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英宗该如何评价?请用自己语言别复制粘贴谢谢?

用户139914560


明英宗堪称是中国史上经历最丰富的皇帝,四个月立太子、九岁即位、二十二岁亲征瓦剌兵败被俘、二十三岁被遥尊太上皇、三十一岁复辟为皇帝。

这位史上最年轻的太上皇,是唯一从太上皇再复辟为皇帝的存在,“仁宣之治”的大好局面被他败坏,大明王朝元气大伤。朱祁镇因此饱受诟病,似乎完全就是一个刚愎自用、听信宦官、自私残暴的昏君。

但明英宗其实并没有那么不堪,虽然没有大的作为,对土木堡之变和“于谦之死”有着不可推卸的责任,但本质上朱祁镇的错误还是有一定客观原因的。他的两次最受诟病的行为,在一定程度上是受到了他人的影响和裹挟,评价明英宗,就需要从这些细节谈起。

亲征瓦剌的失败

土木堡之变的两大罪人——王振和朱祁镇,其中王振可称祸首。

朱祁镇对在王振的怂恿下不顾朝臣劝阻,一意孤行、亲征瓦剌。最终因为王振对行军路线的干预,导致数十万明军被全歼,包括英国公张辅在内的一干重臣全部殉国,王振本人也被杀,仅朱祁镇一人被瓦剌俘获。

然而朱祁镇之所以王振如此宠信和信任,与他的成长环境有很大关系。朱瞻基英年早逝,朱祁镇九岁便登基,主少国疑,摄政在所难免。

在张太皇太后——也就是明仁宗朱高炽的元配正宫——统领下,一个由“三杨”大学士和三位宦官组成的摄政团诞生了,王振就是其中的成员。因为明太祖为了防备外戚干政,对后宫订下了极为严格的约束,张太皇太后实际更多地承担仲裁的角色,不过多干预朝政。

王振,是这个摄政团中最年轻、也最特殊的一位。他虽然是宦官,但他原本是儒生,自愿净身入宫。他起初就在宫内给女官授课,后来机缘巧合成为了朱祁镇的启蒙老师。以宦官内臣的身份日日与朱祁镇相伴,又施加启蒙教化,这就让朱祁镇对王振无比地信任和依赖,并以老师相待。

宣太监王振,振至俯伏,太皇太后颜色顿异,曰:“‘汝待皇帝起居多不律,今当赐汝死’女官遂加刃振颈。英宗跪为之说,诸大臣皆跪。太皇太后曰:‘皇帝年少,岂止此辈祸人家国。我听皇帝暨诸大臣贷振,此后不可令干国事也。”——《明史纪事本末·王振用事》

起初张太皇太后看到了王振的危险性,试图除掉王振,在朱祁镇和群臣的求情下作罢,禁止他再干预朝政。结果朱祁镇16岁那年,张太皇太后去世,三杨也逐渐年老逝去。失去了约束的王振就开始了借助对朱祁镇的影响操控大权,并鼓动朱祁镇发起了对缅甸的“麓川之战”,此举无疑对北方面对蒙古的边防大受影响。

西南方面的胜利,使得朱祁镇很受触动,心中燃起了铁血热情。而蒙古的入侵和王振的怂恿无疑助推了这种盲目的热情,不听劝阻、御驾亲征。

朱祁镇选择亲征是热血被冲昏头脑,但是兵败被俘,却不完全是他和王振的责任。固然是王振最后改变了从紫荆关回撤的路线,改为向北经宣府返京,正好撞上了瓦剌。但是本质上还是此时的明朝边防政策问题,是边防体系的不足和指挥混乱双重作用下是悲剧。

朱瞻基时期撤掉了很多边境卫所,集兵于边境重城。京师的西北边防主要倚重于大同和宣府,兵力相比洪武、永乐年间减弱了很多,纵深太浅,只能依赖重城在敌人进攻时进行短促突击,实施攻势防御。

在这种情况下,朱祁镇在王振的怂恿下,在二十多位老将和一干文臣的众星拱月之下,率领50万大军亲征。这样规模的大军本就难以调度,还有皇帝为中心的小中央作为累赘,仅带了一个月的口粮就出征草原。而草原是蒙古人的天下,这样浩大而松散的队伍很快陷入了混乱的绝境。缺水少粮的明军,出征仅一个月就全军覆没,靖难老将英国公张辅也无力回天,殒身殉国。

所以土木堡之变,是朱祁镇在错误的时间听信错误的人做出的错误决定。这位年轻的皇帝显然还不成熟,对治国治军还没有独断乾纲的能力,责任不完全在他,但这样的错误的确代价太大。

复辟后的大清洗

土木堡之变,让朱祁镇付出了巨大的代价,虽然瓦剌名义上尊奉明朝为上邦,还口口声声要帮英宗复位,但那无非是也先想要建立起为他所用的傀儡大明。阶下囚的滋味并不好受,回京后的待遇却更差。

皇位是可以改变人的,原本无欲无求、强烈拒绝登基的朱祁钰,很快就不想失去皇位了。他不情愿地迎回了太上皇哥哥,又怕他勾结旧臣复辟,就把朱祁镇软禁在了南宫。据说朱祁镇两口子在南宫中无依无靠,生活都十分拮据,所幸朱祁钰虽有野心却不手黑,没有暗中做掉朱祁镇和朱见深。

但是朱祁钰改换太子的举动招致了朝臣和宗室的不满,而且他的独子朱见济成为太子不久就夭折了。据说没有指定继承人的朱祁钰在一心求子的情况下,食用了某些药物,并且纵欲过度,导致身体迅速崩溃。

趁着朱祁钰病重,徐有贞、石亨、曹吉祥等人在得到孙太后的同意后,发动了夺门之变,重新拥立朱祁镇复辟为君。

幽禁在南宫中的朱祁镇原本是没有参与这政变的一切过程的,复辟无疑是一种惊喜,也是一种茫然。两年的阶下囚和七年的软禁,消磨了朱祁镇的心气,他其实并没有做好重新执政的准备。

“都御史萧维祯遂以意欲二字附会成狱,坐谋逆罪,当寘极刑。奏上,帝犹豫未忍,曰:‘于谦实有功。’有贞曰:‘不杀谦,此举为无名。’帝意遂决。”——《明史讲义·夺门》

因此,天顺年间的大清洗,与其说是朱祁镇的蓄意报复,倒不如说是朱祁镇成为了徐有贞等人进行政治斗争的工具。即使是在徐有贞等人的裹挟下,朱祁镇也曾犹豫过对于谦的处置,他觉得于谦是有功劳的,最终是徐有贞的哄骗下才下决心杀了于谦。

由此可见,朱祁镇的第二个污点,也有一定的客观因素存在,徐有贞、石亨、曹吉祥这些人的作祟起了很大作用。

与朱祁钰的恩怨

朱祁镇的最后一个污点存在疑问,那就是朱祁钰的死。

不少人认为朱祁钰的死存在蹊跷,在南宫复辟后一个月就在西苑去世。朱祁钰死后,朱祁镇还给他加了一个“戾”的恶谥号,这无疑加重了朱祁镇的嫌疑,似乎他对霸占皇位的弟弟痛之入骨,很有可能杀之而后快。

但同样有说法,朱祁镇即位的第二天还高兴的和朝臣们说弟弟的病情有所好转。从史实来看,朱祁钰已经重病,朱祁镇似乎没必要多此一举。虽然朱祁钰曾经为了皇位的时期软禁了朱祁镇,但毕竟是兄弟,朱祁钰也没有下过杀手。

况且朱祁镇和朱祁钰虽然同父异母,但是朱瞻基就这两个儿子,二人从小一起长大,肯定还是有比较深厚的感情,朱祁镇虽然有点混蛋,但还不至于干出暗杀朱祁钰的事情。

总结

土木堡之变中殉国的将士,被推举后变化的朱祁钰,还有天顺初年被清洗的于谦等大臣,原本都不必经历这样的惨剧,其结果都是朱祁镇冲动和不成熟,给国家、宗室、朝臣都带来了巨大的灾难。

当然最根本的问题,还是在于明朝皇帝的体制和继承制度,像朱瞻基这样英年早逝的明代君主不在少数,主少国疑带来了巨大的风险。严格来说,土木堡之变和夺门之变这段历史,是一场巨大的悲剧,原本可以不发生的悲剧。


霄林天


他是一个好人,也算是一个好皇帝,虽然重新宦官,但是他废除了殉葬制度也算是功德一件,详解如下:

一、关于明英宗的简介:

明英宗睿皇帝朱祁镇(1427-1464),明宣宗朱瞻基长子,明代宗朱祁钰异母兄,明宪宗朱见深之父。

朱祁镇是明朝第六位皇帝(公元1435-1449年,公元1457-1464年两次在位)。第一次,年仅九岁,继位称帝,年号正统。国事全由太皇太后张氏把持,贤臣"三杨"主政。随之,张氏驾崩,三杨去位,宠信太监王振,导致宦官专权。

正统14年(公元1449年),土木堡之变,被瓦剌俘虏,其弟郕王朱祁钰登基称帝,遥尊英宗为太上皇,改元景泰。瓦剌无奈之下,释放英宗。随即,景泰帝将他软禁于南宫。一锁就是七年。景泰八年(1457年),石亨等人发动夺门之变,英宗复位称帝,改元天顺。

二、关于明英宗的评价如下:

1、朱祁镇前后在位二十二年,当初宠信王振,后来又宠信曹吉祥、石亨,政治上虽然有不足之处,但是晚年任用李贤,听信纳谏,仁俭爱民,美善很多。还废除了殉葬制度。

2、

即位之初在三杨的辅佐下颇有一番作为,延续了仁宣之治,只可惜三杨年事已高,待其淡出政坛后,宦官王振开始专权,恰逢瓦剌部也先大举入侵,在王振的怂恿下草率亲征,于土木堡被俘,被俘后尚能保持气节拒写招降书,随后由于后方于谦的英勇抵抗被也先认为没有利用价值,被放回,享有太上皇之名,却无权。趁景泰帝病重政变复位,大肆打压拥立景泰帝的于谦等人,但是尚能任用贤臣,并废除了洪武以来的嫔妃殉葬制度,被后世喻为德政。

英宗的一生并不算光彩,他宠信过奸邪小人,打过败仗,当过俘虏,做过囚犯,杀过忠臣,要说他是好皇帝,真是连鬼都不信。

但他是一个好人。他几乎相信了在他身边的每一个人,从王振到徐有贞、再到石亨、李贤,无论这些人是忠是奸,不管在什么样的环境下,他都能够和善待人,镇定自若,抢劫的蒙古兵、看守、伯颜帖木尔、阮浪,最后都成为了他的朋友。


三农天下185


首先呢,朱祁镇的谥号还算是不错的,曰睿,就是聪明的意思,这还算是个不算太差的谥号。而且你要知道,哪怕你是皇帝,按照古代文人的酸腐程度,都不会违背良心给你乱评价的。

其次,朱祁镇一生被后世诟病最多的就是土木堡惨败,致使明军三大营主力尽丧,自己也做了俘虏。若不是于谦力挽狂澜,靠神机营的火枪守住了北京,那么明朝的国祚可能真的少好几百年。很多人都觉得是朱祁镇好大喜功,又宠信宦官王振,才致使惨败。

可是实际上,朱祁镇也不容易啊,父亲朱瞻基死的早,9岁继位,国事一直由太皇太后张氏和“三杨”把持,我告诉你,你千万不要说什么“三杨”是贤臣之类的话,任何朝代,君臣争权都是普遍现象。再说了,换了你当了皇帝,你还能让你奶奶和几个老家伙指指点点么?

瓦赖大军侵犯边关,可算给朱祁镇找到机会能掌兵权了,岂能错过?再者,明朝自朱棣迁都北京以来,早已留下天子守国门的祖训。所以,朱祁镇御驾亲征也不能说明他就是好大喜功。只能说,皇帝长大了,想要自己做主了。而且,在朱祁镇眼里,瓦赖区区几万兵马,我调集50万大军,打你还不跟玩儿一样么。

至于后人诟病他宠信王振,那更是冤枉啊!你倒是用脚趾头想想,朝政不在他手上,他哪里知道哪个大臣聪明,哪个将军厉害啊?反倒是王振,一直在他身边,教他护他,在朱祁镇眼里,王振就是天下第一聪明人啊。当然最终王振这个猪队友,确实是把事情搞砸了,但朱祁镇最多也就是个用人失当的罪过。

而且,坦白说,朱祁镇给群臣的印象,以及他做皇帝的能力,应该是不错的,不然他哪能复辟呢?

晚年的朱祁镇还做了一件功过千秋的大事,那就是废除了殉葬制度,还算是为他自己的错误做了弥补吧。

总的来说,明英宗朱祁镇当了两回皇帝,有错,也有功,总算没把他爷爷和父亲当年仁宣之治的家业给败光。



星宿小妖


明英宗朱祁镇,大明王朝的第六位皇帝,明宣宗朱瞻基之子,明宪宗朱见深之父。纵观英宗的一生,可谓是坎坷不平,两次为君(公元1435—1449年,公元1457—1464年),中间被瓦剌俘虏,一年后才被放回,回到京城后又被弟弟郕王朱祁钰囚禁在南宫七年。幸亏石亨等人发动夺门之变才得以复位,前后共在位22年。



明英宗画像

宣德二年(1427年),孙氏生下英宗朱祁镇。宣德十年(1435年)明宣宗驾崩,子朱祁镇即位,是为明英宗,年号正统。时年不过九岁。英宗少不更事,幸有太皇太后张氏垂帘听政,任用贤臣,如三杨(杨士奇,杨荣,杨溥),防止外戚干政。

正统五年以后,张氏与三杨先后亡故,小皇帝英宗也长大,想着像先祖一样干一番事业,正巧瓦剌不时侵犯,英宗受宦官王振谗言,仓促御驾亲征,致使土木堡之变,英宗被俘。明朝大臣商议后,马上另立朱祁钰为新君。

一年后,英宗被杨善迎回京城,却被朱祁钰囚禁在南宫七年之久。直到景泰八年,朱祁镇复位,改年号为天顺,诛杀于谦,王文等另立新君的大臣,贬朱祁钰为郕王。

经历了诸多磨难的英宗,在复位之后,开始勤于国政,任用李贤,王翱等贤臣,又平定了石曹之乱,还废除了皇帝死后嫔妃殉葬的恶俗。天顺八年,明英宗朱祁镇驾崩,享年三十七岁,在位二十二年。



明十三陵之裕陵,明英宗之陵

作为一个皇帝来讲,英宗虽然没有太大的功绩,但也算是一代明君,唯一的不足是听信王振的话去攻打瓦剌,导致自己被俘。但经历了磨难之后,英宗才更加贤德。虽然英宗信奸臣,杀过忠臣,但是他也任用了一批贤臣,能够和善待人,这些对于一个皇帝来说,就已经足够了。


轩镜羽


我对明英宗的评价是:昏庸的皇帝正常的好人!如果把明朝十六帝排名,我把朱祁镇排倒数第二!倒数第一是崇祯朱由检!倒数第三是建文帝朱允炆!

为啥说明英宗朱祁镇是个昏庸的皇帝呢?看他干的那些破事,他爹宣宗朱瞻基留给他的,可是个盛世家底,国富民强,文武大臣都是治国安邦的人才,可他接手十几年,硬是在亲率五十万军队迎战也先时,兵败被俘!当然你可以说,那是因为太监王振误国,但是这责任还在朱祁镇身上,要说明军战斗力低下,无法对抗瓦喇也先的精锐骑兵,这理由也不成立,因为同样是也先的精锐部队,同样是明朝的官兵,为何在于谦的带领下就能打败也先?这都足以证明朱祁镇先生不是一般的昏庸,而是特别的昏庸!对于他后来杀了于谦,很多史料也认为是徐有贞石亨等人加害造成的,这个说法我也反对,这个责任也在朱祁镇身上,这个人心里还记着被也先俘虏时,于谦没有顾及他的安危,力主朱祁钰继位,一心对也先强硬出击!这才是他要杀于谦的原因,至于夺门之变不过是个说法而已。这前后的事情,哪件事像个英明君主做的?之所以把他排倒数第二,是因为他比崇祯强了一点,崇祯丢了大明江山,朱祁镇虽然没丢,也当了外族俘虏,仅此而已!可另一方面,作为常人,他又是个好人,废除了殉葬制度,和人交往时,往往能得到别人认可和帮助,这说明他为人还是值得肯定的。被也先俘虏时,就和负责看管他的也先弟弟成为了好友。但是好人和好皇帝不能划等号,如果不是皇帝,作为常人或者一般官员,朱祁镇这样的人是值得褒奖的!然而当皇帝就不行了,类似的帝王有很多,李煜是文学家,赵佶是书法家,朱由校是木工大师,他们都不是好皇帝。所以朱祁镇只能算是个平常的好人,昏庸的皇帝。





JSDD


一个两次被推向风口浪尖的普通人,从个性上很善良,重用那些他自认为对他好的人,不管是前期的王振还是后期夺门的一干众人,都表现出了足够的善良和包容,感情专一,对他的皇后不离不弃,从能力上说,缺乏对人员的管理能力,他信任而任用的官员最后都成了贪官污吏。但到了有人能提出正确处理问题的方法时,他又能接受意见,不至于刚愎自用不纳善言,及时的修正错误,让国家不至于倾覆,让明朝继续前进,从经历上说,被王振裹挟去打仗,被蒙古人俘虏,被弟弟幽禁,被大臣放枪使去夺门,每次都是被动接受一个结果,历史就是将这么一个人物不断的推向风口,是他的幸运,也是他的悲哀


用木有户


其实是反着来的,这个可以对照宋英宗,宋英宗是过继到仁宗?名下,却想将生父抬进太庙,酿成了僕仪之争,实际上是很不明智的,按宗法过继后生父就没有关系了,英宗的大礼仪表面是认爹的问题,实际是破坏儒家纲常(当时的社会道德)问题,加上宋仁宗在辽,西夏,高丽,大理等国名声非常好,英宗这种做法,让这些国家非常不满,也降低了大宋中央之国的声誉。

故其死后,庙号英宗,实际是群臣对其的反讽。


大言身寸


从为君这一方面来说,他算是不合格的,在三杨死后他宠信王振等奸佞之流酿成了土木堡之变导致明朝差点亡国,让明朝的精锐军队和功勋氏族直接丧失殆尽,从此一蹶不振。复辟后又诛杀了于谦等中兴之臣。

另一方面为人所称道的是因为他废除了明朝前期由来已久的人殉制度,这也是他的名声没有那么坏的原因。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