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子嬴虔是个什么样的人,为什么不自己上位却成全嬴渠梁?

公子小茗


关于公子赢虔,史书没有确切的记载,有记载的历史只有一条:

一,赢虔是秦献公的庶子。

二,在秦孝公任用商鞅变法期间,因为太子犯法,故而作为太子太傅的赢虔被商鞅割去了鼻子!

不过,虽然史书没有确切的记载,却可以从秦献公的人生轨迹,和赢虔是其庶子这个条件里,推测出赢虔的来历,从而得出为何赢虔不自己继位,主动成全秦孝公(赢渠梁)。

秦国自始祖秦非子依靠为周王养马,在秦地立足之后,历代的继任者都矢志不渝的坚持一个信念:忍辱负重积蓄国力挥兵东进,与天下诸侯一争长短!其间不论发生何种变故,局势有多困苦,秦国的历代继任者都没放弃这一信仰!但是从公元前822年秦庄公开始,到公元前384年秦献公继位的近四百五十年时间,中间却有过一个时近百年的衰败期。这各衰败期自公元前476年秦厉共公继位开始,经历了秦燥公,秦怀公,秦灵公,秦简公,秦后惠公,秦出公等六位君王。在这八十多年中,秦国的朝政一直被秦国贵族所把持,这六位继任的秦国国君既没有治国理政的权力,也没用能力,有的甚至被贵族权臣所杀。

而我们问题的主人公秦献公赢连,是公元前425年继位的秦灵公的儿子,公元前415年秦灵公死去。按常理该由儿子赢连继位秦王,但是当时把持朝政的贵族权臣们,却拥立了秦灵公的弟弟赢悼子,是为秦简公,当时年仅10岁的赢连由家臣带着逃到了魏国,秦国继续由权臣贵族掌控漂摇。这样秦国又换了两代国君,到了公元前386年秦出公继位后,秦国国内局势产生了变化。国内民众和一些正直的大臣对掌权贵族日益不满,可谓是民怨鼎沸。秦出公年幼,国政由秦出公的母亲小主夫人和贵族操纵。小主夫人贪图享受,贵族们继续专权贪污受贿,秦国内民众渴望有能力的秦国王室子弟,来带领秦国继续前进。

而这个时候躲在魏国的赢连已经30多岁了,虽然身在国在,却一直在关注秦国的情况。秦国朝政腐败,正直的大臣们于是就传信给赢连,希望他能回秦国取代秦出公,主政治理秦国。

赢连是个很有主见的人,虽然当时魏武侯派人告诉他:我可以派兵护送你回国继位秦王!但赢连拒绝了:魏国国事繁忙,我不敢烦劳大王,想凭自己的能力回秦国。当时魏国强大,秦国弱小,魏武侯其实是想做一次奇货可居的买卖。拥立赢连回国继位,将来或许能给魏国带来好处,没想到赢连却婉拒了。就这样赢连顺利回到了秦国,在军队将领和大臣的拥护下,继承了秦王位,是为秦献公。

秦献公清除朝堂的腐败贵族势力,励精图治积极发展,秦国渐渐恢复了国力并大有增强。其后三次打败韩,赵,魏的进攻,令天下诸侯和周王室侧目。秦献公于公元前362年死去,王位传给了赢渠梁,是为秦孝公。

下面回到问题本身,秦献公为何没传位给长子赢虔,却让赢渠梁继位了呢?以史书推知,赢渠梁继位时年龄二十左右,应该是秦献公赢连回到秦国以后,再娶妻生下的儿子。而长子赢虔是从魏国带回来的庶子,也就是说,赢连在10岁时逃到了魏国,之后在魏国娶了媳妇,生下了长子赢虔。在他三十多岁回秦国继承王位时,理所应当带回了老婆和儿子,史书没说赢连在魏国娶的老婆是哪里人,但以理推测应该是魏国人。因为年幼无助逃亡他国,肯定要找个能依靠的势力,即使不能助其回国继位,多个本地人老婆,也多个亲戚和照应,所以赢连带回秦国的老婆应该是魏国人。

那么现在问题来了,秦国的大臣和将领虽然拥护赢连继位,但是对于带回来的长子赢虔,肯定是不拥护的。毕竟是外国带回的,谁能确定其后没有魏国的安排?所以从秦国长远利益出发,必须再次秦献公赢连娶个秦国的老婆,于是才有了次子赢渠梁。后来的事情就可以理解了,秦献公病死后,秦国王位该让谁来继承?唯一的答案只能是赢渠梁!至于赢虔,主动让位是最明智的选择。否则秦国王室和臣民们绝不答应。对此,史书只含糊其辞地一笔带过,赢虔是庶子。

这就是公子赢虔为何主动让位给弟弟赢渠梁的真实原因。





JSDD


公子虔(生卒年不详),嬴姓,名虔,战国时秦公子,秦献公之子。曾为秦孝公太子嬴驷之首傅。公孙贾为右傅,商鞅变法时,太子犯法,公子虔受刑。后因犯他法,公子虔受劓刑挖去鼻梁,随后闭门八年不出。孝公卒,太子继位,是为秦惠文王。他与老世族等告商鞅十大罪,秦惠王遂杀商鞅,并且灭其家。

正史上关于公子虔的记载很少,小说《大秦帝国》塑造的公子虔,其命运大致分为四大阶段,其性格特征亦表现为层层深化变异的四个阶段:

第一段为统军大将时期,威猛雄烈而偶见复仇偏激(不是偏狭)。

第二阶段为政治柱石(太子傅)时期,内明大义而偶见威猛沉郁。

第三阶段为刑治后时期,精神变异,二十年龟忍再生,是公子虔命运转折的枢纽期。这一变异时期的性格逻辑是:私恨屈辱相聚结,既不愿因一己复仇而颠覆秦国变法,又不能化解对商鞅的沉沉私仇,遂闭门自囚避开国政,终致酿出奇特的变异再生。

第四阶段为孝公身死后再度复出时期,冷酷沉静而洞察大局,既坚持复仇,又坚持护法,成为一个精神世界截然两分的政治家,对秦惠王前期构成巨大影响。


唐明国亮


网上有很多他的说法,其实都大同小异。我就以我个人的观点来分析下

一 虔其实是一个愿意接受新事物,为人正直但心胸狭窄,以自己在国中的威望有力的支持了孝公用商鞅变法,他因纵太子犯法而受劓刑。但事实受劓刑不是,受刑是因为触犯了其他秦法!

二 虔是一个铮铮铁骨的好男儿!他善于带兵,能服众,能征惯战,举国皆知。但不善于政务,嬴渠梁有政才,作战亦是骁勇,这是秦国朝堂公认的事

三 赢虔性情急躁,私心过重,性情急躁,遇事不深思熟虑,倘若作为国君,于国不利。相比之下,嬴渠梁性格内敛、持重沉稳,有君主之风!

四 赢虔不明大局,不顾魏国报复,执意要杀公叔痤为父亲报仇。而嬴渠梁却认为该放了公叔痤,还要向魏国示弱,与魏国修好。不然会引来列国攻秦,有亡国之危。事实证明,正是嬴渠梁这一英明举措才避免了魏国报复,秦国有了喘息之机,避免亡国。

总之,他身为帝王之家,有他的过人之处,但自身也有很多缺陷!正所谓人无完人,看待一个人,我们应该多去发现这个人的闪光点!


Al地球


大家好,我是历史爱好者,我喜欢分析研究历史。喜欢远古历史,古代历史,还有近代历史,我对历史深有研究并且很感兴趣。以下是我的分享:\r

赢虔不争位是假的,仅仅不传位给他,为什么秦献公不传位呢?没有太多的原因,一个是要么这个秦献公不喜欢赢虔,要么便是这个赢虔的才能欠佳,横竖无非就这么几个原因。最近小编横竖看到一位网友说了,他从三个不和剖析了赢虔为什么没有争方位的原因,下面能够一同看看。\r

赢虔是秦献公庶子。关于秦献公为何不传位赢虔而传位嬴渠梁,史书中并无记载。关于赢虔的业绩,《商君列传》记载,说他两度违背秦国新法,第2次被处以劓刑(割鼻)。\r

以上是关于我的分享,希望能帮助到大家更好的认识这个问题。也希望大家能在阅读当中能开心,能够更好的去学习,去进步,能够了解到更多的东西。谢谢大家\r


山人迟暮史海探究


赢虔虽然勇猛过人,是个值得依赖的将军。

但是他没有嬴渠梁那样能够顾全大局。

而且赢虔心胸狭窄,不能舍弃自己的利益而成全国家的利益,眼界窄,不堪大任。

还有最重要的一点,赢虔是养子,而嬴渠梁才是亲生的儿子。

如果是你,你会选择谁呢?


小玻璃爱读书


关于公子虔为何“让位”于秦孝公渠梁这个问题,电视剧《大秦帝国》里表现得相当“一心为公”!似乎公子虔不与秦孝公争位完全是为了秦国的未来……那么,事实究竟如何呢?

“拨乱反正”的秦献公

西汉贾谊的《过秦论》中曾提及“奋六世之余烈”,何谓六世?自秦孝公渠梁起、至秦秦庄襄王子楚,总共六代秦王是也。请注意,这其中并包秦孝公的父亲秦献公师隰。但秦献公是后来秦国崛起无论如何也无法绕开的一位重要历史人物,因为正是他结束了秦国长达几十年的内乱,真正实现了“拨乱反正”!

秦献公在父亲秦灵公去世之后被叔祖父、也就是秦灵公的叔叔悼子篡夺了大位,也就是后来的秦简公,年仅十岁的秦献公被迫流亡魏国近三十年!在秦简公篡位之前和之后的很长一段时期内,秦国内乱频频,庶长弄权、肆意废立秦公。因为长期内乱、政局不稳,秦国的实力也被大大削弱,当年秦穆公夺取的魏国河西之地几乎全部被魏国收复。在魏国的强大攻势下,秦国险些遭遇灭国之灾!流亡魏国的秦献公利用魏武侯想要在秦国建立一个“亲魏”政权的心理,在魏国的默许、甚至支持下回国夺位,一举结束了秦国长达几十年的内乱,真正实现了“拨乱反正”。如果没有这一大前提,别说是搞什么“商鞅变法”,秦孝公能不能登上秦公大位,恐怕都是一个未知之数……

秦献公为何选择秦孝公

秦国之所以会发生长期内乱,一个重要原因就是没有严格遵循“嫡长子继承制”,这也是庶长们能够肆意废立秦公的一个大背景。秦献公作为内乱的亲历者和“拨乱反正”者,对此是有着切肤之痛的。这或许就是秦献公最终选择秦孝公而放弃公子虔的最大原因,为什么?因为秦孝公是嫡出,而公子虔只是庶长子!如果这个时候秦献公再搞一出“废嫡立庶”,秦国的内乱恐怕还要再次上演,即便在公子虔、秦孝公这一辈不发生,将来在他们下一代中也依然有很大可能性会发生!很显然,这并不是秦献公想要的结果。

公子虔其人

平心而论,公子虔这个人对他弟弟秦孝公还是相当“两肋插刀”的!这一点我们不能因为后来他出头针对商鞅就予以全盘否定。早年间,公子虔曾经协助秦献公统帅军队,在军中影响力颇深。拥有如此背景的庶长兄历来都是帝王们的大忌!但秦孝公与公子虔之间居然做到了和平相处,这已属不易了。而且,秦孝公后来还将自己的太子、也就是后来的秦惠文王交给了他大爷公子虔辅佐(公子虔为太子傅),可见秦孝公对这位曾经执掌兵权的庶长兄还是相当信任的!否则,他决计不敢如此。

在“商鞅变法”初期,公子虔对于秦孝公与商鞅主导的这次外科手术式改革也还是相当支持的,至少他没有使绊子!直到这个时候,公子虔还属于典型的“性情中人”,对弟弟秦孝公堪称“两肋插刀”。但是,后来的一件事彻底改变了公子虔的一生!太子驷触犯了秦法、当处以肉刑,但作为储君总不能对动肉刑吧?最终,太子驷的老师公子虔和公孙贾成了“替代品”,公子虔被处以劓刑(割去鼻子)、公孙贾被处以墨刑(面部刺字)。

在这个时候,只要秦孝公说一句话,公子虔或许就能够保住鼻子了。但他和商鞅苦心建立的“以法家治国”很可能就要失去公信力,而“商鞅变法”的很多成果也很可能会付诸东流……最终,秦孝公并没有公开站出来为自己这位哥哥开脱。不过,公子虔对于秦孝公还是相当仗义的,他并没有走向秦孝公的对立面,更加没有铤而走险,而是选择了默默承受。在被割掉鼻子之后,公子虔只是选择了闭门谢客,多年未出府门半步!也算是用另一位方式帮秦孝公解除了改革的后顾之忧。作为同父异母的兄弟,公子虔做到这个份上,绝对对得起秦孝公了。

秦孝公去世之后,公子虔最终还是跳了出来。他并不是为了废除曾经割掉自己鼻子的秦法、也不是为了与侄儿秦惠文王争夺大位,仅仅是为了报复商鞅而已。这一点秦惠文王似乎也心知肚明,在公子虔将矛头指向商鞅之时,秦惠文王选择了默许。最终,商鞅丢掉了性命,死后还被处以了车裂之刑!公子虔也算是“大仇得报”了。但是,对于“商鞅变法”本身,公子虔并没有持否定态度。在旧贵族势力欲对新法反攻倒算之时,公子虔又一次力挺了新法,为侄儿秦惠文王当起了后盾。在公子虔的支持下,秦惠文王一举拿下了旧贵族势力,“商鞅变法”的成果在秦国得以全盘保留。

综上所述,公子虔实际上是一个相当悲剧的人物,论能力和魄力,他未见得比秦孝公差多少。对于“商鞅变法”本身,他更是支持的。但却因为无意中触及了新法的核心利益而被割去了鼻子!他内心恨商鞅、却又支持“商鞅变法”,后半生就在这样一种纠结与“错乱”中挣扎……秦孝公在世期间,为了给这位弟弟减少阻力,公子虔在遭到劓刑之后选择了闭门谢客。在秦孝公去世之后,公子虔选择了与旧贵族联手逼死了商鞅。但是,面对旧贵族对新法的反攻倒算,公子虔又挺身而出、作为侄儿秦惠文王的坚强后盾,坚定地维护了“商鞅变法”的成果!公子虔到底是怎样一个人?有句话个人认为相当精准——政治上的胸怀博大、性情上的小肚鸡肠,公子虔是一位相当“扭曲”的历史人物!作为本尊,公子虔一生的内心斗争想必也是相当激烈的。但这位秦国公子最终还是选择了国家利益高于一切!这一点还是值得后世称道的。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