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戰國策》的“申包胥哭秦庭”看,楚人為何有感人的愛國情懷

導語

湖北自古稱為荊楚之地,戰國時期,楚國的地理位置相當於現在的湖北湖南江西等地。楚國雖然沒有打敗秦國,但是他在整個戰國時期都是一個非常有實力的諸侯國。甚至,以秦國的強盛也不得不時刻防備著楚國的進攻。除了實力強大,楚國其實是一個非常有情懷的國家。

從《戰國策》的“申包胥哭秦庭”看,楚人為何有感人的愛國情懷

戰國策中的楚人

著名史書《戰國策》在楚策裡就介紹了楚威王問大臣子華的一段,而子華則描述了楚國的大臣和平民是這個樣子的:

楚人有秉公守法,安於現狀,但關心國家社稷的。有為了加官進爵,獲得富貴,但關心國家大事的。有不怕死,大義凜然不顧個人安危,但關心國家安危的。有非常辛苦,歷經坎坷,但關心國家發展的。甚至還有不求富貴,不求高官,但仍然關心國家利益的。


有廉其爵,貧其身,以憂社稷者;有崇其爵,豐其祿,以憂社稷者;有斷脰決腹,一瞑而萬世不視,不知所以,以憂社稷者;有勞其身,愁其志,以憂社稷者;亦有不為爵勸,不為祿勉,以憂社稷者。

這一段話把楚人愛國的情懷說的非常到位,簡而言之,不論好壞,不論上進還是懶惰,大家都關心國家,都熱愛著國家。

從《戰國策》的“申包胥哭秦庭”看,楚人為何有感人的愛國情懷

愛國楚人的代表

歷史上荊楚之人的愛國之舉其實比比皆是,比如大家熟知的屈原,他雖然被楚懷王貶去外地,不讓他參與朝政,可是在得知國破家亡的時刻,毅然悲憤跳江自盡,留下《離騷》以壯自己的愛國情懷。當然,除了屈原,還有不得不說的申包胥。

申包胥哭秦庭

公元前506年,吳國聯合蔡、唐兩國共同進攻楚國,由於敵軍兵力強勢,楚國大敗,國都郢被攻破。

三國軍隊在楚國大肆掠奪,欺壓百姓,甚至為了打擊楚國的人心,竟然燒燬祭祀用的禮器和廟堂,挖掘先王之墓,奪楚王的宮殿,楚國已經到了生死存亡的時刻。


闔閭伐楚,五戰入郢,燒高府之粟,破九龍之鐘,鞭荊平王之墓,舍昭王之宮。

雖然城破,但是楚大夫申包胥得已逃到深山之中。為了救楚國於水火,他仔細思量了各國關係,最後想到找與楚王有親戚關係的秦國前去求援。

從《戰國策》的“申包胥哭秦庭”看,楚人為何有感人的愛國情懷

申包胥跋山涉水來到秦國,最初秦哀公並不想插手此事,所以拒絕了申包胥的援兵請求。面對自己的國家瀕臨毀滅,自己又救國無門,申包胥肝膽俱裂,急火攻心,站在秦國的宮牆邊哭泣了7天7夜,期間不思茶飯,讓所見之人無不落淚感動。此事在《左傳》和《戰國策》中均有記載:


立依於庭牆而哭,日夜不絕聲,勺飲不入口七日。...七日而薄秦王之朝,雀立不轉,晝吟宵哭,七日不得告。

雖然正常人不可能7天不進水米,但是如此有些誇張的說法正是讓後世的人們看到了申包胥為救國家的急切心情,這個歷史事件被後世稱為“哭秦庭”。

秦哀公最終被申包胥所打動,當堂作詩《無衣》,隨後秦國援兵盡出。


豈曰無衣?與子同袍。王於興師,修我戈矛,與子同仇!...

(最近日本捐贈物資上的“豈曰無衣 與子同裳”就是來自這裡。)

從《戰國策》的“申包胥哭秦庭”看,楚人為何有感人的愛國情懷

申包胥回國後帶頭衝鋒陷陣,這時候的楚國上下軍民一心,緊緊的團結在一起。楚昭王曾在逃亡時看到百姓流離失所,心中不忍,向百姓懺悔:自己失去了國都,已經沒臉見到祖先和各位百姓了。

可是,楚國的百姓卻說:我們不當吳國人,就是死也要當楚國人。就這樣,楚國軍民百姓共同擊退了吳國軍隊,成功復國。


以眾不如吳,以必死不如楚。相與擊之,一夜而三敗吳人,復立。

從申包胥千辛萬苦尋找援兵,到楚國人上下一心共同抗敵,楚人愛楚的情懷體現的淋漓盡致。

從《戰國策》的“申包胥哭秦庭”看,楚人為何有感人的愛國情懷

憂心忡忡的葉公子高

莊子《人世間》記載:楚莊王的選孫子葉公子高是當時楚國的大夫,楚國派其出使齊國,因為害怕影響楚國外交大事,而憂心忡忡。

他向孔子請教:我出使齊國是接受了幫助楚國的使命,可是一直毫無進展,我既害怕把事情辦砸了影響了楚國,有辱使命,又害怕千辛萬苦、如此壓力下自己身體承受不了。我現在每天都要喝冰水才能保持自己清醒鎮定,怕沒完成任務就活不長了。


事若不成,則必有人道之患;事若成,則必有陰陽之患。...今吾朝受命而夕飲冰,我其內熱與!

孔子很理解他的痛苦,對他勸慰道:完不成使命是因為失職,身體不好是陰陽失調,只要順應天命,遵守社會規範就可以了。作為使者,你盡心盡力的去完成自己的工作,即使結果不好那也是對楚王最好的交代,對楚國最大的忠誠了。


夫事其君者,不擇事而安之,忠之盛也;自事其心者,哀樂不易施乎前,知其不可奈何而安之若命,德之至也。

葉公子高能力不足,但身為一個使者,為了完成使命,他已經竭盡全力。在事情沒有進展的情況下竟然身體都發生狀況,心急如焚。以此足可以看到他的心裡裝著的是整個楚國的社稷安危,他對於楚國的熱愛甚至感動了孔子。楚人關心國家的心情可見一斑。

從《戰國策》的“申包胥哭秦庭”看,楚人為何有感人的愛國情懷

楚國人為什麼這麼愛國

從憂心國家到同仇敵愾,楚國人從官員貴族到平民百姓總能體現出濃烈的愛國情懷,而這股讓人敬佩的愛國情懷是哪裡來的呢?

楚王引領的愛國之風

歷代楚王與歷代秦王相比,相差很遠,這也是楚國最終失敗的原因,以楚懷王為例子,我們看看他是如何當君王的。

楚懷王的人生可以用一個波浪線表示,他前半生賢明治國,讓楚國得到了有力的發展。可是到了後期又做出不少昏庸之舉,導致了楚國的衰落。

沒有雄才大略的他不但趕走了賢臣屈原,還聽信秦國的張儀被騙走幾百裡土地,治理國家之餘沒有忘記喜好美女,尤其是寵愛著名的愛妃鄭袖。楚懷王甚至昏庸的撕毀與齊國的聯盟合約,派人去大罵齊王。隨後,秦國、齊國共同出兵大敗楚國。

從《戰國策》的“申包胥哭秦庭”看,楚人為何有感人的愛國情懷

公元前299年,楚懷王不聽勸阻,毅然奔赴秦王的約定,結果被騙入秦國扣押。秦國以性命要挾,讓楚懷王割讓楚國土地給秦國。讓人驚訝的是,一貫昏庸的楚懷王竟然怒而大罵,誓死不從,最終客死在秦國。


秦詐我而又強要我以地!’不復許秦

死在秦國的楚懷王讓楚國人民深感這一位君王的剛毅忠烈,雖然他貶斥屈原、他撕毀聯盟、他被騙去土地,甚至被騙到秦國,可是楚懷王最終卻沒有屈服,他是熱愛著楚國的一位君王。甚至有百姓發出感嘆:雖然楚國不大,但楚國一定要為懷王報仇雪恨,消滅秦國!


楚人皆憐之,如悲親戚...楚雖三戶,亡秦必楚.

楚國從最頂層就引領了愛國之風。


從《戰國策》的“申包胥哭秦庭”看,楚人為何有感人的愛國情懷

百姓的歸屬感

楚國貴族最早是從中原遷徙到南方地區,所以為了更好的跟當地人融合在一起,楚國貴族,甚至君王都自稱“蠻夷”。《史記》記載:公元前706年,楚國攻打旁邊的隨國。隨國的國君對楚王說:我又沒做錯什麼,為什麼要打我?楚王卻說:我“蠻夷”也。

這一句“蠻夷也”直接讓楚王和楚國的平民百姓站在了一個屋簷下,不分你我,沒有隔閡。


隨曰:“我無罪。”楚曰:“我蠻夷也。

歷代楚王對百姓也比較和善親民,雖然楚王沒有做到賢明有佳,但是沒有像秦國那樣大肆壓榨百姓。楚王其實也很明白:如此廣袤的地域,其間又多水澤、沼氣、密林、山川,如果強行暴政,百姓即使不發生反叛,躲進深山中又能奈何?

所以,優待百姓,上下一心,才是楚國的發展根本。而楚國的這種策略讓百姓非常愛戴遠在都城的楚王,讓百姓對楚國有了深深的歸屬感,對高高在上的貴族也不會心生反感。從貴族到百姓都認同自己是一個整體,不論好壞,不論榮耀,只論一個國一個家。

從《戰國策》的“申包胥哭秦庭”看,楚人為何有感人的愛國情懷


愛國情懷的影響

從楚國建立開始,楚國人心底就埋下了愛國的種子,歷代楚王、歷代百姓都浮現了熱忱的愛國情懷,這種愛國情懷對於中國的意義是非常巨大的。

南方廣袤、偏遠地區的百姓被楚國逐漸歸納、融合,變成了中原大地、華夏子孫的一份子。雖然秦國最後統一天下,但是秦國兼併楚國的同時,也一同接納了楚國廣大地域上的百姓。這讓秦朝從最開始就增加了更多的領土、人口,豐富了民族多樣性,提升了國力和內涵。

而楚人的愛國情懷隨著歷史的車輪也逐漸影響著中華大地,成為了民族歷史文化的重要部分。

從《戰國策》的“申包胥哭秦庭”看,楚人為何有感人的愛國情懷

​總結

楚人有感人的愛國情懷。

可是細細想來,華夏子孫何嘗不是在深深的愛著一個國家?從五四運動到抗擊外敵,中國人是最愛國的。越是危難時刻,人們越深深愛著自己的國家。緊緊的抱在一起,相互鼓勵,相互支持,一起向前。

始終相信:我們的無畏,終將迎來曙光。

圖/來自網絡,侵刪。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