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明不和亲不纳贡不议和是真的吗?为何孙太后用重金赎回朱祁镇?

红星照耀神州


大明朝在历史上有三大外部敌人,分别是蒙古诸部、倭寇、后金汗国。从史书记载来看,大明朝确实没有跟蒙古、倭寇、后金纳过贡,和过亲。

对于蒙古诸部,明朝采取武力征服与分化瓦解的策略,事实上有明一朝,蒙古诸部威胁不了明朝。朱元璋、朱棣两朝基本上将蒙古打残了,明英宗虽然被蒙古的瓦剌部俘虏,但瓦剌并没有从明朝得到什么好处,明朝从来没有跟蒙古议和或者和亲。也先曾打算将妹妹嫁给明英宗,还送给明英宗六名蒙古美女,明英宗均未接受。

对于倭寇,明朝直接采取武力剿杀的方式,很少采用招安的方式。倭寇是日本战国时代战败的武士到中国沿海掠夺,部分失业的中国农民也加入了倭寇队伍。明朝对倭寇以剿灭为主,以招安为辅。尽管明朝国力下降,但还是出了戚继光、俞大猷这样的名将,最终将倭寇剿灭。明朝还派兵进入朝鲜,击败了入侵朝鲜的日本军队。

后金汗国跟明朝打了很多年仗,尽管明朝处在下风,但明朝并没有跟后金议和或者和亲。1618年,努尔哈赤认为明朝朝廷偏袒女真叶赫部,因而心生不忿,愤然颁布"七大恨",起兵反明。1619年,后金与明的第一场关键战役--萨尔浒之战爆发,努尔哈赤以少胜多大败明军,从而改变了辽东的战略格局,使得双方力量对比发生了根本性的转折。

明朝末年,大明处在天灾之中,同时应对后金、李自成、张献忠等割据势力,在国之将亡的时候,崇祯没有跟后金议和,也不没有跟后金和亲。李自成、张献忠等起义部队,要求裂土封王,崇祯没有答应,他宁为玉碎,不为瓦全。

孙太后用重金赎回朱祁镇是特殊情况,孙太后与钱皇后以个人名义给也先送钱财,希望能赎回朱祁镇。当时国家的代表是景泰皇帝,他从来没有给也先送钱或者议和,而是以皇帝的名义,命令也先将太上皇朱祁镇礼送回国。孙太后是朱祁镇的生母,她以个人名义赎回儿子不可厚非;景泰皇帝是大明皇帝,如果他采用议和手段赎回朱祁镇,才代表了大明朝议和了。


大秦铁鹰剑士


孙太后没有底线,内心毫无国家和民族大义,为了儿子不择手段。她释放明军将士浴血奋战俘虏的五千瓦剌兵,为了儿子朱祁镇活命不许追击仓皇撤退的瓦剌逃兵,屡次想用重金赎回被俘受辱的朱祁镇,还允许朱祁镇娶一个瓦剌蒙古格格,生下一个混血的黄棕人种的太子。孙太后杀功臣于谦朱祁钰,支持朱祁镇再次登基称帝,使得大明社会风气败坏人心涣散由盛转衰。


红星照耀神州


大家好,我是历史爱好者,我喜欢分析研究历史。喜欢远古历史,古代历史,还有近代历史,我对历史深有研究并且很感兴趣。以下是我的分享:\r

明穆宗朱载坖在位时曾与鞑靼部领袖俺答汗议和,史称隆庆订定合同。俺答汗的孙子由于家事激化逃到了明朝,一向要求明朝敞开边贸的俺答汗遂以此为托言出兵南下要人,一起要求朝贡和敞开边贸。\r

处于土木堡之变的余悸,明穆宗采取了内阁成员高拱、张居正的主张,与俺答汗议和,封爵俺答汗为顺义王,敞开是十一处边贸,要求俺答汗每年进贡马一次,明廷按优价收买,并给予恩赐。表面上看,这次议和表面上显示了大明天朝上国的优越感。\r

以上是关于我的分享,希望能帮助到大家更好的认识这个问题。也希望大家能在阅读当中能开心,能够更好的去学习,去进步,能够了解到更多的东西。谢谢大家\r


干干看历史


毕竟这是亲生骨血,即使他再荒唐、再胡闹,平时两人在怎么仇视,真要遇到事了,做母亲的还是会倾尽所有去帮助他,这大概就是母爱吧!

《大明风华》中,孙太后得知儿子朱祁镇在土木堡被也先俘获,心急如焚,知道也先的目的是为了钱财之后,收刮后宫金银财宝去疏通,以求也先放回朱祁镇。



当然正史中也有过同样的记载,不同的是,孙太后寄的是寒衣,寄钱的是朱祁镇的皇后钱氏:

时英宗在迤北,数寄御寒衣裘;英宗北狩,倾中宫赀佐迎驾。

孙太后的衣服被朱祁镇穿了,钱皇后的钱则被送给了也先和他弟弟伯颜帖木儿。

但是需要注意的是:孙太后和钱皇后从来没有以朝廷的名义送衣送钱,而且送衣送钱这事也不是钱皇后首例,在朱祁镇被也先胁迫做了“敲门天子”的时候,驻守大同城的广宁伯刘安、知府霍宣同就献了蟒龙袍给朱祁镇,朱祁镇赐给了伯颜帖木儿,太监郭敬献上金一万多两,朱祁镇也心安理得地拿了。



至于最有资格和权威用钱赎回朱祁镇的景泰皇帝朱祁钰,他内心并不想哥哥朱祁镇回来抢皇位,所以他一连派了两支谈判队伍,出面和也先商谈返回朱祁镇的事务,可那态度完全是命令式的,不给钱不给粮不给礼,就要你们放朱祁镇,咱大明的面子不能丢,目的就是为了激怒也先,让他杀掉朱祁镇。

只是谁也想不到:李实和杨善这两支谈判队伍完美地完成了任务,也先不知抽了哪根筋还是在北京保卫战中被打蒙了,真的不要钱不要礼,就这样把朱祁镇放回来了。

所以从官方层面来说,大明合格地执行了“不和亲、不纳贡、不议和”的祖宗规矩,至于那些送钱送衣的女人和将领们,他们这些东西说明了送给朱祁镇御寒和享用的,而他要转赠给谁就不是他们该管的了,这是母亲和妻子对儿子及丈夫的关心,以及臣子对太上皇的个人孝敬而已,也是人之常情,不关朝廷的事。

作者/一贰一橙:天文地理,一概不懂;古今中外,都靠瞎掰,主要百度,然后乱编,喜欢点赞!


一贰一橙


孝恭孙皇后在历史上的戏份其实并不多,虽然历经六朝五帝,但《明史》中关于她的记载只有不到四百字。然而,由于孙皇后是电视剧《大明风华》中的女主,她的戏份实际上人为增加了不少,而关于其用重金赎回朱祁镇这件事便是如此。

明英宗被瓦剌俘获,孙皇后真的用金银赎人了吗?

正统十四年(1449年),明英宗朱祁镇亲征瓦剌,却遭遇“土木堡之变”,不仅损失惨重,且自己也被瓦剌俘虏。那么,在儿子被瓦剌俘虏之后,孙皇后是如何做的呢?


在电视剧《大明风华》中,也先俘虏瓦剌之后,最初是向明廷索要钱财,孙太后得知之后,立即搜刮后宫金银财宝去疏通,以求也先能将朱祁镇放回来。那么,历史上孙皇后果真用金银赎人了吗?

事实上史料对此并无记载,根据《明史·后妃传》的记载,明英宗朱祁镇被俘之后,孙太后也只是“数寄御寒衣裘”,也就是寄一些御寒的衣物而已。而花钱赎人的,则是明英宗的皇后钱皇后,《明史·后妃传》有载,“英宗北狩,倾中宫赀佐迎驾”,而这还是在朝廷当时议定先以金银尝试赎回明英宗的大环境下。

如上所述,孙太后在明英宗被俘之后,其实并没有所谓的搜刮宫中钱物意图赎回儿子,这一点其实只是《大明风华》中的演义罢了。

明朝严禁后宫干政,历史上孙皇后的存在感其实并不强

明朝自洪武帝朱元璋起,便严禁后宫干政,即使是深受朱元璋敬重的马皇后,也只能私下向朱元璋提一些建议罢了。

明英宗虽然八岁登基,年纪尚幼,但当时外廷有杨士奇、杨荣、杨溥等“三杨”辅政,内有太皇太后张氏管理内廷,孙太后其实并没有太多参与朝政。同时,即使张太后地位尊崇,受制于祖训,她也并没有过多参与朝政,更多只是管理宫内事务,教导皇帝的学习,也正是在她的限制之下,才使得王振始终无法擅政。

在明英宗朱祁镇被俘之后,虽然太皇太后已经去世,但孙太后在朝政中的话语权仍然不大。虽说扶立朱祁钰继位和之后的夺门之变,均有其点头应允,但却已经是大势所趋,她的作用实际上并不大,根本不像《大明风华》中所演义的那般。

如上所述,由于孙太后对朝政并没有太多参与,因此对于是否用金钱赎回皇帝,也不是她能够u决定的,她只能等明代宗朱祁钰与大臣们商议出一个结果之后,再决定该怎么做。

此外,以金钱赎人与纳贡完全是两码事,以金钱赎人只是一种交易,虽然皇帝被俘导致明朝处于被动,但也只是在谈判中处于劣势罢了。纳贡则代表了臣服,而且是国家层面的完全臣服,当时的明朝显然并没有那么做。


香茗史馆


明朝没和亲没纳贡没割地没议和,使一百多年的边境烽火不起,促进了双边贸易,这也是事实!

而孙太后用重金赎回儿子要另当别论:朱祁镇是其身上掉下的肉,血浓于水!不管儿子多么不争气,不管母子隔阂多么厚;只要儿子摊上事了,做妈妈的母爱之情就会洋溢。并力所能及地去帮助他,在中国几乎成了传统。

《大明风华》中,孙太后素知儿子有荒唐的一面,平时,对他有过责备与斥骂,甚至母子之间形成了对立状态!但当儿子朱祁镇被俘后,孙太后寢食不安、心急如焚;当她知道也先的目的是索要钱财后,就毫不犹豫地收刮后宫金银财宝送出,以求也先放回朱祁镇。


其实,正史中也有过类似描述:但寄钱的是朱祁镇的皇后钱氏:

时英宗在迤北,数寄御寒衣裘;英宗北狩,倾中宫赀佐迎驾。

妈妈的衣服被朱祁镇穿了,贤惠的正妻钱皇后的钱财则被送给了也先和他的弟弟,确有此事!

不过,孙太后和钱皇后寄钱寄衣物从来都是个人名义寄出的,没有以朝廷的名义给瓦剌送衣送钱,这与传统的赔款割地议和意义大相径庭!

而景泰皇帝朱祁钰没为哥哥归国送瓦剌任何利益!他内心并不想朱祁镇再回来,傻子也知道不能一国不能有二主!

作为帝国元首,他曾一连派了两支谈判队伍,代表自己与也先商谈,这包括让朱祁镇回返的事宜。但那态度完全是居高临下,是命令式的,非常强硬!没给钱没给粮没赔礼,显然,朱祁珏是不希望朱祁镇活着回国的!

出乎意料的是:李实和杨善这两支谈判队伍,竟阴差阳错地完成了谈判任务。也先足智多谋,经过北京保卫战,他知道明朝有狠人在,继续打下去自己是沾不了便宜的;他也知道朱祁镇由皇帝变成太上皇后已经失去了筹码的效用,再留他浪费自己粮食;还有,如果杀了这个软骨头、窝囊废会让大明万众一心、同仇敌忾,于己更为不利!

所以,也先真的没要大明政府的钱财与赔款,硬是把贪生怕死的朱祁镇给放了回来。因而,在朱祁珏执政期间,大明依然不折不扣地执行了“不和亲不纳贡不议和”的政策。


希望星晨58298869


而据史料记录,崇祯帝自缢于煤山的一颗歪脖子树上,从此“天子守国门,君王死社稷”又成为了明代的一大美谈,被很多人推崇。今天就来给大家说道说道。朱元璋时代:朱元璋创建明代当前,直接派人打到了元大都,把元代统治者从多数赶了进来,从此这个马背上的民族完结了对华夏地域长达八十多年的统治,只能再次退居关外。并且以后朱元璋也数次收兵北漠,把元代的残存权势打的很没有脾性。


而且他又在南方防地构筑了九边,派重兵举行看管,几乎是杜绝了北元再次侵犯的可能性。这一时代朱元璋看待元代的政策是一贯的铁血和敌对,不把他们打趴下绝不善罢甘休。多年的夙敌本就是你死我活,你说硬气不硬气。朱棣时代:朱棣当了天子当前,继承了他爹的铁血政策,看待元代的残存权势更是好不心慈手软,真的是把他们往死里整。他本人整理雄师,御驾亲征,五次反击北漠,把北元打的几乎是溃不成军,那真的叫一个惨啊。他还迁都北京,从他以后几乎历代皇帝都待在北京,亲身守御明代的北大门,这也是“皇帝守国门”这句话的最佳的证实。朱祁镇时代:明英宗朱祁镇,相较于他的祖辈实在有点窝囊。他带兵去打鞑靼,也便是蒙古族盘踞以后的一个部落,仍是在本人的地盘上,几十万雄师被人歼灭的一干二净,他也成为了明代开国以来第一个被俘虏的天子。


梦农人


不和亲、不纳贡确实是真的,但是明朝确实议和过。孙太后给瓦刺送钱财只是想让朱祁镇在瓦刺的日子好过一点算不上是纳贡,那只是处于一个做母亲的本能。

“我朝国势之尊,超迈前古,其驭北虏西蕃,无汉之和亲,无唐之结盟,无宋之纳岁币,亦无兄弟敌国之礼,其来朝贡,则以恩礼待之。”明·敖英《东谷赘言》卷上


网友们总结过一句话“ 我大明终其一朝276年,不和亲、不赔款、不议和、不割地、不纳贡,天子守国门,君王死社稷。”实际上这句话出处是明朝正德年间的一个文学家叫熬英的一部笔记小说《东谷赘言》。

从明太祖朱元璋建立大明,到崇祯吊死在煤山的歪脖子树上,大明朝存在了276年,翻阅史书,在有明一代,确实没有过于外邦和亲及纳贡割地赔款的事件发生。


但是议和确实发生过,明穆宗朱载坖在位时曾与鞑靼部首领俺答汗议和,史称隆庆和议。俺答汗的孙子因为家事激化逃到了明朝,一直要求明朝开放边贸的俺答汗遂以此为借口发兵南下要人,同时要求朝贡和开放边贸。处于土木堡之变的余悸,明穆宗采取了内阁成员高拱、张居正的建议,与俺答汗议和,册封俺答汗为顺义王,开放是十一处边贸,要求俺答汗每年进贡马一次,明廷按优价收购,并给予赏赐。表面上看,这次议和表面上彰显了大明天朝上国的优越感。而实际上对于大明是赔本买卖,既失去了夺回河套地区的机会,又造成了经济上的损失,但好处还是有的,隆庆和议后,半个多世纪鞑靼没有再兴兵南下。

孙太后赎回朱祁镇的桥段处出在电视剧里,历史上孙太后只是给英宗送去不少御寒衣物,而送给瓦刺的钱财都是英宗的钱皇后变卖宫里器物得来的,这完全是出自一个做母亲和妻子的的本能,他们这样做,无可厚非!也先南下掳掠明朝出发点很简单,他就是想弄点钱花,并不想吞并明朝,在土木堡之变俘虏英宗之后这个初衷也一直没有变过。


英宗被俘之后,也先曾数次以放回英宗为由向明廷索取钱财却遭到了拒绝,一方面英宗的弟弟朱祁钰的皇帝瘾还没过够,不愿意让朱祁镇回国,一直反对也先放回英宗的请求;另一方面,朝臣中以于谦为首主战代表提出了“社稷为重,君为轻。”也先几次请求均遭到拒绝后,一怒之下也先再次出兵,兵临北京城下,于谦奉命组织北京保卫战大败也先部队,也先退回大漠。

也先大败后,不敢再轻易南下,随即与明朝展开和谈,曾经奇货可居的英宗对于此时的也先已经失去了利用价值,索性让大明的谈判使者给带了回去。


实际上,当时鞑靼的军事实力一般,在数量和武器装备配比上都距大明相差甚远,也先之所以挟持英宗,就是为了弄点钱花,他也自知自己的势力薄弱难以与大明抗衡,所以北京保卫战失败了,英宗也就失去了利用价值,留着还得好生伺候着,不如放回去省心。

与此可见,朱祁镇能回到大明,与孙太后关系不大,所以也不存在孙太后重金赎回英宗一说。


古曲古风


提起明王朝,明粉们肯定会搬出那句“天子守国门”、必然会强调明王朝不和亲、不纳贡!至于所谓不议和,明王朝与北元、瓦剌、鞑靼之间的恩恩怨怨又是怎么一回事?如果不议和,岂不是要从明太祖朱元璋一直打到崇祯帝朱由检?这显然是不可能的。

所谓“天子守国门”

所谓“天子守国门”是明粉们追捧最多的一件事,可明王朝迁都北京真的是为了“天子守国门”吗?恐怕未必!众所周知,南京这个地方四面平原,除了北边的长江,几乎无险可守!所谓紫金山,说白了不过就是一座不高的“土石堆”罢了……明太祖朱元璋当初定都南京时北方的半壁江山还没有完全姓朱,刚刚打下的地盘安全又得不到保障,而长江以南恐怕也只有南京适合做国都了。实际上,明太祖对南京这个国都也并不满意,他曾经考虑过家乡凤阳并动工兴建都城。但是,凤阳的地理位置还不如南京,无论政治、经济、安全等诸多方面都不适宜作为国都,最终明太祖只能作罢,将凤阳定位“中都”——类似陪都性质。

与此同时,明太祖还曾将开封定为了“北京”,这就是应天府南京这个称呼的由来,最初并不是与现在的北京相对的,那会儿北京还叫北平呢!可经历了乱世之后的开封早已千疮百孔,根本不适合作为国都,这个“北京”也只能是徒有虚名了。再后来,明太祖还曾经打算迁都西安并派出皇太子朱标实地考察。洪武二十五年,随着懿文太子朱标的辞世,一切戛然而止,明太祖已经没有多余的精力再去管迁都的事情了……

建文元年,时任燕王的明成祖朱棣举起了“靖难清君侧”的大旗,经过三年多的内乱,明成祖终于在建文四年攻入了南京城、成为了明王朝新的“大当家”。出于对南京城中洪武、建文旧臣的天然不信任,明成祖急切需要跳出这个是非圈子。加之洪武年间明太祖就已经有了迁都的设想,迁都之事再一次被提上日程。因为发迹于北平,北平不仅是明成祖的根据地,而且还曾经是元王朝的国都——大都。于是,北平也成了明成祖迁都的不二之选!经过多年扩建,明成祖终于在永乐十九年将国都迁往了自己曾经的封国北平并将北平改为了北京。

说白了,明成祖迁都主要有两个原因:一、安全原因,南京无险可守。二、对南京洪武、建文旧势力的天然不信任,只有在自己的根据地明成祖才更加放心!至于所谓“天子守国门”,不过是附带“产品”而已,明太祖当初坐镇南京,难道就不能指挥徐达北伐了?不照样将黄金家族赶回草原放羊去了?所以说,这种说法显然是说不通的。更何况,除了明成祖时不时还御驾亲征跟蒙古人打几仗,明王朝后来的皇帝们谁还有精力、有能力去“守国门”?人在北京和人在南京又有多大区别?退一万步讲,如果明成祖当初没有迁都,或许也就没有后来的“土木堡之变”了……这哪里是“守国门”?简直是去丢人现眼的!还不如由专业人士镇守边疆呢。

明王朝为何不和亲、不纳贡

再来说一说明王朝不和亲、不纳贡的问题,明王朝不是不和亲、不纳贡,而是没有和亲、纳贡的基础,也没有这个需要!实际上,明王朝是有“和亲”的,明太祖朱元璋的嫡次子秦愍王朱樉就取了元将王保保的妹妹(《倚天屠龙记》中赵敏的原型)为妻!王保保兄妹是有蒙古血统的,而且王保保还曾经是正面与明王朝对抗的元将,这难道还不算“和亲”吗?

当然,这种“和亲”与用女人买和平的那种和亲并不是一回事。因为明太祖根本就没打算买和平!从他一面打着“驱逐胡虏”的大旗,一面又承认元王朝的正统地位、编纂《元史》来看,明太祖实际上是将北元视为了“明王朝尚未统一的国土”。换言之,明太祖从来就没打算“以长城为界”,他的终极目标是吞并蒙古故地!虽然后来因为种种原因没能完成,但是从法理层面而言,明王朝接续了元王朝的正统地位,元王朝的国土理所当然都姓朱!这种思维直接导致明初的国家战略思维是吞并而不是“以长城为界”,既然想吞并蒙古故地,又何来和亲、纳贡之说?

后来,随着北元政权内部的分裂和明王朝实力的不断增强,瓦剌、鞑靼等蒙古各部虽然时不时给明王朝的边疆制造点小麻烦,但明王朝在军事、经济实力上已经占据了绝对上风,根本没有跟他们和亲、纳贡的必要!以明王朝边疆地区的军事存在,足以拒敌于国门之外,根本无须将和平建立在女人的肚皮之上。至于“土木堡之变”,那不过是个小插曲而已。可即便皇帝落到了瓦剌手中,瓦剌仍然无法继续南下……这就足以说明问题了,明王朝根本不需要和亲、纳贡!

明英宗是重金赎回的吗

提问者说孙太后用重金赎回了被俘的明英宗朱祁镇,本人不知此言出自何处。但是,有一点我们必须注意到,如果彼时的孙太后能够用真金白银赎回被俘的亲儿子明英宗,她又为何要同意于谦等人拥立景泰帝朱祁钰呢?这显然不符合正常逻辑。而且,史籍中从来没有提到孙太后用重金赎回明英宗之事。

其实,这也不难理解。明英宗被俘之后,也先手里握着明王朝的皇帝,自然是狮子大张口!明王朝恐怕还很难满足也先的胃口。正是因为也先胃口太大,才有了后来于谦等人拥立景泰帝之事。如果是真金白银可以解决的问题,那就不是什么问题了。在景泰帝成为皇帝之后,他还会用重金去赎回明英宗吗?那就更加不可能了!最不希望明英宗回来的恐怕就是景泰帝了。因此,在景泰帝即位之后,明王朝对瓦剌空前强硬,根本没有“和谈”的诚意。说白了,景泰帝就是想借此激怒瓦剌、激怒也先,借刀杀人、借也先之手除掉明英宗,好让自己的皇位更加名正言顺!

可也先也不是傻子:“你们兄弟斗,让我背黑锅?梦去吧?!”在见明英宗由“奇货可居”变成“烫手的山芋”之后,也先索性大张旗鼓将明英宗送回了北京。“你们兄弟窝里斗去吧,最高斗得个两败俱伤,我也先正好坐收渔利!”所以说,明英宗根本不是被明王朝用重金赎回的,而是景泰帝即位,他对也先已经没有用了,留在手里没有好处、只有麻烦,倒不如给送回去,让明英宗与景泰帝内斗去。景泰帝同样不傻,在于谦等人的支持下,明英宗一回到北京便被景泰帝幽禁在了南宫,也先的阴谋也落空了……

孙太后为何不干预

话说,明英宗回到北京之后被幽禁,他的生母孙太后为何不出面干预?这还要从明王朝“后宫不得干政”的祖制说起。明王朝虽然出现过张太后(诚孝昭皇后)、李太后(孝定圣皇后)那样权势较大的皇太后,但是有一点是明确的,无论张太后还是李太后都没有临朝称制或“垂帘听政”完全取代皇帝做主的权力!明王朝的行政权力掌握在内阁和辅臣手中,皇帝年幼或缺位时,皇太后也仅仅是在内阁、辅臣意见相左时作出“仲裁”,或者代行皇帝的部分“拍板权”,无权直接插手朝政。一旦皇帝成年,或新皇帝即位,皇太后理所当然得“退休”。因此。在景泰帝即位之后,孙太后已然没有“合法”权力了。更别说的涉及让景泰帝归政明英宗的问题了,如果孙太后真的干预了,不仅无法奏效,恐怕她的皇太后之位还能不能坐稳都是个未知之数……

孙太后重金贿赂瓦剌了吗

前面说了,明王朝的皇太后没有直接插手朝政的权力。与瓦剌议和是明王朝官方的事情,孙太后根本无法绕开内阁自己直接与瓦剌接洽!在景泰帝即位之后就更加不可能了。彼时孙太后做的仅仅是让人给被俘的明英宗带入了御寒的衣物,并没有重金贿赂瓦剌或者也先本人,她也做不到、不能做,这是史籍中有明确记载的。

那么有人贿赂瓦剌了吗?有!她就是明英宗的皇后钱氏。但是,钱氏同样不是以皇后的身份与瓦剌方面接洽的,她只是以私人身份派人向瓦剌高层行贿,说白了就是想让明英宗过得好一些,希望瓦剌方面不要虐待明英宗,仅此而已,同样与瓦剌释还明英宗无关。话说回来,就钱皇后送去的那点儿散碎银两,恐怕也先还看不上眼!

综上所述,明粉们鼓吹的什么“天子守国门”、什么“不和亲、不纳贡”,无非是政治和形势使然,并不是明王朝的皇帝们有多伟大。至于说议和,没有哪个朝代打仗不议和的,除非你直接吞并了对手!而提问者所谓孙太后重金赎回了明英宗之说就更加是子虚乌有了……国与国之间的问题,根本不是单纯金银可以解决的!“土木堡之变”本身就是所谓“天子守国门”的一场闹剧……


农民工歪说历史


是真的 你说的是电视剧 所谓天子守国门 君王死社稷也是真的 终明一朝没有纳贡 没有和亲 嫁公主换和平这一说 议和是有的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