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史上有哪些很尷尬的事實?

ShuaigeDa


歷史上最尷尬的事,國民黨在解放戰爭運用心理戰爭奪民心,步步為營步步尷尬

解放戰爭中,國民黨十分重視心理戰,十分重視對民心的爭奪,非常搞笑的是,他們每次運用心理戰都已尷尬結尾。

1,第一次心理戰,被延安一招剋制。

當抗日戰爭勝利時,全國人民渴望和平、渴望民主。蔣介石在重慶先後三次邀請延安方面來人洽談合作。從國民黨的角度,延安如果不來人,那就是沒有和平誠意,舉大兵討伐,名正言順;如果延安來人,乘機用糖衣炮彈收買分化瓦解,和平方式解決國共爭端。

蔣介石在抗日戰爭勝利後的和平攻勢,其實是一個非常好的心理戰戰略。可惜,擅長高陰謀詭計的人,永遠猜不透光明磊落的共產黨人的想法。蔣介石在1945 年 8 月 14 日、22 日、23 日十天之內發了三個電報催著來重慶談判把和平的"誠意"擺的滿滿的,不僅得到了國民黨極其支持者的歌功頌德,甚至很多中間派也紛紛稱讚國民黨民主建國順民心和民意。

沒想到,延安來人了,而且分量很重。國民黨方面一下子手足無措,因為這次談判本來就是做做樣子,從指導思想到具體方案,一個都沒有。現在重慶街頭巷尾都是和平談判的宣傳,可是國民黨高層卻急得如熱鍋上的螞蟻,無所適從。

當延安使出真談判的這一陽謀時,重慶的假談判的陰謀詭計,顯得格外尷尬。

2,第二次心理戰,國軍竟然敗了。

重慶的談判陷入僵局,因為國共雙方的訴求,都不是對方能夠滿足的。蔣介石認為,共產黨這樣堅決,主要是因為還沒有體會到美式裝備和美國支持的恐怖,沒有認識到蘇聯不可能幫共產黨。於是,老蔣使出了"邊打邊談,威逼就範"的心理戰。

蔣介石要求"放棄軍隊與地盤觀念,而在政治與經濟上競爭,此為共產黨今後唯一出路。"於是,他準備用局部戰爭證明,共產黨的軍隊和地盤,其實沒啥了不起。於是,在東北蔣介石提出了"打下長春,再談停戰"。關外是大打,關內是小打。進軍北上的咽喉要道是平漢路,就在這條路上國軍和解放軍打了兩場,一場是上黨戰役,一場是邯鄲戰役。上黨戰役解放軍以4000人代價殲敵3.5萬,邯鄲戰役解放軍以4000人代價殲敵4萬(含新八軍高樹勳起義1萬)。

蔣介石發現,解放軍打不過,解放區嚴防死守特務都混不進去。真難對付。不過,東北局勢是有利的。到1946年5月23,國民黨拿下長春,提出了最後通牒"恢復交通、整編軍隊、美方人員有最後決定權"。當解放軍做出巨大讓步後,蔣介石又得寸進尺,要求撤出隴海線以南、膠濟沿線、熱河全部和東北安東。退到這一步,已經不能再退了,當我方堅決拒絕時,國民黨悍然發動了全面內戰。

蔣介石把所謂的和平談判和民主建國理解為收編軍隊搶佔地盤,逼人投降,這樣的思維實際上還停留在軍閥混戰的階段。他根本不知道,抗日戰爭14年的敵後戰場,人民的力量已經被完全調動起來,人民的軍隊早已成了百戰雄獅。

3,第三次心理戰,國民黨四面楚歌卻掩耳盜鈴。

到1948年下半年,國民黨在軍事上全面敗退,轉向防禦。蔣介石總結國軍失敗的原因,認為是"中了共匪宣傳的毒計,在精神上被他繳了械","做了共匪的俘虜"。於是他又開始了新一輪的心理戰。

這一輪的心理戰主要是控制媒體封鎖消息,對國民黨不得民心的宣傳一律不許講,說白了就是掩耳盜鈴。具體辦法是"實施全國郵電檢查;各地收發電話總機須嚴密監視;一切反動書報刊物,即予封閉或取締;外國報紙,凡刊有不利於我之消息者,概予扣留;各地無線電臺,不準收發私人電報;民間無線電收音機須登記管理,不得收聽匪方廣播;暫時恢復新聞檢查制度;實行全國戒嚴,非經政府特許,不準私自集會;車站、碼頭、茶房、酒肆以及娛樂場所,均須管制監視;匪謠一有發覺,必須徹究嚴辦,使其不敢傳播,立即消滅。"

掩耳盜鈴並不能解決任何問題,反而讓更多的民心轉移到了新中國這邊。國民黨的政治腐敗、經濟崩潰、軍事無能大家都是有目共睹,掩耳盜鈴這樣的心理戰,大概是最尷尬的小把戲了。


歷史知事


歷史上有哪些很尷尬的事實?

就在一個小時之前,我在高鐵站上廁所時,一不小心走進了女廁所,當我和正在女廁所打掃衛生的大媽對視時,場面尷尬的要死。

正好看見這個問題,我便聊聊我聽說過的兩件尷尬的事情,一件發生在明朝,一件發生在印度。

一、神獸“麒麟”

要問中國古代規模最大、時間最長、人員最多的的海上航行,肯定不少人會不約而同的說:“是鄭和下西洋。”

沒錯,的確是鄭和下西洋。


永樂三年(1405年),永樂帝下令,命八寶太監鄭和下西洋。從那一年起,鄭和率領當時世界上最大規模的船隊從南京出發,七次下西洋,最遠到達了東非和紅海,宣揚了天朝國威,促進了明朝的經濟發展。

但是,在鄭和第四次下西洋的時候,發生了一件極其尷尬、有趣的事。

1412年11月,鄭和第四次下西洋,當他們航行到孟加拉時,麻林國國王進貢了兩隻名叫“基林”的怪異動物,還誇大其詞的稱其為神獸。

鄭和之前雖以三次下西洋,見識遠超其他人,但也是第一次見到這種長相怪異的動物,而且還被稱為神獸,這讓他心中生了興趣,連忙向隨從的官員詢問道:“這是何物?”那名官員不敢怠慢連忙向鄭和介紹,當他說道這種動物名叫“基林”時,鄭和眼前一亮。

“基林”,“麒麟”,這東西不會是我天朝的神獸“麒麟”吧?

鄭和興奮至極,心想如果把神獸“麒麟”帶回去,陛下一定會很高興,自己在陛下心中的地位一定會更進一步。

1415年8月12日,鄭和結束第四次下西洋回國。與之前幾次不同,等到鄭和走到奉天門時,發現朱棣早就已經等待在那裡。

當鄭和牽著所謂的神獸“麒麟”時,包括朱棣在內的所有人都驚掉了下巴。

這種神獸居然有五六米高,麋身馬蹄,怪異至極。朱棣龍顏大悅,神獸現世,此乃祥瑞,這不正說明自己統治有方嗎?當即命翰林院的沈度寫一篇文章記錄此事,明朝的畫家還特意畫了一幅《瑞應麒麟圖》。


600年前的永樂帝朱棣,絕對不會想到的是,所謂的神獸“麒麟”不過是現在遍佈動物園的長頸鹿。

二、尷尬的印度高鐵

印度的火車系統“舉世聞名”,每當我從電視中看見,數以萬計的人掛(爬)滿整個火車,心中都會不由一驚。

所以,當印度第一列高鐵“範德·巴拉特快車”橫空出世時,備受所有印度人的關注。

按照國際標準,時速僅160公里的“高鐵”實在有些名副其實,充其量只能稱為“半高鐵”。但印度人還是對它充滿著期待。


讓人感到尷尬的是,這列“半高鐵”在開通的第一天,就出現了通車事故。據BBC報告,這列“半高鐵”在行駛的途中,剎車突然失靈,不久之後,列車最後四節車廂開始冒煙,到最後所有的車廂都失去了動力。當時這列“高鐵”上坐滿了官員和採訪的記者,他們都被困在車上,最後不得已,只能搭乘另一列火車離開。

後來印度公佈了調查結果,“半高鐵”在運行中疑似撞上了牛群,導致控制系統受損。

看來,這是印度平常吹牛太多,連牛都看不下去了,哈哈~


彈指間的歷史


晉景公是春秋時期晉國的國君。他生病時做了個噩夢,醒來後內心惴惴不安,於是召巫師來解夢。巫師聽了他的夢,說他將吃不到今年新麥了。晉景公一聽很惱火,心想這不是詛咒我嘛。於是就把巫師關起來,決定吃完今年的新麥後把他處死。

不久,新麥收割,晉景公便令人做了新麥做的飯。正準備吃飯時,感覺肚子不舒服,便跑去上廁所。誰知道一去就沒回來。宮人很是奇怪,便去尋找晉景公,才發現他掉茅坑裡死掉了。

搞笑的是有個宦官前幾天也做夢了,夢到自己揹著晉景公登天。他覺得這是個好兆頭,意味著自己將要飛黃騰達,就四處向人炫耀這個夢。管事的人也有所耳聞,於是就讓這個宦官把晉景公從茅廁中背出來,並讓他殉葬。

無獨有偶,國外也有一個死在廁所裡的君主。

英國國王喬治二世多年來患有便秘。1760的一個清晨,他如廁時用力過猛,引起夾層動脈瘤破裂猝死。不幸的大英帝國國王喬治二世就這麼死在馬桶上了。


碧琳侯趣談史


中石化的油是不是越來越差了,我加一箱油四十三升,還跑了二百公里高速,四百公里都跑不到,以前都可以跑五百多公里。今天在私人加油站加了五十塊七升多油,跑了五六十公里,好像還有一小半。請問各位有車一族有沒這種情況


新華65310231


我是薩沙,我來回答。

尷尬的事之一,就是外國元首很怕來中國吃國宴。

很多人認為,國宴多爽啊,放著全國的美味,大家還不搶著參加國宴。

根本不是這樣。

絕大部分參加國宴的各國政要,都是勉強應付一種外交儀式、外交禮節而已。

大部分人只是在國宴上隨便吃點東西,有的甚至是象徵性的碰一碰。

很多外國元首絕大部分吃不慣中國菜,甚至畏懼中國菜。

而我國最初的國宴,沒有太多經驗,多是拿出中國人認為最好的才招待外國人。

外國人往往很不適應。

主要分為幾點:

第一,只有淮揚菜才適合國宴。

很多人很奇怪,中國有八大菜系,最終只有淮揚菜獨霸武林。

最初也試驗過其他菜系。然而,都不符合洋人的口味。

最終結論是:“川菜相對比較辣,大部分外賓受不了;魯菜濃油赤醬,口味重,外賓吃不慣;北方菜燒烤多,對牙齒和腸胃要求高,外賓很多年齡較大,不適合;廣東菜多生猛海鮮,外賓第一次吃的話腸胃難適應。這樣一比較,淮揚菜就很容易‘勝出’了。”

第二,中國人認為的好材料,外國人難以接受。

國宴對於食料的選擇是非常牛逼的。

國宴大廚這麼介紹:所有的原料,都來自固定的渠道,都採用嚴格的標準,如蔬菜,都是有機蔬菜,不能添加任何化學肥料,避免有害物質造成損害。做菜所需原料的所用部位也有嚴格規定,比如“開水白菜”,這道菜一般只選取三寸半高、葉綠肉厚的白菜,還要去掉菜棒留其三葉嫩心。

此外,國宴所有選材,必須從其原產地精選而來。如燕窩,非泰國的官燕不用;魚翅,不是南海產的一極群翅不上桌;金絲小棗,也只能用樂陵產的。

即便這樣,外國人很難吃得下燕窩、魚翅、海參之內。

就像中國人也不接受高級魚子醬一樣。

據說尼克松曾經將自己的經驗傳授給後面的美國總統和國務卿:不要管叉子下是什麼東西?只需要往嘴裡送就是了。

即便如此,還是有人嚇尿了。

一次不知道什麼原因,在廣西開會,當地將名菜龍虎鬥上桌。

那時候的龍虎鬥,今天吃不到的。

蛇是一種劇毒的毒蛇(今天是保護動物了),貓則是果子狸。

外賓開始不知道這是什麼,隨便吃了幾口。然後知道了菜的內容以後,外交官在回憶錄中寫到:一瞬間,我感覺肚子裡面都在龍虎鬥了。

第三,廚師水平高,但外國人不適應。

很長一段時間,外國人不適應傳統中餐。當年中國人去國外開餐館,都必須進行口味本地化,不然店很容易倒閉。

燒國宴菜的師傅共有160名廚師,從特級、特技、高級到中級都有,其中總廚師長1名,下設熱冷、麵點、西餐,8個正副廚師長,個個都是食界響噹噹的腕兒。

這些廚師來自五湖四海,除政治素質高外,還得“根正苗紅”,要過政審,並且文化素質要求也高,除勺上功夫外,還要求能研究各國風俗文化,會烹調全國各地名菜名點,根據服務對象的不同,因人而異,隨客而變。

即便如此,很多老外還是接受不了中國菜的口味。


薩沙


說到抗日戰爭是持久戰,大家第一反應都會說,中國當時最大的優勢就是人多,日本才多少人,中國又四億多人,怎麼會打不過日本呢?就算是日本人的裝備好,也架不住中國的人多啊,兵源相對日本而言,簡直可以算是接近於無限使用,光是拖,都把日本人拖死了。但這其實是個誤會,抗戰剛開始的時候,中國全國的總兵力和日本人的總兵力對比,中國並不佔優勢。因為當時國民政府還沒有建立起兵役制度,所以軍隊補充是非常困難的,要把中國的人口規模優勢轉變成軍隊數量的優勢,也很難。

抗戰開始的時候,中國全國各種部隊,包括中央軍和地方軍閥部隊,都算在一起,大約三百萬人,除了必須留在地方上維持治安的部隊之外,能夠抽調出來在前線和日本人作戰的部隊,總數量大約在130萬人左右。而一旦在戰爭中大量傷亡,要補充,就只能從地方保安團裡抽調部隊來補充。因此,在抗戰初期的華北戰場和淞滬會戰中,為了應付戰場上的不利局面,各省就已經開始大量將地方保安部隊改編為正規軍,開赴前線。

也因此,在淞滬會戰和徐州會戰中,國軍相對而言,表現出來的戰鬥力還是不錯的,能夠在局部戰場取得一定的勝利,並且造成日軍比較大的傷亡。尤其是地方軍閥,抗戰開始之後,大量擴軍,將原來的部隊大量擴充。比如廣西的桂系部隊,原本只有第七軍一個軍,在抗戰開始之後,馬上擴編為第七軍、三十一軍、四十八軍三個軍,十二個師,顯得兵強馬壯。滇軍六十軍雖然只有一個軍的番號,但是在擴充之後,是齊裝滿員的三個師,六個旅,十二個團,總共超過五萬人,一時之間成為徐州戰場上人數比較多的一支部隊。

但很尷尬的是,在經歷了華北初期抗戰和淞滬會戰、徐州會戰幾次大規模會戰之後,無論是中央軍,還是地方軍閥部隊,都遭到了比較大的傷亡,必須要補充了,這時候就比較糟糕了。中央軍可以從自己能夠控制的省份繼續抽調保安部隊來補充,實際控制著某個省的地方軍閥部隊,在戰後也可以重新進行整編,再從自己的地盤抽調部隊來補充和充實,經過一段時間的訓練,就又可以投入戰鬥了。

比如桂軍剛開始六個師,淞滬戰場上傷亡過半,所以到了徐州會戰,桂軍已經只能用於局部防禦,而無力充當戰區的主要機動作戰兵團了。滇軍六十軍在徐州會戰之後,三個師只能縮編為一個師,編余的幹部另外編成一個教導隊,另外兩個師則只能到後方去接新兵進行補充和整訓,然後再投入戰場。四川部隊的情況也一樣,雖然川軍部隊在淞滬會戰中沒有趕得上,但在嘉興一帶消耗較大,參加南京保衛戰之後基本上被打散,戰後也只能從四川再進行補充。在徐州會戰中的川軍部隊孫震的二十二集團軍,也是同樣的情況。

更加糟糕的是那些已經沒有了地盤的地方部隊,一旦在前方損失太大,就無法補充了。比如龐炳勳的四十軍,孫連仲的第二集團軍,雖然級別都不低,但是實際上人數並不多。比如孫連仲名義上是集團軍,至少應該下轄兩個軍,但實際上只有三個師和一個獨立旅,總共只有2.5萬人,而且裝備非常差,很多士兵還拿著晚清時期生產的漢陽造,就這樣還平均不到人手一支,實在沒有辦法的,就只能拿著大刀片隨時準備和敵人拼命。

我們常說雜牌軍,其實並不是所有的地方軍閥部隊都叫雜牌軍,實際控制一定地盤的地方軍閥部隊,實力多數都還可以,打完了自己可以補充,這叫地方部隊,已經沒有了自己控制的地盤,只能依附於中央軍的部隊,打完仗只能等著中央軍補充完之後發善心,再給自己補充的原來的軍閥部隊,這才是雜牌軍。比如當時的西北軍和東北軍,就因為沒有實際控制的地盤,所以部隊每次消耗完了就很難再補充充實了,只能不斷的縮編,乃至番號被取消,這也是國軍中的雜牌軍的主要組成部分。

所以,經過淞滬會戰和徐州會戰兩次大規模會戰的集中消耗之後,中國軍隊哪怕是在數量上,其實都已經沒有太大優勢了。雖然國民政府很快就開始建立兵役制,從地方上徵集兵源來補充前線部隊,但是到武漢會戰時,大多數部隊都沒有來得及進行比較完整的訓練,就倉促投入了戰場。加上抗戰開始後德國援助和蘇聯援助相繼斷絕,大量損失的武器裝備無法補充,因此到武漢會戰前後,國軍無論是兵源還是武器裝備,都處於極端困難的境地。


蕭武


分享一下我所知的歷史尷尬事件!

①晉景公之死,《左傳》只是很簡單的一句話“漲,如廁,陷而卒。白話就是說,上廁所掉糞坑淹死,一位諸侯,半生威猛,死的憋屈,我都替他尷尬不已!

②秦武王之死。秦武王贏蕩打下週朝太廟後觀看九州鼎,就問周圍大將有人能否舉此鼎,守鼎人說此鼎逾千斤,非人力可為!這話把秦武王激怒,於是上去舉鼎,反而被鼎砸死!太尷尬了,舉鼎舉出個後世成語“舉鼎而亡”!

③祥瑞之尷尬!明朝鄭和下西洋給明成祖朱棣帶回了中國神話傳說的麒麟聖獸,明成祖大悅,讓畫師畫出來以作紀念。過了多少年,後人才尷尬的發現,這不就是長頸鹿嘛~

④撒切爾夫人摔跤事件!撒切爾夫人訪問北京,與鄧小平討論香港問題後,走出人民大會堂時心神恍惚跌倒在石階前,這是外交史上最尷尬事件之一~

⑤NBA巨星貝勒的尷尬!貝勒作為湖人隊六十年代的主力,曾領導球隊八次打入總決賽,可八次全部亞軍,於是黯然退役,結果剛退役,湖人拿了冠軍,貝勒尷尬無比!

⑥安倍晉三遭握手殺!2017年2月,特朗普與安倍晉三會晤,安倍被特朗普握手長達19秒,手上皮膚估計都捏皺巴了,鬆開手後,安倍表情之尷尬,只能一會用圖來表達了!

最後,送一個尷尬的哏:第二天,莫輕水起來照鏡子,她被鏡子中的自己驚呆了!簡直......太美了!她在自己的美貌中緩緩窒息,然後沒了生息。

她,竟然被自己給美死了!





望風瑟瑟


說到歷史中最讓人尷尬的事實,我覺得抗戰的結束可以算作是一件。

對於到底是誰打敗了日本人,很多人一直爭論不休,各種各樣的說法都有,但是無論怎麼說都無法否認一個事實,那就是在1945年時的日本確實是被美國人所打敗。

在上世紀日本戰鬥力最巔峰時期,日本除了對我們發動入侵之外,他們還對美國開了戰,對東南亞的幾個國家以及澳大利亞展開了入侵。


即便當時日本的軍隊力量分散得如此廣泛,當時我們也遲遲無法取得戰爭的勝利、把那些入侵到我們國土上的日本士兵趕回日本。

後來是一直到1945年8月15日,日本人才在美國原子彈的威脅下宣佈了投降。

如果沒有美國人的原子彈,日本當時根本不可能那麼早就投降。

即便他們已經漸漸進入了頹勢,但是在那武士道精神的影響下,他們當時仍會選擇在戰爭中戰鬥到最後一刻。

要是戰爭真打到那種程度的話,傷亡數量將會非常巨大,不僅日本人自己會損耗嚴重,我們的中華國土也會遭受到更加嚴重的創傷。

好在,美國人制造出了原子彈、用那恐怖的武器終結了這一切。


當然,我們國家對日本的投降也有著自己的貢獻。

如果不是我們在戰爭中抵抗頑強,導致日本遲遲無法拿下我們國家,那麼歷史中很有可能就不會出現日本投降的事情,畢竟在擁有了足夠資源後,日本絕對不會為了資源去攻打東南亞、絕對不會為了能安穩入侵東南亞而襲擊珍珠港。

西方人地鐵看書

一說到歐洲和美國等國家的地鐵,很多人就津津樂道地誇讚西方人,說他們的傳統很好,喜歡在地鐵上看書,不像我們除了在地鐵上玩手機,就沒什麼事情做。


但實際狀況他們真喜歡在地鐵上看書嗎?

其實並不是,他們之所以在地鐵上看書,主要是他們的地鐵裝備老舊、無法接通外部的信號,即便他們拿出手機來玩,也玩不了什麼東西。

不是不想,主要是實力不允許。

同樣的狀況如果放在歐洲一些地鐵信號良好的城市,這種情況馬上就會不復存在,他們該玩手機還是會玩手機的。


不過在說到這個問題的時候,就有一個很尷尬的事實值得我們的注意了,那就是大多數西方國家的地鐵都是很早之前就已經修建的,比如紐約的地鐵,早在一百多年前就已經開通,那個時候我們還處在清朝的統治下,不要說地鐵了,在路上想要見到輛汽車都難。

青島下水道油紙包

青島的舊下水道是由德國人在殖民時期修建而成,因為非常膜拜德國人的工匠精神,所以網絡上就流傳出了一些關於青島下水道的謠言。

說德國人當年在修建這些下水道的時候,在下水道的一些小隔間中留下了維修下水道的工具以及零件,這些工具和零件用油紙包包著,即便現在已經過去了近百年時間,這些油紙包裡的零件工具仍然可以使用。


但實際上當有人前往青島的下水道中探索的時候,根本就沒有發現任何的油紙包,這點就讓那些相信油紙包傳言的人感到尷尬了。


孤客生


說到尷尬的事,那就不得不提明末清初的大漢奸洪承疇了,一個但很崇拜他但還不認識他的的人當著他的面誇獎他,說他忠孝節義,而這時候他已經當了漢奸,一個位高權重的老人被一個十幾歲的小孩訓斥得啞口無言,你說這事兒尷尬不尷尬?

略微尷尬——滿口忠孝,轉身就投降

洪承疇深受萬曆皇帝和天啟皇帝信任,被視為大明朝的棟樑之臣。崇禎年間,洪承疇鎮壓農民起義有功,又被派去防守清軍,不料被皇太極的軍隊大敗於錦州。洪承疇滿口忠義,聲稱要為大明朝捐軀,就在大家都以為洪承疇是個文天祥一樣的人物的時候,幾天後他就跪地投降了。


當時,崇禎皇帝還以為洪承疇為國捐軀了,大為痛悼,罷朝三日以悼念他,還下令在都城外建立專祠以示紀念,並親自寫了祭文來祭奠洪承疇。

  • 崇禎皇帝劇照


俗話說,刀子捅得最厲害的人,往往都是自己人。投降大清以後,為了得到順治皇帝的信任,洪承疇當上了滅明急先鋒,親自為順治出謀劃策,協助清軍一路攻破北京城,導致崇禎皇帝被迫自縊,洪承疇也因此成了清朝首位漢人宰相。

後來多爾袞下了剃頭令,洪承疇為了表忠心,第一時間跳出來剃頭留了大清的金錢鼠尾辮,可笑的是,洪承疇讀了一輩子儒家經典,這時候卻把“身體髮膚,受之父母,不敢毀傷,孝之始也。”的言論拋諸腦後了。


  • 洪承疇降清

當然了,這事兒雖然有點小尷尬,但也不是什麼大事兒,畢竟只要臉皮厚一點就過去了。但後來洪承疇又碰到了另一件讓他尷尬得下不了臺的事。

巨尷尬——五十老將倒崩小孩兒

崇禎自縊煤山之後,清軍入主中原,全國各地有許多人都堅持抗清,其中最著名的莫過於年僅13歲的英雄少年夏完淳了。夏完淳是我國曆史上非常罕見的少年文學天才,其人天資聰慧,5歲博覽經史子集,7歲便能作詩文。

夏完淳家學淵源,父親是江南名士,他從小隨父親遊覽名山大川、與天下英雄豪傑結交,曾經跟著張溥(就是寫《五人墓碑記》那個)學文章,後來又師從陳子龍。夏完淳的父親、恩師皆是鐵骨錚錚、正氣凜然之輩,因此夏完淳小小年紀就有骨氣、有志氣更有才氣。


  • 少年英雄夏完淳

可惜的是清軍勢力太大,夏完淳的父親很快就兵敗身死,夏完淳則跟隨師父陳子龍繼續領導抗清運動,最後於1647年被清兵俘虜,英勇就義,年僅16歲。在夏完淳被捕時,清廷讓洪承疇出面對審訊勸降。

洪承疇看到夏完淳之後,倚老賣老,喝問道:“童子何知,豈能稱兵叛逆?誤墮賊中耳!歸順當不失官。”夏完淳聽了之後大義凜然地說:“我聞亨九先生(就是洪承疇,夏完淳也以為他死了)本朝人傑,松山、杏山之戰,血濺章渠。先皇帝震悼褒恤,感動華夷。吾常慕其忠烈,年雖少,殺身報國,豈可以讓之!”

洪承疇這一聽可就尷尬了啊,這小孩好死不死怎麼誇獎起他來了?哪怕是一張老臉再厚也忍不住發紅。這時候有人告訴夏完淳,勸降他的就是洪承疇。夏完淳一聽,頓時開口大罵:

“亨九先生死王事已久,天下莫不聞之,曾經御祭七罈,天子親臨,淚滿龍顏,群臣嗚咽。汝何等逆徒,敢偽託其名,以汙忠魄!”一個17歲的孩子,一頓搶白,直把洪承疇說得面紅耳赤,尷尬萬分。

最終,在忠義無雙的17歲少年夏完淳面前,洪承疇不得不敗下陣來,老臉都丟光了,只能尷尬下臺。


臥聞海棠


先定義一下尷尬,按通行的解釋尷尬通常是說人遇到的一種情景,讓人覺得窘迫。處於兩難境地。

在這個意義上,我給你們講一個真實的歷史事件。

這個事件的主角有倆個,劉邦的老婆呂后,這個你們熟悉,另外一個匈奴的單于冒頓,這個你們可能熟,也可能不熟。不過熟不熟沒關係,我們來說尷尬事。

事情是這樣的,劉邦崩了之後,呂后把持朝政。忽然有一天,冒頓單于給呂后寫了一封信。內容如下:

孤僨之君生於沮澤之中,長於平野牛馬之城。數至邊境,願遊中國。陛下獨立,孤僨獨居;倆主不樂,無以自虞。願以所有,易其所無。

就是冒頓這個孫子說,我是大匈奴的王,生在荒蠻之地,但是有本事經常到你們邊境去,這意思就是我可以隨時打你們,如今你老公死了,我也單著,咱們都寂寞又找不著樂兒,不如咱倆一起過。你看如何?

漢和匈奴一直採取和親政策,呂后按道理算的上是冒頓的丈母孃。按說這樣的羞辱應該馬上發兵攻打匈奴。可當時的實力是,打不一定打的贏,說不定還可能引禍上身。這就尷尬了。

呂后於是回了一封信給冒頓,說冒頓你還沒忘了我漢朝,還給我寫信,我謝謝你,你的威脅讓我好怕噢,至於你說的一起過的事----我現在年老氣衰,牙齒都掉了,頭髮也快掉光了,走路都顫顫巍巍的---我看還是算了吧,我雖然拒絕了你,可是我的百姓無罪,你不要因此侵犯我們。送你御車倆乘,馬八匹,是個意思。

冒頓也還算是個漢子,接到這個信之後,想想自己向岳母求婚實在是輕狂無聊。馬上又寫了一封信向呂后謝罪,等於是認了個錯。


後來文景倆帝的時候,因為國力的原因,中國和匈奴仍然實行和親的政策,可是匈奴仍屢屢犯邊,燒殺搶掠。

直到漢武帝的時候,和匈奴大戰15次,才算是解決了匈奴的問題。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