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蚨園之申包胥——只知道他救楚,卻不知道他獻計于越,最終滅吳

天蚨園之申包胥——只知道他救楚,卻不知道他獻計于越,最終滅吳

天蚨園會議室

嵩山天蚨園位於登封少室山清澈崖下,佔地60餘畝,黛瓦白牆,茂林修竹,古樸秀麗,環境幽美,宛如世外桃源。非常適合研學旅行、企業培訓、旅遊接待、團體聚會、禪修辟穀、書畫寫生、丹道修真、道醫養生等活動。歷史上 、 、 、 、 等均在此隱居耕讀,號稱天蚨園五友。天蚨園是嵩山的“隆中”,座標對比史上之春秋孔夫子杏壇、戰國鬼谷子道場、隋唐文中子龍門等。蚨子學堂是以中國春秋戰國時期“稷下學宮”概念建立的一個國學講堂,追慕春秋古風,學習吸收春秋戰國“士”的精神,蚨子學堂所教乃大人之學,定位為實學。追求真才實學,修煉雄才大略。不袖手空談心性,也不沉迷逐物異化。憑盛德立命,以大業安身。

今天講講忠義者申包胥,你只知道他救楚,卻不知道他獻計于越,最終滅吳!

申包胥(約公元前540~公元前450),風姓,包氏,名胥,因封於申邑,故稱申包胥。是三皇之首包羲王孫,又稱王孫包胥。華夏族,今湖北省京山市人, 春秋時期楚國大夫。

天蚨園之申包胥——只知道他救楚,卻不知道他獻計于越,最終滅吳

申包胥像

世傳京山城東之申公嶺為申包胥故里。嶺上有申家河,源自金家店,蜿蜒南入縣河溾水(今開發區內尚有一段河溝)。申公墓在申公嶺南原生資倉庫院內。清光緒八年《京山縣誌·輿圖》載:“東鄉有申大夫墓,墓冢飽滿,高約3米,圍約10米,墓碑鐫字‘楚申大夫墓’。” 墓碑毀於清末,墓冢毀於20世紀70年代(時縣文化館於曾勘探墓址)。

天蚨園之申包胥——只知道他救楚,卻不知道他獻計于越,最終滅吳

申包胥像

一、公私分明

楚莊王的孫子楚平王元年(前528),平王為太子建娶秦哀公之妹孟嬴成婚時,奸佞費無極為取悅平王,勸平王父納兒媳立為夫人,而以陪嫁侍女齊媵假扮新媳與太子建成親。楚平王七年(前522年)時,費無極又誣告太子建和他的教師伍奢父子三人即將謀反,伍奢及長子武尚被殺,太子建及子勝脫險逃往宋國,伍奢次子伍子胥被迫含恨逃走,途中遇好友申包胥,哭訴冤情,發誓要滅亡楚國,報仇雪恨。申包胥對伍子胥道:“我若不支持你出逃,是不盡朋友之誼,為不義;若支持你日後報復楚國,會對不起家國社稷,為不忠。你若顛覆楚國,我必能興復楚國!”二人就此分道揚鑣。費無極派人追捕伍子胥,嚴設關卡揖拿。伍子胥急得一夜白頭,混過昭關,投奔到宋國找太子建,但太子建因圖謀借兵伐楚事敗被殺。伍子胥帶著太子建之子輾轉投奔吳國,用十多年時間幫助吳國強盛起來。

天蚨園之申包胥——只知道他救楚,卻不知道他獻計于越,最終滅吳

伍子胥像

《左傳·定公四年》載:"初,伍員與申包胥友。其亡也,謂申包胥曰:'我必復(通"覆"字)楚國。'申包胥曰:'勉之!子能復(覆)之,我必能興之。'"申包胥沒有責備伍子胥,沒有阻止伍子胥實現自己的"義"(孝),還為伍子胥加油鼓勁,謂之以"勉之!"既是申包胥對伍子胥報仇行為的認同(春秋時期國君幾乎就等於諸侯國,很難將諸侯國與國君區分開來,而且"君臣之義"較為淡泊,君臣反目相拭的情形很常見,這之前楚國也有過析公、雍子、巫臣、苗賁皇等因個人恩怨對楚國復仇的故事。),也是對伍子胥能力的認同,更是對伍子胥的勉勵。但是申包胥沒有因為與伍子胥的友情而忘記對國家的忠誠,"子能覆之,我必能興之"表明申包胥將對國家的忠誠視作"大義",勇於肩負報效祖國的使命。申包胥選擇先對伍子胥"勉之"(而不是"助紂為虐",為國家除掉後患)再"我必能興之",這充分體現了申包胥內心的矛盾與坦然,對朋友、對國家都是執著的熱情。

可見,申包胥公私分明,不因為國家做了無道之事而去做出賣朋友、為虎作倀的不義之事,也不因為朋友的復仇行為合情合理而忘記自己對國家的責任。

天蚨園之申包胥——只知道他救楚,卻不知道他獻計于越,最終滅吳

申包胥像

二、楚國危亡

楚平王死後,其子即位為楚昭王。楚昭王十年(前506),吳王派伍子胥和軍事家孫武帶兵大舉伐楚,奔襲楚國腹地,在柏舉(今湖北麻城縣東)打敗楚國,攻入楚都郢(今江陵紀南城,一說宜城楚皇城)。申包胥隨楚昭王一行人逃離郢都,輾轉躲到隨國(今湖北隨州西北)。伍子胥為報父兄之仇,毀了楚國宗廟,又掘出楚平王的屍體,鞭擊三百,最後還砍了殭屍頭顱。申包胥得知此事,託人帶信給伍子胥,嚴厲譴責鞭屍行為:“你要報仇沒錯,但也太過份了!……你過去畢竟是平王的大臣,卻背叛楚國,扶持敵人毀了楚國,還窮兇極惡到掘墓鞭屍,這真是太違反人情,太有逆天道了,上天一定會懲罰你的!”伍子胥也託人帶口信給申包胥說:“我已是日暮途窮之人,所以我倒行而逆施……”(見《史記·伍子胥列傳》)。

天蚨園之申包胥——只知道他救楚,卻不知道他獻計于越,最終滅吳

柏舉之戰形勢圖

申包胥對伍子胥的勸誡,一方面表示了對伍子胥報仇行為的理解,但是對於伍子胥"鞭屍"的過激行為表示惋惜(這樣的行為只能洩憤,引起楚國人民的不滿),同時希望伍子胥能夠有所收斂,但是伍子胥卻仍然一意孤行。申包胥對伍子胥勸誡不成,只好以實際行動來踐行"興楚"的誓言。《戰國策·楚策一·威王問於莫敖子華》載:"棼冒勃蘇曰:'吾被堅執銳,赴強敵而死,此猶一卒也,不若奔諸侯。'於是嬴糧潛行……"

天蚨園之申包胥——只知道他救楚,卻不知道他獻計于越,最終滅吳

伍子胥鞭屍

三、泣求秦廷

申包胥究竟應該到那裡去請求援助呢?當時的局勢,只有秦國與晉國有實力幫助楚國擊敗吳國。而晉國與楚國長期爭霸,吳國也是晉國扶植起來削弱楚國的;楚昭王是秦國公主所生,也就是秦哀公的外甥,秦國與楚國有著緊密親緣關係,而且在春秋時期因為與晉國的關係長期保持聯盟關係,因此也就只有秦國有實力、也能夠幫助楚國復興。在這樣的情況下,申包胥沒有失卻冷靜,表明申包胥具有較高的政治眼光。

天蚨園之申包胥——只知道他救楚,卻不知道他獻計于越,最終滅吳

申包胥泣秦廷

申包胥"跋涉谷行,上峭山,赴深溪,遊川水,犯津關,躐蒙籠,蹶沙石,蹠達膝曾繭重胝,七日七夜,至於秦庭。" 他對秦哀公說:“吳國做盡無人道之事,有如貪婪的大豬、暴戾的長蛇,不斷吞噬著中原各國。這種暴虐行徑,已於楚始矣。現楚王社稷失守,遠離朝廷,棲身於草野之中,使卑臣前來告急。臨行前,昭王託我告訴大王:‘吳滅楚後,其西便與君接壤;若吳國與君相鄰,那便是秦國邊防的隱患啊。’在吳侵佔楚國尚未平定之時,您應該趁機對吳發動攻擊,以使之和您分開。如果憑您的威嚴,使楚國獲得平安,我們願意世世代代侍奉於您。何況,昭王還是您的外甥,趕快出兵吧!”秦哀公聽後不為所動,只安排申包胥休息。申包胥一聽,急得跳起來說:“楚國正處於國破家亡時刻,國君和人民都在受難,我怎能休息?還是請秦王快下令發兵救楚吧!”秦哀公不理他,把他送出王宮。申包胥不肯回驛館,在宮牆邊痛哭七天七夜,滴水不進。使秦哀公大為感動:“楚有賢臣如是,吳猶滅之,寡人無臣若斯者,其亡無日矣!”終於答應出兵救楚,秦哀公親賦《無衣》:

豈曰無衣?與子同袍。王於興師,修我戈矛。與子同仇!

豈曰無衣?與子同澤。王於興師,修我矛戟。與子偕作!

豈曰無衣?與子同裳。王於興師,修我甲兵。與子偕行!

(《詩·秦風·無衣》)包胥感激不盡,頓首九次方才坐下。

天蚨園之申包胥——只知道他救楚,卻不知道他獻計于越,最終滅吳

申包胥像

四、力戰興楚

楚昭王十一年(前505),秦王派子蒲、子虎率兵車五百援楚,縱橫方城內外,出沒漢水南北,百姓大力支援秦師和楚師聯合抗吳,使吳師窮於應付。是年秋,吳王見郢都雖破,楚人難降,加之後方大患日亟,命令撤軍回國。申包胥以忠信和智慧拯救了楚國,昭王重賞申包胥,申包胥堅辭不受,說:“為臣以盡忠為天職,所做的一切,不是為個人,而是為了救自己的國家。今天楚國江山已恢復,我還有何求呢?”他謝絕昭王的賞賜,帶一家老小逃進山中隱居。此後的楚國成為令眾諸侯望而生畏的國家。

天蚨園之申包胥——只知道他救楚,卻不知道他獻計于越,最終滅吳

秦王派子蒲、子虎率兵車五百援楚

五、功成拒賞

楚國曆經艱難,終於成功復興,申包胥也踐行了"興楚"的誓言,楚昭王論功行賞,認為申包胥忠勇可嘉"封之以荊五千戶"(《史記·範睢蔡澤列傳》)。

但是申包胥卻不認為自己的作為有什麼了不起,辭曰:"吾為君也,非為身也。君既定矣,又何求?且吾尤子旗,其又為諸?"(《左傳·定公五年》)申包胥一方面表明,自己的作為都是盡一個臣子的本分;另一方面"吾尤子旗"(子旗幫助楚平王登上王位,被任為令尹,次年,與人勾結,貪求無厭,被楚平王殺死。),通過表明自己痛恨子旗來表達自己淡泊名利。

據說楚昭王想以命令的方式讓申包胥節士,但是申包胥"遂逃賞。"(《左傳·定公五年》)楚昭王使人求之不得,乃旌表其閭曰"忠臣之門"。

天蚨園之申包胥——只知道他救楚,卻不知道他獻計于越,最終滅吳

楚昭王像

對於申包胥的逃賞,《東周列國志》第七十七回《泣秦庭申包胥借兵,退吳師楚昭王返國》予以加工解釋:"(申包胥謂其妻曰)吾始為朋友之義,不洩子胥之謀,使子胥破楚,吾之罪也;以罪而冒功,吾實恥之!"其實是以當時的觀念去理解申包胥的作為,沒有把握好申包胥的形象。在申包胥那個時代,復仇之風是很盛行的,而且是很受讚揚的,但是忠義觀念卻有所欠缺,才會有那麼多人才為他國效力,並且因為國君而仇怨自己所出生的諸侯國的事情也常見,申包胥之前楚國也有過析公、雍子、申公巫臣、苗賁皇等因個人恩怨對楚國復仇的故事。申包胥"不洩子胥之謀"在那時看來是值得稱讚的"義舉",不能說申包胥是為"小義"而誤"大義",因為這個協助楚平王撲殺伍子胥的"大義"之舉是建立在國君暴虐、國家做無道之事的基礎之上。

天蚨園之申包胥——只知道他救楚,卻不知道他獻計于越,最終滅吳

申包胥像

六、出使越國

楚惠王十一年(前478),申包胥被禮聘于越國,時越國因被吳國打敗,屈辱求和。越王勾踐臥薪嚐膽,勵志圖強,以圖反攻吳國,復國雪恥。越王問他:“我們現在可以攻打吳國嗎?”申包胥說:“我見識淺薄,不善謀略,不能幫您作出抉擇。”越王說:“吳國不講道理,摧殘我的國家,毀掉我的祖廟,將之夷為平地,使我們的祖先不能享受祭祀,我欲碰碰運氣,看看天意究竟在誰的一邊。為此,我已備好兵馬戰具,只是還未使用。請問我們該怎樣做才合適?”申包胥說:“我不知道。”越王一再詢問,申包胥才回答說:“吳國,乃強盛之國,能廣泛汲取各國的長處和經驗,我斗膽問您,憑什麼與之作戰?”越王向申包胥陳述了自己對內施恩於民的仁政及對外友好的善舉。

天蚨園之申包胥——只知道他救楚,卻不知道他獻計于越,最終滅吳

申包胥答越王問

越王向他請教治國、治軍、用兵、用人之道,申包胥提出:“夫戰之道,智為之始,以仁次之,以勇斷之。不智,則無權變之謀,以別眾寡之數;不仁,則不得與三軍同飢飽之節,齊苦樂之善;不勇,則不能斷去就之疑,決可否之議。”此論令越王誠服,為越國治軍強國戰勝吳國起到重大作用。這段對話也成為史上著名的“包胥答越王問”。於是,越王召見大夫范蠡,將申包胥的話轉告於他。後來,越王勾踐終於帶兵打敗吳國,將吳滅亡,成為霸主。

申包胥先是以激將法,分析吳國正盛,試探越王勾踐伐吳的決心,再問勾踐何以戰,最後點出"智、仁、勇"三策,堅定勾踐伐吳決心。可見,申包胥是一位眼光深遠、善於剖析利害的戰略家。申包胥對勾踐的教誨,對於勾踐滅吳有較大的幫助,《國語·吳語》隨後載句踐言"吾問於王孫包胥,既命孤矣。"這在一定程度上也可以說申包胥實現了楚國對吳國的報仇。

天蚨園之申包胥——只知道他救楚,卻不知道他獻計于越,最終滅吳

春秋諸候國地圖

申包胥為了友誼,沒有出賣伍子胥;為了國家大義,以難以置信的毅力,完成復國;對於國家仇恨,沒有忘記,最終通過越國完成復仇。申包胥是我國一個非常偉大的人物!申包胥一人復楚之六千里江山的故事,精誠感天,歷代傳頌,成為千古不朽的愛國忠君、賢能誠信的典範。

天蚨園之申包胥——只知道他救楚,卻不知道他獻計于越,最終滅吳

春秋諸候國地圖

擴展閱讀: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