透過這箱物資,我們能看到什麼?


透過這箱物資,我們能看到什麼?


這句詩出自《詩經·秦風·無衣》。

下面我們把這三個詞分開,一個一個來看。

詩經大家都知道,是我國第一部詩歌總集。

那秦風是啥呢?

秦風,不是唐人街美男子,而是詩經的十五國風之一,為啥是十五呢,它對應著西周十五個地區,秦風,就是採集自秦國地區的民歌。

要知道,古代的民歌和現代的民歌在表現形式上有很大不同,但在內容上卻是大體相同的。 古人們唱的是“子惠思我,褰裳涉溱。”【註釋1】,現代人民群眾唱的可能就是:“哥哥你想我,想我就過河···”。

不同時間、地域的民歌很能反映老百姓的精神風貌。

現在人民富足了,唱的是《我和我的祖國》、《你好2020》、《歌唱新時代》。

而那時秦地的老百姓們,唱的可能就是《秦風》。

《秦風》中的十首詩,大都清新樸素,即使是表達愛情,也是純真柔美、不帶葷腥的愛情。

若是由現代歌手唱出來,那也一定是簡單幹淨的民謠。

這種乾淨,從我們熟知的《蒹葭》就可窺見一斑。

那句“所謂伊人,在水一方”,光看文字,就能感受到一種煙波浩渺的高貴氣息,這詩,曾引無數文藝青年競折腰、讓他們反覆吟誦,追求心中的那片伊甸園。

它吸引著我們,又令人生畏,讓我們不斷追逐,卻只能遙遙遠望。

這裡說一嘴,《羋月傳》裡,羋月和黃歇私奔對暗號,對的就是秦風中的《黃鳥》一詩。

而且《黃鳥》還反覆出現在後來的劇情中,可能作者覺得,只有這首《黃鳥》才最能代表純純的初戀吧~【註釋2】 當然,這在一定程度上,這些也反映了《秦風》的特點。

——適合用來表白?

才不是,除了男歡女愛,《秦風》中也有許多關於戰爭的詩歌,大都簡潔流暢、渾樸質實,每一首都透出剛勁的力量,就如同剛毅勇猛、孔武有力的將士在軍前吶喊的壯行曲,令人心中開闊【註釋3】。

看看吧,人家秦國老百姓的精神追求多高。

我們要說的“豈曰無衣,與子同裳”就是其中的一首反映戰爭的曲目《無衣》。

這是秦王寫的一首詩,被時人傳唱,採入《秦風》,於是我們今天得以一覽這首詩的全貌。

全詩貼在這裡,讓大家感受一下:

豈曰無衣?與子同袍。王於興師,修我戈矛。與子同仇!

豈曰無衣?與子同澤。王於興師,修我矛戟。與子偕作!

豈曰無衣?與子同裳。王於興師,修我甲兵。與子偕行!

標準的“詩經體”,讓人肅然起敬。這經典的復沓,看得人有點眼暈。

秦王為啥要寫這首酷酷的、讓人暈暈的詩呢?

這時候,我們不得不介紹我們的主人公:伍子胥申包胥

伍子胥是誰?申包胥又是誰?

要知道,春秋時候有兩個胥特別有名,這兩個胥還是好朋友,有“春秋二胥”之說【註釋4】。

其中一胥名叫伍子胥,在“臥薪嚐膽”的故事中,他輔佐吳王滅越國,但吳王因不聽他的建議,最終被喝苦膽汁、枕著柴火睡覺的越王勾踐反殺。

二人原本都是楚國人,只不過伍子胥在年輕時有過一段辛酸的往事: 他的父親和哥哥被楚王殺害。 這事在他幼小的心靈裡種下了仇恨的種子,長大後立志要手刃楚王、為父報仇,於是他連夜奔逃,跌跌撞撞投奔吳國。

另一胥名叫申包胥,與伍子胥是摯友,歷史沒有給他過多的正眼,他甚至連生卒年都沒有,但殘存的文字,足以讓我們感受到他的正義。

當年,自己好朋友立下誓言,揚言要滅掉楚國時,他得到消息後,也立刻揚言,“你要滅楚國,好呀,我一定會保護楚國!”【註釋5】

在那個時候,復仇之風是很盛行的,甚至是很受讚揚的,但是忠義觀念卻有所欠缺,也正是如此,才會有人為別國效力,甚至會因為怨恨國君,率別國軍隊攻打。

所以此時申包胥沒有責備友人的不忠,甚至表示鼓勵,而在另一方面,表示自己誓死捍衛國家的決心,可謂公私分明,不出賣朋友,也沒有背叛國家。 二人反目,各奔東西。

伍子胥投奔吳國後,輔佐吳王征戰八方,吳國一度成為諸侯一霸。

申包胥繼續輔佐楚王,小心翼翼履行國家責任。 吳國漸漸強大,終於讓伍子胥得到機會,進攻楚國,可是卻聽說楚平王早已去世,現在在位的是他兒子楚昭王。

楚昭王不像楚平王濫殺無辜,他翻出曾經的冤假錯案,並積極為伍子胥父兄平反。

可是新楚王這麼強的求生欲,也沒擋住伍子胥的滿腔怒火,他揚言,要楚昭王“父債子償”,不管你怎麼表現,你老爹的帳,得算在你頭上,你得擔責!

吳國兵臨城下,申包胥帶著楚昭王落荒而逃。

然而事態已然如此,氣憤的伍子胥愣是把楚平王硬生生從墳墓里拉出來,鞭屍三百。【註釋6】

申包胥帶著楚昭王逃跑的路上,聽聞自己好朋友幹了這等殘忍的事,大為震驚,託人給伍子胥帶話,表達不滿與規勸。

然而,伍子胥回覆給他的一番反動言論,又造出了個成語“倒行逆施”。

“我就像太陽落山的時候,路途還很遙遠。所以,我要逆情背理地行動。” 【註釋7】

整個一青春期叛逆少年,大意是:我的路還長,為了目的,我不能在意太多,該瞎搞時得瞎搞。

胡言亂語,幾無邏輯可言。

這樣一來,申包胥急了,自己往日好友怎麼變成這個亞子,已經黑化了,得趕快制止他。

於是他星夜奔走,跋山涉水,歷盡千辛萬苦,走了七天七夜,終於到了秦國,希望秦國能施以援手。【註釋8】

然而秦王不動聲色,把這皮球一腳踢開,只是說:“親親您看這樣好不好,我們這邊先給您安排個酒店您先住下···”

然而這套說辭是無法欺騙我們的申包胥的,他說出了他史載畢生中最忠誠的一段話:

“寡君越在草莽,未獲所伏。下臣何敢即安?”

大意是:我的君主還在草堆裡躲躲藏藏,我還哪有心思安心住酒店?

他靠著牆院嚎啕大哭,從白天哭泣到晚上,連續七天七夜未進一滴水。【註釋9】

秦王被他的忠義大為感動,沉吟良久,《無衣》唱罷,發兵吳國。

吳國在秦國和楚國的夾擊下,只得退守。

楚國復國後,楚王要重賞申包胥,但申包胥屢屢逃賞,楚王終於沒能尋得他,最終只得在他家門上掛金匾,寫上“忠臣之門”。

時空交錯,這一幕,令深夜讀稿的我動容。

其實在史書中,還有很多像申包胥這樣為國鞠躬盡瘁、死而後已的英雄。

他們不顧個人安危,將生死置之度外,一心為國。

或許,他曾有過猶豫,在心中有過疑問。 在好朋友面對君王暴政時要弒君時。

在隨著君王倉皇奔逃時。

面前這個君王,究竟是否值得自己一心維護?

但是事實告訴我們,面對這樣叩擊靈魂的拷問,他不曾猶豫。

正是無數英雄們的“跋涉谷行”,才引出了我們今天偉大的時代。

這也是為什麼,我們歌頌申包胥,總要多過於伍子胥。

儘管申包胥不曾在歷史上留下太多痕跡。

因為時間會證明一切,人民群眾的眼睛永遠雪亮。

祝願所有英雄都有一個踏實安穩的歸所,讓那顆為國上下求索的心能有所依靠。

夜深了,晚安。


往期文章:


註釋: 【1】來自《鄭風·褰裳》。褰裳涉溱:撩起衣裳渡過溱水。

【2】其實這首《黃鳥》,是一首反映殉葬制度的詩歌,它的情感基調是哀傷的。

【3】朱熹《詩集傳》:“秦之俗,大抵尚氣概,先勇力,忘生死。”

【4】有後人根據歷史改編的京劇本《春秋二胥》。

【5】《左傳·定公四年》:其亡也,謂申包胥曰:“我必復楚國。”申包胥曰:“勉之!子能復之,我必能興之。”

【6】伍子胥可能是歷史上第一個施行殘忍“鞭屍”的人。

【7】《史記·伍子胥列傳》:申包胥亡於山中,使人謂子胥曰:“子之報讎,其以甚乎!吾聞之,人眾者勝天,天定亦能破人。今子故平王之臣,親北面而事之,今至於僇死人,此豈其無天道之極乎!”伍子胥曰:“為我謝申包胥曰,吾日莫途遠,吾故倒行而逆施之。”

【8】“跋涉谷行,上峭山,赴深溪,遊川水,犯津關,躐蒙籠,蹶沙石,蹠達膝曾繭重胝,七日七夜,至於秦庭。”

【9】《左傳·定公四年》:秦伯使辭焉,曰:“寡人聞命矣。子姑就館,將圖而告。”對曰:“寡君越在草莽,未獲所伏。下臣何敢即安?”立,依於庭牆而哭,日夜不絕聲,勺飲不入口七日。秦哀公為之賦《無衣》,九頓首而坐,秦師乃出。


透過這箱物資,我們能看到什麼?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