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山~好水~好風光!

廣元市,是四川省的一個地級市,古稱利州,至今已有2300多年的建城歷史。素有“女皇故里”、“蜀北重鎮”、“川北門戶”和“巴蜀金三角”之稱。地處四川盆地北部、嘉陵江上游、川陝甘三省結合部,為四川的北大門。是三國曆史文化的重要走廊,女皇帝武則天的誕生地,川陝革命根據地的重要組成部分。

廣元是中國首批農科教結合示範區、國家園林城市、國家衛生城市、中國優秀旅遊城市、國家新型工業化基地、中國溫泉之鄉、中國西部最具競爭力城市之一、中國軍事裝備生產基地、中國鐵路網十個支點樞紐之一。

廣元也是四川省旅遊資源最富集的地區之一,是國家三線建設軍工基地。國家發改委批准廣元市為第二批國家低碳城市試點市,廣元由此成為四川省唯一一個納入此項試點城市。

好山~好水~好風光!

廣元,古稱利州,位於秦嶺南麓、四川盆地之北沿,處川、陝、甘三省結合部。1985年,經國務院批准建立廣元市,現轄市中區、元壩區、朝天區、旺蒼縣、青川縣、劍閣縣、蒼溪縣等四縣三區,幅員面積1.6萬平方公里,人口304萬。中國歷史上唯一的女皇帝、傑出的政治家——武則天就出生在這裡。 廣元是省級歷史文化名城,全國衛生城市。有劍門蜀道全國重點風景名勝區,唐家河國家自然保護區,劍門關國家森林公園、皇澤寺、千佛崖、覺苑寺。 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有白龍湖、旺蒼鼓城山——七里峽四川省風景名勝區;蒼溪紅軍渡、觀音巖摩崖造像,紅軍石刻碑林、鶴鳴山、明月峽古棧道、紅軍木門會址、劍閣縣城鐘鼓樓古建築等。重點文物保護單位有天台山、黑石坡、彭城山。省級森林公園有翠雲廊古柏自然保護區、鼓城山——七里峽自然保護區以及眾多市級文物單位。廣元是三國文化會聚之地,有140餘處三國曆史遺址遺蹟。廣元有大小溶洞1000多個、峽谷30多個。 廣元是革命根據地、革命歷史文物眾多,而且襟江帶河,群山環抱,兼有江城之貌。碧天為幕,綠水為帶,粉牆紅瓦,白鶴爭鳴,大有一派山水園林之風。

好山~好水~好風光!

劍門關,世稱天險,是首批國家級“劍門蜀道風景名勝區”的核心景區,也是國家級“森林公園”。

劍門關位於劍閣縣境內,緊臨成(都)綿(陽)廣(元)高速公路和寶(雞)成(都)鐵路,集雄、奇、幽、秀的自然風光於一體,匯漢、唐、宋、明、清的詩人於一地。這裡風光秀美,名人薈萃,既是一處充滿詩情畫意的旅遊勝地,又是一處光輝燦爛的文化寶地。

劍門雄關前山雄奇古勁,石梯依山傍崖步入雲端,懸崖峭壁亂石嶙峋。後山卻是松翠蓊鬱、幽靜雅緻,古松漫山遍野,蒼翠綿延,翠屏峰秀美幽深,山路曲折蜿蜒,盪舟湖間,別有韻味情趣。劍門關主峰大劍山,海拔1200米,山頂有建於宋代的古廟――梁山寺,沿途可飽覽劍門關、石筍峰、穿洞粱、仙女橋,捨生崖等景觀。

在劍門關,您還可以看到被譽為世界奇觀、蜀道靈魂的翠雲廊。劍門蜀道翠雲廊是世界罕見的人工植造的古老行道樹群體,分佈在300餘里的古驛道上,以劍門關為中心,東南到閬中,西南到梓潼,北向昭化、廣元,從南向北,從東向西,八千餘株千年古柏如一條莽莽蒼蒼的巨龍逶迤於崇山峻嶺之間。翠雲廊,蒼煙護,苔花陰雨溼衣裳,回柯垂葉涼無度。無石不可眠,處處堪留句。龍蛇蜿蜒山纏互。休稱蜀道難,莫錯劍門路。”因而得“翠雲廊”之雅名。這條古驛道是世界上最古老的驛道,比古羅馬大道還早30年。

巍巍劍門,山清水秀。優美的自然風光和良好的生態環境孕育了劍門豆腐、劍門綠茶、劍門火腿、劍門蝴蝶豬頭、劍門手杖及黃花、木耳、劍閣柴胡等諸多名優土特產品。

好山~好水~好風光!

皇澤 寺位於廣元市西郊嘉陵江畔,背依烏龍山,舊稱烏奴寺,又名川主廟,是為了紀念李冰父子而建的。後因武則天生於廣元,又當了皇帝,川主廟被改名為皇澤寺,現在的皇澤寺是清代修復的一座依山取勢,古樸典雅,氣勢巍然的古建築寺院。

寺內保存著從北魏時期至清代的豐富摩崖石刻造像、這些珍貴文物現僅存6個窟群,50個龕窟,大小佛像1203軀,大部分為盛唐時期的作品,分佈在寺中“則天殿石龕”、“迎輝樓石龕”、“大佛樓石窟”、“中心柱石窟”、“五佛亭石龕”內。

皇澤寺除摩崖造像外,還有眾多碑刻。其中有著名的《蠶桑十二事圖》。清嘉慶二十一年(1816年),廣元縣令曾逢吉下令在全縣境內的驛道兩旁栽桑,曾逢吉將離任時,把栽桑、養蠶、繅絲的生產過程,繪製十二事圖,刻成14塊碑立於此。這既是我國蠶桑生產的珍貴歷史文物,又是格調高雅的藝術珍品。

武則天與皇澤寺

初唐貞觀年間,利州(今廣元)都督武士彠曾在寺內開窟造像,其夫人揚氏在寺南之江潭乘舟遊玩時感龍孕而生下武則天。則天稱帝后,下詔賜寺並刻其真容,寺名“皇澤”,其真容為一石刻金妝像,表現的是武則天晚年時期的形象,至今還保持在寺內,全國唯一。

皇澤寺參觀小貼士

寺內參觀約需半小時至1小時。此外,皇澤寺還是觀賞廣元市全境的好地方。

好山~好水~好風光!

千佛崖摩崖石刻造像,始造於南北朝時期,此後隋、唐、五代、宋、元、明、清各代都有石刻造像,雕造時間長達1500多年,以唐代居多,元、明、清較少,每個朝代的造像都有自己的獨特藝術風格,對於研究美術史和中國歷史雕刻藝術都有著極其重要的價值。

在高45米, 南北長400 多米的峭壁上,佈滿了造像龕窟,重重疊疊13層,密 如蜂房。據清咸豐四年(1854年)碑文記載,全崖造像達“一萬七千有奇”。

可惜在1935年修築川陝公路時,一半以上造像被毀。 現僅存龕窟848 多個及大小造像7000餘軀。全崖造像以大雲洞為中心,分南北兩段。南段龕窟有:大佛洞、蓮花洞、牟尼閣、千佛洞、睡佛龕、多寶佛龕、接引佛龕、供養人龕、神龍大佛、如意輪觀音、單身佛窟等;北段龕窟有:三世佛龕、無憂花樹窟、彌勒佛龕、三身佛龕、節行僧龕、菩提瑞像窟、伎樂天人窟、地藏 王龕、力士龕、盧舍那佛龕、十一面觀音像、阿彌陀佛龕、飛天窟、清代藏佛洞等。

好山~好水~好風光!

覺苑寺,位於劍閣縣西武連鎮,距縣城43公里,前臨西河,川陝公路從寺東北約裡許的武侯坡半山腰上通過。

覺苑寺始建於唐貞觀年間,名弘濟寺,宋元豐年間賜名覺苑寺。元末部分殿宇被毀,明代天順初年(1457年),僧淨智及徒道芳到此,重建殿宇,重塑佛像,繪製《佛經》於大雄寶殿四壁,更名普濟寺;清康熙初年(1662年),殿宇經維修後,複名覺苑寺。

覺苑寺現存三重殿及兩側配殿,以大雄寶殿為主體,天王殿在前,觀音殿居後,級級遞進,都建在同一條軸線上,東西配殿對稱排列,總建築面積1957平方米。該寺坐北向南,氣勢磅礴莊嚴。

天王殿,復建於民國21年(1932年),木結構重簷歇山式屋頂,小青瓦屋面,抬樑架,面闊五間25米,進深三間12.4米,通高12米,素面臺基高0.6米,階梯式踏道三級。一層殿堂內原塑天王等泥塑,曾繪有神話故事白描圖畫,可惜在文革中被毀。

大雄寶殿,系明代修復,木結構單簷歇山工屋頂,屋面蓋青灰筒瓦,抬梁屋架,簷下旋斗拱6米,八架椽屋前後施大內額減柱,後施乳袱搭牽用三柱,面闊16米,進深二間13米,通高11米,素面臺基高1.5米,垂帶式踏道九級。其建築接近正方形平面佈局,橫向用10.85米長的抬梁將屋架托起,縱向用8米長的抬梁將屋架托起,殿堂形成了長10.85米,寬8米的井四形空間,寬敞開闊,氣勢雄偉。觀音殿,系明代復建,為單簷歇山式小青瓦屋頂,抬梁式屋架,無斗拱,十架椽屋前後乳椴搭牽用六柱,面闊五間21.5米,進深五間13.8米,通高7.9米,素面臺基高1.5米,垂帶式踏道七級。1986年重塑觀音像於正堂內,並在觀音殿之左設陸游館,之右設魏徵館。

一走進大雄寶殿,迎面便可仰視到三尊跏跌而坐的佛像,像高2.95米。據龕前現存的明代石刻大香爐銘文記載,三尊佛像均是釋迦牟尼金身,即佛、法、僧“一體三寶”的如來塑像。中為佛,面龐豐盈,身披袈裟,袒胸露肘,雙手合十,跏跌而坐,莊嚴而慈祥。右為法,左為僧,均笑不露齒,嚴不豎眉,作入定說法手相,衣飾皆與中佛相同,三佛背屏,用木胎泥塑成五方佛、菩提樹、龍、鳳、青鳥、太陽等吉祥物組成的華麗圖案,瀝金裝飾,色彩高雅燦爛,其整體呈桃形,周圍飾火焰紋,通高6.1米。

大佛左侍立伽耶,右侍立阿難,神態端莊肅穆。大佛背後麵塑一尊阿彌陀佛,立姿穩健,面目威嚴,肌膚飽滿。其上塑著觀音、文殊、普賢等神像,形態各異,情趣盎然。

大佛龕前的石刻香爐上,以“羅漢坐禪”、“伎樂百戲”、“賽棋賞畫”為內容的各種雕塑中,其深浮雕的人物,無論坐、臥、說、唱、看、打,都自然生動。爐頂蓋下部雕刻的力士像,更是精湛,他們雙臂彎曲,用力上託,雙腿前後微蹲,雙目圓睜,手臂、額角、頸部肌肉隆起,栩栩如生。

龕前左右通圓木柱上蛟龍纏繞,若騰欲飛。右者張牙舞爪,怒目逼人;左者閉口矚目,動中出靜。善財、龍女各手持降龍珠,站立龍頭,大有降龍伏虎之勢。

大殿內額枋處,左右排列著二十四諸天神像,為明代樟木圓雕,高一米,站立於祥雲上。神像文武兼有,男女各異,個性鮮明,姿態、衣飾無一相同。

殿內塑像,採用彩生漆打底、石色粉繪與貼金相結合的手法,根據不同人物的性格、氣質、身份賦彩,使各個塑像衣著華美。因為採用了大面積刷漆貼金,雖經幾百年歷史,仍璀璨奪目,金碧輝煌。

殿內“佛傳壁畫”,更令人讚歎不已。精美的壁畫,內容廣博,對研究我國繪畫藝術不失為珍品。而且對研究軍事、體育、醫藥、服飾、建築、文藝等,有重要的參考價值,對研究我國社會風情更是難得的寶貴資料。

在大雄寶殿內四周高3.5米的壁上。繪製者精美的十六鋪。二百多幅《佛傳》故事彩畫。每幅壁畫均以四字墨書為題。末尾繪著該寺當年的主持僧淨智及其徒道芳和尚等信徒的肖像。總計170多平方米,是明代英宗天順初年(公元1457年)大殿重建後,由民間藝人集體繪製的。

壁畫內容從題為《摩耶託夢》開始,說的是伽毗羅衛國(今尼泊爾境內)二十四年(公元前546年)四月初八日,在京城嵐毗尼園無憂樹下誕生了一個嬰兒,起名喬達摩·悉達多。摩耶夫人分娩後,因身受十月懷胎之苦,剛7天就離開了人世,在襁褓中的悉達多就由他的姨母養充。他7歲時開始學文習武。青年時期遊觀務農,20多歲時,已懂得文學、哲學、數學,又是一個騎射劍擊的能手,武藝過人,擲象成坑,天姿聰慧,博學多才。29歲時出遊京城四門,體察到老百姓生、老、病、死之苦。為了解脫人間疾苦,悉達多不顧父親淨飯王的阻擋,夜走出京城,金刀落髮,毅然出家修行,法名“菩提薩捶”,縮稱“菩薩”。在苦行林中,禪坐菩提樹下,風雨不起,熬過了6年苦行。6年間帝釋命牧牛女取乳糜,盛金缽,供食用。牧女獻糜、帝釋獻衣,終於成佛。25歲時,在野鹿苑(今波羅奈城)初轉法輪,講經說法,普渡眾生。釋迦於公元前486年涅磐。他的一生,在世80年,說法300場,開無量法門,渡無量眾生。迦毗羅衛國“釋迦族老百姓,尊稱他為釋迦牟尼”,意為“釋迦族的聖人”。

貫穿著如此豐富的文學故事的精美壁畫,究竟出自哪一位畫家之手呢?一個傳說故事說:一千多年前,大雄寶殿修造竣工後,開光道場隆重舉行,香菸縹緲,鐘磬齊鳴,萬事皆如佛意,唯有四壁空空,主持僧心緒了猶未了,俗求畫師繪製《佛傳》故事壁畫,但誰來執筆呢?有武連文人居士倡議,邀請正在蜀中游覽的吳道子執筆。於是請來吳道子,特開齋設宴款待,光陰荏苒,數月過去,眼看四月初八佛誕節即將逼年,吳生仍未動手,主持僧心急如焚,前去催促吳生動筆,當即調好各色顏料幾十盆,腳手架搭好,一切準備就緒。時至四月初七,佛誕節即至,四壁仍是空空,眾僧侶無可奈何。可是,翌日清晨,打開中門,卻見四壁輝煌,全本《佛傳》故事,僅一夜之功告成,畫聖吳道子卻不知去向。的確,覺苑寺壁畫屬吳道子畫風,同時又具較明顯的地方特色。整體構圖嚴謹,前後一氣呵成。而幅與幅之間僅以山、水、雲、樹、屋宇相隔,上連下接,環環相扣,故事性極強,堪稱是一部古典連環畫。其畫面縝密宏大,造型優美,運筆嫻熟,色彩典雅富麗。在繪製方面,採用了工筆線描繪,充分刻畫了人物面部微妙的喜怒哀樂感情。精美的壁畫,堪稱絕代佳品。

古往今來,不少騷人墨客慕名而來覺苑寺參觀遊覽,陶醉於畫壁藝術之中,無不歎為觀止。1986年5月,著名畫家邵宇參觀壁畫後,深為感慨地說:“作畫技術很高,是我看到的明代壁畫中最好的一處。這裡的壁畫已在畫家仇英和唐寅二人之上了。如果說作者是民間藝人,那也是造詣很高的大畫家。”著名攝影家黃翔參觀了壁畫,讚不絕口,題書“蜀道明珠”。省文化主管部門,先後三次撥款維修。1985年香港商會會長王寬慶先生捐款七萬元人民幣維修、保護壁畫。省文管會派出專家制定維修方案,採用科學方法,揭取修復裂縫,解除了危險,保存了壁畫原貌。

最後小編提示:大千世界“有時間還是多出去走一走看一看!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