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英宗为何在天下百姓反对的情况下,冤杀了延长明朝国命200多年的于谦?

雨霁视角


明英宗在夺门之变后杀掉了于谦,但依然延续了大明朝二百年的命运。如果不杀掉于谦,大明朝最好的结果,不过也就如此,明朝未必会有更好的结果。

就史实看来,杀掉于谦,对于明英宗和大明朝,并没有带来致命的问题。

正如题主所言,是于谦挽救了大明朝,没有于谦很可能就没有以后大明朝二百年的命运;杀掉于谦,不仅是天下百姓,就是朝中有点良心的大臣都是坚决反对的。

杀掉于谦的确也不仗义,但哪个帝王是仗义的呢?哪个帝王首先会考虑朝臣和天下百姓的感受呢?

他们只有自己的利益,明英宗也不例外。

土木之变后,于谦力主孙太后以郕王朱祁钰为君,置明英宗朱祁镇死活于不顾。瓦剌太师也先企图以朱祁镇为砝码与大明朝讨价还价,但于谦置之不理。

出于大明朝的利益考虑,于谦不仅没有过错,保住了大明朝,反而是居功至伟。

但站在朱祁镇的角度,看待于谦的行为,会做啥感想呢?

朱祁镇恐怕抽于谦的筋、扒于谦皮的心思都会有的。

在迎回朱祁镇这件事上,朱祁钰犹豫不决,得到了于谦的保证,不会让朱祁镇再做皇帝才答应让他回来。朱祁镇能够活着回来,于谦是有功劳的。

但朱祁镇回来之后,朱祁钰就把他囚禁在南宫,提心吊胆渡过了整整七年生不如死的生活。朱祁镇恐怕会认为还不如不回来,死在瓦剌营中算了。

此时,朱祁镇对于谦那一点点感激之情,早就化为乌有,剩下的只有忌恨。

夺门之变后,朱祁镇重新获得了帝位,此时,他有两种选择:

第一,翻脸不认人,并不信任和重用石亨、徐有贞等复辟功臣,展现出英明君主的大度,继续信任和重用于谦。

既能继续利用于谦与瓦剌对抗,又能笼络、安抚天下人之心。

第二,就是杀掉于谦,重用石亨等复辟有功大臣。

这是一般人的心态,明英宗之所以有土木之变,就说明他不是非凡的君主;夺门之变后,在对待于谦这件事上,他也不可能表现出非凡之处。

因此,杀掉于谦就是基本、常规的做法。

当石亨等人提出杀掉于谦时,朱祁镇也假惺惺地说:“于谦是有功劳的。”

这可以理解为两点:一是迎回朱祁镇,于谦是有功劳的;二是击败瓦剌,保住了大明朝的江山。

但朱祁镇为了继续能够坐稳帝位,对他来说,这些都微不足道。

此时,朝中势力分为两派,以于谦为首的一派,以石亨等人为一派。石亨等人能够在夺门之变中成功,让朱祁镇顺利复辟,足以说明他们具备很强的实力。

如果朱祁镇不杀掉于谦,能不能得到于谦一派的支持不好说,起码令石亨一派大失所望。他们都是见风使舵、唯利是图的权臣,更没有啥底线可言。

站在朱祁镇的角度,按照石亨等人的建言杀掉于谦,是最好的选择。

对于杀掉于谦之后,对大明朝有啥危害,能不能抵御瓦剌,不是朱祁镇首要考虑的问题。

事实证明,杀掉了于谦,朱祁镇尽管遭受了诟病,但大明朝并没有因此灭亡。从这一点看来,朱祁镇的选择是正确的。

如果不杀于谦,很可能导致于谦跟石亨两派的争斗,最终的结果还很难说,朱祁镇能不能保得住帝位不说,大明朝也会出现内乱的情况。

土木之变后,于谦一言九鼎,所有大臣都看他的脸色行事,那是因为有明代宗朱祁钰的支持。朱祁镇复辟之后,不可能像朱祁钰一样再支持他,以前所有反对于谦的人都会跳出来与之作对。

加之于谦性格刚烈,与群臣的关系很不融洽,于谦被杀也在必然之中。

如果当政的帝王会顾惜大臣的功劳,考虑百姓的感受,哪里还会有屈死的鬼魂。


豹眼看历史


你要是了解了明英宗朱祁镇的遭遇,就能晓得他为什么要杀延长明朝200年国命的功臣于谦了!


明英宗朱祁镇是一个短命的皇帝,只活了37岁,然而就在他这短暂的37年里却经历了被敌人俘虏,被兄弟软禁的遭遇!

明英宗朱祁镇9岁登基,23岁这一年御驾亲征蒙古瓦剌,但由于战略上的失误,他所率领的50万明军被瓦剌军队围困在了土木堡内,最后这50万明军被瓦剌军队消灭的消灭,俘虏的俘虏,朱祁镇作为皇帝也成为了俘虏,这就是著名的“土木堡之变”。自此朱祁镇在瓦剌人的手里一呆就是一年,其间瓦剌人还不断的以朱祁镇的性命为要挟向大明索要钱财!


这样的日子哪天是个头,于是大明这边决定舍弃朱祁镇,在于谦为首的大臣拥护下,朱祁钰登基称帝也就是历史上的明代宗。此时瓦剌人见在朱祁镇身上捞不到好处了,于是就将他放回了大明!

朱祁镇回到大明后处境十分尴尬,因为此时朱祁钰才是大明皇帝,一山难容二虎,于是朱祁镇被封为了“太上皇”,放在一边养老了,这其实就是对他的软禁,这个时期可以说是朱祁镇的人生最低谷!

就这样朱祁镇在被软禁7年后迎来了人生的曙光,因为明代宗朱祁钰遭遇了丧子之痛,自己又一病不起,这时朝臣石亨,徐有贞等人想起了被软禁的朱祁镇,于是他们接出了朱祁镇,又将他迎上了皇位,此时的朱祁镇二次称帝!


于谦有什么功劳能延长明朝200年国命?

这还要从“土木堡之变”说起,土木堡之变后朱祁镇被俘,瓦剌军队乘势打到了京城,当时大明已没有太多的军队进行防守,好再有于谦率领几千人,死守京城,并最终战胜了瓦剌军队也保住了大明江山,要不是于谦当时的京城一旦被攻下,大明将彻底灭亡,哪还有后面几代帝王的事,所以说于谦延长了明朝200年国命!

那么,朱祁镇再次称帝后为何要杀于谦呢?

  • 于谦虽然对大明有功,但是对于朱祁镇来说于谦却罪该万死,因为于谦当年带头拥护朱祁钰上位,置身在敌营的朱祁镇于不顾,所以朱祁镇恨于谦!
  • 朝臣们也恨于谦,迎朱祁镇上位的石亨,徐有贞等人都希望于谦死,因为于谦在朝中威信比他们高,所以他们希望于谦死来提升自己的地位,而朱祁镇为了这些功臣也必须要杀于谦!


综合上述,于谦虽对大明有功但他效忠的却是朱祁钰,所以在朱祁镇面前于谦就必须得死!


唐古看今


土木堡之变时,朱祁镇23岁;夺门之变时,朱祁镇31岁。朱祁镇驾崩时38岁。放在现在就是一个容易犯错误的年轻人,他的一生是傀儡的一生。本来他坐拥明帝国最繁华最安定的时代,但是由于听信了身边人的话,亲自出征漠北瓦剌,使得明帝国差一点陷入了万劫不复。

朱祁镇一生为人宽容,身上有着明朝皇帝们难有的贵族气质。但是也有着致命缺陷,那就是耳根子软,容易被人利用。

他先是被王振利用;后被瓦剌也先利用,当“敲门天子”;然后又被徐有贞、曹吉祥、石亨等“夺门勋贵”利用。

对于于谦,朱祁镇实际上是有评价的。

于谦实有功。于谦始终景泰朝,被遇若一身,死无余赀。——朱祁镇

但这里面其实体现出来一个问题,明英宗朱祁镇的确认为于谦是个大功臣,但是他不可能站在今人的高度去评价于谦。

他做为一个皇帝不可能看到,于谦拥立景泰此举是避免了中原遭受“靖康之乱”,生灵涂炭。一个被放回来的时候,还问接自己的人为什么不从宣堡把自己被俘前留在那里的衣服给带来的人。他只在乎一点,那就是丢掉了皇位。他认为于谦是景泰朝的大功臣而已,是哪个夺走自己宝座的那个人的大功臣而已。

因为此前他在大漠一年受过的苦是他人生中第一次意识到皇帝这个宝座的重要。此后被放归,又被幽禁在南宫整整7年。这使得他对景泰朱祁钰的恨实际上是无以复加的。朱祁镇甚至可以不恨也先,不恨王振,唯独恨景泰。事实也证明如此,朱祁镇复辟之后,很多瓦剌人最后成了从龙之臣;又开始怀念王振,并要给他修庙;唯独对朱祁钰上谥号曰“戾”。

其实即便对朱祁钰恨入骨髓,最终也不过就是给上了恶谥而已,仍然是以亲王礼下葬罢了。朱祁镇不是一个传统意义上的坏人,他只是一个软弱的人,他临终前还废除了人殉制度。

总体上他是一个宽容的人。但是他还是对于谦下了毒手,因此很大程度上不是恨于谦,而是被人利用了。

有贞进曰:“不杀于谦,此举为无名。”帝意遂决。——《明史》

“夺门之变”在很多人眼里或许是个伪命题。朱祁钰死了,又没有儿子,所以他死后必然是朱祁镇继续当皇帝。是这样吗?其实还未必,因为可能是朱见深当皇帝,他继续当太上皇。虽然朱见深是自己的亲儿子,但是自己的亲儿子未必能掌握在自己手里。虽然最后他在李贤提醒下,诛杀了徐有贞、曹吉祥、石亨等“夺门勋贵”。

但是当初徐有贞等人给于谦安的罪名恰恰是扎朱祁镇心的话。

于谦等人“欲迎立外藩”。这句话的意思就是,于谦等人宁肯到其他藩王里面再去挑一个来做大明朝的皇帝,也不愿意让朱祁镇复位。可见徐有贞才是真正掌握了朱祁镇的内心啊!所以朱祁镇或许也曾后悔过杀于谦,但是到朱祁镇临终前,都未曾给于谦平反。而明宪宗一即位便给于谦平了反,以此收复天下人心。



炒米视角


导语:

正统十四年(1449年),明英宗朱祁镇宠信大太监王振,对王振言听计从。王振提出要他御驾亲征瓦剌,他听了,结果朱棣留下的50万大军全军覆没,跟随英宗的52名文武百官全部战死,明英宗被俘虏。



北平门户被打开,面对汹涌如潮的瓦剌骑兵,于谦镇定自诺主持国家大局,他否决了众人迁都南京的建议,带领明军和百姓击退瓦剌军,保住了北平。因瓦剌利用英宗不断要挟明朝索要财物,又企图索取宣府、大同等城,于谦等人果断拥立英宗的弟弟朱祁钰为帝,是为代宗,最终粉碎了瓦剌的图谋,让明朝平安度过灭亡的危险。但是明英宗复位后却杀了以于谦为首等众多权臣,明朝的军政又一次受到严重影响。

于谦为官清廉,对挽救大明功不可没,受到百姓的爱戴和拥护,听说于谦要被处死,百姓都纷纷叹息,他们夹道相送,跪地大哭,都认为于谦是被冤枉的。于谦死那天,有一个叫朵儿的指挥,是曹吉祥的部下,他痛哭不止,把酒泼在于谦死的地方祭奠于谦,表示于谦死的冤。曹吉祥发怒,令人鞭打他,但第二天他依旧如此。


那么在众百姓反对的情况下明英宗为什么还要杀于谦?

  • 一、从明英宗个人考虑。

朱祁镇的一生经历颇为波折,皇帝→囚俘→太上皇→被软禁→复辟重登帝位。当朱祁镇被瓦剌俘虏后,遭受到有生以来的苦楚,提倡了苏武在漠北的苦寒与屈辱。他苦苦等待,痴痴期盼明朝来为他赎身,可是等来的结果却是自己的弟弟朱祁钰登基了,而把他推向皇帝宝座的正是于谦,这等于是于谦帮助弟弟朱祁钰抢了朱祁镇的皇位。

塞外一年多的囚徒生涯好不容易捱到尽头,朱祁镇却迎来了另一种囚徒生活,在南宫整整被囚禁了7年。插说一下,在接朱祁镇回国前,代宗是不愿意的。他不高兴地说:

“朕本不欲登大位,当时见推,实出卿等。”——《明史》

于谦向他保证说:

“天位已定,宁复有他,顾理当速奉迎耳。万一彼果怀诈,我有辞矣。”帝顾而改容曰:“从汝,从汝。”先后遣李实、杨善往。”——《明史》

于谦是代宗的大忠臣,他是力挺代宗继续当皇帝的,接回英宗他也是不愿意的。而朱祁镇心里是不愿放弃帝位的,自从自己被俘朱祁钰登基后自己的皇后哭瞎了眼,伤残了一条腿。所以朱祁镇对于谦和代宗是憎恨的,而更让他痛恨的是于谦造就了他7年的囚徒生涯。有于谦对景泰帝的支持保护,景泰帝更加认为他必须要为保证自己的皇位做出措施。

于是南宫大门被景泰帝上锁灌铅,每日派锦衣卫的严密监视,为防备有人藏在南宫周围的树林中联络朱祁镇,景泰帝把周边的树木都砍光,朱祁镇复出的所有希望被摧毁!

朱祁镇吃食极差且都是通过小洞递入,食不果腹,衣不御寒,这里的待遇远不如漠北。据当时朱祁镇身边的侍奉人袁彬记述:

也先等人待朱祁镇以礼相待,每二日进羊一只,七日进牛一只,逢五逢七逢十作筵席,逐日进牛奶马奶。

而南宫这边,朱祁镇过是如此悲惨的生活,他最爱的钱皇后不得不支撑着残缺的身体做些女红以补家用。

而此时没有任何一位大臣来看望过他,包括于谦。甚至于景泰三年朱祁钰执意废掉皇太子朱见深,换上自己的儿子朱见济,也没有大臣能阻止,包括有这个能力的于谦。


对朱祁镇来说,这是惊恐不安的7年,这是度日如年的7年,这是让他刻骨铭心的7年!

英宗恨于谦,应该是恨到骨髓里!怎能不想着去杀于谦。

  • 二、杀于谦是明英宗再次称帝的需要。

景宗虽然各方面都比英宗强很多,但他的独子朱见济死了,自己又病的快不行了,支持朱祁镇复辟的人如雨后春笋般地拔地而起,石亨和曹吉祥、徐有贞、袁彬……

(南宫复辟)

而这些人多为于谦的死敌,他们早就想着要整死于谦。因于谦耿直清廉,违反了他们的官场规则,损害了他们的利益,另外于谦的功绩和威望让他们妒忌,于谦对这帮人来说就是绊脚石,他们早就预谋着要踢开他了,这是个绝佳的机会。

景泰八年正月壬午,亨与吉祥、有贞等既迎上皇复位,宣谕朝臣毕,即执谦与大学士王文下狱。——《明史》

英宗的复辟成功,离不开这些人的支持,对于这些人的要求他怎会拒绝呢?

  • 三、英宗杀于谦是为了证明他当皇帝“正统”性,证明他这个皇帝的威严。
有贞进曰:“不杀于谦,此举为无名。”帝意遂决。——《明史》



于谦是忠于明朝的天下皆知,没有于谦顶着,大明在土木堡之变后就得亡国,但是于谦是支持朱祁钰的,是没有在得到朱祁镇许可的情况下,擅自做主拥立新帝,而且这个新皇帝比英宗在位期间干的更好,更得到群臣的认可,而于谦是景泰帝继位最大的支持者。在朱祁镇心里,他反而认为自己复辟得来的皇帝位并不合法,所以他必须杀掉于谦,证明皇位本来是自己的,表明他对于谦当年的做法不赞成。

  • 四、杀于谦是他巩固地位的需要。

于谦是明代宗的忠臣,他对代宗忠心耿耿日月可鉴。尽管他很有能力,也忠于大明,但他并不是忠于明英宗,所以明英宗对他不放心,多年的苦难让他不再相信任何人,他和于谦之间的矛盾不可调和。


最终,于谦及当初拥立朱祁钰的诸臣,太监被杀,朱祁钰被废为郕王。下诏指斥朱祁钰“不孝、不悌、不仁、不义……”。废其帝号,赐谥号为“戾”,称“郕戾王”。把朱祁钰按亲王礼葬在北京西山。朱祁钰成为唯一一个没有被葬入帝王陵寝的明朝皇帝。


明英宗再次称帝改景泰八年(1457年)为天顺元年。这位明朝历史上的第六位、第八位皇帝在每一次的皇位上都留下败笔:土木堡之变和杀于谦,这两件事是怎么也洗清不了的,但值得称赞的是他废除了殉葬制度。


小姐姐讲史


李敖曾经说过一句话:政治和女人的下体一样,是这个世界上最肮脏的东西。

为了政治或者是皇位,可以父子相残,兄弟反目。明英宗被囚禁8年,一旦复辟,第一件事儿就是杀了于谦。朱祁镇不知道于谦是冤枉的吗?他知道!但他有不得不杀的理由:

小人陷害

朱祁镇被朱祁钰关在南宫,处境凄凉。他能够成功复辟,离不开一帮大臣的支持,其中有一个叫石亨的。这个石亨本来和于谦的关系很好,北京保卫战的时候两人结下了深厚的友谊。

后来升恒保举于谦的儿子为官,本意是想讨好他。但于谦为人太过正直,不仅不领情还因此弹劾石亨。热脸贴了冷屁股,从此以后石亨就对于谦怀恨在心。

还有个叫徐有贞的,北京保卫战的时候因为力主南迁,被于谦当着众人面前大声呵斥。人家也是要脸的,两人因为这件事就结了仇。

英宗复辟以后,两人就上疏弹劾于谦,并诬陷他想要立藩王为帝,而不是要把皇位还给朱祁镇。朱祁镇听信谗言,就把于谦杀了。

师出有名,否定朱祁钰皇位的正统性

朱祁钰继位全靠于谦的拥戴,并且得到了大臣的认可。对于主导者,于谦只有死路一条。杀了于谦就可以否定朱祁钰继位的正统性,自己复辟才会师出有名。


总归一句话,都是“权力”在作祟,为了稳固自己的皇位。


历史小跟班


明英宗在明朝比较尴尬,他的父亲是明宣宗,这是明朝的一代明君,他的曾爷爷朱棣,高祖父朱元璋都是能在战场冲锋陷阵的皇帝,而明英宗朱祁镇也决定效仿祖宗,在战场上建立功勋,结果发生了土木堡之变,他本人也被抓,这也是明朝唯一一个被抓的皇帝,后来他的弟弟朱祁钰继位,就是后来的明代宗。

朱祁镇被从瓦剌给迎了回来,成为了太上皇,被弟弟明代宗囚禁在南宫,本以为他会老死在南宫,可是谁能想到他会翻盘,最终通过夺门之变重新成为皇帝,一时间改变了朝局,也改变了很多人的命运。

下面我们将从明英宗失去皇位、夺门之变为什么会发生、夺门之变的影响,来说一下于谦在当时的情况下为什么非死不可。

明英宗失去了皇位

宣德十年,一代明君朱瞻基去世,年幼的太子朱祁镇在祖母。母亲以及大臣的拥戴下继承皇位,年后正统,他就是后来的明英宗。幼年的朱祁镇无法独立处理政事,基本上都是有祖母摄政,在三杨的辅佐下,大明国力蒸蒸日上。祖母张太后和三杨相继去世,朱祁镇也开始逐渐掌握大权,在太监王振的撺掇下,他终于决定效仿先辈和父亲在战场上建立军功,证明自己。

恰好当时瓦剌南下扰边,明英宗决定御驾亲征,教训一下这些蛮族,当时朝廷的军队主力都在外地,仓促之间难以集结。于是皇帝从京师附近,临时拼凑二十万人,号称五十万大军,御驾亲征。为了说服自己的母亲孙太后,他把年仅两岁的皇子朱见深立为皇太子,并让异母弟郕王朱祁钰监国。

后来的事情就是在大家都知道了,明英宗昏招频出,在怀来城外的土木堡,瓦剌大军追上明军,将皇帝等人困在土木堡。水源被掐断,陷于死地,军心动荡。于是,当也先假意议和的时候,明军上当。也先趁明军不备,发动总攻,一举歼灭之。皇帝朱祁镇被俘,王振被樊忠杀死,英国公张辅、兵部尚书邝埜等大臣战死。历史上称之为”土木堡之变“,或曰土木之变!

“十四年春正月申午,大祀天地于南郊。乙巳,免浙江、福建银课。二月丁巳,御史丁瑄、指挥刘福击斩邓茂七于延平。己巳,王骥破思机发于金沙江,又破之鬼哭山,班师。辛未,指挥佥事徐恭元总兵官,讨处州贼叶宗留,工部尚书石璞参赞军务。三月戊子,如天寿山,癸巳,还宫。”——《明史》

朱祁镇被俘虏被也先当成一件奇宝,押着朱祁镇他们直接打到了北京城下。他们还想利用皇帝朱祁镇给明朝谈判,在这样不利的情况下,以于谦为首的大臣们建议孙太后,国不可一日无君,何况在此危难之时。于是,郕王朱祁钰被拥立为皇帝,遥尊被俘的朱祁镇为太上皇。同时下令边关将领,不得私自与瓦剌接触,即便是瓦剌用上皇的名义,也不用搭理。

在这样的情况,明朝取得了北京保卫战的胜利,瓦剌也退兵,朱祁镇也再一次被带回瓦剌,但是此时朱祁镇已经不是皇帝了。

夺门之变为什么会发生?

北京保卫战胜利后,也先和瓦剌军败走大漠,带着朱祁镇走了,而在第二年,大明王朝改元景泰。是年八月,距离太上皇朱祁镇被俘,将近一年。瓦剌无法从他身上得到好处,又多次被明军打败,于是派人南下求和,说愿意放朱祁镇回去。他倒是愿意放人,可是景泰帝不高兴。

他说当时情况紧急,被逼迫继位,现在怎么办?这个时候于谦说大位已经定下了,所以朱祁钰派人商议去迎接朱祁镇回大明。

于时八月,上皇北狩且一年矣。也先见中国无衅,滋欲乞和,使者频至,请归上皇。大臣王直等议遣使奉迎,帝不悦曰:‘朕本不欲登大位,当时见推,实出卿等。’谦从容曰:‘天位已定,宁复有他!顾理,当速奉迎耳。万一彼果怀诈,我有辞矣。’帝顾而改容曰:‘从汝,从汝。’先后遣李实、杨善往。”——《明史列传58》

朱祁镇从瓦剌回来了,但是皇位上已经有人了,他再也不能当皇帝了,最后成为太上皇的他,居住在南宫。新皇帝也防着他,其实让他居住在南宫就等同于囚禁了。并以锦衣卫对朱祁镇加以软禁,严密控事件管,宫门不但上锁,并且灌铅,食物仅能由小洞递入。

这还不算,本来让朱祁钰继位,是为了国家,朱祁钰继承皇位,太子还是明英宗的长子朱见深,但是朱祁钰为了自己一脉,废除了朱见深的太子之位,立自己的儿子为太子。这一举动在当时遭到了很多大臣的反对,也让在南宫囚禁的明英宗新生怨恨,新仇旧恨埋在心底。

可是不久,朱祁钰的太子夭折,让朱祁钰大受打击,最终病重,在这个时候别有用心的石亨,联系都督张辄,太常卿许彬、左副都御史徐有贞以及原王振门下太监曹吉祥等人开始密谋拥立太上皇复位

景泰八年的正月十七日凌晨,石亨、徐有贞率兵千人,控制了长安门,东华门。一行人将南宫大门撞开,跪倒在太上皇朱祁镇面前,同声高呼:“请陛下登位。”朱祁镇被搀扶登舆,一行人立即赶往奉天殿。殿下的守卫大声喝止,他高喊:“朕太上皇帝也。”守卫只得唯唯而退。

十七日早朝时分,按照惯例,百官于五更前即在午门外朝房等待。忽然宫中钟鼓齐鸣,宫门大开,徐有贞高声宣布太上皇已经复辟。目瞪口呆的公卿百官此时无从选择,在徐有贞等催促下整队入官拜贺。时隔八年之后,朱祁镇终于再次端坐在奉天殿宝座上,重新成为了大明皇帝。

石亨等人破开南宫大门,迎朱祁镇复位,史称”夺门之变“,又叫南宫复辟。时隔八年,朱祁镇再一次成为了皇帝。

天顺元年春正月壬午,昧爽,武清侯石亨,都督张輗、张軏,左都御史杨善,副都御史徐有贞,太监曹吉祥以兵迎帝于南宫,御奉天门,朝百官。——《明史》

夺门之变带来的影响

夺门之变是明朝历史上一次大的政治事件,首先改变的是明英宗和明代宗的命运,明英宗再一次登基,从太上皇再次成为了皇帝,他的弟弟明代宗被废,随后暴毙。再一次参与拥立的如石亨、徐元玉、许彬、杨善、张軏与曹吉祥等人都被封为大官,当中,都在朝中横行霸道,到了曹吉祥受宠的后期,更发生了曹吉祥企图弑位的曹石之变。

最后文武之争基本上有了结果,从此文官彻底占据了上风,也明朝也彻底的走了下坡路。而在夺门之变后也彻底改变了于谦的命运,于谦等几位大臣,被逮捕入狱,这一位被称为挽救明朝的大臣最终被明英宗下旨处死。

于谦在当时为什么会被明英宗给处死,其实在明英宗复辟成功的那一刻就注定了他要死的,主要原因有以下:

一、明英宗要复辟有名

朱祁钰是在于谦等人坚持下才拥立的,虽然当时是为了大明王朝着想,但是毕竟是他坚持,才让朱祁镇失去了皇位。所以朱祁镇后来的悲惨命运有于谦的一份功劳。如果朱祁钰能正常对待于谦,朱祁镇也许不会在后来下决心杀于谦。

而且在夺门之变后,让于谦拥护朱祁镇,执拗的于谦根本不服软,为了师出有名,于谦也必须要死。你于谦不死,就说明你于谦没有罪,你没有罪,岂不是我说明英宗不应该复辟吗,所以他这是一必死。

二、稳定功臣

明英宗是在石亨、徐元玉、杨善、张軏与曹吉祥等人的拥立下才复辟成功的,这些人是从龙之臣,这些人或多多少都和于谦有间隙,比如石亨就和于谦有仇,他曾是是于谦推荐的,但是后来却结下了梁子。

先是,己巳城下之役,石亨功不如谦,而得侯爵,心鬼之,乃推谦功,诏予一子千户。谦固辞,且曰:“纵臣欲为子求官,自当乞恩于君父,何必假手于石亨!”亨闻恚甚。亨从子彪贪暴,谦奏出之大同,亨益衔之。徐有贞者,常因谦求祭酒,景帝召谦,辟左右谕之曰:“有贞虽有才,然奸邪。”谦顿首退。有贞不知,亦恨谦。——《明史纪事本末》

也就是后来拥立朱祁镇继位的石亨徐有贞都和于谦有仇恨,起码他们怨恨于谦。

所以后来复辟成功的时候,他们诬陷于谦,当时明英宗还不想杀于谦,但是这些拥立功臣坚持下,明英宗终于杀了于谦。

总结

所以说于谦在当时是必死之局,即使明英宗不想杀他,但是为了自己的皇位也不得不杀他,至于说天下百姓反对,这个就有点说大话了,也许有不少的人反对杀于谦,但是要说天下百姓反对,就有点扯了。百姓顶多是痛惜于谦被杀,他们也阻挡不了什么,最终还是取决了皇帝的意思。

不过于谦虽然死了,但是他在青史上留下了美名。


天枫说


明英宗这个人是一个可怜人,因为他有一个强势的奶奶,他的爸爸多年生病,36岁就死了,他的妈妈是一个无足轻重的人,徒挂一个皇太后之名而已。

明英宗坐上皇帝位子的时候才区区九岁,一个孩子而已,他的爸爸并没有机会教育他如何去做一个皇帝。

明英宗落入了他的奶奶手中,他的奶奶张太皇太后是有名的能力强盛,不垂帘而垂帘听政,常常把王振叫到眼前臭骂一顿。

但是呢,这个强势的奶奶就是认识不到王振这个王八蛋是个王八蛋,反而因为王振可以忍受她的臭骂而得到了“教育明英宗”的权力。

明英宗这个孩子多可怜呀!回家有一个强势的奶奶每天教育他,上学去有一个不学无术的王八蛋老师教育他。

强势的母性家长教育出来的孩子有一个大缺点——孩子会变的没有主见!

明英宗就是一个没有主见的人。

他为什么没有主见呢?因为他从小的环境只有没有主见才不会被严厉强势的祖母“臭骂”呀!,一切都听奶奶的,日月就会安静好过也!

  1. 也不知道在他幼小的眼睛里,看见了多少次王振被他奶奶臭骂。

  2. 也不知道从他记事开始,有多少身边人被他奶奶臭骂处罚。

明英宗是一个善良的人,因为上边两点,他一般都是怀着愧疚之心去对身边人好的。是真心的好,不是高高在上的好皇帝对人施舍的好。

所以,他走到哪里人缘都好的出奇,包括他在北国的囚禁岁月里面,人缘也好的出奇,然后也先竟然把他放回国了。

不要钱,不割地,不和亲,就无条件的放回国了。

以明英宗的性格,回国就回国,不做皇帝就不做皇帝,没什么大不了的,他还是一如既往的对身边的人好,尊重身边人,听从身边人的意见,照顾身边人的情绪。

尽管他身边七年之久并没有什么身边人,他做了七年的“太上皇囚徒”,当时,在他的心里,一定会认为“人生大概就如此了吧!”

然而,树欲静而风不止。

他的囚禁地之外的斗争飓风刮到明英宗的眼前,他的皇帝弟弟死了,也没有留下法定继承人,按说他什么也不做,皇帝也轮的到他做的。

然而,这时候野心家出来了,石亨、徐有贞和曹吉祥出来了,他们联合奋勇冲到了明英宗的面前,表明一定要做明英宗的“身边人”,明英宗的性格嘛!无可无不可的人,你们要做就做呗!

然后,徐有贞们发动了“夺门之变”,他们竟然成了“拥戴功臣”了。

上面三个人,尤其徐有贞这个人为什么要多此一举发动“夺门之变”呢?

说起来话长。

八年之前,“土木堡之变”后,也先大军围逼北京城,多数大臣的意见是逃跑算球,南京也是现成的都城呀!也有六部百官的架构在哪里,很容易另起炉灶的,然而,谁也不好意思先说出来呀!逃跑的名声好说不好听。

徐有贞这个人还是很有能力的,科举考了个进士及第,出身庶吉士,精通天文,地理,兵法,水利,阴阳五行,曾经成功治理过黄河。

他也曾经向明英宗上过条陈——注意瓦刺也先,哪里会大事,然而王振和明英宗不听。

这时候,明英宗被俘,王振死。

徐有贞就站了出来:“列位,咱们南迁都城吧!到南京聚兵招将再打回北京来。”

很多人符合道:“好呀!好呀!就这么办。”

却跳出来了个于谦:“言南迁者当斩!胆小鬼也。”

总而言之,连骂带辱,话说的很不好听,原来同意“南迁保命”的很多人看到有人竟然敢于冲上去战斗,当然也要支持了,能有人替他们保住北京城的房子财产,又不用他们上前线,他们都是文臣来的,这不用跑向南京,当然好了。

于是,这些人转回身来一起骂徐有贞是“奸臣,胆小鬼,逃跑分子”,把个徐有贞的弄的呀,人不人鬼不鬼,简直没法混了。

问题是,于谦还真有本事,他竟然守住了北京城,打跑了也先,还拥立了新皇帝。

于谦成了大明朝的最大功臣,风头一时无两,呼风唤雨,众官膜拜,徐有贞成了人人鄙视的“胆小鬼,滑头奸臣。”

本来,于谦是君子人,不会去主动怎么的徐有贞的,于谦也真的没有怎样他徐有贞,但是很多趋炎附势的其他大臣没有于谦的胸怀呀!大家都故意凉着徐有贞。

于谦是“君子坦荡荡”,每天忙的很,并没有想着去消灭“潜在的敌人”,一直也让徐有贞在朝中为官领工资,没有去主动害他。

但是,徐有贞“小人长戚戚”呀!他认为百官不搭理他是于谦教唆的,他恨上了于谦。

上面说过了,徐有贞这个人很有本事的,他也能忍!

一忍忍了七年之久,终于被他逮着了机会,他策划了一个“夺门之变”。成了明英宗的身边人。

上面说过了,明英宗是一个没有主见的人,是一个非常尊重身边人的人,是一个非常愿意照顾身边人情绪的人,是一个非常愿意听从身边人意见的人。

而,于谦那种“坦荡荡的君子”从来是就事论事,正经尽忠,不会去做什么人的“身边人”的。

于谦没有去明英宗面前去做“身边人”。

于是,徐有贞就开始蛊惑明英宗了,“杀了于谦吧!当年皇上您完全不用在北国‘狩猎’一年之久的,也不用做太上皇七年之久的,都是于谦使得坏。”

于明英宗呢,做太上皇也罢,北上“狩猎”也罢,于谦有罪也罢,于谦无罪也罢,无可无不可的。

明英宗也不是一个蠢笨的糊涂人,他知道王振害了他,于谦救了大明朝。

但是,他性格里就爱做身边人的好人呀!

他实在不忍让徐有贞这个天天侍候他,在他面前鞍前马后干活的人失望,于是就准了,“你们说怎么就怎么吧!我们别伤了和气!”

于是,于谦死。

这种事,夫复何言?


葭明通半瓶历史


看到这个题目,就突然想要说一些心里话,或许这样的真话,更能打动大家!

题主提出的这个问题,或许是太高看于谦了,又或许是太高看了当时的天下百姓了。

如果要说古代中国以来,最得民心的只有唯二的两个人物,一位是隋朝文帝,一位是毛委员。

(隋文帝的开皇盛世)

隋文帝在位的时候,天下数十年的安宁,当他死的时候,天下三分之二的百姓都哭了,因为他的休养生息,使得农民百姓家有余粮,难得在这几十年之间吃上了饱饭。

而另一位委员,他去世的时候,天下的老百姓都哭了,因为在他的改革下,自两千多年来,农民第一次拥有了自己的土地,据说那还是万世不易的土地制度。

而要说到明朝,于谦对于国家有功,这是一定的,或者许换一个说法,对于朱氏政权是有功的,并且他还是那个时代难得清廉的高官。但要说到天下百姓都认识他,这是不可能的。

我曾经听到这样的一个笑话,说有两个农民下地一起中午饭的时候,他们聊着聊着,就聊到了皇帝这个职业。

农民甲这样说道,“唉,皇帝吃的馍馍,听说就像白玉那样的雪白,真是太好吃了,我们这辈子是不可能吃得到的!”

另一个农民听到之后也感慨万分,他说道,“那当然了,听说皇帝用的锄头都是黄金做的!”

看了这个笑话,你是嘲他讽他,还是哀他怜他?

是的,明朝的户籍制度,是非常严厉的,书生上京赶考,商人要出个远门,都要开具出“路引”,而大部分的农民,一辈子就在那十里范围之内活动,再加上他们根本不认字。

呜呼!不知有汉,何论魏晋?

不知道皇帝是谁,何论于谦?

明英宗第一次登位是在公元1436年,他13年后御驾亲征,被敌人所俘虏,被带往遥远的漠北地区。

明朝的官员以及当时的皇太后就立了他的弟弟为皇帝(景泰帝),于谦得到重用,经过了他的努力之下,打赢了这一场京城保卫战。



(京城保卫战)

京城保卫战打赢了之后,明英宗又被敌人放了回来,但他一回来就被他的弟弟囚禁了八年之久。

公元1457年,景泰帝病重,一些野心家为了“拥立之功”,又把明英宗捧上皇位。

明英宗再次登位之后,对于景泰帝的铁杆支持者于谦到底是杀还是不杀,他也是一时拿不定主意。后来有人劝他,你不杀于谦,那你复辟的合法性从哪里来?

你如果承认了于谦的功劳而不杀他,那不就是否定了你复辟的正义性了吗?

于是,明英宗就把于谦杀了。

其实,原因也很简单,于谦的位置不知道有多少人盯着呢!他不死,位置怎么会让出来呢?

于谦之死,大多数人替他感到可惜,但也仅仅是可惜而已。

就连明朝官场里的文官,于谦所混的这个文化人圈子里面,都分裂为两派,一派是支持明英宗杀于谦的,而另一派是支持于谦的,但道德道义终究让位于暴权。

文官都分裂成两派了,何论天下百姓,可能对于天下的老百姓来说,他们会说这些人都是“神仙打架”吧!

歪眼小史工作室

文——千古


刚日读史


虽然于谦本心是为了扶保大明江山,但论迹不论心,明英宗确实因为于谦拥立明代宗而丢掉了皇位。明朝勋贵武将势力,在土木堡之变中损失惨重,自此明朝文官势力一家独大 ,威胁到了皇权。

明英宗被瓦剌也先俘虏后,于谦没有拥立太子朱见深,而是改立明英宗弟弟朱祁钰。虽然没有证据证明是文官集团故意拖延后勤和泄露情报给瓦剌也先。但本着谁受益最大谁最有嫌疑来看,土木堡之变后文官集团确实攫取了最大权利,大到已经威胁到了皇权的地步。明英宗后世的几个皇帝不得不依靠宦官来制衡文官集团,像不为文官集团喜欢的明武宗和明熹宗之死,都有很大蹊跷。

【土木堡之变最大的受益者-文官集团】

明英宗正统十四年,土木堡一役中明军二十余万人中伤亡居半, 太师英国公张辅、泰宁侯陈赢、驸马都督井源、平乡伯陈怀、襄城伯李珍、遂安伯陈埙、修武伯沈荣、都督梁成、王贵等高级武将勋贵几乎损失殆尽。

自明成祖“靖难之役”以来 ,形成的武将勋贵势力至此一蹶不振,以于谦为代表的兵部,地位迅速上升。总督军务、掌握兵戎、总兵之权,实际上都是之前五军都督府所掌握的军队的管理权和指挥权。

提升武将地位的明武宗和明熹宗都莫名其妙的死去。

明朝末年,都司卫所任命官员连呈送五军都督府的步骤都直接省去,这使五军都督府彻底丧失了武将官员的选拔任命权。

地方上由文官担任的总督、巡抚、户部郎中(或主事)和兵备节制军将,军队结构臃肿指挥失灵,战斗力下降。

【是太上皇还是七年囚徒?】

土木堡之变一年后,朱祁镇被放回大明,回到大明后朱祁镇表面上是太上皇,实际上被明代宗当成了囚徒,整整关了七年。七年中朱祁镇缺衣少食,待遇还不如在瓦剌时。

明代宗将朱祁镇居住的南宫大门上锁灌铅,甚至加派锦衣卫严密看管,连食物都只能通过小洞递入。有时候,吃穿不足,导致朱祁镇的原配钱皇后不得不自己做些女红,托人带出去变卖,以补家用。为免有人联络被软禁的朱祁镇,明代宗甚至把南宫附近的树木砍伐殆尽,让人无法藏匿。

明代宗景泰八年武清侯石亨、都督张辄,太常卿许彬、左副都御史徐有贞以及原王振门下太监曹吉祥等人拥立朱祁镇复位,史称“夺门之变”。

朱祁镇复位后废明代宗为郕王,软禁在西苑。恼怒于明代宗囚禁自己时的羞辱,明代宗去世时,以“不忠、不孝、不仁、不义”的理由,谥号为“戾郕王”。

而于谦虽然于国有功,但毕竟拥立过明代宗 。不杀于谦就等于承认明代宗继位时合法的 ,那么复位就名不正言不顺。朱祁镇虽有心保住于谦,发动夺门之变的石亨、徐有贞等人,一致要求处死于谦。

最终朱祁镇以谋逆罪处死于谦、王文,于谦所推荐的文武官员也被波及。


来自边境之光


以前看明朝那些事,当年明月把于谦的死归咎于徐有贞,后来看了下别的资料记录发现即使徐有贞没有给于谦安个"意欲"罪名,于谦也必死无疑,明英宗是不会让他活着的。明英宗他就是不折不扣的昏君。

这位在明朝历史上干的low事太多哈😂😂😂, 1.放任王振残害文武官员,刘球等官员被害,于谦被王振下狱最后藩王和百姓求情放出

2.御驾亲征听王振瞎指挥兵败被俘,土木堡的惨状不用多言,大量官员勋贵武将死于其中,张辅一位75岁的几朝老臣,兵部尚书邝埜均死于土木堡,在亲征前邝埜和于谦曾劝过他不要亲征,可他一意孤行(不要说他被王振蒙蔽,他当时已经二十多岁了)

3.在被俘后叫门做带路党,搜刮城中守备钱粮和下属家中钱财给也先

4.发动夺门之变复辟,杀于谦,王文,范广,贬郭登,商辂,王纮等一波贤臣,提拔曹吉祥,石亨,徐有贞等心术不正的人,搞得曹吉祥造反(明朝太监造反几乎没有,这也是非常奇葩的一件事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