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孝公、秦惠文王和秦昭襄王这祖孙三人,你最佩服谁?

一枚影视外行


这三个人相比,相对来说勇于迈出第一步的人比较难,也就是秦孝公他是值得别人尊重的。大秦帝国之所以能够崛起,秦孝公起着关键性的作用。

要知道秦孝公接过来的秦国,是一个危机四伏的国家。那时候的秦国,在国际上的地位就类似于蛮夷之国,是其它中原大国所不齿的对象。

当然了其它中原大国之所以这样称呼秦国也是有原因的。毕竟秦国的地盘,是占领的之前的西戎的土地。

秦国之所以建国是秦穆公打败了西戎,从此,秦国开始有了自己的土地。他们几十代人在这一块土地生深耕,影响力越来越大。

但是,到了秦孝公时期,战国七雄已经成型并且初具规模。

尽管齐国也迈入到了七雄之列,但是,那时候的秦国还是受歧视的,尤其是魏国经常欺负秦国。

秦孝公不想受这种气了,他必须要改变现状。毕竟和魏国打仗,他们是打不赢的。打不赢就要割地赔款,受别人的歧视。

当时对于秦孝公来说,只有变法,才能让秦国走向强大。所以,秦孝公开始广纳贤才,一时之间来应聘者络绎不绝。

在所有的贤才当中,有一个叫做商鞅的脱颖而出了。

商鞅是法家的代表人,他最重视的就是法律,他相信法律可以强国。一开始他要求变法,遇到了顽固派,尤其是秦朝上层社会的阻挠。

在面对种种纠纷的时候,秦孝公始终能够站到商鞅的这一边。当然了,当时的秦孝公支持商鞅是顶着巨大的压力的。

若是商鞅变法的成效不好,他将会成为秦国的罪人。

但是无论顶着多大的压力,秦孝公从来都没有放弃过商鞅。变法必须要经过时间的检验才能够得到成效......。

不过,商鞅还算不错,他没有辜负秦孝公对自己的信任。秦国终于通过变法,走上了强大,而且秦国成为了战国七雄中的老大。

秦国强大了再也没有人看不起秦国了,在秦国强大之后,商鞅带领着秦国的士兵小试牛刀,和昔日欺负秦国的魏国打了几次仗。

果然不出所料,秦国每一次打仗都能够取胜,魏国赶紧割地赔款,然后还把国都给迁到了东边。

一个强大的秦国再次站了起来。

可以说秦国之所以能够称霸七国,完全都是秦孝公的功劳,若是没有秦孝公,秦惠文王也好,秦昭襄王也好,他们也不会称霸天下,横扫六国。

秦惠文王时期和秦昭襄王时期,他们之所以可以飞扬跋扈,之所以能够战无不胜,攻无不克。都是秦孝公给他们奠定了一个雄厚的基础,所以,在这三个人当中,我最为佩服的还是秦孝公。

秦昭襄王秦时期的秦国,是最为强大的一个时期,因为在秦昭襄王统治的时候,白起带领着秦国的士兵,把赵国直接给打趴下了。从此之后,赵国一蹶不振。为秦始皇统一天下,打好了一个铺垫。

总之,这三个君王都很优秀,但是我最为佩服的还是秦孝公。


汉史趣闻


秦孝公、秦惠文王、秦昭襄王都是十分出色的君主,放到任何一个国家、任何一个朝代,都会是响当当的人物。就我个人而言,我最佩服秦昭襄王,理由如下:

一、秦昭襄王知进退

秦昭襄王早年在燕国做人质,哥哥嬴荡去世后,在母亲、舅舅的帮助下,登上秦国国君之位。坐上宝座之后,秦昭襄王并没有急于插手,放手让母亲、舅舅处理政务。为什么会出现这种情况?秦昭襄王深知母亲、舅舅的才能,自己还很嫩,贸然插手,只会徒留笑柄。于是钻进书房,潜心研究政务,揣摩母亲、舅舅的治国策略。

知道自己的短处,放手让亲人打理,是一种很了不起的能力。

二、秦昭襄王会忍耐

长大后的秦昭襄王越来越觉得憋屈,昔日的亲人已经不再是自己的依靠,反而看起来总觉得碍眼。秦昭襄王成长起来了,按理说应该可以处理政务了,可是母亲、舅舅总拿自己当小孩儿,稍不如意就会吓骂,甚至还会挨母亲的藤条,从不把自己当秦国国君。可是秦昭襄王并不糊涂,知道母亲、舅舅们也是在为自己分担重责,而且干得非常出色。那就等着吧,总有自己亲政的一天,现在暂时忍耐着,积累经验吧。

能够明辨是非,懂得忍耐,值得你我学习。

三、秦昭襄王果断、冷酷

秦昭襄王在等待一个契机:有得力助手辅佐,舅舅们犯错误。这一等,就是三十多年。秦昭王三十六年,舅舅魏冉借打齐国之名,扩大自己的封地,公然的假公济私,置国家利益于不顾,朝臣议论不满之声此起彼伏。恰在此时,秦昭襄王等到了一个人,范雎,一个能够帮助自己掌握权力的人。

天时、地利、人和,秦昭襄王果断出手,废宣太后,将魏冉、芈戎、公子悝、公子芾等四贵驱逐出首都咸阳。

行动果断、心肠冷酷,是一个合格政治家必备的素质。

综上所述,秦昭襄王知进退、会忍耐、果断冷酷,是一位值得佩服的君主。


小杨品史


实在太喜欢大秦,可不是太懂历史,但又忍不住谈谈自己的浅见!

若把一国比做一家.那秦孝公则为守,秦惠文王则为扛,秦昭襄王则为冲!

若论对家的贡献,首推孝公,在孝公治理秦国时,秦国在战国七雄里面排老末,并不招人带见.家图四壁不说,家风还不好,所以自从孝公上任,就足不出户,兢兢业业地拾掇家,其主要成就是:启用商鞅,变法图强,迁都咸阳!那时虽然苦,虽然累,但没有左邻右舍捣乱,这么穷的人家,谁顾的上搭理.使得孝公一心关起门来搞建设.直到后期,修缮完毕,左邻右舍一看,哇,原来这户人家这么有实力!所以孝公功在守.

下面轮到秦惠文王上场了,人事百年如此,穷的时候看不上你,富的时候又嫉妒你.家底殷实起来的秦国立马招来了连纵合谋,五国攻秦,这时惠文王的压力绝对要比他老爹的要大,这也是春秋战国史上,乃至百年诸侯的第一次.但惠文王扛住了,他派张仪破坏连纵,搞横纵,化解危机.并打开东出之势,龙门相王.是秦国第一位王!在他在位期间,不仅家里收拾的好,连院墙都垒好了,河西之地,涵谷关,都是大秦之铜墙铁壁.他扛起了秦国位列强国之决心!

然后就是秦昭襄王了,等他即位时,完全没有任何后顾之忧,秦国已然从倒数第一逆袭为正数第一,六国谁都不是秦之对手.所以站的高的秦昭襄王格局更高,看到更远,不仅看到了自家点地,更瞄上了全村的地,他萌生了统一六国的想法,于是,他开始为统一六国,主动出击往外冲!

所以在这三位比起来,惠文王是大秦改革后开门面对波涛骇浪的第一位王.自从秦之倔起,就注定了战国七雄的波谲云诡,但秦惠文王扛住了,颇有咬定青山不松口的韧劲.所以更佩服惠文王!


周一燕


我最佩服的当然是秦昭襄王了,因为秦昭襄王那时形式最复杂,秦国最容易倒退的时期。

首先,秦昭襄王是因为母亲宣太后的帮助才夺取王位,所以秦国的朝政都是宣太后把持。而秦昭襄王刚当秦王第二年,庶长壮、诸侯、公子叛乱,连累惠文后不得善终。虽然最后平定了这次的叛乱,也说明了秦国内部有分裂的迹象,而且不是秦昭襄王说了算。

而当时,六国又采用合纵的策略共同对付秦国,赵国因为赵灵武王的胡服骑射的变革,使赵国得到空前的发展。所以,此时秦国面临了新的危机。后来,宣太后去世后,秦昭襄王才亲自持政。面对六国的合纵,秦昭襄王使用范睢的谋略,采用了“远交近攻”的战略,逐一瓦解六国的结盟。

同时,长平之战彻底毁了赵国的元气,再也没有赵灵武王时期的强盛,这让秦国的威名远在六国之上,从此秦国的实力远超过六国的任何一个国家。

面对时局如此错综复杂,秦昭襄王依然秦国处于不败之地,并且也让秦国的实力不断的得到提高。 如果没有秦昭襄王君临天下的魄力,那是难以应付繁杂的局面。秦孝公确实为秦国立下汗马功劳,秦国的崛起确实离不开秦孝公的功劳。但我更喜欢秦昭襄王!





历史的陪伴者


西汉初年著名政论家、文学家贾谊在《过秦论》中,有这样两句话:“孝公既没,惠文、武、昭襄蒙故业,因遗策”和“及至始皇,奋六世之余烈”。可见,地处荒凉的秦国在整个崛起、发展过程中,离不开三位秦王——秦孝公、秦惠文王、秦昭襄王。那么这祖孙三人,你最佩服谁呢?

笔者最佩服的是秦惠文王。诚然他不像秦孝公那样有无畏的勇气和决心力排众议,不惜冒犯贵族的利益去支持商鞅改革变法,从此秦国上下旧貌换新颜,焕然一新;他不像儿子秦昭襄王那样远交近攻,全方位削弱了整个东方六国的实力,从此秦国与整个东方六国的差距越拉越大。但是他处在这两位之间承上启下,有着不可磨灭的作用。

顶着巨大的压力继续铺开对变法的实施,同时除去商鞅。这件事得亏秦惠文王完成了,否则秦国也像战国时期其他变法过的国家一样,屈于旧贵族的压力将变法不了了之了。鲁迅先生曾说:“愈艰难,就愈要做。改革,是向来没有一帆风顺的。”纵观整个战国时期的改革史,往往都是支持改革的诸侯薨逝后,下一任继承人没有底气将改革进行下去。而只有秦惠文王知道其中利害,虽然处死了商鞅,但是商君之法仍在秦国内盛行。

其实商鞅在当时之所以被除去不仅是因为当年他的法令伤害了太子太傅,更重要的是当时商鞅功劳太大,不除去会威胁整个秦国的长治久安。当时秦国整个法制建设已基本成功,商鞅所说的霸术在当时推行秦令时起到了举足轻重的作用。在这之后,商鞅和秦惠文王都是法令的最强拥护者,也是最大的危害者,因为两人都具有修改法令的权力。但是,君主专制下,一山不容二虎,秦孝公当年没能在弥留之际除去商鞅,这件事就留给了秦惠文王去办。

秦惠文王时期,广招人才,笼络人心,为秦国打造了一个礼贤下士的好人设。秦惠文王慧眼识珠、任贤用能、甄拔人才、重用人才。这一点是嬴驷取得重大政绩的关键之一。他不仅重用嬴华、异母弟公子疾等嬴氏宗亲贵族,也重用了大量来自其他国家的外籍能臣。此时的秦国文有张仪舌战群儒,积极外交,离间齐楚,贿赂楚臣,实施连横之策;武有公孙衍、魏章、司马错等魏人为其所用。如果秦惠文王不能识人善任,不能不拘一格地重用名臣良将,秦国是不可能网罗到后世如此多的人才的。其子秦昭襄王在这一点上做得都没有其父惠文王好。

在秦惠文王期间,秦国政绩显赫,闷声发大财——北伐义渠,西平巴蜀,东出函谷,南下商於,为秦统一中国打下坚实基础。秦惠文王明白,要向让秦国真正的具有东进实力,须得先平定好秦国内部纠葛,把秦国四周边境稳固夯实。是以,义渠、巴蜀、商於等地都在秦惠文王时期稳定,这为其子昭襄王削弱六国国力奠定了基础。

靡不有初,鲜克有终。秦惠文王位处青黄不接的时期,没有秦孝公和昭襄王的名气大,但是他作为一个承上启下的关键节点,为秦国的崛起复兴立下了不可磨灭的功劳。


邓海春


秦孝公赢渠梁,刚从他爹秦献公嬴师隰手中继承秦国时虽然秦国经过献公的改革有所发展,但改革不彻底,对外战争不断,加上魏国等国的逼迫秦国已经走头无路了。孝公刚继位就和魏国和解割让秦国门户函谷关给魏国,下令迁都。而后排除一切阻碍全力支持商鞅变法,使得秦国国力大增有了能与东方六国抗衡的资本,使得秦国向死而生开始崛起成真正的西方大国。


秦惠文王嬴驷,刚一继位就斩了商鞅,但任然继续在秦国实行商鞅变法,而后除掉阻碍秦国发展的老仕族,惠文王在位期间,灭掉了秦国后方的威胁义渠,取得天下粮仓巴蜀,向东扩展到函谷关以外,向南取得了楚国商於,任用公孙衍、张仪、魏章、司马错等,为秦统一六国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秦昭襄王嬴稷,本来在燕国做质子(难听的话说叫‘人质’),秦武王死后,在他母亲大秦宣太后芈月和他舅舅魏冉的策划下登上了王位。在位初期只是个傀儡的存在,范雎入秦后听从他的建议开始亲临朝政,废除外戚。实行远交近攻的战略,灭了东周,战绩好看到不行。但到了晚年由于年年征战,国力衰竭,加上各个诸侯的打压,一下从王者掉到了青铜,把自己以前的战果一一丢弃。


最佩服的还是秦孝公,万丈高楼平地起,没有地基它还怎么起?秦孝公就像秦国地基一般的存在,秦惠文王和秦昭襄王有实力去和别人战斗靠的是什么?是秦孝公留给他们的家底。秦孝公为人不仅懂得忍辱负重,懂得慧眼识英雄,更是懂得将国家的重担扛在肩上的人。商鞅变法时选择无条件的支持,还下命令说谁要是不尊重变法,杀无赦。这种勇气,这种眼光,这种魄力在历史的帝王中实属罕见。不论是从政绩还是从个人魅力,我都佩服他。

以上个人看法,不喜勿喷谢谢。


小良说史


秦孝公、秦惠文王、秦昭襄王这祖孙三人都有雄才大略:秦孝公依靠商鞅变法,奠定秦国发展、一统天下的基础;秦惠文王重用张仪,将伐兵与伐交统一起来,为秦国东出、一统天下找到了正确道路;秦照襄王重用范睢,对内巩固王权、对外将几个大国相继“弱”了一遍,为秦始皇最终一统天下做好了直接准备。在这三个人身上,也都有一种很特别的优秀品性:

一是秦孝公的厚重令人佩服。知人善任、用人不疑在秦孝公身上体现得淋漓尽致,为商鞅推行当时最深彻的变法提供了最坚实的支持。商鞅变法在当时来看是具有革命性的,虽然受到社会底层广泛拥护,但在贵族阶层所遇到的阻力更大,弄不好都会危及秦孝公的国君之位,但秦孝公没有退缩,始终一往无前地支持商鞅变法,终于引领国家走上了富国强军的崛起之路。

二是秦惠文王的权谋令人佩服。张仪作为一介辩士,之所以能得到秦惠文王倚重,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就是秦惠文王本身就善于权谋,二人思想上能够同频共震。实际上,在秦惠文王继位后,秦国也只是开始强大,并没有对魏、楚、齐等大国形成力量优势,是以徐州相王受辱。在力量对比不具有压倒性优势的情况下,将伐兵与伐交结合起来,在六国之间纵横捭阖,营造于已有利的战略态势,是最为睿智的决择。再如,秦惠文王即位之初,利用老士族对商鞅变法之恨,既诛杀了权臣,又剪除了老士族,稳定了王权。还有在他执政期间,不失时机地拿下巴蜀、义渠等国,争取了战略主动。

三是秦昭襄王的果决令人佩服。诱骗、扣留自己的岳父楚怀王,杀赵国降卒几十万,合纵伐齐几乎灭国,灭周等等,敢想敢干,该下手时毫不含糊。在秦昭襄王执政期间,魏、赵、韩、齐、楚都被他轮番打击,国力一蹶不振,天下归秦的局面已经十分明朗了。


战汉古玉


这三人来说最佩服的是秦孝公。

在秦孝公嬴渠梁之前,秦国经历了几代君位动荡,国力大为削弱,河西之地被魏国夺取,秦孝公之父秦献公嬴师隰为夺回河西,将都城从西部的雍城迁到东部栎阳,无奈愿望没有实现便去世。秦孝公继位时,秦国内忧外患,被诸侯疏远围困。秦孝公为使秦国强大,在国内颁布了著名的求贤令:

“昔我缪公自歧雍之间,修德行武。东平晋乱,以河为界。西霸戎翟,广地千里。天子致伯,诸侯毕贺,为后世开业,甚光美。会往者厉、躁、简公、出子之不宁,国家内忧,未遑外事,三晋攻夺我先君河西地,诸侯卑秦,丑莫大焉。献公即位,镇抚边境,徒治栎阳,且欲东伐,复缪公之故地,修缪公之政令。寡人思念先君之意,常痛于心。宾客群臣有能出奇计强秦者,吾且尊官,与之分土”

后秦孝公任用听闻求贤令而来的卫国人商鞅,并力排众议,实行变法,奖励耕战。经过变法后秦国国力日渐强大,百姓富裕充足。后收复河西,一扫之前的颓势。

秦惠文王嬴驷在位期间北扫义渠,西平巴蜀,东出函谷,南下商於。当时的有志之士张仪、司马错等都得到了重用。

秦昭襄王嬴稷在位期间任用远交近攻策略鲸吞蚕食周边土地,使秦国版图进一步扩大,任用范睢、白起等人,对秦国的发展起到了决胜的作用。


三个君王中,秦孝公在秦国的生死存亡之际,一改秦之疲弱,为之后秦国的强大奠定了基础作用,是秦国强大的最初创造者。惠文王和昭襄王继承了孝公时期制定的策略,将秦国更加的带向了强大。


永康太尉


第一,应该是秦惠文王,纵观其他六国变法图强都是一代明君死后,后代败家的案例太多太多了,比如战国第一霸主魏惠文王死后魏国就开始衰弱,还有齐国的齐桓公,所以守成之君功不可没,而且秦惠文王做的非常好,吞并巴蜀,为秦国打下良好后方基础,造就秦昭襄王长平之战的强大国力!承上启下做的很到位!

第二,应该是秦孝公,变法图强,选对了人选,假如换了他的哥哥赢虔做了国君,应该也会变法,但是可能不会像他那么成功,应该也是一世而衰的秦国!所以孝公为秦国找对了方法,而且做的很到位很彻底,算是个人能力出色的明君!但是秦国到了他这一代不管谁当了秦国国君都会变法图强的,因为当时山东六国都变法图强了,就剩秦国还未变法了,就算想打下去,也打不过人家死敌当时的战国第一霸主魏国了,只能选择变法了!

第三,应该是秦昭襄王,秦国前面两个国君为他留下了一大笔资产,使得秦国有了争雄天下的资本,而他在位五十多年为秦国一统天下扫清了道路,到了嬴政时期,用了九年就灭掉了山东六国,也算他是为秦国一统天下打下了基础!要是他的哥哥秦武王多活几年,估计秦国就要被败光了!

总之天下归秦是历史的偶然,也是必然!看看其他山东六国尽出些平庸,昏聩之君!说是奋⑥世之余烈,其实也就这④世之努力,秦孝公,秦惠文王,秦昭襄王,秦始皇!自古天下,分久必合,合久必分!


大明宫阙


这三个人都很伟大,他们各有各自的特点,可以说若是没有他们三个人的铺垫,就没有后来秦始皇的统一中国。

正是他们三个把大秦帝国推向了最鼎盛的时期,秦国才有机会成为了战国时期的领头羊的。

我们先说一下,他们三人各自的贡献有哪些?

秦孝公

秦国之所以能够成为霸主,被中原其它国家所认可,都是因为秦孝公。秦孝公之所以能够让秦国迅速强大起来,是因为他用了商鞅。

可以说没有商鞅的变法,就没有强大的秦国。

本来在商鞅变法之前,秦国在中原一些国家心目中的地位,就如同是蛮夷之族一样。比如魏国,齐国,赵国,韩国他们开一个大会,都不会叫上秦国的,等于他们是无视于秦国的存在。

秦国也经常被魏国欺负,割地赔款。

秦孝公很气愤,他发誓要让秦国强大起来。

那么如何才能让秦国强大起来呢?

这时候秦孝公想到的就是秦穆公,秦穆公因为善于利用人才,在百里奚的帮助下,打败了西戎,为秦国开辟了很大的一块土地。

从此,秦国就有了属于自己的地盘。

所以,对于秦孝公来说,要想让秦国强大起来,人才才是最为重要的。

在这种情况下,秦孝公发了求贤令,不论是哪个国家的人,只要是人才,能够带动秦国发展的,就会被委以高官厚禄。

商鞅就是在这种情况下来到的秦国,他通过一些列的变法,让秦国成为了战国七雄中的领头羊。

在商鞅的带领下,之前魏国夺走的秦国的土地,又被商鞅给夺了回来。

所以,是秦孝公让秦国再次走向了强大。

秦惠文王

秦惠文王是秦孝公的儿子,他也是芈月的丈夫,他更是杀害商鞅的凶手。当然了那时候的秦国已经很强大了,即使他杀了商鞅,秦国也早已习惯了之前的法律。

所以,秦国并没有因为商鞅的被杀而走向衰落,反倒是更加的强大了。

因为秦国的强大,秦惠文王想要欺负谁,就能打谁。在这种情况下,其它六国只要联合起来抵抗秦国。

在苏秦的带领下,六国合纵坑秦。

在这种情况下,秦国才开始害怕,才老实了几年的。但是,秦国一直在寻找破解之法。

最后,秦惠文王在张仪的帮助下,打破了六国的合纵抗秦,秦国又开始走向强大。六国只能对秦国望而兴叹。

秦昭襄王

秦昭襄王他是秦惠文王的儿子,可以说秦昭襄王秦稷统治的时期,达到了秦国有史以来的最强盛的历史时期。

秦昭襄王秦稷手下有一个很厉害的武将叫白起,白起带领的秦军打败过楚国,魏国,韩国,赵国。

确切地说正是因为白起打的赵国一蹶不振的。毕竟秦赵长平之战,白起一次就杀了人家四十万赵军。

本来秦昭襄王时期就有可能把赵构给灭掉的。

但是,因为宰相范雎的个人私心,他误导了秦昭襄王导致白起错过了灭赵的最佳时期,让赵国又多支撑了二十多年。

总之,这三代君主各自都有各自的特点,佩服谁的都有。就我个人而言,我还是佩服带领秦国杀出重围的秦孝公。

毕竟无论是秦惠文王,还是秦昭襄王他们的功劳,都是建立在秦孝公的基础之上的。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