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12 農村的老手藝,“剃頭匠”居然還有這麼多的規矩

在農村的大集上經常能看到“剃頭匠”,等到了集日的時候能看到剃頭匠,肩上揹著“挑子”,找個背影旮旯的樹蔭下就開工了。從來不見集市上的剃頭匠招攬生意,理個髮才兩塊錢,非常的划算。他們有自己的顧客群體,大都是熟顧的老人,年輕人自然看不上都去理髮店。


古代的時候是沒有剃頭匠的,男女都留長髮,盤在頭上,只是盤的方式不同。打理頭髮的叫做待詔、鑷工等。過去理髮也非常簡單主要就是洗髮和梳櫛,到了漢朝的時候才出現了修理頭髮為職業的工匠“櫛工”。”顏之推《顏氏家訓·勉學》說南朝梁的貴遊子弟“無不薰衣剃面”,說的就是理髮的意思,從而也流行到了民間。


農村的老手藝,“剃頭匠”居然還有這麼多的規矩


到了宋朝的時候,才有了“理髮”的說法,並且理髮的行業相比以前更為發達,當時的理髮匠不僅有店鋪,並且還有了行會,一直持續到了上個世紀四十年的。在清朝的時候在有了剃頭的說法,那時候統治的需要,將束髮為鬢改成了金錢鼠尾,因此“櫛工”也就變成了“剃頭匠”,也成了走街串巷的一種行業,並且有了一套約定成俗的行規和習慣。


農村的老手藝,“剃頭匠”居然還有這麼多的規矩


剃頭用一根扁擔挑著,一頭是理髮用的工具,剃刀、梳子,篦子,現在又加上一推子。另一頭是個大黃銅盆子,下面坐個火爐子,用來洗頭。俗話說“剃頭的挑子,一頭熱”,就是因此而來的。這樣的挑子在農村集市上還能看到,記憶最深的就是水盆裡的水都是用胰子,變成了灰白色,很不衛生。不過那時候的生意好,大家理髮基本都靠剃頭匠,他們拿著一把尺來長的鑷子,時不時的用根細鐵棍挑過,發出來,“蹭、蹭”的聲音來招攬顧客。


農村的老手藝,“剃頭匠”居然還有這麼多的規矩


別小看了剃頭,其實發型也非常的豐富,僅小孩的就十幾種樣式。撥浪鼓、朝天錐、歪毛兒、三星、四喜、不頂燈兒等等,這些格式各樣的發行都是長輩對於孩子的關愛。剃頭匠是靠手藝吃飯,除了剃頭以外還要掌握許多其他的手藝。大概算了算有16種之多,梳、編、剃、刮、捏、拿、捶、按、掏、剪、剔、染、接、活、舒、補。手藝精的師傅拿耳、正骨、按摩都很在行,經歷過一次絕對是享受。


農村的老手藝,“剃頭匠”居然還有這麼多的規矩


剃頭行有著自己的規矩,在剃頭前不能喝酒,不能吃蔥蒜等刺激味道的吃食。給出家人剃頭的時候不能叫剃頭,要說“請師傅下山落髮”,剃頭的時候也有講究“前僧後道”,給和尚剃頭是從前期往後,道士是從後往前。除了行規還有行話,剃光頭叫做打老沫,剃長髮叫作耪草,刮鬍子叫做打蠟子等等。


農村的老手藝,“剃頭匠”居然還有這麼多的規矩


小時候農村裡剃頭的行業還非常的紅火,聽到有“蹭蹭”的聲音,人們爭相去理髮,往往都需要排隊才成。現在理髮店的興起,剃頭匠的越來越不好做,甚至都懶的吆喝了。隨著老一代人的逝去,剃頭這一行業 也是逐漸的消失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