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剃頭匠》:傳統手藝的流逝,對老人卻是一場生死大考

擇一事、盡全力、鍾一生,是早些年老手藝人恪守的行為準則,但隨著經濟的迅猛發展和工業自動化的強勢介入,傳統手藝日漸式微,堅守中的老手藝人也顯得與這個時代格格不入。

《剃頭匠》:傳統手藝的流逝,對老人卻是一場生死大考

2006年,導演哈斯朝魯將鏡頭對準了年近93歲的剃頭匠敬大爺,以平實化的敘事手法,客觀真實再現了敬大爺的日常生活,尤其是當敬大爺面對老主顧的相繼去世,又不得不為自己準備後事的情節設置,深刻揭示了傳統手藝與現代文明之間的矛盾,也凸顯出導演所要表達的兩大主題:對死亡的淡定和從容、對現代文明的反思和批判。

相比於那些只為博人眼球的類型電影而言,《剃頭匠》節奏緩慢、平淡無奇,但細細觀影,卻發現影片擁有巨大的戲劇張力和直擊心底的情感內核。

《剃頭匠》:傳統手藝的流逝,對老人卻是一場生死大考

這樣一部既有人文深度,又能在平凡的敘事中給人們帶來感動和震撼的電影,對於當下心浮氣躁的社會無疑顯得彌足珍貴,我想這也是該電影收穫豆瓣評分9.2的原因所在。

本文將緊跟導演鏡頭,透過故事情節,探訪漸行漸遠的傳統手藝、以及行將就木的老手藝人背後所隱藏的電影內涵。

01、一部沒有故事的故事片,卻沾染了生死

《剃頭匠》:傳統手藝的流逝,對老人卻是一場生死大考

住在北京胡同裡的敬大爺,有著80多年的剃頭經歷,年輕的時候曾為傅作義、梅蘭芳等名人剃過頭,如今93歲高齡的他,仍蹬著三輪車走街串巷地上門給老主顧們服務。在他看來,人老了也得活動,該吃就吃、該喝就喝,乾乾淨淨、利利索索的,萬不能招人討厭

正因為如此,敬大爺的生活充滿儀式感,每天早晨起床以後,都會認真地對著鏡子戴假牙、用隨身攜帶的梳子整理自己的頭髮,一方面是出於職業習慣,另一方面是源自一個老人的尊嚴和人生態度。

《剃頭匠》:傳統手藝的流逝,對老人卻是一場生死大考

著名作家巴金晚年在《隨想錄》中曾說:

“說真話,面對鏡子我並不感到愉快,因為在鏡面上反映出來的‘尊容’叫人擔心:憔悴、衰老、皺紋多、嘴唇乾癟……好看不好看,我倒不在乎。使我感到不舒服的是,它隨時提醒我:你是在走向死亡。”

與巴金有所不同,敬大爺並沒有過分關注死亡這件事,因為親歷過世紀興衰,也目睹過無數次大喜大悲,敬大爺早已變得心如止水。但是當兩個老主顧相繼去世,自己的兒子又自顧不暇,敬大爺的內心發生了微妙的變化。

乾乾淨淨、利利索索了一輩子,他不希望走的時候不體面,此後他開始有計劃地籌備自己的後事,比如拍遺照、定製中山裝、錄製自己的生平簡介等。

《剃頭匠》:傳統手藝的流逝,對老人卻是一場生死大考

很多人在看這部電影的時候會覺得有些無聊,因為在敘事結構上,《剃頭匠》過於緩慢、鬆散,一切都在平淡中前進,而且整部影片的劇情之間沒有明顯的因果關聯,就連導演哈斯朝魯也稱這是一部沒有故事的故事片。

事實上,導演之所以這樣安排,其原因主要有以下幾點:

  • 歲月的痕跡無需隱藏:敬大爺的角色是由91歲的靖奎老先生本色出演,其本身就包含了太多歲月的痕跡,就像北京師範大學教授陳曉雲所說:“老人最初打動你的,可能恰恰不是什麼故事,而是他的那種生活狀態、生存狀態,那種動作、姿態,或者說,老人的表情、眼神、行為本身就寫滿了‘故事’”
  • 樸實無華方顯生活本真:對於一部紀實風格的劇情片,樸實無華的生活呈現,雖然在視覺上不能帶來衝擊性,卻因為更貼近日常更能給觀眾帶來強烈的代入感,
    過多人為干預之下的煽情,反而會破壞電影的藝術張力
  • 雖說生死但無意強調悲傷:影片從到頭尾都在圍繞著老人的死亡展開敘事,但又刻意略去了死亡以後的悲傷情節,因為導演所要展現的是老人對死亡的從容,而不是死亡帶來的悲傷

02、影片中事關死亡的各種隱喻

敬大爺不懼死亡,但影片中暗含死亡元素的情節和事物卻很多,而且反覆出現,彷彿各種物件都在暗中標好了日期。

(1)始終慢5分鐘的鐘表

《剃頭匠》:傳統手藝的流逝,對老人卻是一場生死大考

敬大爺的作息非常規律,每天晚9點睡覺,早6點準時起床,整點的鐘聲在影片中數次敲響,時刻提醒著敬大爺時光的流逝與死亡的迫近

敬大爺老了,他的鐘表似乎也到了退休的年紀,每天慢5分鐘,只得靠著手動去校準。敬大爺也曾去鐘錶店修理,但是鐘錶店的老闆卻說:“您這鐘可是有年頭了,都快成老古董了,到現在還能走,就已經是很不錯了,要我說嘛,慢就慢點,就怕修了給您修不好,再給您老弄壞了。

其實,敬大爺就像那隻始終慢5分鐘的老鍾,雖然還能走,但總是不能與這個時代的步調保持一致。鐘錶停了還可以修好,但人的生命卻只有一次。

(2)米大爺家的黑貓

《剃頭匠》:傳統手藝的流逝,對老人卻是一場生死大考

影片中,敬大爺第一次上門給米大爺剃頭的時候,黑貓出現在鏡頭中,並始終用一種陰冷、深邃的眼神凝視著交談中的兩個老者。

當敬大爺第二次去給米大爺剃頭的時候,米大爺已經在屋內死去多日,由於無人照顧,敬大爺便收留了黑貓。導演刻意安排黑貓的出現,其實暗示了死神無時無刻都在盯著老年人,米大爺走了,下一個或許就是敬大爺。

(3)有效期20年的身份證

《剃頭匠》:傳統手藝的流逝,對老人卻是一場生死大考

一天,居委會的王主任通知敬大爺更換防偽的身份證,而且有效期是20年。獨居的敬大爺無處訴說自己的感慨,只好對著黑貓說:“老夥計,有效期20年呢……”

對於年過九十的敬大爺來說,有效期20年的身份證還有多少意義呢?

影片中多次提到20年的有效期,不得不說是一種強烈的諷刺,社會沒有忘卻任何一個老人,只是在用最殘酷的方式來提醒。

(4)電視裡播放的節目

《剃頭匠》:傳統手藝的流逝,對老人卻是一場生死大考

除了吃飯、睡覺、上門剃頭,敬大爺還有一項重要的日常活動——打麻將,敬大爺也戲稱它為“腦力鍛鍊”。每當聚在一起的時候,牌桌上的老人總免不了談論近來去世的老朋友,雖不懼生死,但沉重的氣氛還是沖淡了打麻將帶來的歡愉

牌桌之外,電視畫面中播放的節目也在時刻提醒著行樂中的老人。當電視中播放泳裝模特走秀節目時,老人們不為所動,但是節目轉至喪葬畫面時,葬禮上的鐘聲卻直接敲到了老年人的心裡,留下的只有一陣唏噓和無奈

除了上述暗含死亡元素的情節以外,影片還運用多個長鏡頭記錄了敬大爺在衚衕中騎車的背影,好似在說:路很長,但終究還是會有走完的時候,生命亦是如此

《剃頭匠》:傳統手藝的流逝,對老人卻是一場生死大考

死亡是老人永遠無法逃避的命題,影片《剃頭匠》以一種接地氣的方式對該命題做出了直接的回答:不管是否有準備,死亡一直都在身邊,在忐忑中等待死亡,還是在從容中面對死亡,選擇權都在自己手中。雖然該回答沒有觸及這一哲學命題的本質,但它卻給觀眾留下了思考的空間。

03、現代文明的“破壞性”迸發時,歷史洪流下的老人又該如何安頓自己?

影片開始的時候,爆肚張和兒子有過這樣一段對話:

兒子:老爺子,咱們這邊新開了間髮廊,您不去試試嗎?都說要與時俱進,老習慣該改就得改。

爆肚張:我可不去……像大街上山珍海味大飯店有得是,人家幹嘛非吃咱爆肚啊?

顯然,科技的發展給生活帶來了很多便利,但便利也打破了人們的生活習慣、造成了傳統與現代之間的碰撞和衝突,

在這一點上,導演運用了大量的鏡頭來揭露這一現實:

(1)“拆”與“折”

《剃頭匠》:傳統手藝的流逝,對老人卻是一場生死大考

伴隨著城市的改造,老北京的衚衕也被拉到了新時代的聚光燈下。拆遷辦工作人員到敬大爺家測量房屋尺寸時,一個年輕的小夥子本應在牆上寫“拆”,卻寫成了“折”。

對於小夥子的不認真,敬大爺提出了抗議,最終小夥子還是補全了那一“點”。

導演借“拆”與“折”的一“點”之差反映出當下年輕人對傳統文明的不重視,也在側面訴說著一種無奈。從另外一個角度看,“拆”和死亡很像,二者有時候都不以個人的意志而轉移。

(2)中年人聽不懂的“放睡”

《剃頭匠》:傳統手藝的流逝,對老人卻是一場生死大考

對於所剩無多的老主顧,敬大爺通常會提供一項免費的“增值服務”,即按摩,但老一輩的人卻習慣把它叫做“放睡”。年輕人聽不懂這個老詞,就連趙大爺四五十歲的鄰居也不明白是什麼意思。

一方面,後輩子孫不能和老年人生活在一起,老詞逐漸斷了傳承;另外,隨著時間的流逝,老年人的小圈子也在慢慢縮小,老詞也淡出了人們的視野。

事實上,語言承載著文化,老詞的使用也記錄了一個時代特有的生活韻味和人文特色,現如今一部分語言所特有的傳統文化,正伴隨著老年人的去世而流失

(3)敬大爺為自己準備後事期間的種種遭遇

《剃頭匠》:傳統手藝的流逝,對老人卻是一場生死大考

  • 殯儀館缺少人文關懷的電話諮詢:敬大爺給殯儀館打電話諮詢的時候,電話那頭的服務人員嘴上說著“尊重死亡、維護生命的尊嚴”,但極力推銷的過程還是不免讓人產生反感。敬大爺放下電話離開了,但是鏡頭卻給到一對正在擁吻的情侶,極具反差的兩組鏡頭反映出“傳統”與“現代”的碰撞,最終還是以“傳統”落敗收場
  • 服裝店找不到敬大爺要穿的衣服:為了走得體面,敬大爺到服裝店想置辦一件中山裝,沒想到店員卻說“現在沒有人穿中山裝了”,敬大爺只好無奈而歸,時代要拋棄你,連招呼都不打
  • 素描畫不出敬大爺想要的模樣:對於幾十年沒照過相的敬大爺來說,生命終結前的最後一次照相絲毫馬虎不得。為此,他打破傳統請來了爆肚張的孫子為自己畫像,但藝術化的手法並沒有畫出敬大爺想要的樣子。這也說明了
    傳統的事物並非一無是處,現代化的東西也同樣沒有想象中的完美無缺
《剃頭匠》:傳統手藝的流逝,對老人卻是一場生死大考

縱觀整部影片,揭露個體在現代文明“破壞”之下的守望者還有很多,在這些輕而易舉就喪失話語權的人背後,折射出的正是傳統手藝、甚至是傳統文化的日漸式微。儘管以敬大爺為首的老人們試圖抗爭,但呼聲卻顯得那麼軟弱無力,無奈他們只能堅守著傳統賦予的一切,而後默默離開。

當然我們也應該看到,縱然世界發生著日新月異的變化,老主顧們也一個一個的離開,但敬大爺和他的房子卻絲毫無恙,導演之所以將它從歷史的洪流之中拯救下來,也是想提醒我們:生與死的對話、傳統與現代之間的較量之下,仍然有股股溫情、仍然有餘暉照耀。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