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孝公死前想传位于商鞅是真心还是假意,有什么证据说明?

人称Boss


当然是真心的。至少提出这个想法的瞬间是真实的,作为一起奋斗多年的搭档,我认为他们不屑于摆弄这样一个不太高明的阴谋。从几个方面分析。

一、秦孝公的“志”

国人永志:六国分秦,是为国耻;天下卑秦,丑莫大焉。

秦孝公是一位雄才大略的权力人才。他痛定思痛、殚精竭虑、忍辱图强、削指“血书”(如上)以明志。识卫鞅之才,用卫鞅之法,将阻碍秦国崛起的旧势力一一削弱。使秦国成为政治军事强国,跻身西部强国之列,这就是秦孝公的“志”。


卫鞅之法可以强秦,卫鞅之才亦可强国。所以为了越发强大秦国,秦孝公是有可能提出传位于卫鞅的。纵观秦国历史,秦孝公后基本上没有君王是无所作为的,因为他们知道君王的使命就是强大秦国的,能完成使命,有才之士皆可。

所以孝公在弥留之际有传位于卫鞅的想法,完全合乎情理。当然卫鞅拒绝也在情理之中。

二、秦孝公的“情义”

孝公嬴渠梁继位后,一改秦国往日状态,整合国内政治。经过两次变法改革,大大提升了综合国力,变法数载,君臣同心。此时的嬴渠梁与卫鞅是最佳搭档,如兄弟手足,已然是不了分离的两个人了。


一个为了变法,宁肯放逐自己的儿子,眼睁睁看着自己兄长受刑的国君;一个二十年来对商鞅无比信任的、任何挑拨离间都无法将这份信任动摇的国君。在生命的最后关头,真的需要无聊的试探和暗示吗?

三、在那个年代或许君王让位于大臣是一件很时尚的事情,足以体现君王之贤能。

秦孝公意欲传位于卫鞅的故事出自《战国策秦策一》。

孝公行之八年(有异议),并且不起,欲穿商君,辞不受。

几乎在同一时期,还有《吕氏春秋·审应览·不屈》中,魏惠王欲传位于惠子。

魏惠王谓惠子曰:上世之有国,必贤者也。今寡人实不若先生,愿得传国。

还有些晚一点齐宣王时期,燕王哙传位给子之的故事了。这三件事都发生在战国中期,并出自不同的文献。可见这种事情是有可能的有可行性的,还可能是当时流行的一种风尚。


小总结

我们都知道天地君亲师的排位,君王有君王的立场,他能说的话,不一定大臣就真的会答应。也要有那为人君王的实力。所以按照秦孝公的事迹,他真没那必要去试探卫鞅,还能比他了解这位老朋友。


妙趣历史


秦孝公想传位给商鞅无论主观客观都不可能。

中国古代将王位或者帝位传给外姓人叫作外禅让制。中国古代最早记载禅让制就是尧禅让舜,舜禅让给禹。禹也想过禅让,不过最后还是把王位传给自己的儿子启。所谓禹传子家天下。

儒家一直把禅让制吹嘘无限完美。但是后来一些古籍认为所谓高大上禅让制只不过掩藏最高权利血腥争夺。如果从人性角度讲,没有几个人愿意将自己绝对权力交给外姓人,甚至就算是自己的亲儿子都不放心,不到死的那一刻都不肯放权。所以笔者认为所谓禅让制只不过为血腥夺权留下一层合法外衣。中国人耳熟能详禅位就是三国演义中的曹丕逼迫汉献帝禅位,以及后来司马炎逼迫魏帝曹奂禅位,可见禅让制多么虚伪。

整个春秋战国就是燕国发生一次真正禅让,结果造成燕国大乱,差点被齐国灭国。

如果秦孝公说想传位给商鞅真实存在,说明秦孝公对商鞅已经产生怀疑,秦孝公肯定感觉商鞅在秦国变法起决定作用,可能威胁到秦国新君顺利继位。联想到此前发生魏赵韩瓜分晋国,齐国田氏代齐教训,秦孝公可能就是试探商鞅是否有篡位野心。如果商鞅又丝毫犹豫,恐怕等不到新君继位,商鞅就要被处死。可见当时商鞅在秦国处于多么尴尬地位。商鞅如果有自知之明,应该立即辞官逃走。结果商鞅贪恋秦国权势,舍不得离开,最后被杀。


大块头谈历史


我只能说传者无心,受者无意。

王位非个人所有,很多时候都是家族内部,甚至要与贵族,三公九卿相互妥协的产物,非先君一句话即可。

孝公作为献公嫡子,且有传位遗书,继位尚且不稳,若不是公子赢虔一心辅佐,别无二心,孝公能否顺利继位都尚未可知,作为一个外姓士子,虽然赫赫巨功,在那样一个人心尚未“王侯将相,宁有种乎”的时代,是不可能有继位基础的。我想商鞅不可能不知道这点的。

商鞅的目标不是当秦王或者进一步君临天下,而是结束战国,“因治而治,天下大治”,要完成这目标,强秦是第一步,让名正言顺、年轻气盛、能力出众、愿意继续推行法治的赢驷继位比他自己来当秦王更有利于秦国稳定发展。以商鞅的脑子,不可能想不明白这点,法治体系已经建成,只要秦王不乱法,没有他也能运行。

再者,商鞅作为改革家,最大的希望其实就是自己的政治理想得以实现,为官从政,无非是实现政治理想抱负的手段而已,绝非目的。从后期商鞅数次想退隐来看,当理想已实现,其已渐生退意,更别提当君主这种劳心劳力的事情了。

所以,可以判断,这种传位,传者无心,受者无意。


小茗说史


伴君如伴虎,君王说的话,臣子认真就输了。古代封建君主专制,王权就是家天下,是君王家人的私产。君王怎么可能传给一个帮自己打工的臣子呢,秦孝公儿子多,其他亲戚也多,传位给儿子也就是啦,怎么也轮不上商鞅。秦孝公临终前确实说过想传位给商鞅的说法,那都是试探中带有威胁的意思,而聪明的商鞅也不会接受,一个是假意,另一个是真心不想接受。


商鞅辅助年轻的秦孝公实施彻底成功的变法,让秦国先一步从奴隶制过渡到封建制,让秦国成为七国中最强大的国家,为将来秦国统一六国打下基础。秦孝公和商鞅这对千古君臣也成了一段佳话,秦孝公对商鞅的确是很不错的,毕竟他对秦国有大功劳啊,可是不幸运,秦孝公重病了,他感觉自己活不长久了,因此他内心最想做的就是如何平稳的把权力传递下去,而商鞅就必须要处理了。战国时代,人才就是稀缺资源,每个君王的态度就是,人才必须自己任用,自己用不了,宁愿杀了这个人,也不能让他人使用。临终前的秦孝公就是担心商鞅会有二心,他知道商鞅的能力,如果他没有继续待在秦国,去了别的国家,帮助别国变法秦国还有优势吗,所以必须试探商鞅的态度。秦孝公就对商鞅说,你这么能干,我把王位传给你是最合适的,你认为如何啊?这场景就像后来的刘备临终托孤试探诸葛亮一样。秦孝公说那样的话完全是试探加威胁,你商鞅答应了,转身就让人把商鞅干掉。你商鞅为秦国服务,你就继续为秦孝公的后代服务,别想有什么企图,也别想当什么君王,打工的就是打工的,说传位给你,那是试探你有什么野心,是否愿意继续为秦国干活。


说白了就是让你感激涕零,以传位的诱惑让你死心塌地继续为秦国服务,榨干你的剩余价值,一辈子都待在秦国就好!商鞅也不是糊涂蛋,当然清楚秦孝公是试探和警告自己,如果自己答应了,第二天命就没了,再说秦孝公就算真心传位给你,你商鞅也拿不到,秦国皇族必然把商鞅干掉,商鞅毫无还手之力。所以商鞅不能接受,也不愿意接受,你的王权就交给你儿子好了,别再试探我了,我对王权不感兴趣,能保住性命就不错了。于是商鞅断然拒绝了秦孝公的提议,而且保证自己会继续待在秦国哪里也不去,秦孝公听了也就放心了。当然暗地里秦孝公也是对儿子进行交代的,如果商鞅有逃到外国的打算,那就必须杀了他!秦孝公死后,秦惠文王继位,商鞅预感到了自己会被报复,于是心生退意,想回到老家。秦惠文王感觉到商鞅的退意,所以起了杀心,除了要杀商鞅立威收权外,就是不能让商鞅逃出秦国,商鞅退了,他也许就要回老家了,人才不能为我所用,那就彻底干掉他,不留给他人使用的机会,所以秦惠文王最后干掉了商鞅,而且还是五马分尸,太凄惨了!



商鞅让秦国变的强大,却不能保住自己的命,这一切都是因为君主制度,君要臣死,臣不得不死,你再走功劳,再有能力又怎样,君王随时可以杀你,随便找个借口,所以说伴君如伴虎,老虎不会跟你讲感情,它是吃肉的,危险的很啊!


历史神秘人282698251


公元前221年,秦王嬴政横扫六合,一统中原,建立了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大一统封建王朝--秦朝。

但我们都知道,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高楼也不是一天就能搭成的,秦国能够横扫六国更绝非一日之功,而这一切都要追溯至秦孝公时期。

战国初期,由于秦国的领土位于如今甘肃、陕西一带,土地贫瘠、环境恶劣,百姓自给自足都很困难,因而综合国力并不强盛,更甚至被中原各国称为蛮荒之地。



再加上秦国紧挨着当时的绝对霸主魏国,所以经常被魏国欺负,而且屡战屡败,比较夸张的就是其中魏将吴起率军与秦国打了二十几年仗,秦国竟无一胜绩,因而虽同为七雄之一,但实际上秦国当时的存在感并不强。

公元前362年,21岁的秦孝公继承王位,但当时的秦国已然风雨飘摇,面临被列强瓜分的的局面,为了走出困境,秦孝公决心救亡图存,变法图强。

公元前356年,商鞅由卫入秦,来到了秦孝公面前,向秦孝公讲述他的变法构思,君臣相遇,相见恨晚,秦孝公力排众议任命商鞅于秦国境内开展变法运动。

商鞅自不负重托,通过两次变法,商鞅废除井田制,推行土地私有,并且奖励耕种,大大激发了百姓的劳动热情,提高了秦国的生产力。

在军事上,商鞅奖励军功,无论你是布衣还是仆从,只要通过打仗立功也能够获得以前想都不敢想的爵位,一步登天,过上人上人的生活,一下点燃了将士们的斗志,大家刻苦练兵,打起仗来更是悍不畏死,奋勇当先,秦国军队的战斗力迎来了质的升华。

可以说通过商鞅变法,推动了秦国的发展,使秦国先一步完成了从奴隶制到封建制的过渡,自此走上了称霸的道路,为秦王嬴政一统六国奠定了雄厚的基础。

而这一切,更是为商鞅收获了极大的名声,秦国百姓或许不知道秦国的国君是谁,但商鞅的名字势必如雷贯耳。

根据「战国策」记载:孝公行至八年,疾且不起,欲传位于商君,辞不受。虽然历史却有记载,但秦孝公逝世前,是真的真心实意想将皇位传给商鞅吗?

自然不是,商鞅哪怕再优秀,立下再大的功劳,那也不过是尽了一个臣子的本分,禅让制也早已被王位世袭制度所取代,秦孝公如何会将祖宗基业传于他人,所以这一切不过只是试探罢了,假若商鞅真的一口答应了,那么等待他的将是血淋淋的屠刀。

但历史就是那么有意思,虽然商鞅看透了秦孝公的心思,一口拒绝,但秦惠文王上位以后,依然第一个拿商鞅开刀,可怜一代大才,终被车裂而死。


轻侃古今


《战国策》中确实有记载,秦孝公重病在身,已经快不行了,他将商鞅叫到跟前,说要把位置给他。

商鞅当然是拒绝,这不是说接受就真的能得到主公的位置那么简单。

至于秦孝公是不是真心的这个问题,笔者可以毫不犹豫地说不会。

贤让是远古的事情了,不可能在封建时期发生

我们最早知道的使用“禅让制”的行为,就是黄帝将自己的位置给了尧,尧之后又给位置舜。

但这制度在夏朝的时候就已废除,毕竟没有哪个帝王不想将皇位传给自己亲人,而且黄帝传位给尧的时候,他的两女儿都嫁给尧,这么看来,尧还是黄帝的女婿,也算是半个儿子了。

而且从现代来看,子承父业也是我们毕竟认可的观点,毕竟给自己的子嗣留些好处,是正常人的作风。

如果将位置给了商鞅,不说他会不会给秦国带来辉煌,至少他会对所有的皇室成员不利,秦孝公怎么可能愿意让这种情况发生。

这么看来,秦孝公说这样的话不是真心,而且还有一定深意也说不定。

贤让是客套话,实则其中隐藏深意

其实除了秦孝公临死前说要禅让位置给功臣外,后来也发生过刘备托孤给诸葛亮,他们的本意都是一样的,并不是说要将自己的位置给你,而是向你表明:你现在位高权重。

这句说对诸葛亮就起到很好的警示作用,诸葛亮不仅没有对刘禅有二心,甚至他的后半生都已经奉献给蜀汉,因此而死。

而商鞅也知道秦孝公的话中意思,他拒绝是应该的,只是他过去得罪过太多的人,特别是有些皇室成员,而且即位的太子也是他得罪过的人,他能落下惨死的下场也是因为这样的原因。

秦孝公说要让位于商鞅,实际上同现在的商业互吹相似,这样秦孝公能有贤君之称留世,而商鞅也有一定的威望。

不过啊,即使商鞅真的接受了,也不可能坐得上那个位置,毕竟他不是皇室成员,再则他得罪的人太多了, 不说朝政他呆不下了,秦国他都呆不下。


小吴阅历史


这需要什么证据?你临死前,会把你家的房子车子财产传给你家的保姆吗?

如果秦孝公传位给商鞅,你认为秦孝公的老婆、儿子、孙子、兄弟姐妹,以及整个宗族是什么下场?肯定是死啊,

别说传位给商鞅了,就是传位给他的亲弟弟,秦孝公的儿子们大概率也活不成了,只能传给儿子。

皇位更替中,父子相传是最稳妥的形式,也是每个帝王想要的。

你以为他说这句话是为了商鞅好?不,这句话正好成了商鞅的催命符,

他知道商鞅根本不可能继位的,如果商鞅继位了,秦国的宗室外戚大臣怎么办?这些人为了维护已经的利益,必然会杀了商鞅的。


讲坛视频


1.秦孝公不会不为自己的子女亲属考虑。商鞅在秦孝公为君时能尽心竭力辅助孝公变法强国,但是秦孝公会就此认定他为国君就能善待自己的亲眷吗?不会的,商鞅是法家思维,说白了有酷吏的意思,上位后难保不会对秦国公室宗亲大开杀戒,秦孝公很明白商鞅这个人,他不会冒这个险。

2.因此我认为秦孝公是不可能真心实意想要传位给商鞅的,但是秦孝公又为什么要这样说呢?

3.无外乎试探商鞅,就如同刘备临终前试探诸葛亮一样,一旦商鞅答应了,秦孝公会毫不犹豫的清除他,为继承人扫平障碍,商鞅应该也明白秦孝公的意思,坚辞不受,但是他没想到的是继位的君主对他没有网开一面.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