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2.25 方鴻漸的“圍城”與“圍城”中的方鴻漸

方鴻漸總是走不出“圍城”,其悲劇命運主要根源在於其自身性格的矛盾性和複雜性,他的矛盾性格的形成是東西方文化衝突的結果。

《圍城》是錢鍾書先生1947年寫就的一部以愛情婚姻為主題的長篇小說,被譽為新的《儒林外史》,取意為“婚姻好比一座城堡,城外的人想進來,城裡的人想衝出去”。它是一個知識分子的文本,是一個知識分子對自我生命的一種反顧、打量。

錢鍾書說:“我想寫的是現代中國某一部分社會,某一類人物,寫這類人,我沒忘記他們是人類,只是人類,具有無毛兩足動物的基本根性。”小說的中心線索就是方鴻漸進進出出於愛情、事業、婚姻三座城堡,他總是從一個“圍城”走向另一個“圍城”。

方鴻漸的“圍城”與“圍城”中的方鴻漸

本文試圖從主人公自身性格的角度來找尋形成其悲劇命運的根源,從而引發我們對中國的讀書人,特別是中國文人的心理劣根狀態和他們的生存困境的哲理性思考。


一 方鴻漸的“圍城”:抑鬱如圖圉

在對愛情和婚姻的追求上,方鴻漸的內心世界十分複雜,他在這一“圍城"中有闖蕩的欣喜,也有被“圍困”的煩惱。他的理智無法控制自身的慾望,盲目地跟著感覺走,在盲目的追求中進退不得,困於“圍城”。

由於受西方性解放思想的影響,在留洋回國的船上,方鴻漸被“沒良心”的鮑小姐誘惑,他追求鮑小姐,鮑小姐也對他眉來眼去,由情慾所驅動與鮑小姐做下了荒唐事。但最後到了岸上,他就被鮑小姐甩了,方鴻漸有種失落:“一向還自鳴得意,以為她有點看中自己,誰知道由她擺佈玩弄了。”很快他又反過來安慰自己,“反正自己沒有吃虧,也許還佔了便宜,沒得什麼可怨的”。


方鴻漸的“圍城”與“圍城”中的方鴻漸

可是,他實際上無法安慰自己。他陷入了一種悖論,一種荒唐的陷阱裡邊,既想自我安慰,自我解脫,但又失望、憤恨無法解脫。對於蘇文紈,方鴻漸認為她是一個“又有才學又有頭腦的女人”。

在與蘇小姐的交往中,方始終處於被動的地位。因為在方的眼裡,蘇小姐不但有才學,而且很霸道,做事太有主見,平等相處且不說,好像事事都要依著她,這些都令方鴻漸難以接受,但他又覺得蘇文紈是“最理想的女朋友,有頭腦,有身份,態度相貌算得上大家閨秀”,和她在一起不失面子。可同時又認為自己和她就“好比兩條平行的直線,無論彼此距離怎麼近,拉得怎麼長,終合不攏成為一體”。

船上分別後又去主動拜訪蘇文紈,倒不是心裡有蘇小姐,而是因為“明知也許從此多事,可是實在生活太無聊,現成的女朋友太缺乏了”。這樣,方鴻漸又進人了一個“圍城”:疏遠蘇小姐,自己耐不住寂寞,又礙於情面;若與她親近,自己又不愛她。

如果說方鴻漸與鮑小姐、蘇小姐的交往是被動挨打,那麼他對唐小姐的追求則是主動的、熱烈的、真誠的,並且似乎還贏得了唐小姐的回應。在方鴻漸眼裡,唐曉芙是“摩登文明社會的那樁罕物”,她還沒有被那個混濁汙穢的社會所侵染,她活潑聰明、天真浪漫,是個純情唯美的理想主義者。

在她面前,方鴻漸找到作為男人的全部尊嚴和快樂,因而對她傾注了全部的熱情和愛戀。本來與唐曉芙的關係發展順利,因為蘇文紈的從中作梗,向唐曉芙揭露了方鴻漸的許多“錯誤的歷史”,加上一系列陰差陽錯使兩人最終分了手。


方鴻漸的“圍城”與“圍城”中的方鴻漸

小說也暗示:即使方鴻漸能與唐曉芙結合,亦難走出其人性的“圍城”,正如方後來所說:“狗為著求水裡的骨頭的影子,喪失了到嘴的骨頭!跟愛人如願以償結了婚,恐怕那時肉骨頭下肚,倒要對水悵惜這不可見的影子了。”

方鴻漸和孫柔嘉同時受聘於三閭大學,又一塊從上海到內地,在三週大學中方鴻漸出於結伴而來的立場,幫助孫柔嘉,結果被逼落入煞費苦心、工於心計的孫柔嘉設計的“圍城”,糊里糊塗地結了婚,進入了“金漆的鳥籠”。

婚後,孫不滿於方鴻漸那封建大家庭的陳規陋習,忍受不了公婆及弟媳的冷遇,滿腹牢騷。而方受到了孫的姑媽輕視,臉上無光,氣憤萬分,更不願意當“資本家走狗的走狗”。後來報館因言辭激烈,在敵偽政權的高壓下逼走了正義的王先生,他也就跟著辭職了,而孫卻怎麼也不會諒解方鴻漸,因他的大義更加破壞了她現實小家庭生活,婚姻也就迅速地破裂了。終於,他一步一步地走進“圍城”,一步一步地走進絕望。

方鴻漸的“圍城”與“圍城”中的方鴻漸

人生處處是同城,“城”外的人總想衝進去,“城”裡的人又總想衝出來。方鴻漸的基本經歷就是極好的說明:歸周輪船是“圍城”,內地的三閻大學是“圍城”,婚姻家庭是“圍城”。方鴻漸不斷地渴求衝出“圍城”,擺脫困境,可他每一次的走出,其實又是落入了另一座人生的“圍城”。

二 “圍城”中的方鴻漸:奔突若困獸

“《圍城》是一部相當嚴肅的悲劇,他寫出了黑色知識分子在人生、愛情、家庭等方面的悲劇性命運”嘲。方鴻漸就是小說所刻畫的“灰色知識分子”的代表,他奮力追求的愛情、事業、婚姻,總是追求一失敗~再追求一再失敗。

他只能在一個個圍城中奔走掙扎,聽憑命運之舟載著他無奈地漂流,他的精神被希望一失望折磨得痛苦不堪。他的悲劇命運固然有當時黑暗的動盪的社會原因,更重要的是他自身性格方面的因素。

(一) 一個異化的人物本體

方鴻漸在傳統文化與兩洋文化的交互影響下,表現出既覺醒義懵懂的一面。早在大學的時候,方鴻漸“看人家一對對談情說愛,好不眼紅”,於是顧影自憐的寫信懇求父親,對包辦婚婀“要求解約”。他父親的一頓臭罵,並以“停止寄款”命他“休學回家”與弟弟同時結婚時,方鴻漸“嚇矮了半截”,忙寫信“討饒和解釋”,從此死心不敢妄想。

方留學西洋後更加覺醒,不再把父親的教誨當聖旨了。與孫柔嘉的婚姻的不融洽,使他不免發起牢騷:“結婚以後,你總會發現你娶的不是原來的人,換了另外一個,早知道這樣,結婚以前那種追求,戀愛等等全可以省掉,談戀愛的時候,雙方本相全收斂起來,到結婚後,還沒有彼此認清,倒是老式婚姻乾脆,索性結婚以前誰也不認識誰”。

方鴻漸的善良而又虛偽、玩世不恭的一面。當他看到一個衣衫襤褸,目不轉睛地盯著櫥窗裡各式糕點的可憐老頭時,他競“嘆口氣,掏出柔嘉送的錢袋來,給老頭子兩張鈔票”;方鴻漸到歐洲留學,四年換了三所學校,雖然他“興趣頗廣”卻“學無所長”,眼看回國在即無法交代,便花了三十美元買了一個純屬烏有的“克萊登大學”的哲學博士學位,並搬出封建教條為自己開脫:做兒子女婿的不應當讓父親與岳父失望,買張假文憑哄他們“也是孝子賢婿應有的承歡養志”。


方鴻漸的“圍城”與“圍城”中的方鴻漸

(二) 一個漸新的社會環境

方鴻漸所處的時代,正是西學東漸的過渡時期,西方的現代文明已介入到了中國傳統封建文化的社會中來了。兩種迥異的文化,兩種截然不同的教育理念,使接受兩種教育的人在心理、行動上承受著巨大的反差。方鴻漸正是中西兩種文化教育的代表。

方鴻漸出身於傳統士族家庭,父親是前清舉人,可謂“家學”深厚,可見傳統文化教育對他的影響之深。而一個偶然的機會讓這個學國文的人留洋四年,再加上他生活在“五四”後思想文化大變革的三十年代,因而他的性格中被注入了一些“新”的現代精神。

舊的、傳統的中國文化強調的是將社會的外在規範化為個體的內在欲求,從而使人時時處處以公眾的道德尺度制約自己的行動,異化自我以維護社會秩序的穩定;西方文化強調個人,重視人的價值,尊重個人的意志和追求,鼓勵個人的發展。後者喚起了方鴻漸個人意識的覺醒,使他想超脫世俗,追求自由自主的生活。然而民族文化不僅存在於他身外,限制著他的追求,更沉澱於他的內心,成為他自身心靈的枷鎖。

方鴻漸的“圍城”與“圍城”中的方鴻漸

這兩種文化在方鴻漸身上調和的結果是:他既喪失了傳統文化帶給他消融個性、寧靜超脫的境界,又沒有完全的擁有西方文化的強烈實現自我、張揚個性、與物相爭的精神。兩種相互差異的文化形成了方鴻漸對立的人生態度和雙重人格特徵:覺醒而又懵懂,正直而又軟弱,善良而又玩世,衝動而又無力。方鴻漸在兩種文化的揉和衝突下找不到可以安身立命的歸宿,因而他只能在“圍城”中痛苦而麻木地奔突掙扎甚至沉淪。

三 突破“圍城”的裂冰之旅

方鴻漸是現代中國一個普通知識分子,他既沒有足夠的能力拯救自己於困境,又沒有足夠的勇氣逃離世俗,因而他只能在“圍城”中奔突掙扎,聽憑命運之舟將他隨意安排,而精神便在身不由己的現實中逐漸萎縮、消逝。

對社會和他人來說,他是一個多餘而無用的人:既與世無爭又與世無補。方鴻漸正是在經歷種種挫敗之後,由原來充滿熱情的追求變為不無麻木地進入婚姻的“圍城”;由原來對舊式婚姻的反感變為對它的讚美;原先那個用全部心血去愛一個絕世無雙的真正女孩子的方鴻漸,那個敢於蔑視一切庸俗的方鴻漸已經死掉了。人生就是如此殘酷,人類自身就是如此軟弱。


方鴻漸的“圍城”與“圍城”中的方鴻漸

現實註定了方鴻漸沒有進入理想境界的路,也沒有逃離庸俗現實的路。我國古代詩人陶淵明在歸隱山林時寫下“久在樊籠裡,復得返自然”的詩句,在陶淵明時代,他還能擺脫“樊籠”,“採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

現代文明使得人類喪失了這種返歸自然的可能性,它不是剝奪了人的自然性就是把它異化。

《圍城》不僅描寫了方鴻漸對人生價值的追尋,更表現了他的追求、印證自我價值過程的艱難曲折和每次努力後的失敗,淋漓盡致地揭示了現代入的心靈孤獨和一無去處的現實困境:現代人生不過是進城、出城,衝進去、逃出來,週而復始,“永無了局”,無論衝迸、逃出都是無謂的,人生終究不可能達到自己原來的意願。更何況方鴻漸只是一個普通的現代人,既不具備古代英雄的理想和力量,也不具備海明威式硬漢子的剛強和毅力。正因為如此,他的人生歷程就具有極大的普遍性和高度的概括性,不但概括了現代人的生存困境,而且也象徵著那個時代整個人類的基本生存狀況。


方鴻漸的“圍城”與“圍城”中的方鴻漸

方鴻漸在性格上有著現代普通人的種種特點:聰明機智,幽默富有洞察力,對周圍社會的虛偽狹隘抱有一種批判嘲諷態度。雖然他也撤點小慌,騙張文憑,學無專長,但不失善良正直。他最大的缺陷就是缺乏主動性,缺乏自主有為的精神,缺乏堅定的性格和健全的人格,很容易被環境和他人左右。

在現實的衝擊下,這樣善良懦弱,缺乏強大精神力量的人最容易被撞得頭破血流。在戀愛、事業、家庭方面,方鴻漸的人生追求經歷了幾重波折,最終以全部失敗而告終。

《圍城》通過方鴻漸從追求到失敗的過程展示了人類追求與失敗的主題,同時又告訴我們:人性雖然易為“圍城”所困,但“圍城”並不是無出路的,這種出路在於讀者去思考,去尋找。

正如錢先生所說:“人生雖然痛苦,但並不悲觀。”人不要陷入人生的苦痛不能自拔,要對現實生活中的種種現象和現象背後的本質進行深入的認識和思考,摒棄那些荒唐、虛偽、自私及一切人性弱點,尋找一條可行的“突圍之路”。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