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代人的記憶!尋訪街頭“守藝人”之——剃頭匠

有時人們愛說“人在江湖身不由己”把世界比作江湖,就多了幾分俠義味道,中國人講究情懷,

“情懷”二字就如同江湖,讀起來就讓人心頭髮燒,江湖情懷不會隨著時間冷卻,而往往……

“少年子弟江湖老”。

一代人的記憶!尋訪街頭“守藝人”之——剃頭匠

隱於市井的“理髮店”

六安話裡“江湖”有“義氣”的意思,講江湖也要講緣分。在過去,手藝行當也講究個緣分,就如同在前不久遇見一位真正的“手藝人”,也講究緣分。

“梳、編、剃、刮、捏、拿、捶、按、掏、剪、剔、染、接、活、舒、補”十六項雖雲毫末技藝,確是“頂上功夫”,說的就是剃頭匠的活計。與現在的美髮行業不同,過去的剃頭匠是需要滿家跑謀生計的。

日前,小編與同事因緣邂逅了一位“手藝人”,一個隱於六安三角臺邊上的“老剃頭匠”。老式的剃頭店,或許都算不上是店,破舊的紅棚、老舊的工具、幾把椅子......就撐起了這個剃頭師傅生計的一年四季。

師傅姓吳,名叫吳家興,現年73歲,從事剃頭這一行當已經整整59年了。

一代人的記憶!尋訪街頭“守藝人”之——剃頭匠

剃頭匠——吳家興

十三學藝 而後一生

初識吳師傅,他很隨和。“我姓吳,口天‘吳’,今年73了……”在和吳師傅的交談中得知,剃頭這個行當,他幹了一輩子,13歲就開始跟著父親學藝,而後一生就離不開手上的剃刀了,也曾經試圖轉業,卻兜兜轉轉還是回到了剃頭匠的工作。到如今已摸爬滾打59個年頭,經歷過剃頭匠的“風光”,也見證了這項老手藝的沒落。

一代人的記憶!尋訪街頭“守藝人”之——剃頭匠

吳師傅正在幫客人剃頭

小編去採訪的那個下午,吳師傅生意不錯,老年人排隊坐著,剃頭、修面、採耳,吳師傅手上的活計半分都不曾耽誤,一邊做著生意,一邊同我們聊著,說到這幾十年來從業的變化,吳師傅不無幽默地回答到:“客人和客人的頭髮都變少了,過往講究造型的一幫老客戶,現今來這兒都是刮光頭了。”

周圍的顧客都笑了,吳師傅卻顯得有些落寞,說到這個行業的未來,吳師傅直襬手“不要十年,就沒了……”

一代人的記憶!尋訪街頭“守藝人”之——剃頭匠

等待中的老顧客

吳師傅的人緣很好,別看這麼不起眼的地兒,每天來這剃頭的人還真不少。“我們都是他的老顧客了,我是從東七里站那邊過來的。”一位老顧客說,問他為什麼來這兒剃頭,他跟我數著這兒的好處:“小姑娘,我跟你講他人緣好、手藝好、價格公道,早晚都在這,踏踏實實的。”從大鐘樓門口到水廠門口再到三角臺,幾經週轉,吳師傅在六安已經剃了30多年的頭了。

一代人的記憶!尋訪街頭“守藝人”之——剃頭匠

客人洗臉、洗頭用的臉盆

剃頭、修面、採耳,刀片在顧客頭上和臉上游走,手起刀落,乾淨利索,恰到好處的力道,認真細緻的修剪,這老練的手上功夫是吳家興多年理髮所得,也是他備受老顧客稱讚的重要原因。

一代人的記憶!尋訪街頭“守藝人”之——剃頭匠

吳師傅正在幫客人修面

舊時熱鬧 現今沒落

吳師傅告訴我們,早年間的剃頭匠多是要走街串巷,吆喝著攬生意。一年到頭奔波於生產隊,東一家,西一家。一二百戶人家,忙不停。而且還是包年工作,每家每戶按人頭收費,2元錢就能承包一年的活計。

一代人的記憶!尋訪街頭“守藝人”之——剃頭匠

吳師傅正在幫客人採耳

往常給人上門剃髮,趕上飯點了,不必多說,主人家自會備好師傅的飯菜。這像是約定俗成的規矩,但更多又像是人與人之間的人情味兒。

一代人的記憶!尋訪街頭“守藝人”之——剃頭匠

一代人的記憶!尋訪街頭“守藝人”之——剃頭匠

吳師傅平時理髮用的工具

“我弟兄5個都是理髮的,我們家是祖傳,我的頭髮就是老三給剃的。”吳師傅指了指自己的頭髮。“小時候偷懶總是想著玩,沒少挨父親打。”回憶起兒時學藝的趣事,吳師傅臉上的笑意更深了,那時學好一門手藝,真的一就是輩子的活計了。

一代人的記憶!尋訪街頭“守藝人”之——剃頭匠

正在訴說過往的吳師傅

當問起吳師傅有沒有徒弟時,吳師傅沉默了一陣,邊上的一老大爺打趣道:“他不收徒弟。”吳師傅卻嘆了一口氣:“都不願意幹啊,我家三個兒子哪個願意幹呢?”語氣裡不無惆悵,他自幼學徒,家裡的祖祖輩輩都是剃頭匠,對於這門手藝在他這一代斷了,吳師傅心有不甘卻也無能為力。

一代人的記憶!尋訪街頭“守藝人”之——剃頭匠

吳師傅正在幫客人刮鬍子

衰落,是手工藝面對現代化時難以逃脫的命運。

據吳師傅介紹,原先的大鐘樓那裡剃頭匠很多,後來慢慢就少了,現在六安市裡剃頭匠也是屈指可數了。

手藝依存 繁華凋落

歷史的洪流是無情的,被時間帶走的,不僅是技藝和行當本身,還有老一輩剃頭匠的歲月。

一代人的記憶!尋訪街頭“守藝人”之——剃頭匠

已經斷裂的面鏡

在交談中,吳師傅向我們感嘆:“現在的年輕人基本上都不再願意來我們這剃頭了……”然而,面臨這種後繼無人的局面,吳師傅也不無慌張。街頭老手藝似乎就漸漸地退出了現代化的舞臺,而它承載的文化,帶著他獨有的江湖氣息永遠保留在那段歲月裡,留在人們的記憶裡。

一代人的記憶!尋訪街頭“守藝人”之——剃頭匠

吳師傅的工作環境

儘管已經73歲,但每天早晨6點半,吳師傅都會準時出發,提上幾瓶熱水,趕往那個熟悉的“老地方”——三角臺“理髮店”。三輪車成了他唯一的交通工具。

一代人的記憶!尋訪街頭“守藝人”之——剃頭匠

吳師傅的交通工具

從少不更事的13歲到古稀已過的73歲,吳師傅對這一行當的堅守,已經成為一種習慣,剃頭這一手藝也已成為他身體的一部分,無法分離。

一代人的記憶!尋訪街頭“守藝人”之——剃頭匠

吳師傅理髮用的潔面工具

當我們正準備離開的時候,一位七十來歲的老大爺向吳師傅揮手:“給我耙耙耳朵。”

“好嘞。”

看著他們,小編的心頭頓時有種無法表達的衝動,這街邊路口的剃髮情景和親切的對話,怕是很難再看見聽見了……

一代人的記憶!尋訪街頭“守藝人”之——剃頭匠

簡陋的工作間


這是一個最好的時代,也是一個最壞的時代。

現如今,像吳師傅這樣的老手藝人已經很少見了,他們服務著鄰里百姓,也同樣有一幫忠實的“粉絲”,一同堅守著這份情懷,他們從未改變也未曾離開。

老手藝消失的速度,見證的是社會變化的速度,也是歷史的必然規律,或許在不久的將來,剃頭匠將逐漸退出歷史舞臺,成為一代人的回憶。

一張凳,一個推,一把刀,一人生,都殘存著光陰的痕跡,記錄著每一個老手藝人的故事。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