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2.29 关于秦孝公和商鞅到底是怎样的关系?

元蓦


战国是一个精彩纷呈,群星闪耀的时代。这个时代里有张仪、苏秦等人纵横捭阖于列国王庭之上;也有儒家、墨家、道家等流派论战于思想的盛宴之中;还有春申、孟尝、信陵、平原等公子的养士风流;更有白起、李牧、廉颇等在沙场上的生死存亡。这一时期,天下的能人志士奔走于各诸侯国之间,他们既为名也为利,更是为了实现自己的人生理想和社会理想。


在众多的国君与士的故事里,我个人觉得秦孝公与商鞅是那个时代的最佳”CP”。这两位大神在性格上有着一个非常明显的特点那就是“偏执”,秦孝公偏执于对商鞅的支持,商鞅偏执于自己的变法将秦国一改到底。这两位时代的弄潮儿“偏偏得正”,最终使得秦国脱胎换骨,由西陲的弱国一跃而成虎狼之秦。


孝公与商鞅的故事还得从一道诏令说起,秦孝公即位第一年发布了一道求贤令,其原文下:


“昔我缪公自岐雍之间,修德行武,东平晋乱,以河为界,西霸戎翟,广地千里,天子致伯,诸侯毕贺,为后世开业,甚光美。会往者厉、躁、简公、出子之不宁,国家内忧,未遑外事,三晋攻夺我先君河西地,诸侯卑秦、丑莫大焉。献公即位,镇抚边境,徙治栎阳,且欲东伐,复缪公之故地,修缪公之政令。寡人思念先君之意,常痛于心。宾客群臣有能出奇计强秦者,吾且尊官,与之分土。”


这段求贤令分三层意义来解读,第一层意思是秦孝公回忆了秦穆公时代秦国的辉煌,这一回忆是为了告诉天下士人秦国有称霸的先例,秦国本身的客观条件不差。第二层意思是秦国因为国君和人才等人为原因导致了衰败,目前秦国处于内忧外患的危急时刻。第三层意思是表明秦孝公求强求治之决心,并向天下能够强秦者开出天价薪资待遇。


整段求贤令读下来,最吸引我的是“诸侯卑秦、丑莫大焉”这两句,这八个字就说明了一切。作为一国之君,秦孝公直面事实,以一种超低姿态来说出自己内心的苦闷和羞耻感。从另外一个角度来看,羞耻感越强求强的决心也就越大。即便过了两千多年,我们现在读起求贤令,秦孝公那种诚意十足,虚怀若谷,一心求强的气息扑面而来。


此时身在魏国但始终未被魏王重用的商鞅也看到了这篇《求贤令》,于是他积极响应秦孝公的号召离魏入秦。在宦官景监的引见下,商鞅第一次见到了秦孝公。《史记》明确记载了这两人第一次见面的情况:孝公既见卫鞅,语事良久,孝公时时睡,弗听。罢而孝公怒景监曰:“子之客妄人耳,安足用邪!(你他妈的从哪里找来这样一个坑货,这样的坑货能强秦?)”景监以让卫鞅。卫鞅曰:“吾说公以帝道,其志不开悟矣。”这对战国最佳“CP”的第一次见面,既没有一见如故更没有如鱼得水,甚至可以说是非常失败。


失败一次没关系,五天后偏执的商鞅继续走景监的关系,于是在景监的安排下这对“CP”又见面了。具体情况请看《史记》原文:后五日,复求见鞅。鞅复见孝公,益愈,然而未中旨。罢而孝公复让景监,景监亦让鞅。鞅曰:“吾说公以王道而未入也。请复见鞅。”第二次见面,虽然孝公这次没那么恼火了但是仍然不满意,景监又被国君给骂了,生气的景监只好再骂一次“商坑君”。


虽然商鞅已经连坑两次景监了,但商鞅并没有打算放过他,还是死皮赖脸的求景监再安排一次。战国时代的人有时候真的很可爱,商鞅专门坑景监一个人,景监居然也愿意一直被坑。已经上了贼船的景监没办法只好再安排了,于是商鞅第三次与孝公见面。还是来看看《史记》原文的记载:“鞅复见孝公,孝公善之而未用也。罢而去。”这一次的见面效果比前三次好多了,但是孝公还是没有启用商鞅,与此同时商鞅也没有再去坑景监了。但是奇怪的事情发生了,孝公经过前三次与商鞅见面,某天突然觉得商鞅应该是个人才。于是,孝公主动向景监提出要见商鞅。


孝公与商鞅的第四次会面具体情况如《史记》原文:“卫鞅复见孝公。公与语,不自知厀之前於席也。语数日不厌。”景监看到这种状况,事后问商鞅是如何“忽悠”住国君的。商鞅答道:鞅曰:“吾说君以帝王之道比三代,而君曰:“久远,吾不能待。且贤君者,各及其身显名天下,安能邑邑待数十百年以成帝王乎?(不要跟我扯“三皇五帝、王道圣君”的事情,我只要求在短时间内迅速强大。)”故吾以彊国之术说君,君大说之耳。


这最后一次会面非常成功,商鞅把孝公同样拥有的偏执基因给激发了出来,国君对商鞅只提出了一个要求那就是在短时间内富国强兵,称霸诸侯。终孝公一生,他只对商鞅也只提出了这一个要求。也正是从这时候开始,孝公打算重用商鞅主持变法,并且贯穿始终地对商鞅进行了“惨无人道”的支持。


通过马拉松式的四次面试后,虽然秦孝公已经打算启用商鞅来变法强国。但是当时秦国旧贵族势力依然强大,况且商鞅的那套变法改革是完全未经实践检验的陌生理论。孝公也是“恐天下议己”,于是孝公为了打消众人的疑虑,也为变法做宣传,安排了一场王庭大辩论。这场辩论的正方是改革派的商鞅,反方是旧贵族代表甘龙、杜挚,裁判是秦孝公本人。此番舌战堪称千古绝辩,实在是精彩绝伦,我现将原文粘贴如下:


卫鞅曰:“疑行无名,疑事无功。且夫有高人之行者 商鞅 ,固见非於世;有独知之虑者,必见敖於民。愚者闇於成事,知者见於未萌。民不可与虑始而可与乐成。论至德者不和於俗,成大功者不谋於众。是以圣人苟可以彊国,不法其故;苟可以利民,不循其礼。”孝公曰:“善。”甘龙曰:“不然。圣人不易民而教,知者不变法而治。因民而教,不劳而成功;缘法而治者,吏习而民安之。”卫鞅曰:“龙之所言,世俗之言也。常人安於故俗,学者溺於所闻。以此两者居官守法可也,非所与论於法之外也。三代不同礼而王,五伯不同法而霸。智者作法,愚者制焉;贤者更礼,不肖者拘焉。”杜挚曰:“利不百,不变法;功不十,不易器。法古无过,循礼无邪。”卫鞅曰:“治世不一道,便国不法古。故汤武不循古而王,夏殷不易礼而亡。反古者不可非,而循礼者不足多。”孝公曰:“善。”以卫鞅为左庶长,卒定变法之令。


辩论结束后,秦孝公宣布商鞅获胜,并授予实权总负责秦国变法之事。商鞅接过君主的授权,迅速开始了惊天地泣鬼神的变法改革。他以大无畏的精神,无视一切反对,手持变法利剑,人挡杀人,神挡杀神,佛挡杀佛。如果说变法之前的秦国已经是重病缠身的话,那么偏执的商鞅给出的治疗方法就是“猛药治重症”。


我们先来看看商鞅开出的第一张药方(第一次改革): 令民为什伍,而相牧司连坐。不告奸者腰斩,告奸者与斩敌首同赏,匿奸者与降敌同罚。民有二男以上不分异者,倍其赋。有军功者,各以率受上爵;为私斗者,各以轻重被刑大小。僇力本业,耕织致粟帛多者复其身。事末利及怠而贫者,举以为收孥。宗室非有军功论,不得为属籍。明尊卑爵秩等级,各以差次名田宅,臣妾衣服以家次。有功者显荣,无功者虽富无所芬华。


从以上《史记》原文中可以看出,商鞅对秦国改革的涉及面非常广,非常深。包括了生活习俗、社会等级制度、农业生产、军功爵制等。简单点来说可以概括为以下几个方面:一、编织了一张全民监督网。让普通百姓相互监督、检举、连坐以确保改革时期的社会稳定;二、鼓励分家。挖掘劳动力促进小农经济发展,增加国家赋税收入;三、建立军功授爵制。鼓励全民参军争功,贵族无军功不再受爵。这一举措打破了贵族对爵位的垄断,让平民有大量机会受爵,从而让秦国军队战斗力迅速提高。


商鞅这一剂猛药下去,重病的秦国马上就开始有不良反应了。先是,秦国百姓每天都有很多人去首都上访表达对变法的不满。后来,太子也对新法不满,于是以身试法。但不要忘了,商鞅是个偏执的人,他的思路是既然猛药有不良反应,那就说明药的剂量还不够。于是商鞅表示:“法之不行,自上犯之。”他先将议论的百姓放一边,直接挥剑劈向以太子为首的势力。《史记》原文:“将法太子。太子(有可能未成年),君嗣也,不可施刑,刑其傅公子虔(秦献公之子,秦孝公之兄弟),黥(在脸上刺字以示羞辱)其师公孙贾。


秦国的百姓和其他贵族看到商鞅这波操作后立即变乖,《史记》原文:“明日,秦人皆趋令”。当商鞅的法令行之十年后,秦国已经大变样。《史记》原文:“行之十年,秦民大说,道不拾遗,山无盗贼,家给人足。民勇於公战,怯於私斗,乡邑大治“。这个时候秦国的百姓也尝到了变法的甜头,于是当初那波上访反对变法的人,现在跑来国都表示支持变法。偏执的商鞅本来就要惩罚当年那些反对者,没想到这次他们主动送上门了,于是商鞅果断采取措施:卫鞅曰:“此皆乱化之民也”,尽迁之於边城。(偏执与刻薄寡恩尽显)


经过商鞅第一波治疗后,秦国由重病缠身迅速恢复成了健康状态。但是这也仅仅是让秦国恢复了元气而已,离秦孝公的富国强兵要求还有一定的距离。所以,为了兑现当年商鞅许下的诺言,为了保证法家理想的实现,商鞅继续将改革向纵深推进,于是开始了第二次变法。


这一次商鞅开出的药方更加猛烈:令民父子兄弟同室内息者为禁。而集小乡邑聚为县,置令、丞,凡三十一县。为田开阡陌封疆,而赋税平。平斗桶权衡丈尺。以上是《史记》的原文。


从上文中可以看出这一次改革涉及范围、层面比前一次更大,改革的力度更加彻底深邃。总结起来说可以分为四个部分:一、用法律的形式强制分家,禁止大家制。这一措施是将劳动力的挖掘发挥到极致。在第一次变法中,如果不分家就只是加倍收税。加倍增税只能将中产以下无法承担税收的家庭分离出去,但是那些世家大族完全交得起赋税,从而还是大家族聚居在一起。因此这次改革断绝了贵族用钱赎买的路子,让分家制度落实得毫无例外和妥协;二、统一度量衡,颁布统一标准。在当时的秦国不同的地方度量衡标准不一样,这就给政府的税务工作带来了很大的麻烦,为了减少行政成本这次改革就强推了统一标准;三、深化调整土地政策。重新丈量土地登记在册,把贵族们闲散的土地收回,使政府完全掌握全国土地数量,并合理分配手中土地,从而使得军功受爵赐田制度发挥的作用更大;四、调整行政区划,将郡县制推而广之。这一措施进一步将地方权力向中央收缩,使得秦国中央集权再度加强。


这第二剂猛药下去后,秦国脱胎换骨,国富兵强终成虎狼之秦。举国上下都积极配合国家的“农耕”与“军战”的战略目标。秦国经过国医商鞅之手,由弱转强虎视山东。秦强的外在表现有两点:其一、外交层面,不得与诸侯会盟的被动局面被打破。山东六国以及周天子对秦国刮目相看。《史记》记载:“秦人富彊,天子致胙於孝公,诸侯毕贺。”秦国再也不是那个“不与中国诸侯之会盟,夷翟遇之”的西陲弱小了;其二、军事层面,改革后的秦国军事实力剧增,连连获胜。元里之战,秦军斩首七千,夺取魏国少良。安邑之战,秦军长途奔袭成功占领安邑。河西之战,秦军俘获魏军主将公子卬,大败魏国军队。


战国是一个风云际会,自由征伐的时代,各方能人志士在这个舞台上极尽其能地表演。商鞅在这个舞台上展现了他的雄才大略与经天纬地,作为法家的优秀弟子,他在战国的政治舞台上将法家带到了唯我独尊的地位。秦国也由此傲视群雄,成为战国最强。不夸张地说,商鞅变法为秦国最终一统天下打下了深厚的基石。


公元338年,秦孝公去世了,这位甘为人后的国君看着已经成为战国至强的秦国,心满意足地走了。秦孝公一生最精彩之处在于他重用商鞅并且信任无比,始终如一,甚至可以说他几乎把君主实权都让渡给了商鞅。他为了强秦,甘愿退到权力的二线,甘愿成为“虚君”,甘愿默默地站在商鞅的背后。正因如此,商鞅才能够将内心的变法鸿篇转换为手中改革之利剑,从而斩断旧贵族的利益链条,将秦国之旧疾一扫而空。秦孝公与商鞅绝对是一段千古君臣佳话。


商鞅变法能够成功的关键在于秦孝公无条件地支持。在秦孝公看来,只要能让秦国强盛他什么都可以牺牲,权力可以放,亲情可以弃,名声可以丢,他的强秦决心与志向大过任何一位秦君。在我看来,秦孝公在秦国的历史地位比肩于嬴政,其他君主皆在其下。秦孝公是一位伟大的君主。他是虚怀若谷,一心求强的贤君;他是用人不疑,持之以恒的明君。他更是秦国由弱转强,终成虎狼之秦的圣君。


孝公一去,商鞅也时日无多了。公元337秦惠文王嬴驷继位,他就是当年被商鞅变法之利剑惩罚过的那个太子。坦诚地讲,当年太子犯法,商鞅只惩罚了太子的老师而没有惩罚其本人,可以算得上是网开一面。但是秦惠文王并没有感恩,也没有站在秦国国君的高度来思考商鞅的历史地位,他在保守派的压力下毅然选择车裂商鞅,并灭商君之家。


关于商君之死,古往今来讨论极多,我在这里就不赘述了。读罢《史记 商君列传》,默然良久。风雨云台曰:黄泉之下,景监引商君再见孝公。孝公曰:“秦国负卿,嬴驷负卿。”商君谢曰:“臣不负君上,足矣!”


风雨云台


周孝王时期,秦王先祖秦非子因为养马有功,被周孝王封为附庸,从此就在西边帮助西周抵御西戎。到了西周末期,周王室的权力和地位已经渐渐变弱,他们甚至是依靠着秦人来对抗西戎的侵扰。如果没有秦国,西戎一路东进,西周也就不复存在了。公元前770年,秦襄公护送周平王有功,正式被封为诸侯,并且拥有一块封地。虽然还是在西部边陲,但是总比没有好吧!


  秦国靠着这块地,发家致富。各诸侯国之间为了争夺领土,互相开战,很多小的诸侯国就此消失。刚开始的时候,秦国很弱小,但是由于秦国地处最西边,交通、农业、经济等等都不发达,还要时刻受到外部蛮夷的侵扰,没有大国来打它的主意。秦国的历任君主,都在做着一件事,那就是富强秦国,让秦国变成和强国比肩的大国。当然,不止秦国这一个国家想要强大,其他国家同样没有落后,都在寻求图强的办法。魏国实行了变法之后,变得强大起来。把秦国打个半死,秦国也想效仿魏国,实行变法。秦献公时期,秦人就已经在探索改革变法的途径了。后来秦孝公继位,他秦国人自己想办法,这是行不通的,要借助其他国家的优秀人才的力量,让秦国强大起来。于是,秦孝公发布了消息,秦国需要很多有才能的人,希望大家来秦国实现抱负。若是谁的治国之策被采纳了,那就封他做大官,还给他土地和财宝。

 很多人听了这个消息,都慕名来到秦国,可是很多人达不到要求。秦孝公正在发愁之际,他的宠臣景监的府上却来了一位不速之客。这个不速之客是卫国人,名字叫做卫鞅,是从卫国到秦国来从政的,他听说了秦国需要人才,就赶紧过来了。景监是秦孝公的臣子,做过副将,秦孝公十分赏识景监。景监的府上突然来了位卫鞅,还说自己是来求见秦孝公的,景监自然要问一问是什!么事。卫鞅说了自己有一个让秦国变强的办法,景监说,“既然你有办法,不如先说给我听一听,若是我觉得可行,就带你去见秦孝公。若是我这关都过不了,那就见不到秦孝公。”卫鞅心里也很着急,就给景监讲了自己的变法之道,景监听得入迷,仿佛眼前就是一片欣欣向荣的景象一般。他知道这个卫鞅的确是有才能的人,于是进宫的时候,他就对秦孝公说了今天发生的事情,景监向秦孝公举荐了卫鞅,他说卫鞅一定不会让秦孝公失望的。鞅第二天面见秦孝公,秦孝公让他讲讲到底是什么办法。卫鞅淡定的讲起了曾经的五帝是如何兴起的这类的历史故事,秦孝公是君王好伐,这样的故事,他听的耳朵都起茧子了。卫鞅像个老夫子般,讲了许久,秦孝公都快要睡着了。等到卫鞅讲完了,秦孝公忍着脾气没有发火,说卫鞅不是自己的菜,让他走了可是卫鞅出宫后却再一次找到景监,这一次,他还是让景监带自己去见秦孝公。景监本来就因为昨天的事有火发不出,但是看着卫鞅一副落寞的样子,不忍拒绝,就对秦孝公说,再给他一次机会。秦孝公大发脾气,说:“你上次就给我推荐了,他根本就是个迂腐呆滞之徒!”五日后,秦孝公还是召见了卫鞅,卫鞅这次讲的是三王之道,本来秦孝公还存有一丝希望,这下什么都不说了,直接轰走。卫鞅不死心,又第三次求景监带自己进宫见秦孝公,景监心软答应了,这次卫鞅讲的是五霸兴起的历史,向孝公讲述富国强兵之术,说明变法革新的重要性。这次讲的强国,复兴之道,秦孝公越听越有兴趣,两人谈了几天,孝公不知疲倦,反而精神抖擞,兴致勃勃,遂以商鞅之道变法改革。那么用什么关系来比喻秦孝公和商鞅呢?我认为他们两是一对“政治夫妻”。秦孝公是丈夫,卫鞅是他的妻子,或许我们看作为“续妻”更为形象,因为他还有一个儿子。

初入秦时:孝公对这位才华横溢的“妻子”刚开始是看不上,经过长改为欣赏不以。确实是他家所急缺的“贤妻良母”。应该是敬重和利用的心态。从前面我们说过的变法之辨中,论证过如果变法不利可能就得推罪于商鞅。所以说是利用的关系。法之初时:因新法这“乳子”和“续妻”商鞅关系进一步紧密(太子犯法),对很多事情都同心同德对待。但又因还有一个儿子,怕这“后妈”得势之后会吃亏。同时又开始防备“续妻”!法大成之时:经过多年的生活,“续妻”任劳任怨,上得厅堂,下得厨房。小日子过得越来越滋润后。对商鞅更多是依懒!封其为大良造,那就是里外的主都交给他作了,生命最后时刻:“爱情”早已经变为“亲情”,已其为最亲的人之一。很难割舍,所以做出了要传位于商鞅的想法。因为他知道早在年轻时候的导演事件为商鞅埋好灾根。然而人之将死其心也善。他心中最重要的是:儿子赢驷,“儿子”秦法,“妻子”商鞅。他想要的是全部保全。最佳的设想是自己传位给商鞅,商鞅传位给赢驷。商鞅没理由灾害新法。从商鞅处接过国君位置的赢驷,因感恩商鞅也就不会伤害新法。然而理想是美好的,现实却总是残酷的。这设想是绝对不可能实现的!所以商鞅的不幸是注定的。所以我想临终时候的孝公可能会对着金马最佳导演奖的奖杯一阵苦笑,如果能重来我一定不拍这场戏!


HMSVICTORY


孝公受父亲所托领导了秦国,秦国国力疲惫不堪,孝公为了振兴秦国,深知的有能担当的大才来治理国家才能完成所愿。商鞅心怀抱负急需有识才之人来施展所学,这样一个王和一个有才华的走到了一起,在秦国的土地上,两个人共同实现同一个目标,强秦的梦想。在共同的目标下,商鞅的一系列改革措施,在孝公强大政治支持下,逐步在秦国推行,十几年的奋斗变为了现实,商鞅也取得了个人的巨大成功,这是共同合作的成功,但哪是事业的合作,君臣关系任然是他们之间最主要。


宏dIscuz


孝公和鞅的出现,是中华历史上的一段佳话。君对权臣的信任,在后来的时代也没法超越。有孝公的发奋图强,才有鞅才干发挥,君臣无自私的合作使大秦从被灭亡的悬崖边上拉回来成就千古帝业。正如大秦帝国中一句话:公如青山,我如松柏。他们的关系超乎亲人,君臣。千古一绝。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