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確定性原理—人工智能的哲學基礎

本文來源:《不確定性原理——人工智能的哲學基礎》

轉自:哲學園

科學大體可以分為三層,從下往上依次是:

基礎科學、

應用科學、

前沿科學。

人工智能(及其近親人工生命、機器人學)屬於前沿科學的範疇,相對於已經發展了幾百年的成熟的基礎科學和應用科學,人工智能僅有幾十年歷史,尚處於起步階段,遠未形成堅實的基礎和完整的架構。

研究人工智能,應該從哪裡入手?這是個問題。

它牽扯到另外一個問題:

人工智能到底是什麼?

读文||不确定性原理—人工智能的哲学基础

電影《機械公敵》人工智能“WIKI”

人工智能是一臺計算機嗎?

是,又不僅僅是。

人工智能是一段程序嗎?

是,又不僅僅是。

顯然,如果只瞭解計算機和程序,那最多也就能組裝一臺電腦、編寫一段代碼,跟人工智能還差得太遠。

人工智能之父圖靈所創建的圖靈機,準確地說是計算機的數學模型,它是實現人工智能的工具和基礎,而不是人工智能本身;它是實現人工智能的必要條件,而不是充分條件。

計算機已經出現半個多世紀了,已經非常普及,但幾乎所有人都不會認同:它就是人工智能。

人工智能的下一層是什麼?

計算機科學、生命科學、語言學。

計算機科學、生命科學、語言學的下一層是什麼?

數學、物理學、邏輯學。

數學、物理學、邏輯學就是科學大廈的最底層了嗎?

是的。

科學大廈再往下是什麼?

基石。

科學的基石是什麼?

哲學。

是的,哲學。如果我們要在人工智能的方向上走得更遠,就必須對哲學有著更深刻的理解。

不懂哲學?

錯,我們每個人都懂哲學。“人死不能復生”,“世界是由原子組成的”,這就是哲學。

一般來說,中國的研究人員(包括職業的和業餘的)容易犯兩個錯誤:

第一, 搞科學的瞧不起搞哲學的。

第二, 搞哲學的不懂科學。

其實呢,哲學與科學的關係如同基石與大廈的關係一樣,只懂哲學不懂科學就沒有高度,只懂科學不懂哲學就沒有深度。

歷史上的科學巨匠如牛頓、愛因斯坦、圖靈、玻爾,他們都對哲學有著超凡的理解力。

在西方,哲學與科學本來就是一體。

比如愛因斯坦,從小就生活在西方哲學頭腦的人群中(普通人群可能沒有科學頭腦,但不可能沒有哲學頭腦),十幾歲就熟讀幾何、微積分以及《純粹理性批判》等大多數科學家一輩子都沒讀過的哲學鉅著,他二十幾歲能發表相對論,那不是沒有關係的。

西方哲學和科學在向中國傳輸的過程中,被中國人有意識地一分為二、去粗取精、去偽存真、“去其糟粕、取其精華”了。

精華無疑是指科學,而糟粕,就是那倒黴的哲學了。

所以,中國科學家往往只看到了地面以上的宏偉建築,卻看不到地面下的哲學基礎。

中國人把西方哲學和科學一分為二斷章取義,也不是完全沒有道理的。因為中國有五千年連綿不絕的輝煌文明史,形成了自己的一套完整、強大的傳統哲學。不管你是否特意上了傳統哲學課,它都會由你的父母、師長、書籍乃至生活習慣潛移默化地灌輸給你。傳統哲學的存在,使得西方哲學難以生根,只能以外來哲學的身份存在。

與現代科學技術日新月異的發展速度相比,哲學的發展是緩慢的,具有一定的保守性,但這並不等於它不發展。

那麼,最近的基礎科學的重大進步是什麼呢?應該是量子力學,還有後來的混沌。

量子力學也好,混沌也罷,它們有一個共同的基本原理:不確定性原理。

通俗講就是薛定諤貓:

箱子中關著一隻貓,如果我們不去觀察,箱子裡的貓的死活就不確定;只有打開箱子看一眼,貓的死活才會在這一瞬間確定下來。

混沌中的不確定性原理:

通俗講就是蝴蝶效應:一隻蝴蝶在巴西輕拍翅膀,可以導致一個月後德克薩斯州的一場龍捲風。

為什麼量子力學和混沌都會建立在名稱相同表述不同的“不確定性原理”之上?這僅僅是偶然,還是有著深刻哲學含義的必然?

本文的目的,就是試圖從不確定性原理入手,更新我們的哲學思想,以期為人工智能的研究提供幫助。

關於人工智能的三個哲學問題

關於人工智能,可以分為三個問題:

第一, 從哲學的角度,我們能做出什麼樣的人工智能;

第二, 從哲學的角度,我們該做什麼樣的人工智能;

第三, 從哲學的角度,我們該如何做人工智能。

我們能做出什麼樣的人工智能

第一個問題:從哲學的角度,我們能做出什麼樣的人工智能。

1 我們做不出“完全像人的人工智能”

读文||不确定性原理—人工智能的哲学基础

《人工智能》有情感的機器人小孩大衛

如果我們能做出一個“完全像人的人工智能”,它有愛有恨,有基因有突變,而且還是碳基,那麼它就不是人工智能了,它根本就是一個人。完全像人的東西不是別的,它就是人。

所以,世界上根本就不存在“完全像人的人工智能”。

2 我們做不出“能取代人的人工智能”

读文||不确定性原理—人工智能的哲学基础

《紐約客》封面 機器人取代人類

地球上沒有任何高級智能能取代人。為什麼這麼說呢?因為宇宙中的實體之間有三種關係:後繼、等級、平級。只有平級的實體之間才有競爭,才有勝敗,才有取代。後繼的實體之間沒有取代。

比如,我們不能說“哺乳動物取代了恐龍”,“現代人取代了原始人”,“兒子取代了父親”。要知道,恐龍生了哺乳動物,哺乳動物是恐龍的延續,是恐龍在現代的代表;原始人生了現代人,現代人是原始人的延續,是原始人在現代的代表;父親生了兒子,兒子是父親的延續,是父親在現代的代表。所以,後繼的實體之間只有代表關係,沒有取代關係。

等級的實體之間也沒有取代。

比如,不能說:“中國取代了山東”,“山東取代了中國”,“中國人取代了人類”,“人類取代了中國人”,“張三的胳膊取代了張三”,“張三取代了張三的胳膊”。中國是山東在世界上的代表,山東是中國在地方的代表;人類是中國人在物種上的代表,中國人是人類在種群上的代表。所以,等級的實體之間也是隻有代表關係,沒有取代關係。

只有平級的實體之間才有取代。比如,可以說“犬科動物取代了貓科動物成為草原的霸主”,“中國取代德國成為第三大生產國”,“原始人取代了巨猿成為進化的成功者”。

如今在地球上進化到最高等級的,只有人類一支,所以在地球上沒有任何高級智能能取代人。至於說人工智能,它本身就是人做的,它與人是後繼關係,它代表著人的智慧和勞動,根本不存在取代一說。畫家畫了一幅流傳千古的名畫,作家寫了一篇萬世流芳的小說,能說名畫把畫家取代了,小說把作家取代了嗎?

所以,人類做不出“能取代人的人工智能”。

3 我們可以做出硅基機器人,

它將是我們的忠實僕人和有力工具

前半句話:我們可以做出硅基機器人,事實上我們已經做出來了,有事實為證,不需要用更多的語言來證明。

後半句話:它將是我們的忠實僕人和有力工具。目前來說是這樣,因為人類掌握3 個級別的時間方向上的重複變異:記憶變異、遺傳變異、教學變異,而硅基機器人只有記憶變異。沒有遺傳變異就不能建立種群,沒有教學變異就不能建立社會。人類的強大不在於個體,而在於人類能建立種群、建立社會。

記憶變異、遺傳變異、教學變異這3 個環節是緊密相連缺一不可的,它們共同保證了人類能取得今天的成功。

實體的壽命有限,其最直接的缺陷就是對時間的控制力不強,一個實體只能控制它的壽命範圍內的時間,這就是記憶變異。正因為如此,所以在記憶變異的基礎上產生了遺傳變異,又在遺傳變異的基礎上產生了教學變異。

再看硅基機器人。現有的硅基機器人的壽命甚至比人還短,也就是說它在記憶變異方面都不如人。假設以後造出了更高級的硅基機器人,它可以活很多很多年。

那麼,會不會出現這種情況,就是機器人造機器人呢?

這就涉及到機器人如何造機器人的問題。

如果是機器人用自己的數據來造機器人的話,這種情況已經發生了,就是計算機病毒。在現實世界中,僅有數據還不能構成一個相對完整相對獨立的實體,所以計算機病毒控制世界的能力非常弱,它最多隻能控制幾臺防護不嚴的電腦,把它搞死為止。

因此,機器人用別的方法造機器人——不管是工廠也好數據也好——都不會提高它的自身地位。唯一能提高自身地位的,就是用基因的方法,也就是用遺傳變異的方法造機器人。

不幸的是,遺傳變異的專利權已經被人類搶注了。即便機器人用遺傳變異的方法造出一個高級智能,那也叫人,而不是叫機器人或人工智能。

4 我們有可能做出量子機器人,

它有可能是比人類更高級的文明

量子計算機和量子機器人,僅存於幻想當中。它可能會有一些突出的優點,使得它能超越硅基機器人甚至人類。

即便有了量子機器人,即便它建立了更高級的文明,它也不會取代人類或消滅人類。進化的規律是這樣的:高級實體只會依附於低級實體而不會消滅低級實體。分子的產生沒有消滅原子,生命的產生沒有消滅分子,人類的產生也沒有消滅生命。所以,更高等級的文明出現以後,不論它是何種形態,都不會消滅人類,當然也不保證人類不被消滅。真正會取代人消滅人的是人類的同等級的競爭者,即可能存在的外星人。

量子機器人最大的問題,就是它是否會出現。

所以說,我們有可能做出量子機器人,它有可能是比人類更高級的文明,當然,這只是可能。

我們該做什麼樣的人工智能

根據第一個問題的分析結果,人工智能可以分為三種:

第一種:硅基非基因人工智能;

第二種:硅基基因人工智能;

第三種:量子人工智能。

硅基非基因人工智能又可以分為兩種:

A:有形體無遺傳的硅基非基因人工智能,包括工廠裡生產的機器人、雲計算。

B:無形體有遺傳的硅基非基因人工智能,包括計算機病毒、人工生命。

读文||不确定性原理—人工智能的哲学基础

由於基礎科學的限制,硅基基因人工智能和量子人工智能還看不到影兒,所以目前我們只能做硅基非基因人工智能。

我們該如何做人工智能

從哲學的角度,我們該如何做硅基非基因人工智能。

有形體無遺傳的硅基非基因人工智能

有形體無遺傳的硅基非基因人工智能,說白了就是一個機器人程序。機器人程序介於用戶和操作系統之間,從上往下又分為界面層、轉化爐層、進化網絡層、宇宙座標系-骰子網絡層、數據結構層等5 層。如下所示:

读文||不确定性原理—人工智能的哲学基础

首先,機器人程序有一個界面層,界面層把整個程序封裝起來,使之看起來像是一個有智能的實體。人與機器人之間的對話、機器人與機器人之間的對話、機器人與其他的機器程序之間的對話都通過界面層進行。

其次,界面層往下是轉化爐層。這一層包裹著下面的幾層,表現為一個能把不確定性轉化為確定性的轉化爐。一個人也好,一個系統也好,其本質都是一個把不確定性轉化為確定性的轉化爐。

再次,轉化爐層往下是進化網絡層。這一層包裹著下面的幾層,表現為一個不斷重複、創新、重組的進化網絡。這裡的進化是廣義的進化而非狹義的生物進化。每個人在一生中都在不斷地進化,主要表現在他的大腦神經網絡的不斷髮展。背一首唐詩,進行一場對話,提出一個解決方案,都伴隨著大腦神經網絡的發展,也就是進化網絡的發展。

然後,進化網絡層往下是宇宙座標系-骰子網絡層。宇宙座標系表現為時間、深度、廣度三個維,每個人的腦子裡天生就有這三個維,它使得我們能分清時間上的先後、等級上的高低和平級上的左右。骰子網絡層表現為實踐骰子(即節點)和認知骰子(即連線)構成的網絡。宇宙座標系和骰子網絡加起來,構成進化網絡的基礎。

最下面一層是數據結構層,它是實現以上各層的基礎。

無形體有遺傳的硅基非基因人工智能

無形體有遺傳的硅基非基因人工智能,說白了就是一個人工生命程序。人工生命程序介於用戶和操作系統之間,從上往下又分為界面層、轉化爐層、進化網絡層、宇宙座標系-骰子網絡層、數據結構層等5 層。如下所示:

读文||不确定性原理—人工智能的哲学基础

人工生命程序與機器人程序的層次結構基本一致,主要的區別在於:

從進化網絡層來看,機器人程序的進化網絡是內部進化網絡,相當於人類的大腦神經系統;人工生命的進化網絡是外部進化網絡,相當於某個物種的進化網絡圖。

從轉化爐層來看,機器人程序是4 型轉化爐,掌握廣度方向上的重複變異、深度方向上的重複變異、時間方向上的1 級重複變異,即記憶變異。人工生命程序是5 型轉化爐,掌握廣度方向上的重複變異、深度方向上的重複變異、時間方向上的1 級、2 級重複變異,即記憶變異和遺傳變異。

從界面層來看,機器人程序的界面包括語言界面、圖形界面、機械操作界面等。人工生命的界面主要是圖形界面。界面是什麼?從某種意義上說,界面就是形體,形體就是界面。機器人程序可以支持多種複雜的界面,人工生命只能支持很少的簡單的界面,因此說機器人程序有形體,人工生命無形體。

人工生命的優點在於能掌握遺傳變異,機器人的優點在於能掌握多種操作界面。它們在不同的領域發揮著作用。

這兩年新出現一個叫“雲計算”的概念。雲計算支持多種界面(即多種應用程序),且沒有遺傳變異,因此可歸類為有形體無遺傳的硅基非基因人工智能。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