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蚨园之申包胥——只知道他救楚,却不知道他献计于越,最终灭吴

天蚨园之申包胥——只知道他救楚,却不知道他献计于越,最终灭吴

天蚨园会议室

嵩山天蚨园位于登封少室山清澈崖下,占地60余亩,黛瓦白墙,茂林修竹,古朴秀丽,环境幽美,宛如世外桃源。非常适合研学旅行、企业培训、旅游接待、团体聚会、禅修辟谷、书画写生、丹道修真、道医养生等活动。历史上 、 、 、 、 等均在此隐居耕读,号称天蚨园五友。天蚨园是嵩山的“隆中”,坐标对比史上之春秋孔夫子杏坛、战国鬼谷子道场、隋唐文中子龙门等。蚨子学堂是以中国春秋战国时期“稷下学宫”概念建立的一个国学讲堂,追慕春秋古风,学习吸收春秋战国“士”的精神,蚨子学堂所教乃大人之学,定位为实学。追求真才实学,修炼雄才大略。不袖手空谈心性,也不沉迷逐物异化。凭盛德立命,以大业安身。

今天讲讲忠义者申包胥,你只知道他救楚,却不知道他献计于越,最终灭吴!

申包胥(约公元前540~公元前450),风姓,包氏,名胥,因封于申邑,故称申包胥。是三皇之首包羲王孙,又称王孙包胥。华夏族,今湖北省京山市人, 春秋时期楚国大夫。

天蚨园之申包胥——只知道他救楚,却不知道他献计于越,最终灭吴

申包胥像

世传京山城东之申公岭为申包胥故里。岭上有申家河,源自金家店,蜿蜒南入县河溾水(今开发区内尚有一段河沟)。申公墓在申公岭南原生资仓库院内。清光绪八年《京山县志·舆图》载:“东乡有申大夫墓,墓冢饱满,高约3米,围约10米,墓碑镌字‘楚申大夫墓’。” 墓碑毁于清末,墓冢毁于20世纪70年代(时县文化馆于曾勘探墓址)。

天蚨园之申包胥——只知道他救楚,却不知道他献计于越,最终灭吴

申包胥像

一、公私分明

楚庄王的孙子楚平王元年(前528),平王为太子建娶秦哀公之妹孟嬴成婚时,奸佞费无极为取悦平王,劝平王父纳儿媳立为夫人,而以陪嫁侍女齐媵假扮新媳与太子建成亲。楚平王七年(前522年)时,费无极又诬告太子建和他的教师伍奢父子三人即将谋反,伍奢及长子武尚被杀,太子建及子胜脱险逃往宋国,伍奢次子伍子胥被迫含恨逃走,途中遇好友申包胥,哭诉冤情,发誓要灭亡楚国,报仇雪恨。申包胥对伍子胥道:“我若不支持你出逃,是不尽朋友之谊,为不义;若支持你日后报复楚国,会对不起家国社稷,为不忠。你若颠覆楚国,我必能兴复楚国!”二人就此分道扬镳。费无极派人追捕伍子胥,严设关卡揖拿。伍子胥急得一夜白头,混过昭关,投奔到宋国找太子建,但太子建因图谋借兵伐楚事败被杀。伍子胥带着太子建之子辗转投奔吴国,用十多年时间帮助吴国强盛起来。

天蚨园之申包胥——只知道他救楚,却不知道他献计于越,最终灭吴

伍子胥像

《左传·定公四年》载:"初,伍员与申包胥友。其亡也,谓申包胥曰:'我必复(通"覆"字)楚国。'申包胥曰:'勉之!子能复(覆)之,我必能兴之。'"申包胥没有责备伍子胥,没有阻止伍子胥实现自己的"义"(孝),还为伍子胥加油鼓劲,谓之以"勉之!"既是申包胥对伍子胥报仇行为的认同(春秋时期国君几乎就等于诸侯国,很难将诸侯国与国君区分开来,而且"君臣之义"较为淡泊,君臣反目相拭的情形很常见,这之前楚国也有过析公、雍子、巫臣、苗贲皇等因个人恩怨对楚国复仇的故事。),也是对伍子胥能力的认同,更是对伍子胥的勉励。但是申包胥没有因为与伍子胥的友情而忘记对国家的忠诚,"子能覆之,我必能兴之"表明申包胥将对国家的忠诚视作"大义",勇于肩负报效祖国的使命。申包胥选择先对伍子胥"勉之"(而不是"助纣为虐",为国家除掉后患)再"我必能兴之",这充分体现了申包胥内心的矛盾与坦然,对朋友、对国家都是执着的热情。

可见,申包胥公私分明,不因为国家做了无道之事而去做出卖朋友、为虎作伥的不义之事,也不因为朋友的复仇行为合情合理而忘记自己对国家的责任。

天蚨园之申包胥——只知道他救楚,却不知道他献计于越,最终灭吴

申包胥像

二、楚国危亡

楚平王死后,其子即位为楚昭王。楚昭王十年(前506),吴王派伍子胥和军事家孙武带兵大举伐楚,奔袭楚国腹地,在柏举(今湖北麻城县东)打败楚国,攻入楚都郢(今江陵纪南城,一说宜城楚皇城)。申包胥随楚昭王一行人逃离郢都,辗转躲到随国(今湖北随州西北)。伍子胥为报父兄之仇,毁了楚国宗庙,又掘出楚平王的尸体,鞭击三百,最后还砍了僵尸头颅。申包胥得知此事,托人带信给伍子胥,严厉谴责鞭尸行为:“你要报仇没错,但也太过份了!……你过去毕竟是平王的大臣,却背叛楚国,扶持敌人毁了楚国,还穷凶极恶到掘墓鞭尸,这真是太违反人情,太有逆天道了,上天一定会惩罚你的!”伍子胥也托人带口信给申包胥说:“我已是日暮途穷之人,所以我倒行而逆施……”(见《史记·伍子胥列传》)。

天蚨园之申包胥——只知道他救楚,却不知道他献计于越,最终灭吴

柏举之战形势图

申包胥对伍子胥的劝诫,一方面表示了对伍子胥报仇行为的理解,但是对于伍子胥"鞭尸"的过激行为表示惋惜(这样的行为只能泄愤,引起楚国人民的不满),同时希望伍子胥能够有所收敛,但是伍子胥却仍然一意孤行。申包胥对伍子胥劝诫不成,只好以实际行动来践行"兴楚"的誓言。《战国策·楚策一·威王问于莫敖子华》载:"棼冒勃苏曰:'吾被坚执锐,赴强敌而死,此犹一卒也,不若奔诸侯。'于是嬴粮潜行……"

天蚨园之申包胥——只知道他救楚,却不知道他献计于越,最终灭吴

伍子胥鞭尸

三、泣求秦廷

申包胥究竟应该到那里去请求援助呢?当时的局势,只有秦国与晋国有实力帮助楚国击败吴国。而晋国与楚国长期争霸,吴国也是晋国扶植起来削弱楚国的;楚昭王是秦国公主所生,也就是秦哀公的外甥,秦国与楚国有着紧密亲缘关系,而且在春秋时期因为与晋国的关系长期保持联盟关系,因此也就只有秦国有实力、也能够帮助楚国复兴。在这样的情况下,申包胥没有失却冷静,表明申包胥具有较高的政治眼光。

天蚨园之申包胥——只知道他救楚,却不知道他献计于越,最终灭吴

申包胥泣秦廷

申包胥"跋涉谷行,上峭山,赴深溪,游川水,犯津关,躐蒙笼,蹶沙石,跖达膝曾茧重胝,七日七夜,至于秦庭。" 他对秦哀公说:“吴国做尽无人道之事,有如贪婪的大猪、暴戾的长蛇,不断吞噬着中原各国。这种暴虐行径,已于楚始矣。现楚王社稷失守,远离朝廷,栖身于草野之中,使卑臣前来告急。临行前,昭王托我告诉大王:‘吴灭楚后,其西便与君接壤;若吴国与君相邻,那便是秦国边防的隐患啊。’在吴侵占楚国尚未平定之时,您应该趁机对吴发动攻击,以使之和您分开。如果凭您的威严,使楚国获得平安,我们愿意世世代代侍奉于您。何况,昭王还是您的外甥,赶快出兵吧!”秦哀公听后不为所动,只安排申包胥休息。申包胥一听,急得跳起来说:“楚国正处于国破家亡时刻,国君和人民都在受难,我怎能休息?还是请秦王快下令发兵救楚吧!”秦哀公不理他,把他送出王宫。申包胥不肯回驿馆,在宫墙边痛哭七天七夜,滴水不进。使秦哀公大为感动:“楚有贤臣如是,吴犹灭之,寡人无臣若斯者,其亡无日矣!”终于答应出兵救楚,秦哀公亲赋《无衣》:

岂曰无衣?与子同袍。王于兴师,修我戈矛。与子同仇!

岂曰无衣?与子同泽。王于兴师,修我矛戟。与子偕作!

岂曰无衣?与子同裳。王于兴师,修我甲兵。与子偕行!

(《诗·秦风·无衣》)包胥感激不尽,顿首九次方才坐下。

天蚨园之申包胥——只知道他救楚,却不知道他献计于越,最终灭吴

申包胥像

四、力战兴楚

楚昭王十一年(前505),秦王派子蒲、子虎率兵车五百援楚,纵横方城内外,出没汉水南北,百姓大力支援秦师和楚师联合抗吴,使吴师穷于应付。是年秋,吴王见郢都虽破,楚人难降,加之后方大患日亟,命令撤军回国。申包胥以忠信和智慧拯救了楚国,昭王重赏申包胥,申包胥坚辞不受,说:“为臣以尽忠为天职,所做的一切,不是为个人,而是为了救自己的国家。今天楚国江山已恢复,我还有何求呢?”他谢绝昭王的赏赐,带一家老小逃进山中隐居。此后的楚国成为令众诸侯望而生畏的国家。

天蚨园之申包胥——只知道他救楚,却不知道他献计于越,最终灭吴

秦王派子蒲、子虎率兵车五百援楚

五、功成拒赏

楚国历经艰难,终于成功复兴,申包胥也践行了"兴楚"的誓言,楚昭王论功行赏,认为申包胥忠勇可嘉"封之以荆五千户"(《史记·范睢蔡泽列传》)。

但是申包胥却不认为自己的作为有什么了不起,辞曰:"吾为君也,非为身也。君既定矣,又何求?且吾尤子旗,其又为诸?"(《左传·定公五年》)申包胥一方面表明,自己的作为都是尽一个臣子的本分;另一方面"吾尤子旗"(子旗帮助楚平王登上王位,被任为令尹,次年,与人勾结,贪求无厌,被楚平王杀死。),通过表明自己痛恨子旗来表达自己淡泊名利。

据说楚昭王想以命令的方式让申包胥节士,但是申包胥"遂逃赏。"(《左传·定公五年》)楚昭王使人求之不得,乃旌表其闾曰"忠臣之门"。

天蚨园之申包胥——只知道他救楚,却不知道他献计于越,最终灭吴

楚昭王像

对于申包胥的逃赏,《东周列国志》第七十七回《泣秦庭申包胥借兵,退吴师楚昭王返国》予以加工解释:"(申包胥谓其妻曰)吾始为朋友之义,不泄子胥之谋,使子胥破楚,吾之罪也;以罪而冒功,吾实耻之!"其实是以当时的观念去理解申包胥的作为,没有把握好申包胥的形象。在申包胥那个时代,复仇之风是很盛行的,而且是很受赞扬的,但是忠义观念却有所欠缺,才会有那么多人才为他国效力,并且因为国君而仇怨自己所出生的诸侯国的事情也常见,申包胥之前楚国也有过析公、雍子、申公巫臣、苗贲皇等因个人恩怨对楚国复仇的故事。申包胥"不泄子胥之谋"在那时看来是值得称赞的"义举",不能说申包胥是为"小义"而误"大义",因为这个协助楚平王扑杀伍子胥的"大义"之举是建立在国君暴虐、国家做无道之事的基础之上。

天蚨园之申包胥——只知道他救楚,却不知道他献计于越,最终灭吴

申包胥像

六、出使越国

楚惠王十一年(前478),申包胥被礼聘于越国,时越国因被吴国打败,屈辱求和。越王勾践卧薪尝胆,励志图强,以图反攻吴国,复国雪耻。越王问他:“我们现在可以攻打吴国吗?”申包胥说:“我见识浅薄,不善谋略,不能帮您作出抉择。”越王说:“吴国不讲道理,摧残我的国家,毁掉我的祖庙,将之夷为平地,使我们的祖先不能享受祭祀,我欲碰碰运气,看看天意究竟在谁的一边。为此,我已备好兵马战具,只是还未使用。请问我们该怎样做才合适?”申包胥说:“我不知道。”越王一再询问,申包胥才回答说:“吴国,乃强盛之国,能广泛汲取各国的长处和经验,我斗胆问您,凭什么与之作战?”越王向申包胥陈述了自己对内施恩于民的仁政及对外友好的善举。

天蚨园之申包胥——只知道他救楚,却不知道他献计于越,最终灭吴

申包胥答越王问

越王向他请教治国、治军、用兵、用人之道,申包胥提出:“夫战之道,智为之始,以仁次之,以勇断之。不智,则无权变之谋,以别众寡之数;不仁,则不得与三军同饥饱之节,齐苦乐之善;不勇,则不能断去就之疑,决可否之议。”此论令越王诚服,为越国治军强国战胜吴国起到重大作用。这段对话也成为史上著名的“包胥答越王问”。于是,越王召见大夫范蠡,将申包胥的话转告于他。后来,越王勾践终于带兵打败吴国,将吴灭亡,成为霸主。

申包胥先是以激将法,分析吴国正盛,试探越王勾践伐吴的决心,再问勾践何以战,最后点出"智、仁、勇"三策,坚定勾践伐吴决心。可见,申包胥是一位眼光深远、善于剖析利害的战略家。申包胥对勾践的教诲,对于勾践灭吴有较大的帮助,《国语·吴语》随后载句践言"吾问于王孙包胥,既命孤矣。"这在一定程度上也可以说申包胥实现了楚国对吴国的报仇。

天蚨园之申包胥——只知道他救楚,却不知道他献计于越,最终灭吴

春秋诸候国地图

申包胥为了友谊,没有出卖伍子胥;为了国家大义,以难以置信的毅力,完成复国;对于国家仇恨,没有忘记,最终通过越国完成复仇。申包胥是我国一个非常伟大的人物!申包胥一人复楚之六千里江山的故事,精诚感天,历代传颂,成为千古不朽的爱国忠君、贤能诚信的典范。

天蚨园之申包胥——只知道他救楚,却不知道他献计于越,最终灭吴

春秋诸候国地图

扩展阅读: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