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生有整理歷史時間軸的必要嗎?

dodo0328


有一定必要,但並非不可或缺。研究歷史無外乎時間、空間、史實。時間就是紀年,空間就是歷史地理。不過,針對現在高中歷史教材,梳理好年代先後次序並不像以前那麼重要了。因為,以前的教材是通史體例,教材按照時間先後進行編排,分為:中國古代史、中國近現代史和世界史。這樣編排的好處是,在歷史敘述中更好地體現“五種社會形態理論”。在這種情況下,時間軸非常重要。但是,課改之後,高中歷史是按照專題史來講授。分模塊的體例有助於學生打破線性思維;便於他們自覺進行中西方歷史的對比;有利於學生培養黃仁宇先生所謂的“大歷史”觀。同時,這種編排體例也非常切合當下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的主題。

現如今的歷史考試也不十分注重歷史知識的記憶。在高考考試大綱中,辯識記憶被視為最低一級的思維層次。歷史考試更注重材料的閱讀、理解、分析、歸納、概括、提煉等能力。只要材料提煉得好,不需要時間軸也可以答好題。因此,我認為,題主應該將學習的重點放在材料的解讀上。




Hsieh1226


我認為不僅高中生有必要整理時間軸,只要你想要研究歷史,就有必要整理時間軸。

歷代人口數

下面講講我自身的經歷,在我上初中的時候,第一次接觸歷史。那時候的歷史內容繁雜,知識點比較瑣碎,非常的難記。本來就不算聰明的我,對歷史經常模模糊糊。歷史成績自然也不是很好。導致每天上歷史課,也聽不進去,成績越來越差。這種情況一直持續到我上高一的時候,那時候,我們的歷史老師,是市裡的特級教師。他講的歷史課特別生動有趣。

有一次跟他聊天,提出我的疑問,我說我怎麼老是對歷史不敏感,記憶不深刻。那時就叫我說休閒,你要整理時間軸,在某個時代發生的什麼事,要心中有數。要學會系統的學習。

歷史上發生很多的事,但它不是單獨發生的,它有前因,經過,結果,以及所產生的影響。為了更好的學習歷史,瞭解歷史發生的背景,整理一條主線時間軸,在根據時間發生的前後,經過系統的對比,記憶會更加深刻。對歷史事件有更清晰的認知。這樣我們就不覺得歷史枯燥乏味,會喜歡上歷史,這樣我們的學習會進步的更快。


V度


整,必須整,我是一個文科生,愛好學歷史,我從小就喜歡這方面的東西,所以我的腦子裡是有這個時間軸的,我再跟我的同學們學和做歷史題的時候,我因為記得時間軸,就做的很準很快,因為我不光記著時間軸,事件軸我也記著,什麼時間什麼事我都一清二楚,這是學歷史的人的基礎素養,所以,時間軸不光要做,還要記準記牢。


花落茈蒔


有必要,時間是構成歷史的要素之一,歷史時空觀是歷史學科素養的要求,高中生整理歷史時間軸能更好的掌握歷史發展的脈絡,能形成比較立體的歷史構架。

高考歷史雖然不會直接考察你林則徐虎門銷煙是1839年6月3日,金田起義是1851年,但是,在選擇題中,高考歷史特別注重對歷史時間的考察,能準確的時空定位,也是答題方法技巧之一。

例如:

1、下列史實的先後順序是(D)\r

①“一五計劃”的完成

② 中國代表團出席萬隆會議

③ 中共“八大”召開

④ 第一部《中華人民共和國憲法》頒佈\r

A.①②③④ B.③④①②

C.②④①③ D.④②③①

2、1904年,湖南、四川、江蘇、廣東、福建等長江流域與東南沿海9個省份留日學生共計1883人,佔全國留日學生總數的78%,直隸亦有172人,山西、陝西等其他十幾個省區僅有351人,影響留日學生區域分佈不平衡的主要因素是(A)\r

A.地區經濟文化水平與開放程度有別\r

B.革命運動在各地高漲程度存在差異\r

C.清政府鼓勵留學生的政策發生變化\r

D.西方列強在中國的勢力範圍不同

此類題採用唯物史觀進行分析,簡單的時空定位,便能得到準確答案。

所以學習歷史,整理時間軸是很有必要的。





被遺忘的胡蘿蔔


個人覺得非常有必要:首先第一點可以在大腦中樹裡一個宏觀時間圖譜,有大的架構,以總體大時間段為主,具體朝代小時間段為輔,這樣在遇到考題或者知識點時可以直接往小時間段,方便記憶和思考。第二點可以放進特點的時間段聯想思考本段歷史主要發生的歷史事件,奠定歷史基調。最後一點除去幫助記憶,也會逐步形成自己的歷史素養,形成以時間段歷史到總體大歷史觀念。



晉國小青年


在學習歷史時,時間是很重要的,時間是各事件之間連接的根本,而且如果我們在複習高中歷史時按照時間去進行復習則更容易建立起屬於自己的知識構建,可以對歷史進行全面系統的複習。所以對於高中歷史而言,不論是在學習時還是在複習時都可以建立起一個時間軸來幫助自己。


歷史365


我覺得是要整理時間軸的。

因為高考題無時不刻的穿插著對時間的考察,我是山東的高三的全文生,歷史平常也湊合,原始分80多,折分後95,6分,就很喜歡列時間軸,但不是根據時間推事件,而是根據歷史事件來推出時間,這種能力對做選擇題非常有幫助,也應該是二輪的重點之一吧。


齧齒類動物


作為一名歷史教師,最大的感悟就是歷史其實是一門很難學習的學科,主要原因在於時間跨度太大,知識點繁多瑣碎,需要背誦的內容很多,但是也不是無規律可言,如何去找規律除了教師領著你梳理線索以外,更多的還需要你自己通過時間軸或者適合你的其他方式去整理歸納,只有在自己的頭腦裡有一條清晰的線索,才能將重要的考點前後串聯起來。


歷史愛好者1235


太有必要了!因為在歷史學習中,時間的把握可以說是第一位的,很對問題,你只要掌握了時間,便可迎刃而解!舉個簡單的例子吧!看看下面的這一道題。這是2017年新課標全國Ⅱ卷的高考題。

13世紀後半期,佛羅倫薩市政府決定擴建一座小而簡陋的教堂,並專門發佈公告稱,教堂要與“佛羅倫薩的眾多市民的意志結合而成的高貴的心靈相一致”。這反映出,當時佛羅倫薩(  )

A.工商業階層成長壯大 B.人文主義廣泛傳播

C.教會權威進一步提升 D.新教理論初步形成

這道題有個關鍵的時間,即13世紀後半期,從這一個時間來看,就可把下面的B、D選項全部排除了。人文主義廣泛傳播那是在文藝復興時期,而文藝復興是14-16世紀的事情,新教理論的形成那得到了宗教改革了,宗教改革開始的標誌是1517年馬丁路德的《九十五條論綱》的發表。這些和13世紀後半期都不想幹,所以只要你掌握了相關時間,很容易就排除了。而材料中表達的意思是教會權威的下降,因此把C 也排除了。這麼一道高考題便找出了正確答案。

所以,學歷史的時候,對一些關鍵的時間,一定要把握清楚,而時間軸的做法顯然是把握時間的一個有效做法。


鯨大叔學歷史


首先高中生非常有整理歷史時間軸的必要。目前高中生所選用的教材大部分是專題史,這有利於培養學生歷史學科素養和深入學習能力,但也大大折扣了歷史時空觀的建立。

歷史是連貫的,是有前因後果的,這就是歷史時空觀。倘若知道一個事件,卻不知道其所處的時代以及前後關聯的事件,那麼你的歷史時空觀是比較差的。

舉例來說:給你一個名詞"王安石變法",第一個要確定的就是發生在那個朝代,進而分析朝代背景,得出所需種種。當然還需貫穿前後,總得想到之前有沒有什麼變法,例如商鞅等,之後亦之。

綜上歷史時空觀的建立,最有效也是最直接的方法就是整理歷史時間軸,建立大的歷史框架。

我的方法是,中國史一張時間軸,外國史一張時間軸,中外史對照一張時間軸。希望對你有所幫助,只要試著去做一定會受益匪淺的。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