鳳翔:“修我甲兵,與子偕行”戰疫情!


近日,來自日本各界捐贈物資上的古詩詞引發中國網友熱議。其中,讓不少人眼眶一熱的“豈曰無衣,與子同裳”的捐贈語,是一首先秦詩歌,出自《詩經·秦風·無衣》。

原文如下:

豈曰無衣?

與子同袍。

王於興師,

修我戈矛。

與子同仇。

豈曰無衣?

與子同澤。

王於興師,

修我矛戟。

與子偕作。

豈曰無衣?

與子同裳。

王於興師,

修我甲兵。

與子偕行。

譯文如下:

誰說沒有戰衣?

與君同穿戰袍。

君王徵師作戰,

修整我們的戈與矛,

與君同仇敵愾。

誰說沒有戰衣?

與君同穿衫衣。

君王徵師作戰,

修整我們的矛與戟,

與君上陣殺敵。

誰說沒有戰衣?

與君同穿裳衣。

君王徵師作戰,

修整我們的甲與兵,

與君共赴國殤。

《無衣》表現了先秦時期人民保家衛國、團結對敵、英勇獻身的思想感情,真實感人,慷慨雄壯,是一首充滿民族精神而又富有藝術魅力的古代戰歌。

先秦時期的秦國,自秦德公在公元前678年,把都城遷址雍城開始,先後有20位國君在雍城執政,建都時間長達327年。秦在雍城建都的三個世紀裡,政權更加鞏固完善,領地得到很大的發展,秦人的物質文明得到極大的提高,為統一六國走向大秦帝國積蓄了更多的力量。

而讓人感動、昂然的“豈曰無衣,與子同裳”的《無衣》就出自秦哀公時期。

秦哀公三十一年,伍子胥與軍事家孫武率領吳國軍隊,會同唐、蔡兩國軍隊大舉進攻楚國。楚國大敗,大臣申包胥逃到秦國,在秦都雍城向秦哀公請求出兵救楚。而此時的秦哀公感覺沒有力量去拯救楚國的危難,遲遲不肯答應。申包胥看秦哀公不肯出兵,就站在秦宮庭院,慟哭七晝夜,終於感動秦哀公。秦哀公說:楚國有這樣好的臣子,怎能眼看他亡國呢?遂同意出兵解救楚國之危。

秦哀公三十二年,大將子蒲、子虎率戰車500輛出戰楚國,大敗吳國軍隊,楚昭王得以回國復位。這就是著名的歷史典故“秦庭之哭”。據《左傳·定公四年》記載,在出發前,秦哀公給將士們加油鼓勁,為之賦《無衣》。

實事上,在公元前578年麻隧之戰後,秦國自感國力不強,已經無力干預他國事務。所以,在申包胥哭求之初,秦哀公猶豫不決。當他決定出兵救楚之時,已經類似於“全村的龍把最硬的鱗送給你”的勇氣。

秦哀公在位36年,病逝後葬於雍城車裡北。而他的父親,秦景公在公元前537年病逝後葬於雍城丘裡南。2000多年後,秦景公之墓在鳳翔縣南指揮鎮被發現挖掘,就是現在稱的“秦公一號大墓”。

時至今日,在疫情防控的緊要關頭,領邦“豈曰無衣,與子同裳”的舉動讓眾多國人感動。

在感動之餘,應當看到,無數名醫護人員、幹警、黨員、士兵、志願者正全力奔跑,為了人民群眾的安危,下到一線,把自己置於危險之中,與疫魔抗爭,只為了挽救更多的生命。正如《無衣》當中的最後一句:修我甲兵,與子偕行。

儘管詩句的本意並非這樣,但放在今朝,用另外一個角度理解就出現不一樣的意義。

現在的鳳翔,在疫情防控的戰場上,無數的初心和使命擔當,讓群眾心懷坦然,淡定從容。這場沒有硝煙的戰役中,在縣城、在鄉村,在小區、在村組,主動加入疫情防控戰鬥的人們不計其數,父子兵、母子兵、全家同上陣……他們,猶如春天盛開的花朵格外芬芳。

有困難,我們一起扛。“修我甲兵,與子偕行”,才能讓我們成為彼此的堅強後盾,才能讓我們戰無不勝。

①秦雍城史略 曹建寧著

②雍秦文化 楊曙明著

③重修鳳翔縣誌 2014年版


文|信傳 王永剛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