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12 农村的老手艺,“剃头匠”居然还有这么多的规矩

在农村的大集上经常能看到“剃头匠”,等到了集日的时候能看到剃头匠,肩上背着“挑子”,找个背影旮旯的树荫下就开工了。从来不见集市上的剃头匠招揽生意,理个发才两块钱,非常的划算。他们有自己的顾客群体,大都是熟顾的老人,年轻人自然看不上都去理发店。


古代的时候是没有剃头匠的,男女都留长发,盘在头上,只是盘的方式不同。打理头发的叫做待诏、镊工等。过去理发也非常简单主要就是洗发和梳栉,到了汉朝的时候才出现了修理头发为职业的工匠“栉工”。”颜之推《颜氏家训·勉学》说南朝梁的贵游子弟“无不熏衣剃面”,说的就是理发的意思,从而也流行到了民间。


农村的老手艺,“剃头匠”居然还有这么多的规矩


到了宋朝的时候,才有了“理发”的说法,并且理发的行业相比以前更为发达,当时的理发匠不仅有店铺,并且还有了行会,一直持续到了上个世纪四十年的。在清朝的时候在有了剃头的说法,那时候统治的需要,将束发为鬓改成了金钱鼠尾,因此“栉工”也就变成了“剃头匠”,也成了走街串巷的一种行业,并且有了一套约定成俗的行规和习惯。


农村的老手艺,“剃头匠”居然还有这么多的规矩


剃头用一根扁担挑着,一头是理发用的工具,剃刀、梳子,篦子,现在又加上一推子。另一头是个大黄铜盆子,下面坐个火炉子,用来洗头。俗话说“剃头的挑子,一头热”,就是因此而来的。这样的挑子在农村集市上还能看到,记忆最深的就是水盆里的水都是用胰子,变成了灰白色,很不卫生。不过那时候的生意好,大家理发基本都靠剃头匠,他们拿着一把尺来长的镊子,时不时的用根细铁棍挑过,发出来,“蹭、蹭”的声音来招揽顾客。


农村的老手艺,“剃头匠”居然还有这么多的规矩


别小看了剃头,其实发型也非常的丰富,仅小孩的就十几种样式。拨浪鼓、朝天锥、歪毛儿、三星、四喜、不顶灯儿等等,这些格式各样的发行都是长辈对于孩子的关爱。剃头匠是靠手艺吃饭,除了剃头以外还要掌握许多其他的手艺。大概算了算有16种之多,梳、编、剃、刮、捏、拿、捶、按、掏、剪、剔、染、接、活、舒、补。手艺精的师傅拿耳、正骨、按摩都很在行,经历过一次绝对是享受。


农村的老手艺,“剃头匠”居然还有这么多的规矩


剃头行有着自己的规矩,在剃头前不能喝酒,不能吃葱蒜等刺激味道的吃食。给出家人剃头的时候不能叫剃头,要说“请师傅下山落发”,剃头的时候也有讲究“前僧后道”,给和尚剃头是从前期往后,道士是从后往前。除了行规还有行话,剃光头叫做打老沫,剃长发叫作耪草,刮胡子叫做打蜡子等等。


农村的老手艺,“剃头匠”居然还有这么多的规矩


小时候农村里剃头的行业还非常的红火,听到有“蹭蹭”的声音,人们争相去理发,往往都需要排队才成。现在理发店的兴起,剃头匠的越来越不好做,甚至都懒的吆喝了。随着老一代人的逝去,剃头这一行业 也是逐渐的消失了。


分享到:


相關文章: