方鴻漸覺得蘇小姐是最理想,最完美的女朋友,有頭腦,有身分,舉止優雅中規中矩,相貌好算得上大家閨秀,但也正是這樣的條件,讓他自知不自由,受束縛。“好比兩條不平行的直線,無論距離怎麼近,拉得怎麼長,終合不攏來成為一體。”

2

方鴻漸在丈人家的銀行混不下去後,經趙辛楣引薦,和孫柔嘉等人顛簸一路趕往高松年開辦的學校。可到校後,高校長覺得他的學歷是自己開的,並沒有學位。只是個各國遊蕩的“遊學生”,又不是學政治的,聘他當教授太冤枉。

方鴻漸在學校的工作並不順利,沒有真才實學,校長也不高興他,倒覺得麻煩,大家也懶得跟他聯絡。

倒是孫柔嘉中意他,兩人已經訂婚,她想著:無論如何,她要回去看父親母親一次。他也應該見見未來的丈人丈母。

《圍城》:每個人都在按照自己的意願去選擇價值觀和道德觀

就這樣,兩人都打算離開學校,臨行那天,沒有一個同事出來送送他。他不像能夠飛黃騰達的那種人,孫柔嘉認可他,嫁給他,也是怪叫人吃驚的。

回到家後,方鴻漸的母親看到兒媳的自身條件,並不滿意。

方鴻漸沒有謀到一份正經,體面的工作,貧賤夫妻百事哀,戀愛時的美好不復存在。

方鴻漸覺得,結婚以前把戀愛看得那樣鄭重,真是幼稚,不管你跟誰結婚,結婚以後,你總髮現你要的不是原來的人,換了另外一個。早知道這樣,結婚以前那種追求,戀愛等等,全可以省掉。談戀愛的時候,雙方本相全收斂起來,到結婚還沒有彼此認清,倒是老式結婚乾脆,索性結婚以前,誰也不認得誰。

《圍城》:每個人都在按照自己的意願去選擇價值觀和道德觀

記得,在趙辛楣一行人到達學校的那一天,趙辛楣曾感慨:像咱們這種旅行,最試驗得出一個人的品性,旅行是最勞頓,最麻煩,叫人本相畢現的。經過長期苦旅行而彼此不討厭的人,才可以結交作朋友。

方鴻漸問他,對自己的感想如何?

“你不討厭,可是全無用處。”趙辛楣說。

趙辛楣是最瞭解他了,他說的不假。

3

當年,方鴻漸對唐曉芙的追求,遭到拒絕。他轉而對各方面條件都不太好,但是對他溫柔的孫柔嘉心生好感與憐愛之情。

結婚後,方鴻漸開始對孫柔嘉失去耐心,因為結果的不理想而產生後悔。事業,感情都不得意的他更難享受以前所感受到樂趣,這也是他浪蕩,隨意,無腦後要付出的情感代價。

《圍城》:每個人都在按照自己的意願去選擇價值觀和道德觀

孫柔嘉因為不滿也大吵大鬧,大打出手。

方鴻漸走出門,神經麻木,頭腦裡,情思瀰漫紛亂像個北風飄雪片的天空。

孫柔嘉也離家出走了。

或許兩個人都要做出改變。我們因為愛戀和激情而結婚,並認為它們不會改變,我們還期望自己的配偶能成為精神伴侶,永遠不會讓我們失望。但這些要求太高,可能是無法達到的高標準。

文化歷史學家指出“只要愛情,匹配和一生親密的理想佔據人們的頭腦,人們就會開始要求離婚的權利。”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